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培训考试题
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30分)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 C )
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 ( C )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C )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4、关于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B )
A.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事先预防比事后补救效果好
B.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学生相对较少关心的问题
C.教师应该以客观、公正、理性、平等、睿智、成熟和坦诚的态度和形象来面对学生,处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D.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
5、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 B )
A.问题的内容 B.内在心理根源 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问题的性质
6、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7、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B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8、在危机干预时,在当事人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现实可行的用于摆脱困境的短期计划,是为了( A )
A.帮助当事人看到摆脱困境的可能性 B.迫使当事人行动以改善自己的境遇
C.让当事人通过制定计划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D.让当事人作出放弃自杀的承诺
9、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C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10、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11、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2、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B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 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 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13、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5、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 D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6、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 B )
A.布卢姆、 B.加涅、 C.澳苏贝尔 D.奥斯本
17、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 A )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 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18、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 B )
A. 言语信息 B. 智力技能 C. 动作技能 D. 认知策略
19、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B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20、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D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21、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22、人工智能是属于( D )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D.机器学习
23、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C )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24、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 C )
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B.接受性学习、发现式学习
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 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
2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C )
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暗示
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