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一答案及解析

时间:2024-09-11 11:54:05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一)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一)答案及解析

  1.B【解析】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中的三级模式结构为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二级映像为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以及外模式到模式的映射。模式的三个级别层次反映了模式的三个不同环境以及它们的不同要求,其中内模式处于最低层,它反映了数据在计算机物理结构中的实际存储形式。模式处于中层,它反映了设计者的数据全局逻辑要求。外模式也称用户模式,处于最外层,它反映了用户对数据的要求。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级别的抽象,它把数据的具体物理实现留给物理模式,使用户与全局设计者不必关心数据库的具体实现与物理背景。同时,它通过两级映射建立三级模式间的联系与转换,使得模式与外模式虽然并不具备物理存在,但是也能通过映射而获得其存在的实体。两级映射也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独立性,亦即数据的物理组织改变与逻辑概念改变不影响用户模式,只需调整映射方式即可。模式/内模式保证了数据库中数据与应用程序间的物理独立性,而外模式/模式保证了数据与应用程序间的逻辑独立性。

  2.C【解析】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或视图)中导出的虚表,数据库中只存放了视图的定义,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它是原始数据库数据的一种变换,是查看表中数据的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将视图看成是一个移动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看到感兴趣的数据。视图是从一个或多个实际表中获得的,这些表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那些用于产生视图的表叫做该视图的基表。一个视图也可以从另一个视图中产生。视图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简单性,看到的就是需要的。视图不仅可以简化用户对数据的理解,也可以简化对它们的操作。那些被经常使用的查询可以被定义为视图,从而使得用户不必为以后的操作每次指定全部的条件;②安全性,通过视图用户只能查询和修改他们所能见到的数据。数据库中的其它数据则既看不见也取不到;③逻辑数据独立性,视图可帮助用户屏蔽真实表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根据视图的特点可以达到以下的几点作用:①简化数据查询语句;②使用户从多角度看待同一数据;③提高数据安全性;④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所以答案选C。

  3.A【解析】建立数据仓库不是简单的把企业的各种应用集中在一起,而是利用企业信息系统生成的数据,以面向主题、集成的方式合理组织数据,解决数据分析应用和企业基本业务之间的性能冲突问题。

  4.B【解析】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3个步骤,每个步骤的设计活动按照数据组织与存储、数据访问与处理、应用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在数据库概念设计阶段,采用自下而上的ER设计。将关系模式转换为具体DBMS平台支持的关系表是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的工作。设计视图和关系模式的完整性约束是数据逻辑设计阶段的工作。

  5.D【解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包括:数据需求分析,数据处理需求分析,业务需求分析及其在性能、存储、安全、备份和恢复等方面的要求。C项中,数据需求分析的主要工作是从用户视图出发,分析与辨识应用领域所管理的各类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形成数据字典的主要内容。B中在需求分析阶段,系统需求分析员与用户充分沟通,并形成文档化的需求描述。A中通过需求分析过程,需要系统的描述整个应用系统的功能特征、性能特征和约束,并形成需求规范说明文档。D中数据操作响应时间、系统吞吐量和最大并发用户数都是性能需求分析的重要指标。所以选D。

  6.C【解析】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是指从数据库概念模型出发,设计表示为逻辑模式的数据库逻辑结构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ER图转换为初始关系模式、对初始关系模式进行优化等。

  7.C【解析】0RDER BY语句用于对结果集进行排序:①ORDER BY语句用于根据指定的列对结果集进行排序;②0RDER BY语句默认按照升序对记录进行排序。0RDER BY可以对多个列进行排序,此时的排序是嵌套的;ORDER BY语句只能作为其他子句之后的最后一个子句出现;视图中也可以使用0RDERBY语句;子查询语句中是不能使用0RDER BY子句的。

  8.A【解析】在保证数据库一致性的前提下,将频繁操作的多个可以分割的处理过程放在多个存储过程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使用游标会占用较多的系统资源,尤其对于大规模并发量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得系统资源耗尽而崩溃,而使用临时表能够加速查询。相关子查询的不可以加速查询。

