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时间飞逝,转眼间又快到期中考试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语文,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份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的试卷,文中有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量身打造”的概念——“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莫言自己说,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一部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一些媒体还把此次新闻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影响力。
B. 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答案 A :原文是“越是……就越是会具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B.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C. 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D. 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地位。
【答案 D 原文是: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的授奖评语是国际舆论对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B.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D. 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案 C “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文中没有这一表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候:安抚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赉酒具 赉:携带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
【答案B 候:探望、问候】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即便就酌,醉而归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既自以心为形役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D D、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担任;介词,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B 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答: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答:
[答案:①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倒装句)
②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释:①行子:出行的人。
8.本诗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5分)
答:
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8.诗中描绘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丽景象。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绿杨簇拥的村庄上,展示出一幅旖旎如江南风光又不失北国雄浑的壮丽图景。9.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景象。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景象,告诫企图侵犯边疆的敌人,我军严阵以待,守护边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三)名句名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一分)
(1) ,风飘飘而吹衣…… ,乐天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5)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 聊乘化以归尽(2)声断衡阳之浦(3)欲苟顺私情
(4)而御六气之辩(5)乐以忘忧】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系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来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贝多芬远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
B.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对于这一点,申德勒、格里尔巴策和舒曼都有相关评论。
C.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正如《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和《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然而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D.自1810年后,贝多芬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清楚的思想变得模糊了,乐思也完全消失了,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
E.贝多芬的不朽不仅在于他的音乐作品,还在于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赠给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人生的激励。
【答案:(1)B(3分)E(2分)C(1分)(A“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错误;C“《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不太确切;D“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错误。)】
12.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6分)
【答案:描写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及其影响力。】
1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分)
【答案:引用传主书信中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14.作者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赞同。他教会我们要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 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所以在艺术上,贝多芬远不仅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且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第II卷(表达题 共80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10月,中国的球迷迎来了第六次NBA中国赛,此番来华的球队是大家熟悉的热火和快船队,两队都有联盟顶级巨星坐镇,球迷们能够亲眼目睹自己的偶像,无不拍手称快。
B.他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C.日本政府在钓鱼山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D.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答案:B “舍我其谁” 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是自视甚高,自认极重,与“傲气”搭配。A.拍手称快:拍着手大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感情色彩不当。C.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真正的事。“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 D. 率尔成章 率尔:不经思索,随意地。不假思索,下笔成文。形容写文章粗疏草率,不认真。】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尽管西方人也普遍奉行物质主义,但宗教价值观、成熟的监管框架和法治对于界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商业行为起到一定作用是无疑的。
B.部分学者认为: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信号灯设置较多地考虑到车辆而忽视了行人造成的。
C.美联社认为,美国派航母通行南海的做法会引发中国的不满,但同时会对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的菲律宾和越南起到支持与安抚作用。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答案:C A.结构混乱。“作用”后加逗号,然后加“这”。 B项 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造成的。D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1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曾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两个人生驿站, 。
, 。 ,
, , 。这就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文人的人格特点。
①两者相互补充,一退一进
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③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对有限人生的超越
④他们就会转入精神驿站,通过与自然为伍的精神张扬
⑤如果在现实世界中积极入世之路滞涩难通
⑥共同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格
⑦实现与天地精神共舞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A.③①②⑥⑦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⑦
C.③①⑥⑤④②⑦ D.①③⑥⑦④⑤②
[答案C:原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曾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两个人生驿站,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对有限人生的超越。两者相互补充,一退一进,共同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格。如果在现实世界中积极入世之路滞涩难通,他们就会转入精神驿站,通过与自然为伍的精神张扬,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与天地精神共舞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文人的人格特点。
(摘自《中华审美通史·隋唐卷》,韩德信主编)
18.从下列所给词语中选择正确的填入横线空格处,每空1分(5分)
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 “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中写《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 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 。
或是 还是 或者 甚至 熏陶 熏沐 充分 充足 基础 基本
答:
答案:还是 或者 熏沐 充分 基础
解析 第一空应填“还是”,与前“无论”搭配,填“或是”也可;第二空应填“或者”,表选择关系,而“甚至”表递进关系,与文意不符;第三空应填“熏沐”原指熏香沐浴,含有“熏陶的意思” “熏沐”内涵较“熏陶” 丰富;第四空应填“充分”(多用于抽象事物);第五空应填“基础”它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本”指根本的、主要的,一般不能位于句末。】
19. 现实当下,人们都在追问幸福是生么?有人认为:幸福是悠悠然委身于江南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那份闲情;有人认为:幸福是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身旁陌生人一句亲切的问候。那你的认为呢?请根据上述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与例句大致相似(字数不必相同)。(6分)
幸福是
幸福是
【参考示例:
幸福是有心情徘徊于秀丽南山,在霭霭的薄雾中,体悟“采菊东篱”的那份闲适。
幸福是满脸风尘地从异地回到家,享受慈爱母亲温暖的唠叨和她那喷香的饭菜。
幸福是有兴趣徜徉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玩味“明月松间照”的那份惬意。
幸福是自己孤独于城市喧嚣中,听到友人为自己点播了一曲最爱听的歌曲。 】
六、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但每到逢年过节总有燃放爆竹声不绝于耳;尽管交通规则明确规定红灯时禁止通行,但是总有人在红灯时与机动车争道;尽管考试规则规定不许作弊,但各级考试总有人频频顶风作案......且此类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有人看到别人放了鞭炮,闯了红灯,舞了弊后并未受到惩处,感到自己没有这么做“吃亏”了,于是也跃跃欲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译文:
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往问候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不达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请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就能方便地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作品鉴赏
既然以《塞路初晴》为题,这当然是一首边塞诗。而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之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秾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正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这一切,是无比动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的新奇的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愉快的感情。
这四句诗,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第一句“晚虹斜日塞天昏”,乍看来,在点明时间上似乎叠床架屋,有些犯复,但仔细咀嚼,却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心。“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这当空舞动的七色彩练,将作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引入广阔的空间。一个“晚”字,点明了时间。在广阔的天空中,与“晚虹”相对,正是那发射着光辉的“斜日”,唯其斜挂天际,才能与天边彩虹遥相呼应,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这里,“斜日”不是用来点明时间,而是用来描写实有景象。“塞天昏”的“昏”字,也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这一句与下句“一半山川带雨痕”,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第三、四句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同时,作者摄入诗中的景物,在颜色的搭配上,也很有特点。“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颜色上的搭配,与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第五、六句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此是唐诗中的惯用法。
“北门”,即北方门户,《旧唐书·郭子仪传》:“朔方,国之北门。”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放在主导地位上,以逆笔取势,显得更为有力。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长势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
最后两句:“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前四句平平叙起,在节奏上舒缓平稳。第三联异峰突起,在内在旋律的起伏上,猛然形成高潮,给读者以强烈印象,也使得全诗有了刚健挺拔的气势。然后,到尾联又逐渐平稳,并且回复到前四句去。这样,在起伏跌宕之中,显出显著的变化,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上,浑然天成,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初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08-25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试卷06-25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07-30
语文小升初的试卷及答案06-10
小升初的语文试卷及答案09-17
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9-27
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精选06-28
山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10-22
甘肃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08-10
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