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总结 百分网手机站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总结

时间:2020-11-13 15:11:33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总结

  第一章 总论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总结

  概念

  [1] 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

  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 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 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 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样

  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 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

  第二章 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一、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 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1.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3.血小板

  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

  1、一些缩写

  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

  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

  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

  2、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

  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

  参 考 值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各种红细胞的形态

  3.相关检测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

  [2].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 男性42-49%女性 37-48%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值: 310-350g/LMCHC=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100g/L

  [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RDW):RDW=S.D./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

  RDW 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 CV RDW<14%

  类型 MCV MCHMCHC 临床类型

  大细胞贫血 >100 >32 310-350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贫血 80-9426-32310-350 AA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80 <26 310-350 慢性炎症性贫血肾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80 <26 <300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4.临床意义:

  ( 红细胞增加 )

  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

  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减少 )

  生理性: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 25 %,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病理性: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增多:骨髓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贫血治疗有效。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

  6.白细胞测定

  [1]白细胞计数Leuk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法:以 2% 冰醋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然后将悬液充入细胞计数池内,低倍镜计数 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计算原则同红细胞。 MCH=血红蛋白(g/l)/ 红细胞百万数/μl 参考值: 26-32pg

  原理(显微镜计数原理):用 2 % 乙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混匀并滴入计数室中,低倍显微镜下计数 4 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公式:WBC/L = 4 格白细胞总数 4×10×20×106

  报告格式:Δ.ΔΔ×109/L

  参考值:成人4.0~10.0 × 109/L;新生儿15.0~20.0 × 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术后12~76h,WBC常 >10.0×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109/L。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 WBC可高达20×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109/L;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 (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游走、吞噬 50 ~ 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致敏反应0.5 ~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释放组织胺、肝素0 ~ 1%单核细胞(monocyte):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 8%

  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 ~ 4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生理特性: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骨髓血液

  分裂池 成熟池 储备池边缘池循环池

  4-5d1-3d 2-3d

  核左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6%:轻度左移;10%:中度左移;25%:重度左移或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患儿男, 2.5岁,日本籍,于10天前因受冷而发热,自测体温38℃(腋下),无畏寒、头痛、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 WBC 28.9×109/L,阿莫西林0.125g 3/日治疗,无明显好转,4天后患儿面、背及双上肢皮肤反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停药否无区别。1999年7月5日急诊住我院。实验室检查,血象:Hb110g/L, WBC 23×109/L,血小板 121×109/L,幼稚型异常淋巴 56%,成熟淋巴 21%,嗜酸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 21%,骨髓穿刺二次,骨髓细胞分类象同血涂片象。

  细胞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病例:患者朱全妹,女性,47岁,因砖墙砸伤腰骶臀部致左下肢活动受限伴腰骶臀部皮肤发紫5天于2001—12—04由急诊收治入院。

  1.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2.腰骶部、髂后部、右臀后部皮肤严重挫擦伤伴皮下积血 3.骨盆严重骨折 4.会阴部、肛门严重挫裂伤

  血常规检查结果:Hb:92g/L RBC:3.0×1012/LPLT:271×109/L

  WBC:32.7×109/L:中幼粒细胞: 2% ;晚幼粒细胞:5%

  杆状核粒细胞:35% ;多核粒细胞:45% ;淋巴细胞:9% 单核细胞: 4%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Lymphocyte

  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性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各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移植术后、AIDS

  单核细胞Monocyte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及粟粒性结核;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及淋巴瘤

  7.血小板计数platelet

  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生成;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增多 > 400×109/L;见于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血小板减少 < 100×109/L;见于血小板减少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X射线照射。 病例 患者:女32岁 已婚 ,有一8岁女儿,无业

  主述:经常头痛、疲乏、失眠。右肋骨下疼痛,胸骨疼痛。患者长期服用减肥药,无间断

  血液检验结果:

  WBC:15.4×109/L RBC:5.53×1012/L

  NC: 85.2% Hb: 150g/L

  LC: 11.6% PLT: 1321 ×109/L

  MO: 1.8% RDW: 17.8 %

  EOS: 0.9% BAS: 0.5%

  8.血红蛋白测定

  方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原理:除Hbs外,多种血红蛋白(Hb)均可被高铁氢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再与CN- 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氧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

  9、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多项参数测定

  仪器组成:1.主机 2 终端机 3 打印机

  阅读报告:1.18、23 项参数中英文报告2.图解3. 警告标志4. 含义报告

  库尔特原理:孔径阻抗细胞计数原理

  白细胞自动化分类

  二项式分类 粒细胞和非粒细胞

  三项式分类 淋巴、中性粒细胞和中间细胞

  五项式分类 嗜中、嗜碱、嗜酸、淋巴、单核细胞

  第三章 贫血

  一、贫血总论

  1.贫血Anemia:

  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即称为贫血

  2.RBC:主要功能:携带O2、运输CO2

  膜组成:膜糖、膜脂、膜蛋白

  膜结构:不对称性、流动性、骨架

  膜功能:物质运输、抗原性、变形性、免疫功能

  Hb:是红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CO2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

  Hct: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3.贫血各系统的表现:

  全身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粘膜苍白

  呼吸及循环系统: 心悸、气短、心率加快、呼吸加重等,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 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 尿可出现少量蛋白,肾功能轻度减低,甚至发生尿少、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畏寒、反应迟钝、耳鸣、眼花

  4.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缺陷、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链生成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性、机械性、化学与物理、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

  贫 血 分 类

  贫血发病病因分类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膜缺陷致溶贫

  自身免疫性溶贫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形态分类

  类 型 MCV(f l)MCH (pg)

  大细胞型>100 >32

  正 常80 ~ 94 26 ~ 32

  单纯小细胞 <80 <26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1.【精选】实验教学总结三篇

2.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重点:实验室检查

3.关于实验教学总结合集9篇

4.关于实验教学总结锦集6篇

5.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实验室诊断

6.中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73个

7.《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8.生物实验教学计划三篇

9.java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