  9.A【解析】在UML类图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系:①泛化(【箭头及指向】:带三角箭头的实线,箭头指向父类);②实现(【箭头及指向】:带三角箭头的虚线,箭头指向接口);③关联(【箭头及指向】:带普通箭头的实心线,指向被拥有者);④聚合(【箭头及指向】:带空心菱形的实心线,菱形指向整体);⑤组合(【箭头及指向】:带实心菱形的实线,菱形指向整体);⑥依赖(【箭头及指向】:带箭头的虚线,指向被使用者)。组合是部分与整体共存,如果整体不存在,部分也会消失。聚合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且部分可以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如车和轮胎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轮胎离开车仍然可以存在。因此本题该采用空心菱形。

  10.B【解析】分割表增加了维护数据完整性的代价。分割表分为水平分割表和垂直分割表两种。水平分割表:一种是当多个过程频繁访问数据表的不同行时,水平分割表,并消除新表中的冗余数据列;另一种是当主要过程要重复访问部分行时,最好将被重复访问的这些行单独形成子集表(冗余储存),这在不考虑磁盘空问开销时显得十分重要,但在分割表以后,增加了维护难度,要用触发器立即更新、或用存储过程及应用代码批量更新,这也会增加额外的磁盘I/O开销。垂直分割表(不破坏第三范式):一种是当多个过程频繁访问表的不同列时,可将表垂直分成几个表,减少磁盘I/O(每行的数据列少,页存的数据行就多,相应占用的页就少),更新时不必考虑锁,没有冗余数据。缺点是在插入或删除数据时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用存储过程维护。另一种是当主要过程反复访问部分列时,最好将这部分被频繁访问的列数据单独存为一个子集表(冗余储存),这在不考虑磁盘空间开销时显得十分重要,但因此增加了重叠列的维护难度,要用触发器立即更新、或用存储过程及应用代码批量更新,这也会增加额外的磁盘I/O开销。垂直分割表可以达到最大化利用Cache的目的。水平分割后,查询数据需要使用UNION操作。垂直分割后,查询数据需要JOIN操作。

  11.D【解析】结构图是指以模块的调用关系为线索,用自上而下的连线表示调用关系并注明参数传递的方向和内容,从宏观上反映模块层次结构的图形。其中结构图包括用例图、类图、组件图、对象图和部署图。

  12.B【解析】常见的数据挖掘任务包括分类、估计、预测、相关性分组或关联规则、聚类和描述、可视化以及复杂数据类型挖掘(Text、Web、图形图像、视频和音频等)等。分类分析首先从数据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训练集,在该训练集上运用数据挖掘分类的技术,建立分类模型,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该需求要求根据购书记录将用户映射到倾向于喜欢某种书的顾客特性中,而分类挖掘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的某一个中。

  13.D【解析】关系表在逻辑上由一系列元组组成,元组由多个属性组成。每个元组可以用数据库磁盘文件中的一个逻辑记录来存储,记录包括多个域。元组的每个属性对应于文件记录中的一个域。

  14.B【解析】C/S架构是一种典型的两层架构,其全称是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其客户端包含一个或多个在用户的电脑上运行的程序。而服务器端有两种,一种是数据库服务器端,客户端通过数据库连接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另一种是Socket服务器端,服务器端的程序通过Socket与客户端的程序通信。C/S架构也可以看做是胖客户端架构,因为客户端需要实现绝大多数的业务逻辑和界面展示。C/S的客户端一般需要单独开发。在这种架构中,作为客户端的部分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显示逻辑和事务处理都包含其中,需要通过与数据库的交互(通常是SQL或存储过程的实现)来达到持久化数据,以此满足实际项目的需要。

