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时间:2022-12-09 18:21:18 期中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小学最后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是比较重要的,那么六年级的你复习好了吗?充分吗?下面小编特为大家汇总了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文大家提供帮助!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篇1

  第一单元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第一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及时努力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1 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3、《学奕》中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是“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这是用对比的方法对两个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4、《学奕》通过两个徒弟学下棋时的不同表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个结论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反问句。

  5、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其中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的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所做出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儿的则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的意思是:“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他的根据则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是另一小孩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得出结论的。这个结论就是---“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由此可见,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他们又是多么善于观察、说话是那么有理有据;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6、两个小儿让孔子判断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7、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 )/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èi)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8、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é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é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wèi)汝(rǔ)多知[zhì]乎! ”

  9、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2、匆匆

  1、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中写到: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后面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一事无成的懊悔、对时光流逝的惋惜、留恋与无奈的内心世界。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句中:“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2、词语解释。

  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3、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飞逝且不复返,表现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惋惜和留恋。

  5、《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珍惜时间,及时努力。

  6、朱自清的《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3、桃花心木

  1、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散文《桃花心木》以“桃花心木”为题,是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文章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

  课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使作者受到感动: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让我们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这里的道理就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2、文中写到“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这些话是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而后来“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是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3、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

  4、读了《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我也想起了《传习录》中说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意思是说:种树必须培育它的根,教人以德行则必须教养他的思想。说明了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对词语的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4、顶碗少年

  1、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2、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文中写道:

  ①“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在柔美的乐曲声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与乐曲融为一体,体现了东方杂技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省略号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对碗的描写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这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③“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④“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镇静”表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⑤“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相照应,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句末的省略号是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

  作者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3、课文的叙述顺序:作者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下笔,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进行描写,最后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激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最后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的人生哲理。

  4、“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宽容、鼓励和关爱。

  5、对词语的理解。

  不失风度:不丧失美好的举止姿态。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文中指顶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动,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形容言语、动作追随别人。文中用来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一些观众跟着别人起哄的表现。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文中形容观众沉浸在优美的杂技表演之中。

  5、手指

  1、课文《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文中写到: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3、对词语的理解。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第二单元

  6、北京的春节

  1、作者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文章以时间为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风俗。“腊八吃腊八粥”、“泡腊八蒜”;二十三“过小年——春节的彩排、吃糖”;“除夕放鞭炮、吃饺子,守岁”;初一“拜大年”;元宵节“办灯会、吃元宵”。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2、课文详细描述北京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过渡句)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对词语的理解。

  娴熟:熟练。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7、藏戏

  1、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文中说,“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带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温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无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性格;妖魔的面具是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是用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文中还说,“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藏戏的面具是一种“象征物”,面具的背后隐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生活中,有很多背后隐含着特定意义的象征物。比如京剧的脸谱,再比如各大城市的“市花、市树”、中国的国花----梅花等等。

  4、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藏戏》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藏戏》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藏戏》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藏戏》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5、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开头设疑,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过渡句)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⑥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6、对词语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2、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3、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4、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5、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图

  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6、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营垒:军营和四周的围墙。

  夯筑:夯,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本课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岭中夯实地基,筑厚墙,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

  骚扰:扰乱;使不安宁。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崇尚:尊重,推崇。

  贮仓:贮,储存,积存;仓,库房,仓库。

  酷热:形容非常热。

  和睦相处: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处。

  安然无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病。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

  9、和田的维吾尔人

  1、课文首先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飞奔的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恶劣的天气,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表达出“我”的惊奇。第2、3自然段详细介绍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连牧人最喜欢吃的“库乃其”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维吾尔老乡还“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课文用列举法说明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敬佩和惊叹。第4自然段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写维吾尔的姑娘漂亮,小伙俊朗,能歌善舞。姑娘“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动的比喻和准确的描述,说明了维吾尔人漂亮俊朗、浪漫风趣的特点。第6自然段写维吾尔人喜欢聚餐,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①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并用“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的神态、动作描写,与下文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驾车飞奔迎风引吭的形象进行对比,凸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

