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2 12:15:41 赛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动物朋友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通过让学生辨别、模仿和表演动物的声音、形象和动作,帮助他们感知艺术基本要素,如声音的音量、时长和音色变化,以及动作的形态等。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动物的关注度,并且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1、相关动物的图片,小狗脚印图。

  2、VCD《森林里真热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交流

  1、老师:同学们快来看,有个特别的客人到了!(播放课件):这是一个可爱的小仙女送来消息:我是居住在大森林里的小仙女,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成了好朋友。今天,我的动物朋友们正准备举办一场有趣的森林聚会。他们派我前来邀请大家一起参加..

  师:现在小仙女想要展示她的魔法,将你们变成可爱的小动物。这样你们就能参加她们举办的盛大舞会了。请问你们愿意吗?请

  师:现在,我们将小动物手套戴到我们的手上,瞬间变身为可爱的小动物们。(大家都戴上了手套)。

  师:请大家看看自己,说说你变成了什么?

  师:看!这里有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一只忠诚的小狗,还有一群可爱的小鸡呢!可以说我们这个动物世界的小动物们都非常热情呢!

  师:小动物们已经开始联欢拉,大家快听!(播放音乐)

  师:刚才你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啊?

  生:……

  师:那这些小动物在做什么呀?

  生:……

  师:那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声音)吗?

  生:……

  师:是啊!他们玩的可开心了,我们赶快加入吧!

  师:好的,那我们就开始吧。不过在出发之前,我们需要老师先组织一下,让小动物们看到我们有多么有条不紊。

  师:我们大家拍三下手后,就一起挥动我们的双手高呼:“亲爱的小动物们,我们来拉!”

  二、声音展示、体验合作

  1、师:师:咦?快看!这是谁来迎接我们啦?(出示老虎的图片)

  生:老虎

  师:哇~看看,我们真是受宠若惊的贵宾啊!连“森林之王”都亲自迎接我们。

  师:这时候,狮子开口了,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森林。在这里,你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和探索。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请求,我很想知道人类朋友对我了解多少呢?你们知道我的吼叫声是什么样的吗?

  师:你们知道老虎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吗?谁能学学老虎的叫声?(指名一两名学生)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声音怎么样?

  生:预设(凶猛)……

  师:那你们想听听真正的“森林之王”,它的声音吗?

  师:你们觉得这个声音来的怎么样?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们想看看老虎的语言是怎么样的吗?

  师:老虎的语言,板书:“ao(嗷)—”这就是师:我们一起来学学这只老虎的声音!

  师:老师这也有一种节奏和老虎的叫声一样,也是那么长,我们一起来看看。板书:X(da)—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边读边指节奏)X(da)—??

  2、师:然而,这只老虎晚上回到巢穴时,想要与自己的宝贝团聚并一同享用晚餐,却惊讶地发现小宝贝不见了。这一刻,你认为这只老虎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很伤心……

  师:那你觉得这只老虎会说什么?

  生:……

  师:那你能用老虎的语言来说吗?

  师:现在有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被涂得满满的,它代表着声音很强、很凶猛的老虎;另一张图片上也有一个圆圈,但是它是空的,就像这只老虎肚子很饿回到家里又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伤心,所以它的声音变得很小、很弱。请提供您的中文原创内容。

  师: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学学很凶猛的叫声;很伤心的叫声。

  3、拓展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森林景象,除了老虎发出的长而凶猛的声音外,还能听到哪种动物也发出相似的声音呢?请将你们的答案回复在评论区。

  生:狮子

  师:那你能学学这只狮子的叫声吗?

  师:那如果这只狮子他伤心了呢?会是怎么叫的呢?

  4、师:那你们再找找图画上谁的声音很短,很小的?

  生:……

  师:那你能发发小动物的声音吗?

  师:你们想看看这只小动物的语言吗?

  师:板书?

  5、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然而,在刘老师和你们一起玩的时候,我有感觉后面好像有一个小动物一直跟着我们。于是,我回头看了一下,但发现并不知道是谁。不过,我在地上发现了一串脚印!大家快来看看,到底是谁留下了这些脚印呢?(出示小狗脚印的图片)。

  生:小狗!

  师:小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喜欢小狗吗?