  B/S架构的全称为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rowser指的是Web浏览器,极少数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Browser客户端、WebApp服务器端和DB数据库服务端构成所谓的三层架构。B/S架构的系统无须特别安装,有Web浏览器即可。B/S架构中,显示逻辑交给了Web浏览器,事务处理逻辑则放在了WebApp上,这样就避免了庞大的胖客户端,减少了客户端的压力,因为客户端包含的逻辑很少,因此也被称为瘦客户端。B/S架构中,客户端只需安装WEB浏览器即可,且应用业务规则一般是WEB服务器端实现的。

  15.A【解析】RecordSet对象用于操作来自提供者的数据。使用AD0时,通过RecordSet对象可对几乎所有数据进行操作,所有RecordSet对象均使用记录(行)和字段(列)进行构造。RecordSet的常用方法为:①AddNew,创建一条新记录;②Cancel,撤销一次执行;③Close,关闭一个RecordSet;④Delete,删除一条记录或一组记录;⑤MoveNext,把记录指针移动到下一条记录。RecordSet对象的AddNew方法的功能是在对应的数据库表中增加一条新记录。

  16.A【解析】在SQL Server 2008中,只有创建某个I临时表的连接中才能查询当前I临时表的数据,并当U1创建的该表的连接还未断开时,才能访问这个表的数据。

  17.B【解析】稀疏索引是指如果只是一部分查找码的值有对应的索引记录,则该索引为稀疏索引;稠密索引是指如果数据文件中的每一个查找码值在索引文件中都对应一个索引记录,则该索引为稠密索引。对于数据文件和它的一个特定的索引文件,如果数据文件中的数据记录的排列顺序与索引文件中索引项的排列顺序相一致,或者说,索引文件按照其查找码指定的顺序与数据文件中数据记录的排列顺序相一致,则该索引文件称为聚集索引,否则为非聚集索引。因此选B。

  18.A【解析】Ⅱ、V都属于对数据库逻辑和物理结构的调整,不属于SQL语句的优化。

  19.D【解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后,运行管理与维护往往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时问一般是以年为单位,其成本消耗也是巨大的。

  20.B【解析】两段锁协议是指所有事务必须分两个阶段对数据项加锁和解锁:①在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要申请并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②在释放一个封锁之后,事务不再申请和获得其它任何封锁。可以证明,若并发执行的所有事务均遵守两段锁协议,则对这些事务的任何并发调度策略都是可串行化的。

  另外要注意两段锁协议和防止死锁的一次封锁法的异同之处。一次封锁法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因此一次封锁法遵守两段锁协议。但两段锁协议并不要求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因此遵守两段锁协议的事务可能发生死锁。加锁阶段事务可以申请获得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是不允许释放任何锁。

  21.C【解析】数据库不是用做日常查询,也不是汇总和统计,而主要用于提取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和知识。因此A和B错误。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是联系分析处理的英文缩写,它仍使用DBMS存取数据,即D的描述错误。

  22.A【解析】Ⅳ中插人字段的第四个字段“3”不满足“CHECK(State in(0,1,2))”的条件,因此插入不成功。V中更新第四个字段“State=3”同样不满足“CHECK(State in(0,1,2))”的条件,更新失败。Ⅵ中

  因为没有“CardlD=ˊ1004ˊ”的记录,所以更新失败。

  23.C【解析】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按不同层次提供的分布透明性有:分片透明性、位置透明性、局部数据模型透明性。其中分片透明性是分布式数据库中最高层次的分布透明性,位于全局概念模型和分片模型之间。用户编写程序只须对全局关系进行操作,不必考虑数据的分片及存储场地。当分片模式改变时,只须改变全局概念到分片模式的映象,而不会影响全局概念模式和应用程序,即实现了分片透明性。

  24.C 【解析】操作型数据对性能要求较高、无冗余。操作型数据与分析型数据的区别如以下表格所示:

