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2 08:22: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

  5.欣赏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xx)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的人教学设计03-15

《20有的人》教学设计12-07

鲁迅的雪的教学设计12-02

课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12-04

《有的人》导学案教学设计04-01

《有的人》语文教学设计11-23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03-07

有的人教学设计(通用10篇)12-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