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精华考点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不论其工作对象是着重于个人或团体,均以协助其依特殊的需要或能力,配合社会的需求,使获得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生活的改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8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精华考点,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考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
本考点在历年考题中较少出现,但新版教材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因此考生仍然要对该考点有所了解,重点把握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内容。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含义
社会工作专业范围内的伦理守则.主要是指通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共同体制定出的伦理守则,来约束社会工作者正确处理实践中的价值观问题。
2.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基本内容
(1)服务。社会工作首先就要体现服务的精神和原则。以服务于有需要的人群为核心目的。通过提供专业的服务.来改善服务对象的福祉,促进服务对象的能力发展。
(2)社会正义。社会工作要尽最大努力促进社会正义.维护公共福利的正当性,满足贫弱人士的基本需要,保护困难群体的正当利益,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3)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工作最核心的目的是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为各种有需要的困难人群提供专业的助人服务,强调在服务中增强服务对象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4)人类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始终围绕人与环境的关系展开,同时注重人际关系对个体、家庭、团体等的福祉的影响,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减少人际冲突,是促进个人和群体社会功能完善的重要前提。
(5)正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始终秉持正直的原则。坚持服务的导向,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第一,注重公平与正义,不断履行专业伦理的基本规定,以保障服务对象的基本权利和需要。
(6)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在服务中注重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通过专业服务有效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不断改善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注重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提升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各种能力,从而改善服务对象的福祉。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国际惯例
(1)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①对服务对象的承诺/负责;②自我决定;③知情同意;④能力;⑤文化敏感性与多样性;⑥隐私和保密性。
(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①尊重;②保密性;③合作;④利益冲突与争议的处置;⑤咨询;⑥教育与培训;⑦服务转介。
(4)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伦理责任:①注重专业的品性;②加强专业评估与研究。
(5)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伦理责任:①社会工作者有责任维护机构的政策与立场;②社会工作者应对机构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保管;③社会工作者应妥善使用和保存机构的文件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④社会工作者有责任促进机构与政府及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⑤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协调服务对象与机构的关系。
(6)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①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②促进公共参与;③在公共危机情形下提供介入与救助措施;④通过社会与政治行动减少不平等、反对歧视和促进社会正义。
4.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内容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制定的原则
①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②本土社会工作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
③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
(2)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的主要内容
①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服务。社会工作者应以服务对象的正当需求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最大程度地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②信任支持同事,促进共同成长。社会工作者应与同事建立平等互信的工作关系。社会工作者应主动与同事分享知识、经验、技能,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有责任在必要时协助同事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接受转介的工作。
③践行专业使命,促进机构发展。社会_丁.作者应认同机构使命和发展目标,遵守机构规章制度,按照机构赋予的职责开展专业服务。
④提升专业能力,维护专业形象。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应诚实、守信、尽责,积极维护专业形象。社会工作者应在自身专业能力和服务范围内提供服务。
⑤勇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社会工作者应运用专业视角,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福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复习引导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往年的真题分析,考生应重点理解和掌握需要层次理论,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中的类型、特点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青少年期、中年期等人生不同阶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节在考题中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且考题大都以案例形式出现,因此考生在复习本章内容时要以理解和记忆为主。
本章往年出题情况:2009年,单选1题、多选3题;2010年,单选6题、多选1题;2012年,单选6题、多选2题;2013年,单选5题、多选2题;2014年,单选5题、多选2题;2015年,单选5题、多选2题。
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本考点是本章历年考题相对集中的内容,每年都出过考题。从出题方法来看,既有直接考理论内容的,也有考理论比较的,还有考理论应用的。本考点要求考生把握人类需要的层次,区分人类需要的类型。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类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观点。认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会减弱。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类所特有的。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1)类型。生存的需要(E)、关系的需要(R)、成长的需要(G)。
(2)观点。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3.菜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1)类型。基本需要,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两个方面;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
(2)观点。基本和中介需要是人类存在共同的、客观的需要。与人类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
4.人类需要的类型
(1)按起源可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从内容的角度可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可划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考点: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本考点是历年考试的一个重点,出题方法比较灵活,既有直接考理论内容的,也有考理论应用的。对于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尤其是家庭要素,:考生要准确把握,并能够结合案例分析人类行为受到了哪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
(1)含义。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
(2)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和丁克家庭等。
(3)家庭教养模式。娇纵型、支配型、****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
(4)家庭的功能。指家庭对其成员所起的积极作用,具体有情感支持、性爱满足、繁育后代、社会化和经济等功能。
(5)家庭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家庭对个体成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内互动发生的。
2.同辈群体
(1)含义。同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
(2)同辈群体的特点。平等性、开放性、认同性、独特性。
(3)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①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
②同辈群体往往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会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起消极影响。
③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同辈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多样化对群体成员来说具有多种意义。
3.学校
(1)含义。学校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是专门为社会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设立的正规化的学习机构。学校众多因素都对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如学校中的次文化团体、师生关系、学校的教育制度等。
(2)学校的类型。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将学校划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根据教育的层次不同,学校还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3)学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会受到学校的校园文化、班级规模、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影响。
4.工作单位
(1)含义。工作单位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正式社会组织。
(2)工作单位的类型。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分为国家机关、事,1k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3)工作单位对人类行为的影响。①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②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
5.社区
(1)含义。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生活强化了人类的群体意识和共同意识.并拥有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2)社区的类型。包括地域性社区和功能(精神)性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
(3)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①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②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彼此产生影响;③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④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也会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
6.文化
(1)含义。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3)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为共享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对人类的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确立行为标准,从而达到规范、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7.大众传媒
(1)含义。大众传媒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包括复制、传递信息的设备、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2)大众传媒的类型。根据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卫星等通信技术)的含量,传媒可分为旧传媒和新传媒;印刷传媒(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传媒(广播、电影、电视)被称为旧传媒;有线电视、电脑报刊、互联网、卫星电视等被称为新传媒。
(3)大众传媒对人类行为的影响。①可以为受众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有关信息,从而增强受众的固有观念和行为;②在争议不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只要重复传播内容,就能直接改变受众的行为;③可以使受众改变其原有的立场;④可以提供信息引导人们的行为;⑤为受众提供行为规范,供他们选择。
【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考点】相关文章:
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考点归纳06-12
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知识点归纳05-12
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重点:社会环境06-12
初级中药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