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创新管理的误区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企业创新管理的误区,欢迎阅读!
(1)盲目行事,没有统一规划。
这就是对于企业创新目标、创新项目、创新组织,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员工创新各行其是,散兵作战,不能整合创新力量以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种创新不能把创新与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瓶颈问题的解决对应起来,这种创新是难以取得应有效益的。
(2)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创新也有创新的规律。因而任何形式的创新也都不能违背创新规律。要实现创新发展,走前人没有走的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创新过程中有众多艰难险阻要克服,急功近利,对创新项目或创新投入强制性地限定效益回报时间,这相反只会扼杀创新,降低创新竞争力。
(3)重重点抚持,轻氛围营造。
这就是不重视激励创新机制的创造,而把创新的责任集中交由少数高学历员工承担,把企业用于创新的资源也仅仅投给少数高学历员工。在创新上没有从组织内部营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外在压力,使被重点扶持的创新项目承担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过着悠哉悠哉的闲适生活。因而直接导致企业创新投入不少,效益贡献不大的结果,进而也使企业降低了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4)贪大求全,轻视小改小革积累。
相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要作出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这种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要保证这种创新的成功,其资源投入可也是一般企业无法承受的。因此。企业必须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需求更迫切,并且又能形成预期效果的创新上。积涓涓细流而成溪,通过一点一滴的小改小革,也能有效地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力。
(5)创新栽树的人少,摘桃分果实的人多。
创新要取得成果,必须有人付出艰辛。但创新有了成果,付出艰辛,作出努力和贡献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奖励。成果申报,挂名人一大串,美其名曰是主管领导的功绩,实际上是摘取创新实施者的果实。这样,创新实施者的积极性就不免受到打击。愿意为创新付出艰辛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少,企业创新竞争力也就会越来越低。
(6)孤立无援,得不到必须有的支持。
创新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有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愿为创新不断付出努力;二是有相应资源提供支持,保障创新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但员工有了创新项目思路后,往往得不到必须有的资源支持。要人,没有人,要设备,没有设备,要经费,更是免谈。上司主管对创新的鼓励仅仅停留在漂亮的空话上。有创新热情和思路的人,孤立无援,最后不得不心灰意冷地放弃创新。
(7)任人所好,缺少激励机制推动。
人人都喜新厌旧。但仅有这种喜新厌旧的心理,远不足以保证创新的实施。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发人们创新,诱导人们创新,必然缺乏创新动力。愿意创新的,被视为他个人的偏好,不反对,任由他个人折腾。这也就无法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更不可能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创新。
(8) 轻视责任分解,无人勇担风险。
创新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的,要经费、要设备,可没有人愿为这种投入承担回报责任。从而使一些很有希望的创新项目,也只能存在于一种纸上谈兵的想法论证上。没有创新的最终成果出来,也就无法起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企业也就仍然是没有创新竞争力。
拓展内容:企业创新管理的新模式
1、树立 “信息至上”的观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的数量,知识被视为外部要素,并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而在经济增长的新概念里,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这是因为知识所包含的价值越来越大。具体说来,就是知识作为全社会能够共享的无限资源,它不仅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而且可以通过创新不断增值;不仅可以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程序的能力。
3、树立“能本管理”的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
4、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
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
一是创造性思维,善于洞察和想象,使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
二是风险意识,有远见、不怕失败、敢做超前性的工作,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三是创新的技巧,在创造思维和不怕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有科学依据,有可行的操作措施;
四是新时代的风格,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善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团结合作,尤其要善待创新失败者,永不满足,经常自我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
5、推行全员创新
企业家的活动只是企业整个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管理创新应当是以企业全体人员为主体的全员性创新。实际上,在人性化、民主化管理普遍推行的今天,企业员工已不是被动的受雇者,而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已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主体。
【企业创新管理的误区】相关文章:
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的措施10-18
SCM供应链管理中常见的误区05-19
2017管理类联考数学试卷分析及误区解读09-02
自考《国际企业管理》试题10-16
企业员工辞职管理办法05-05
企业日常管理规章制度05-05
自考企业管理专业介绍05-21
考证三大误区09-22
中考英语写作误区10-10
考研英语:写作的误区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