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最新解析
导语:普通话的由来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言五花八门。我们一起来看看普通话的故事吧。更多内容请上应届毕业生考试网查询。
话说一个北方人到宁波出差,向人问路。宁波人以“灵桥牌”答曰:“呱叽呱叽向前揍,前面一个大坏蛋!”北方人愕然。原来,宁波人的意思是:“骨直骨直向前走,前面一个大花坛!”像这种因方言不同闹出的笑话随处可闻。其实,即使是在同一个方言区内,也常如“鸡同鸭讲”,不知所云。如福建就号称“八闽互不交通”,虽同为闽语,却分闽南话、闽北话、闽东话、闽中话、莆仙话等,保管听得你一头雾水,不辨“南北”。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言五花八门。所以,为了克服方言分歧带来的隔阂,就必须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
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方言也有共同语。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的共同语叫做“雅言”。雅,就是雅正、规范。《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说明当时诵读诗书,执行典礼,都得用中规中矩的雅言。用雅言,才能登大雅之堂。孔老夫子也是用雅言给他的三千弟子讲课的,要是讲他的曲阜土话,有几个人听得懂?
共同语从古至今有好几种叫法——雅言、通语、官话、国语等。而现在国家推广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又称现代标准汉语,它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那么,这个“普通话”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标准?
1955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主要内容是关于汉字简化和普通话的确定。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共有207人。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经过研究,“普通话”被正式确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表示“普遍”和“共通”之涵义。
那么,用哪种方言、哪种语音来规范它好呢?是不是因为北京是首都,当然的“大哥大”,大家向京腔看齐没商量?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为普通话定标准,是让与会的全体代表投票表决,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得票数在7票至1票之间的5种,依次为中原官话、冀鲁官话、江淮官话、闽语和东北官话。另外,西北官话、胶辽官话、晋语、客家语、赣语和湘语均为零票。弃权11票。
我想,北京官话能够险胜,这个结果再好也没有了。既尊重选举结果,又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心理定位。何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确实好听,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有一股大气。这是三朝古都赋予它的精神气质,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北京官话属于北方方言中最有代表性的次方言。在现代汉语“六南一北”的七大方言格局中,北方方言虽是“独苗”,但其势力范围却大得惊人,约占全国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在全国汉语人口中,说北方方言的多达70%以上,比说六种南方方言的人加起来还要多得多。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如此庞大的群体中,北方方言的内部分歧却非常小。例如,从地处西北官话(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的甘肃嘉峪关,沿着长城蜿蜒往东,一直到其东端入海处——冀鲁官话(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所在的河北山海关,横贯七省市,绵延万余里,相互通话都没什么困难。
而南方方言就复杂多了,如上面讲的“八闽互不交通”,如广东一些地方“十里不同音”;在广西贺县,竟有十几种方言,简直像联合国。孟子说南方人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劳鸟,“鴃舌”也就是说话像鸟叫,是极难懂、极难学的。怪不得当年中华民国国会投票定国语时,一些粤籍议员要选广东话,被也是粤人的孙中山好说歹说劝住了,仍定为北京话。粤籍议员人数多,当真要搞“民主”,说不定“哇”的一声就通过了。那样的话,全国岂不是一片“叽叽啾啾”?
简而言之,北方方言是中原古汉语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经过数千年的交融、磨合发展起来的;而南方方言则是历史上北方汉人多次大规模南迁,由此带来的北方古汉语在不同时期与南方不同的本土语言结合后分别形成的。北方趋同,南方存异;北方统一,南方多样。因此,无论是从使用人数还是从其本身特点来讲,只有北方方言才能更好地体现普通话“普遍”、“共通”之涵义。普通话的确定,正符合这一要求,可谓“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