操作型数据

分析型数据

表示业务处理的动态情况

表示业务处理的静态情况

在存取的瞬间是正确的

代表过去的数据

可更新,可由录入人员更新

不可更新,终端用户的访问权限常常是只读的

处理细节问题

更多关注的是结论性的数据,是综合的,或是提炼的

操作需求事先可知,系统可按预计的工作量进行优化

操作需求事先不知道,永远不知道下一步用户要做什么

有许多事务,每个事务影响数据的一小部分

有数目不多的一些查询,每个查询可访问大量数据

面向应用,支持日常操作

面向分析,支持管理需求

用户不必理解数据库,只是输入数据库

用户需要理解数据库,以便从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5.A【解析】数据仓库有四个特点:①面向主题,操作型数据库的数据组织面向事务处理任务,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各自分离,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主题域进行组织。主题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指用户使用数据仓库进行决策时所关心的重点方面,一个主题通常与多个操作型信息系统相关;②集成的,面向事务处理的操作型数据库通常与某些特定的应用相关,数据库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往往是异构的。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在对原有分散的数据库数据抽取、清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得到的,必须消除源数据中的不一致性,以保证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关于整个企业的一致的全局信息;③稳定的,操作型数据库中的数据通常实时更新,数据根据需要及时发生变化。数据仓库的数据主要供企业决策分析之用,所涉及的数据操作主要是数据查询,一旦某个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以后,一般情况下将被长期保留,也就是数据仓库中一般有大量的查询操作,但修改和删除操作很少,通常只需要定期的加载、刷新;④反映历史变化,操作型数据库主要关心当前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数据,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通常包含历史信息,系统记录了企业从过去某一时点(如开始应用数据仓库的时点)到目前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

 
 26.C【解析】首先,通信代价较I/O代价容易估计。其次,对于分布式数据库查询优化而言,通信代价比I/O代价和CPU代价更为重要。

  27.D【解析】事务是构成数据库应用中一个独立逻辑工作单元的操作的集合,也是访问并可能更新数据库中各种数据项的一个程序执行单元。数据库系统通过执行各种事务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操作,管理和执行事务是DBMS的基本功能。事务的四大特性为:①原子性;②一致性;③隔离性;④持久性。事务调度则是为了保证事务的此四大特性。调度分为串行调度和并发调度。串行调度的特点是一个事务的所有操作都执行完后才开始执行另一事务,不存在事务操作的交叉执行;不同事务操作的交叉执行称为并发调度,DBMS交叉执行来自多个事务的各个操作,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并发调度中不同的事务的操作可以交叉执行。

  28.D【解析】某些情况下,需要把数字数据类型显示为相应的文本名称,这就碰到了多表连接建立记录集的问题。多表连接的类型主要有left join、right join和inner join。其主要区别如下:①left join(左联接),返回包括左表中的所有记录和右表中联结字段相等的记录;②right join(右联接),返回包括右表中的所有记录和左表中联结字段相等的记录;③inner join(等值连接),只返回两个表中联结字段相等的行。因此本题采用inner join,结果集将返回包括table_1和table_2都满足条件的行。

  29.C【解析】触发器(trigger)是SQL Server提供给程序员和数据分析员用来保证数据完整性的一种方法,它是与表事件相关的特殊的存储过程,执行不是由程序调用,也不是手工启动,而是由事件来触发,比如当对一个表进行操作(insert,delete,update)时就会激活它并执行,且经常用于加强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和业务规则等。教师表中要求基本工资的取值与教师的职称有关,即当对教师的职称进行操作的时候,要求基本工资的取值随着职称变化而变化,因此采用触发器可以达到要求。

  30.C【解析】事务日志是一个与数据库文件分开的文件。它存储对数据库进行的所有更改,并记录全部插入、更新、删除、提交、回退和数据库模式变化等操作。事务日志是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的重要文件,也是使用SQL Remote或[复制代理]复制数据所必需的。

  二、应用题

  1.第一空:Sno as学号,cno as课程号

  第二空:(SELECT MAX(S1.Degree)FROM SCORESl)