  ②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馕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馕坑。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③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大小、颜色、形态等维吾尔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④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沙土里种着花(实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虚写),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写),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⑤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这句话与课文第一句话遥相呼应,用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纵使……也……),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3、馕:一种烤制成的面饼,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当作主食。

  豪气:英雄气概。

  扼杀:压制、摧残,使不能存在和发展。

  俊朗:相貌英俊,性格开朗。

  豁达:性情开朗,度量大。

  纵使:即使。

  深邃:邃,深。本课形容维吾尔姑娘眼睛的明亮、深沉、透彻。

  抽象画: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的绘画。

  渺渺回荡:渺渺,因距离远而模糊不清。

  美不胜收:不胜,不能尽,不能完。形容好的东西太多来不及欣赏。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篇2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语文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为大家准备了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佳句品其味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品读: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宽阔无边的草场为牧童的出场提供了场景,悠扬悦耳的笛声,烘托出牧童劳作后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品读: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品读: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

  4.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品读: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品读: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二、修辞一点通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品读: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的态度;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这个排比句写出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活现出了孩子好奇的表情,天真的神态。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品读:这句话巧用了双关手法,一方面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另一方面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相提并论,这真是能安慰自己的理由。这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话语里包含着愤慨之意。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小学生期中复习】自由的。

  品读:这拟人、排比句把孩子心中事物的形象活现出来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4.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品读:这句话采用拟人、比喻手法,突出了溪水的平静、清澈。

  三、句子加工厂

  1.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吗?

  改成陈述句:

  我们的童年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

  2.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改成“被”字句:

  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被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

  3.老师对同学们:“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改成转述句:

  老师对同学们说,梦里飞行,说明同学们是在长身体。

  4.同学们听说我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改成肯定句:

  同学们听说我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一定会笑塌房顶!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句子瘦身:

  心灵中充满了想法。

  6.童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红花绿草是她的衣裙,彩蝶小鸟是她的伙伴。

  句子仿写:

  童年是一首动人的小曲,喜怒哀乐是她的旋律,欢声笑语是她的音符。

  童年是一个缤纷的梦境,蓝天大海是她的背景,未来希望是她的足迹。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篇3

  解析课文、语句

  《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作比喻、分类别、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5、“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大地滋养着世上万物,包括动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人类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的给予。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山峦”指连绵的山。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们保护家园、捍卫纯洁的.精神,将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不断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就像尊重人类的祖先一样。

  4、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

  5、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篇4

  一、四字词集锦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青松迎客 寒梅报春 有声有色 有情有意 互诉心声 德高望重 岁月悠悠 波光明灭 泡沫聚散 依然如旧 叽叽喳喳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四面八方 飘然而起 由远而近 奇妙无比 飘飘洒洒 轻捷柔软 难以辨认 左冲右撞 熙熙攘攘 意味深长 对视良久 大街小巷 花色斑斓 驻足痴望 庞然大物 全神贯注 行色匆匆 悠悠忽忽 断壁悬崖 拔地而起 摇摇晃晃 望而生畏 一峰独秀 千峰万仞 绵亘蜿蜒 浩气长舒 随心所欲

  不拘一格 直插云天 横栏绿水 旁逸斜出 相对相依 亭亭玉立 窈窕淑女 并肩而行 拦腰截断 水花四溅 怦怦直跳 跳来跳去 难以言状 年过花甲 蹦来蹦去 嘻嘻哈哈 亲亲热热 返璞归真 脱口而出 日益强盛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黄沙满天 攀山越岭 惹人讥笑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梦 古今中外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魂牵梦萦 碧空如洗 波涛起伏 水落石出 安居乐业 巍峨峻拔

