审计师论文参考:浅析基层三公经费现状及建议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三公”经费是部门履行职能的必要支出,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但过去几年,由于从上到下没有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基本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核定、使用、管理和内外监督长期处于弱化状态,造成了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之风盛行,这种不正之风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自2012年以来,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切实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建设廉洁节俭高效的国家机关。随后不断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对“三公”经费支出规定得非常具体。自此各级部门加强了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从基层部门来看,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吃喝之风明显好转。但从审计工作及调查反映,部分单位财务报表反映的“三公”经费支出明显降低,但实际并非如此,有以各种方式隐瞒或变通这类支出,达到名义上的降低等种种情况。现就基层在“三公”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及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不规范。随着财政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要求对公共运行经费细化至各明细科目,按实际支出编制预算。但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财政仍是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部门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公务用车运行费预算标准较低,公务购车、公务接待费以及因公出国(境)经费基本不编制预算,故部门每年预算与实际支出差距较大。另一方面,行政性收费、国有资产处置等非税收入未纳入收入预算,仍采用收入返还形式,相应用于接待费等支出。因此,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年末决算超预算、决算编报不真实情况较为普遍。
(二)在项目经费列支。一方面单位为故意隐瞒“三公”经费的支出,有意将接待费或公车运行费等支出纳入项目管理费列支,故不会在财务报表的日常公用经费中反映。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项目资金在预算时无明细,资金兼具有“运转保障”和“业务保障”双重性质,所以不易准确界定是否属于机关运行费用,在何处列支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三)向下级部门转嫁。有二级单位的部门,因为权力的.作用,上级单位在下级单位列支接待费或公车运行费等较为普遍,且有的下设部门有收费收入,收支管理不受预算控制,上级部门在此列支的随意性就更大。目前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二级单位较多的部门,随意将车辆挂在二级单位名下。
(四)账外列支。一种是将单位的现金收入不及时入账或从账内虚列办公费、专款等支出将现金转入账外,用于支付接待费等;二是超标准或超编制购车的单位,直接以国有企业等名义购买小车,资金收支均在企业账内,固定资产也未入账,易形成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漏洞。
(五)发票或核算不真实。为规避接待费超定额、超范围,单位将发生的接待费等,用办公用品等其他发票报销,或是在会计核算中故意列入“培训费”“会议费”等。还有一种情况是招待来人在单位职工食堂就餐但不按规定明确核算计入接待费,而是计入了职工食堂补助,实际的招待费就被隐瞒了。
(六)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单位内部接待费、车辆管理无具体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只有相关发票或部分就餐明细表,且记载笼统、明细不清,外人无法判断真实情况。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流于形式,账内与管理登记情况脱节,未起到相应的管理作用。目前基层各单位领导基本不使用公车上下班,但单位有临时用车等情况,使得“私车公用”和“公车私用”两种情况时有发生,公务用车费用的实际情况也不是很明朗。
二、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规范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度,应根据当地实际编制“三公”经费的预算,要求严格按照预算中规定的“三公”经费规模和用途使用经费,防止支出的随意性。
(二)完善制度,健全约束机制。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制定当地具体的“三公”经费管理控制办法、措施,出台适用的规章制度。明确“三公”经费具体用途,设定合理的开支标准,建立配套的执行检查和措施,实现“三公”经费支出的源头控制。并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各类责任人的管理控制义务,以及管理失控应当承担的责任,增强制度的严肃性。
(三)强化社会监督,完善公开制度。近两年,基层政府及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公示也在逐步推进,但公示内容、数据不是很明确,并且只有预算公示,执行的结果大家都不清楚,没有可比性,也起不到社会监督的作用。应完善相关的制度,明确统一、具体、规范化的要求,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审计师论文参考:浅析基层三公经费现状及建议】相关文章:
8.审计师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