  【解析】通过As来对属性起别名,使得在新建的表中该属性名被定义为AS后面的别名。

  2.手动监控机制

  【解析】对数据库系统的监控分为手动监控机制和自动监控机制两种。

  3.外模式/模式

  【解析】外模式/模式映像定义了数据库中不同用户的外模式与数据库逻辑模式之问的对应关系。当数据库模式发生变化时,通过调整外模式/模式问的映像关系,使得应用程序不必随之修改,从而保证数据与应用程序间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4.DISTINCT

  【解析】SQL的查询结果中允许有重复元组出现,因为在SQL的查询结果中去掉重复元组是一件非常耗时的工作,因此从性能的角度出发,只要不是特别指出,允许查询的结果中有重复元组存在。当然SQL也提供了去掉重复元组的方法(例如使用DISTINCT关键词)。

  5.第一空:Name

  第二空:as

  【解析】在数据库中判断是否存在名为my_proc的存储过程,即从系统表中查询有没有和my_proc同名的过程,用“SELECT name FROM Sysobjects”表示。其中Sysobjects为系统表,保存当前数据库的对象,如约束、默认值、日志、规则、存储过程等。比较常用的字段为:

  Sysobjects(

  Name sysname,一一object名称

  id int.一一object id

  xtype char(2),一一object类型

  type char(2),一一object类型

  uid smallint,一一object所有者的ID

  )

  创建存储过程的命令格式为:

  CREATE PROC my_proc

  @变量l,@变量2 AS{[;][…n]}[;]

  ::={[BEGIN]statements[END]}

  6.一致性

  【解析】数据库的一致性指的是事务执行成功则全部提交,必须使所有数据都具有一致的状态,如果一个事务提交失败,所有做过的更新全部撤销。

  7.转换

  【解析】数据仓库的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不同的数据源可能由不同的平台开发,使用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格式也可能不同。源数据在被装载到数据仓库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数据转换。数据转换的主要任务是对数据粒度以及不一致的数据进行转换。

  8.第一空:1NF

  第二空:4NF

  第三空:lNF

  第四空:3NF

  【解析】Wl中存在着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依赖,所以它只能达到1NF。

  9.堆文件

  【解析】堆文件也称为无序文件。在堆文件中,记录随机地存储在文件物理空间中,新插入的记录存储在文件的末尾。

  10.通信图(协作图)

  【解析】在UML模型中,通信图是交互图的一种,也被称作协作图。它是表达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象间发送和接收消息的图。


  三、设计与应用题

  1.【解题思路】

  (1)ER图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ER图时,首先应根据需求分析,确认实体、属性和联系这三种ER图的基本要素。需要强调的三条设计原则如下:

  ①相对原则

  建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对象抽象的过程。实体、属性和联系是对同一个对象抽象过程的不同解释和理解。在同一情况下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事物抽象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在ER图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实体、属性和联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能会被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②一致原则

  同一对象在同一个管理系统中的不同子系统抽象的结果要求保持一致。

  ③简单原则

  为简化ER图,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能作属性对待时,应尽量作为属性处理。属性与实体和联系之间,并无一定界限。当属性满足如下两个条件时,就不能作实体或关系对待:不再具有需要进一步描述的性质,因为属性在含义上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属性不能再与其它实体具有联系,即ER图中的联系只能是实体之间的联系。

  (2)ER图的组成元素是实体、属性和联系

  ①实体

  把客观存在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可以是实际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件。如一个职工、一场比赛等。

  ②属性

  描述实体的特性称为属性。如职工的职工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称等。

  ③联系

  联系是实体间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即实体问存在的关联。

  在ER图中,分别用矩形框表示实体,椭圆表示属性,菱形框表示联系。

  (3)联系的类型

  实体之间的联系分为三种类型:一对一(1:1)、一对多(1:n)和多对多(n:m)。

  题目给出了两个实体论文和作者,并且指明了论文实体的属性包括题目、期刊名称、年份、期刊号,作者实体的属性包括姓名、单位、地址。实体问的关系包括:一篇论文可以有多个作者,且每一位作者写过多篇论文,在每一篇论文中有作者的顺序号,可以知道论文和作者是多对多的关系。同时可知论文题目和期刊号的联合是论文关系模式的主键,姓名是作者关系模式的主键,而需要作者姓名和论文题目才能唯一确定发表的关系模式。