  师: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这只小狗非常渴望和我们建立友谊,但又不好意思主动示意。然而,当他意识到我们都对他充满喜爱时,他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渴望能和大家交流几句。假如你是那只小狗,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

  师:那你能用小狗的叫声来表达吗?

  生:……

  师:板书:X(wang)X(wang)。

  师:刘老师手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迷失了自己的声音。现在唯一的线索是根据它们声音的长短以及音量来寻找。谁能扮演小侦探,帮助它们找回声音呢?刘老师将为那位成功找回声音的小朋友颁发“小小侦探奖”。

  (把小动物的图片贴到相应的节奏上)

  三、发挥想象、大胆表演

  师:你们真不错!……咦?狐狸大哥怎么来拉?

  客串:正在场上的狐狸大哥露面了,不屑地说道:“哈!这还不算什么!他们只是学会了模仿我们的叫声,可我们的外貌风采他们可比不上!”

  师:你们能学得会吗?

  生:能!

  师:你们充满信心地回答了!好的,现在小动物们要为表演最优秀的小朋友颁发一项特殊奖项,它是来自动物森林的"表演之星奖"。请刘老师代表小动物们进行颁奖。接下来,让我们欢迎戴着头饰的小朋友上台,为大家呈现精彩的表演!

  生:表演……

  师:请问你们对于表演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们决定先颁发第一个表演出色奖!现在要进入高难度环节,一位小朋友将上台表演一种动物的模样,并模仿它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他将表演的是哪种动物吧!

  师: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游戏!让我们以无声的方式来表演某个角色的特征,让下面的同学们来猜猜看!

  四、总结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那回去之后,小朋友们可以尝试将大森林里热闹的场景画下来,并珍藏到我们美丽的艺术档案夹中,让它永远保存,不让它逃离我们视线,好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重点:识字与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1、激发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

  2、先分小组自由读,学生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同一小组互相帮助识字,再让每一小组的识字能手当小老师,教大家认字。

  3、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学习生字之后,通过朗读来检查识字效果,根据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4.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6.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字(排火车)注意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朗读

  (二)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让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本课有2个要求写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注意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旅、降”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把字写匀称、美观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就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读读课文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风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3

  【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

  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

  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 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尤其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4.信息搜集法

  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建筑科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思考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是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对工程与技术领域知识有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在认知特征与思维水平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面: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横梁的材料、长度、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前概念,这为本课中“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的推测、研究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已有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方面:学生从五年级绿豆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并理解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因此在本课的对比实验中,只要学生能识别变量,找到控制变量的方法,思考需要注意的问题,就能顺利开展实验。

  在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以前的科学实验中多次进行猜测、验证猜测的活动,已经理解了科学推测必须经过实验验证的道理,这为情感目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在个体差异方面:由于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轮流担任实验操作员,所以他们在实验操作能力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基本能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数据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提出假设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

  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长度、宽度、厚度、材料不同的纸条若干

  (2)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3)木块若干

  (4)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5)垫圈若干

  (6)KT板若干

  (7)实验记录单

  (8)小组分工: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等

  【教学过程】

  一、科学视野:用“梁”、“柱”搭一座桥

  1.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

  2.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你们的桥能承重吗?

  3.承重时,横梁会有什么变化?(弯曲)

  4.引出课题:抵抗弯曲。(板书课题)

  5.科学中,我们一般把抵抗弯曲能力简称为抗弯曲能力。你们的这座桥抗弯曲能力如何?怎么测试一下?(添加重物)

  6.学生汇报各小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科学探究:探究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各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相同吗?根据你们的观察,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长度、宽度、厚度、材料……)

  2.建立假设:横梁跨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具体的地质、环境等因素,就同种材料而言,横梁能改变的因素是宽度和厚度。谁来说说,当我们增加横梁的宽度(或厚度)时,抗弯曲能力可能会怎样变化?

  如何证明你们的假设?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出示木块、纸条、垫圈图片。

  认识吗?

  可以怎么用?

  观察第二组材料,有什么发现?(摸一摸)

  能用这些材料证明你们的猜测吗?