  碧波环抱 苍苍茫茫 七沟八梁 百折不回 立地顶天 牙牙学语 萦绕耳畔 蹒跚学步 欢歌劲舞 千灾百难 大江南北 蜜罐温床 战歌飞旋 长风破浪 比翼联翩 竞相开放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干干净净 闪闪发亮 心惊肉跳 自言自语 一动不动 脸色苍白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魁梧黧黑 缝缝补补 流连忘返 身无分文 溜之大吉 羞愧不已 刻骨铭心 十指连心 泪流不止 怒目圆睁

  不由分说 一如既往 一如往日 蹑手蹑脚 尽心尽力 大吃一惊 无所不知 兴高采烈 不知去向 和蔼可亲 一叶扁舟 子孙后代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雄伟壮观 飞流直下 飘飘洒洒 震耳欲聋 清晰可闻 纷至沓来 从天而降 世外桃源 陶醉不已 滥砍滥伐 生命垂危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乘兴而来 失望而去

  世人震惊 饱含深情 闪闪发光 嗡嗡鸣叫 山峦河流 子子孙孙 永流不息 盘踞之地 风吹沙起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绿风荡漾

  二、按要求填写词语

  1、在括号里填上一对反义词

  出( )入( )( )入( )出口( )心( )

  ( )始( )终眼( )手( )( )奉( )违

  头( )脚( )( )南( )北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并组成词语

  桃( )柳( )唇( )齿( )( )天( )日

  ( )( )不接姹( )嫣( )( )纸( )字

  3、填充下面带“食”字的成语。

  布衣( )食发愤( )食废( )忘食丰衣( )食

  咽( )( )食自食( )( )自食( )( )食不( )( )

  4、把“龙”、“虎”分别放在成语的第一、二、三、四个位置,各写出一个成语。

  龙()()()()龙()()()()龙()()()()龙

  虎()()()()虎()()()()虎()()()()虎

  5、照例子,在横线上填相同的字,各组一个不同意思的词。例:门前-----前门

  风风泪泪树树锅锅

  算算菜菜办办

  6、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7、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8、描写声音的词语:

  三、创意练习

  1、学写广告

  ①关心残疾人

  ②公共草坪广告

  ③旅游风景区广告

  ④保护动物广告

  ⑤交通安全广告

  ⑥希望工程

  ⑦禁止吸烟

  ⑧环境保护

  2、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它读起来更生动。

  例:风在花园里(捉迷藏)

  鱼儿在小河里( )。鸟儿在细雨中( )。

  雪花在天空中( )。树叶在枝头上( )。

  彩虹在山谷里( )。小草在阳光下( )。

  3、根据提示写成语。

  最大的嘴( )最长的腿( )最难做的饭( )

  最小的针( )最大的容量( )

  体现人间美德的:

  描写人物内心的:

  含有“草”或“木”字的:

  四、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 )

  2、霎时间,四面八方,电灯明亮,就像万千颗珍珠飞上了天!( )

  3、无边的田野,一片蛙声,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迸涌。( )( )

  4、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

  5、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6、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7、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

  五、猜中外城市名,并自编一条地名谜语。

  1、金银铜铁----( )2、倾盆大雨----( )

  3、四季温暖----( )4、双喜临门----( )

  5、风平浪静----( )6、盼天明----( )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海面上溅起白色的浪花。(改为比喻句)

  2、草地上点缀着野花。(扩句)

  3、李辉指着新鞋对我说:“这双鞋子是我叔叔给我买的。”(改为转述句)

  4、《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对我很感兴趣。(修改病句)

  5、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改为比喻句)

  6、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

  7、过去的日子不会再重现。(改为比喻句)

  8、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9、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篇5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山雨》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1、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句话描写雨声。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树木比做“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雨丝比做“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雨声的韵律与意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讲雨中的色彩。细密的雨丝在“飘飘洒洒”地落下,整个山林的色彩都融化在雨雾中,惟有“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意思是映入我的眼帘;“流进我的心胸”,意思是“我”用整个心胸去感受这“清新的绿色”。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篇6

  1.《学弈》选自《孟子61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61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资料04-16

六年级英语下册复习资料知识点04-18

最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料202306-25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11-03

2023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北师大版)04-24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10-27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11-11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04-17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