  【参考答案】

  (1)

  (2)关系模式:

  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年份,期刊号)

  作者(姓名,单位,地址)

  发表(姓名,题目,顺序号)

  2.【解题思路】

  SQL Server 2008多语句表值函数的格式为:

  CREATE FUNCTION[schema_name.]function_name

  ([{@parameter_name[As][type_schema_name.]parameter data_type

  [=default]}

  [….n]

  ]

  )

  RETURNS@return_variable TABLE

  [AS]

  BEGIN

  function_body

  RETURN

  END

  [;]

  ::=

  ({I}

  [table_constraint][,...n])

  采用三表联合查询,通过传入的借书证号查出借出信息表中的图书编号,然后查出图书明细表的信息。

  【参考答案】

  CREATE FUNCTION BorrowBook(@jszh char(20))

  RETURNS@jsqkb TABLE(书籍编号char(20),书籍名称char(50),定价float,借书日期datetime)

  AS

  BEGIN

  INSERT@jsqkb

  SELECT图书明细表.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定价,借出信息表.借书日期FROM借出信息表,图书明细表

  WHERE借出信息表.图书编号=图书明细表.图书编号AND借出信息表.借书证号=@jszh

  RETURN

  END

  3.【解题思路】

  从数据库本身和网络传输的角度出发,数据库性能低下的因素一般有:I/O吞吐量小,形成了瓶颈效应;没有创建计算列导致查询不优化;SQL Server数据库内存不足;网络速度慢;查询出的数据量过大(可以采用多次查询或其他的方法降低数据量)以及锁或者死锁(这也是查询慢最常见的问题,是程序设计的缺陷)。

  从SQL查询语句角度来考虑优化响应时间,应该从查询条件、临时表、游标、返回数据量、大事务操作等方面进行调优。

  【参考答案】

  (1)①把数据、日志、索引放到不同的I/O设备上,增加读取速度,数据量(尺寸)越大,提高I/O越重要。

  ②纵向、横向分割表,减少表的尺寸。

  ③升级硬件,扩大服务器的内存,Windows 2000和SQL Server 2000能支持4-8G的内存。配置虚拟内存,虚拟内存大小应基于计算机上并发运行的服务进行配置。增加服务器CPU个数。

  ④分布式分区视图可用于实现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联合体是一组分开管理的服务器,但它们相互协作分担系统的处理负荷。这种通过分区数据形成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的机制能够扩大一组服务器,以支持大型的多层Web站点的处理需要。

  ⑤重建索引:DBCC REINDEX,DBCC INDEXDEFRAG;收缩数据和日志:DBCC SHRINKDB,DBCCSHRINKFILE。设置自动收缩日志,对于大的数据库不要设置数据库自动增长,它会降低服务器的性能。

  ⑥优化锁结构。

  (2)①对查询进行优化,尽量避免全表扫描,首先应考虑在where及order by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②应尽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使用!=或< >操作符,否则引擎将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③任何地方都不要使用select*from进行全表扫描,用具体的字段列代替“*”,不要返回冗余字段。

  ④避免频繁创建和删除临时表,以减少系统表资源的消耗。

  ⑤尽量避免使用游标,因为游标的效率较差,如果游标操作的数据超过1万行,那么就应该考虑改写。

  ⑥尽量避免大事务操作,提高系统并发能力。

【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一答案及解析】相关文章: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八)答案及解析03-21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七)答案及解析03-30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二)答案及解析03-28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三)答案及解析03-28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九)答案及解析03-31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二)03-28

2015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模拟试题(七)03-30

计算机三级考试《数据库技术》试题及答案11-27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