  ①改变条件:宽度、厚度。改变方法: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

  ②控制变量:对比试验,除改变条件以外的量都不变。

  4.确定实验方案。

  ①将两木块对立作桥墩,保持一定距离。

  ②将纸条平放于两桥墩上作横梁,添加垫圈,观察横梁变化。

  ③继续添加垫圈,直至横梁刚好弯曲至桌面,记录数据。

  ④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只改变宽度或厚度),重复上述操作,边实验、边记录。

  ⑤整理材料,提交数据。

  5.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控制变量: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用KT板上的标志线控制横梁跨度不变。

  ②操作要求:垫圈要轻轻地放在纸桥梁的中间位置。

  ③计数原则:纸桥梁碰到桌面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垫圈不能算。

  6.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7.思考: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观察横梁的横切面是什么形状的?怎样安放更好?能用材料证明一下自己的理由吗?(几乎所有的横梁横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都是立着安放的,也就是横梁的厚度比宽度大。可用冰棍木片、塑料尺子进行演示证明。)

  三、科学延伸:工程与技术的涉猎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增加横梁材料的用量,会增加成本。这也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局限性。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横梁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请同学们在课后利用相关书籍、网络资源对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参与制造人工彩虹实验,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2、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3、养成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的好习惯。

  其中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是教学重点,设计提出研究问题、实验方案是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探究

  1、谈话: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原理,我们解决了生活中许多地方的采光问题,还设计了自己的“阳光小屋”。你设计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什么问题吗?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设计的阳光小屋和问题

  3、教师小结,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怎样才能是我们的阳光小屋充满色彩?

  设计意图:问题来源于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基础,学生经历了阳光小屋设计,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总结了小屋的特点,一是阳光要充足,二是通风效果好,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怎样让小屋充满色彩?”,探究问题自然生成,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实验导学、交流导疑

  1、引入实验:学生阅读课本25也中的资料卡——课件欣赏图片——汇报收获和启示

  2、小组实验(一)——制造人工彩虹

  ——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

  ——介绍实验材料,展示实验要求(实验材料:三棱镜、手电和白色纸板;实验要求:

  ①在准备的实验材料里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手电、白纸片和三棱镜。

  ②实验中认真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③实验后小组讨论,根据观察的现象对阳光的'颜色做出结论。)

  ——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汇报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颜色(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并且是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序列排列的)。

  设计意图:把学生置于实验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怎样让小屋充满色彩,一是感到突然或者困难,教学时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和彩虹图片做启示,学生会有新的想法,把阳光变成彩虹,便自然引入“制造人工彩虹实验”,直接要求学生实验,也会是一筹莫展,以演示实验示范、展示要求规范实验、汇报交流突出探究,让实验顺利进行,并能有所收获。

  3、小组实验(二)——物体的颜色

  ——问题引导,红花绿叶这些物体的颜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组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全班交流,解开疑惑

  ——引导小结,归纳结论(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式。学生把普通白光分离出七色光后,便会对物体的颜色产生疑问,有了前一个实验和猜想的基础,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探究引向深入,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检测导练、知识应用

  应用解释现象:

  1、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颜色衣服,特别是白色的,不喜欢穿深色衣服,特别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2、房间里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把墙壁刷地又光滑又白?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知识在应用中巩固。学生探究了有关阳光的颜色组成和物体的颜色知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探究出得知识应用于生活,起到应用、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1、汇报收获,体验成功

  2、实验延伸:用平面镜和水做实验在制彩虹。

  设计意图:在汇报收获时体验成功,在阅读“知识链接”延伸,在要求继续研究中拓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5

  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

  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

  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

  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

  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 实验验证 什么力

  同学评价

  4.交流汇报:

  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 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 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三 、拓展延伸(每个学生一份)

  1、填空:

  ⑴ 我知道 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 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 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属于振动的是 。

  A、转椅的运动 B、钟摆的运动 C、滑滑梯 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 E、拉抽屉 F、自行车轮的运动

  2、帆车比赛(课外小组自己组织完成)

  A、比赛规则:

  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B、比赛帆车说明:

  学生课外自己参考下面材料和右上图制作一个帆车: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6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电能从哪里来

  (二)所属教材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三)教材分析: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四)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3、了解发电真的电能从哪里来。

  (五)学习情况分析: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二)难点: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3、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二)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5、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二)教师活动

  (三)学生活动

  (四)设计意图

  (五)导入(1分钟):同学们好,这个单元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通电导线和线圈能引起磁针的移动,那么如何磁铁移动是不是会产生电流呢?

