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考试

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

时间:2024-09-16 04:00:47 培训考试 我要投稿

2017年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

  为了纪念抗争的胜利,弘扬中医中药,保障人类健康,医学界人士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年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2017年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

  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

  (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

  (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 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3.简述周代医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P27)医师为众医之长,负责王室与卿大夫的治疗并掌管国家医药政令,同时还要负责对应各地出现的疫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和治疗。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各有专任。“士”协助医师管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和病案;“徒”供职役使,看护病人。在宫廷医生的管理措施中还建立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由医师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并据诊疗病人疗效的优劣,来评价并制定其俸禄等级。

  促进了医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P35-40)《内经》历经魏晋隋唐医家的补充发挥,宋金医家的整理校正,也经历了两千年历史的反复验证,证明它确实能够反映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映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性质、转归的规律,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3.如何评价《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P35-37)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经常综合运用,共同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诸多问题。

  4.简述《神农本草经》在中药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P45)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堪称集汉以前本草学大成之作,基本上构建起中药学的理论框架,标志着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在中医古代本草文献发展过程中影响之深远,书中记载的药物性味、功效、主治及临床用药理论和原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证,对人们的医疗保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错误,对后世药物学 发展曾经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5.何以称张仲景为“医圣”?

  (P45-50)他少时资质聪慧,尤好医术,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术远超其师,在中医学上有卓越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之作,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其影响也远及海外,故他被后世尊为“医圣”。

  3.如何理解炼丹术与制药化学的关系?

  炼丹术作为追求长生不老的仙术最终走向了失败,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仙丹内服有害,外用于疮疡却有独特疗效,如红升丹、白降丹,目前仍是中医外科的常用药品。炼丹术对世界科学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炼丹过程中,炼丹家在世界上最早掌握了汞、铅等矿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方法,所使用的升华、蒸馏等技术,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中国炼丹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近代化学的摇篮。“医药化学源于中国”。

  5.简述晋唐时期的中外医学交流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P82~83)朝鲜医药传入我国,《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都有相关记载。 中国和印度均为世界文明古国,医药交流频繁,隋唐时期中医学吸收印度医学之长,丰富发展了药物学和医疗技术。

  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中医学与周边各国交流也日益扩大。一方面中国医学不断向海外传播,对世界医学尤其是日朝两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中医学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知识,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

  1.试析宋代医学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社会因素?

  (P86~87)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理学思潮兴起;运气学说盛行一时;政府对医学发展十分重视,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了国家药局,并颁布了世界最早的国家成药标准;历史上唯一的校正医术局成立,整理刊行了许多重要医籍,其流传影响至今;宋代加强文官统治,部分文人进入医学队伍,较大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品,出现了儒医;医学教育、医学理论、临床各科、本草方药等多方面全面发展;一些杰出的医家和流派出现,突出代表为金元医家,起革新思想和学术创新影响深远。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颁行对医学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P104)《局方》在宋金两朝流传广泛,具有权威性,是官方进行药事管理必须遵循的准则。不仅一家具备,一般百姓也多备置,以便遇到病疫时,寻方检药。当时甚至出现了“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局面。

  3.“校正医书局”对古医籍整理刊行所形成的作用是什么?

  (P88)标志宋代校正医术已达高潮,它极大地促进了医药学知识的继承和交流,为医学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医学传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宋人对古籍重新编次、补增、改注、删改原文,也给后人学习、研究、整理古籍留下不少困惑。

  4.如何评价宋慈《洗冤集录》的重要价值?

  (P115~116)正确鉴别了各种机械性死伤的原因;总结了中毒和解毒的各种知识;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现场尸体检查法。

  该书涉及生理、解剖、病理、药理、毒理、骨科、外科、检验等多方面的知识,它不仅是宋代以前法医学成就的总结,而且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古代医学发展的水平。数百年来,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在世界法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如何?

  (P98)这一时期,随着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医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所提出的不同学术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和完善了中医理论,改变了当时中医“泥古”的倾向,活跃了中医学术气氛。他们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局和临证经验,大胆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又经历了长期的临证检验,最终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开创了中医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先河,促进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不同学术流派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唐代太医署有哪些医学分科?