  (六)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七)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八)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分组实验)(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这样一个简易的发电器就做好了,我们在进行电产生磁的实验中,发现小磁针来回晃动。那么我们现在来回晃动磁铁,是不是就产生了电呢?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1)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2)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4、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的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4)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10分钟)

  1、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大家一定对电池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的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2、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到家里,也尝试做一个水果电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

  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

  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8

  一、教学思路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听听声音,说说感受

  1.播放一段大自然音乐,学生谈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学生猜;

  板书:听听声音。

  2. 大家听后说说这些声音都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在这些声音里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哪些是因为人的工作或活动发出的?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3. 板书:乐音噪音好听难听

  倾听

  讨论填表,汇报交流。

  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二、了解声音,知道来源

  1. 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

  2.让固体发出声音

  想办法让桌子上的铅笔盒、纸、橡皮圈等物体发出声音,方法越多越好。

  3.让液体发出声音

  舀一杯水放桌上:谁能在没有其他辅助器具的情况下能让这杯水发出声音?方法越多越好。

  在有其他辅助器具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让水发出声音?

  4.让气体发出声音

  激趣:刚才让固体、液体发出声音都太简单了,谁能让这看不到,摸不着的空气也能发出声音呢?看谁的方法多,可以借助辅助器具。

  你平时还发现哪些声音也是气体发出来的呢?

  总结:从上面让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活动中,你觉得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发出声音吗?打雷需要物体吗?

  板书:声音由物体产生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学生甲正对全体学生分别做使固体、气体、液体发声的动作,学生乙背对学生甲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台下学生做评判同时填写《记录卡》。

  汇报交流。

  讨论:吹、扇、装……

  交流:大风吹的声音;笛子、口琴、萧等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

  通过游戏激发探究兴趣。

  放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

  三、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大小

  准备一个玻璃杯,用筷子敲击杯子,再稍微用力一点敲击杯子,让学生分辨两次声音的不同。(大小不同)那么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发声时用力的大小不同)

  2.分辨声音的高低。

  准备两个同质,同大小的玻璃杯,同力用筷子敲击杯子,让学生分辨声音。(声音高低相同或大小相同)

  再在一个杯子里加水,再用同力敲击两个杯子,让学生分辨声音的不同。

  板书小结:方向远近高低

  3.分析两个杯子声音高低不同的原因。

  那么利用这个原理,老师给大家7个相同的杯子,你能让这些杯子发出不同的声音吗?联系音乐课里的1、2、3、4、5、6、7,你想到了什么?

  1.闭眼听声音,分辨方向游戏。

  2.闭眼听声音,分辨远近游戏。

  因为一个杯子里有水,另一个杯子不加水,杯子里空气的容量不同,所以声音就不同。

  了解乐器当中的科学原理。

  四、扩展延伸

  1.刚才我们使杯子里空气的容量大小不同,创造出不同的乐音。其实,生活里有许多物品可以用来创造出乐音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根据老师列出的物品清单,回家试试制作一架小型的古筝用于平时的娱乐。

  回家做乐器

  活动延伸到课后,并为下节课铺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

  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8倍宽、8倍厚的纸条,塑料尺子,重物,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桥梁引入

  1、课件出示“杭州弯跨海大桥”图片。

  2、出示“纸桥”演示载重。

  3、出示“限重标志”。

  4、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

  1、看图片,说桥名。

  2、观看纸桥载重。

  3、猜测“限重标志”。

  4、回答提问:宽度、厚度、间距、改变形状等。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宽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桥墩、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1、回答提问:(略)

  2、领取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6、比较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答提问:(略)

  2、取出预留的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6、回答提问(略)

  (三)8倍宽的纸桥梁与8倍厚的纸桥梁的比较实验

  1、出示8倍宽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2、8倍宽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3、出示8倍厚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4、8倍厚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1、推测

  2、观看演示实验

  3、推测

  4、观看演示实验

  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出示塑料长尺:演示横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2、解释房子、凳子等生活用品的立着放的道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应用呢?

  1、回答提问:(略)

  2、观看实物或视频,解释“立”

  放的原因

  四、课后延声伸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

  2、这些方法(手指板书的其它几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显著增强抗弯曲能力?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究!

  学生汇报:(略)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

  一倍宽

  二倍宽

  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的变化的活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欲望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春天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对动植物的.进一步了解的观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和惊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活动。

  教学用具:

  春天里动植物的图片、影象、剪贴画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乐、

  2、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课件:春天悄悄的来了

  2、寻找小动物

  师:同学们在寻找春天的时候,除了花草树木发生了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放课件:春天的小动物

  三、总结

  师:老师也去寻找春天了,你们想看看吗?(放春天的录象)

  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春天说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礼物,嫩绿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风,动听的鸟鸣。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春天呢?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老师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可以吗?(课件)

  这么没的春天,我们都看不够了,你看:(简笔画)远山变绿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再画上什么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描绘一幅春景图。

  这是课前同学们画的,谁来帖一帖?

  老师放音乐,几个学生上黑板帖图,其他同学唱歌。我们的春天真美丽,那么祖国的春天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放课件)

  齐读:祝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3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及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课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蓝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较暗的环境中涂好七种颜色的字片手电筒各种各样的陀螺.

  学生准备:卡纸水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首先我想调查一下,谁玩过陀螺?陀螺好玩吗?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种抽的陀螺。有谁还玩过其它种类的陀螺?呵,没有,是自己做的呢?还是卖的呢?

  3.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做个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简单,一张圆纸片,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问题。

  四、实施探究:

  1.给陀螺涂色

  ①要求每个小组按教科书提出的颜色比例涂一个陀螺。

  ②然后再让学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两种,三种或更多种。

  2.玩陀螺关键,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①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

  ②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什么颜色?

  ③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回报交流。

  3.教师小节:如果你还想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资料,有没有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眼睛为什么变不出。

  (生:我们平常看的动画片就是设计师把它画成一张一张的,然后快速地放出来的。)

  师:动画片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现象,那么这种色光混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儿有一个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转起来是什么颜色的`,(灰白色,颜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试着做一个,具有彩虹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牛顿曾经给大家做过这个实验,他能给大家解释一个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师:大约在1666年,24岁的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彩虹。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大家的时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对,牛顿为了验证把七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这个实验,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学发现。

  五、展示交流:

  1、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相叠加的情况。

  2、我的观察记录表(先让学生自己填,教师小结)

  组合方式组合效果(可以绘图)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紫光

  绿光+蓝光淡蓝光

  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3、读一读,说一说,课本资料卡,不仅要对故事中的知识加深认识,更要对其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

  六、拓展创新:

  1.制作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成因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作出假设。

  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并尝试制造彩虹。

  难点 指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推想彩虹的成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平面镜、喷水壶、泡泡液、透明的塑料尺、装满水的塑料瓶、光盘、记录单。

  教师准备:三棱镜、水槽、纸屏、平行光源等、课件。

  [PPT 2 出示]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喷水壶、装满水的塑料瓶、透明的塑料尺、光盘、泡泡液、平行光源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美丽的彩虹图片导入新课。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秘密?关于彩虹,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3.学生交流:彩虹有七种颜色,彩虹在雨后产生……

  3.师生总结。板书课题:

  4.彩虹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

  [PPT 4 出示]活动一: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1.猜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PPT 5 出示]雨后彩虹图片及喷泉上形成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

  2.学生交流。

  3.师生总结:与阳光有关、与水汽有关、雨过天晴、有雾气等等。

  4.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PPT 6 出示]彩虹模拟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及利用阳光、水槽、平面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

  5. [PPT 7 出示]实验提示:阳光不足时,可以用平行光源代替阳光进行上述两种实验。也可以利用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进行彩虹模拟实验。

  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8 出示]三棱镜把阳光分散为七种色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8.[PPT 10 出示]水槽中的平面镜与水形成“三棱镜”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的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9.师生总结。

  [PPT 11 出示]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并且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10.获得科学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11.[PPT 12 出示]教科书介绍的太阳光组成、光的色散现象的资料。

  10.师生总结归纳彩虹的成因,认识彩虹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PPT 13 出示]活动二:制造“彩虹”。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

  2.[PPT 14 出示]制造“彩虹”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

  [PPT 15 出示]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图片,及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阳光透过塑料尺、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阳光照在光盘上……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发现。

  三、拓展活动-----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1.[PPT 16 出示]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2.学生交流。

  3.师生总结: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文章。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6

  教学要求: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05-31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06-11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3-06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10-07

关于科学怪人教学设计10-07

《认识小麦》科学教学设计10-07

科学《神奇的水》教学设计02-18

青岛版科学教学设计12-17

科学教学设计:奇妙的光线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