  六、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4科,计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其中医科又细分为5个专科,计有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和角法。不同专科规定有不同的学制,分别为体疗7年,少小5年,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医学教育的分科与学制都是比较实际的。

  2、《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 强调整体观念。《内经》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又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之一

  ⑵ 重视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⑶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李杲论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李杲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杲论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观点有二个:—是脾胃为元气之本,一是脾胃为升降枢纽。

  所谓脾胃为元气之本,是说人体元气依赖脾胃之气滋养,因元气是人体健康之本,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以由生;若脾胃之气受伤,元气不足,则诸病由此而生。 李氏此说旨在阐明造成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故治病须从补脾胃入手。所谓脾胃为升降枢纽,是讲人体清浊之气的升降取决于脾胃。脾胃之气充沛.则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其中清阳先升,浊阴后降,升已而降;若脾胃之气受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导致只降不升,或只升不降等两类疾病的发生,其中以只降不升的病变更为多见及严重。 李氏此说意在强调脾胃升清是主要的。故治疗脾胃病变宜注重升阳。

  4.唐代太医署的职能是什么?

  唐朝承袭隋制,在京都长安设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医学教育又分医学和药学两部。内设太医令、丞、府、史、医监、医正、掌固等管理行政教务;教授、助教、师、主药、工等从事教学。

  论述题

  5.《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包括哪些内容,具有什么意义?

  强调整体观念,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的整体观,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是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所以当外界条件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变化时,就会使人得病。从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中医学才提出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 人不仅受自然的制约,也能适应自然。如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更进一步,《内经》还提出了“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思想。这就不仅是消极适应自然,而要积极地驾驭自然。正是基于人能适应自然的认识,《内经》才合理地导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⑵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内经》指出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内部脏腑,体表毫毛,五官九窍等,通过经络,互相协调地联系在一起。脏腑间有特定络属,脏腑在体内各有所主,在体表各有开窍。正因为有这种联系,所以局部可影响全身,体表就能反映内脏。根据整体观的这一原则,《内经》才说:“有诸内必形诸外”,“以表知里”。由此,才形成了中医学四诊合参的诊断学内容。

  ⑶ 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内经》在形神关系方面有极为丰富的论述。一方面认为形体决定情志精神,“心藏神”、“肝藏魂”。正因为形决定神,所以脏腑有病时就会出现精神情志的变化。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有余则笑不休,心不足则悲”。另一方面,精神情志也会反作用于脏腑机能。如“怒伤肝”、“喜伤心”。再一方面,因情志之间有规律地互相作用,所以调节情志的太过或不及,就可使人从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如“喜胜忧”、“悲胜怒”等等。正是从这一整体观原则,中医学才得出了七情病因学和情志疗法。这些内容在心理卫生学和精神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⑷ 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因此,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有极重要的影响。《内经》对此是有认识的。如在《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中都提出了很符合实际的认识和见解。疾病的发生与社会条件是相关的,疗效也不纯

  七、两晋至五代期间的药物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晋唐时期的药物学不论从药物数量,临床应用,还是理论认识,都比秦汉有显著的发展。两晋、南北朝以来,随着生产和医疗实践的日益深入,药物品种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民族大融合,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带来了他们的用药经验。隋唐统一,经济发展,临证医学发展迅速,中外交流的日益拓展,大量外来药物传入,晋唐盛行炼丹术,为化学制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药物学开始出现繁荣和提高的势头,药物著作大量增加。其中主要有南朝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可谓继《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唐政府修订并颁发《新修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第一部由国家编纂的药典。陈藏器《本草拾遗》和孙思邈《千金翼方》所载的药物,有许多为前人所不录,使药品数量大大增加。此外,孟诜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使食疗药物发展成一门专门学问。李珣《海药本草》记载了国外传入的药品。尤其是葛洪《抱朴子?内篇》和南朝刘宋雷 敩《雷公炮炙论》二书,分别为我国制药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者专论炼丹,涉及许多制药化学之实验及炼制药品;后者专论药物炮炙,为后世中药加工处理确立了操作规范。

【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相关文章:

中国国医节医学史参考试题(附答案)11-19

2022年中国医学史汇编试题05-25

2016年中国医学类大学竞争力排行榜03-24

2015全国医学类大学排名大全11-21

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培训试题03-21

医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03-28

2017年全国医学院校专业排名03-26

中国医科大学排名06-02

2017最新全国医疗器械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