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1、导入: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2、提问: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3、出示玄奘像及相关图片,介绍玄奘的生平:
玄奘生平: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4、揭题: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玄奘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词语:(1)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3)齐读词语。
2、 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3自然段):讲玄奘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准备到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阅读经卷。
二(4—9自然段):讲方丈启发诱导玄奘,玄奘顿悟,表示要留在法门寺。
三(10—11):点出从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
五、归纳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检查词语读音。
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 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2、 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3、 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才,应酬太繁,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难成才。
4、 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5、 理解辞行之“决”: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点拨: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
三、学习第二段。
1、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最终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一起读读第二段,讨论一下。
2、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对话。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3、 方丈带玄奘看了这样两处地方,生长在大林子里的与生长在小山头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4、 理解方丈与玄奘的第二次对话。
方丈的话很朴实,很自然,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但细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找出方丈的`语言,再读一读,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和同学交流。
(1) 指名读一读。
(2) 出示重点内容,齐读:“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屡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5、 我感觉方丈很了不起,并没有说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话,却让玄奘留了下来。仔细读读课文描写方丈的有关内容,想一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别打动人?
(1) 交流。
(2) 体会方丈的劝解技巧。
(3) 该怎样读这段话?试读,指读,评议,齐读。
6、 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与山野小寺,你觉得玄奘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回归整体,对比启发。
1、 方丈带玄奘到林子里之前,曾经问他,愿做太阳还是愿做烛火。现在,你觉得玄奘做了太阳还是烛火呢?
2、 玄奘一心想出人头地,他现在也的确出人头地了。如果玄奘选择了山野小寺会出人头地吗?这两种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同呢?
3、 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的。
教学重、难点:
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应酬 偏僻 薪柴 喧嚷集体纠正。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玄奘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理解玄奘决意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1)默读课文:法门寺是一座什么样的寺庙?玄奘又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呢?抓住关健词语说一说。
(2)交流:
a“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集纳、高僧济济”等词语体会当年法门寺名气之大。
b第1自然段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玄奘觉得法门寺应酬多、压力大。
c学生自读有人劝玄奘的话,体会玄奘有报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正因为如此,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法门寺,这与大多数人的心里是一样的,你能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过渡:当玄奘去向方丈辞行时,方丈未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改变了主意,留在了法门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听课文录音,思考: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图后做了什么让他改变主意,留在法门寺了呢?(方丈先问了两个问题,然后带玄奘到寺后的林子里边看、边问、边谈。)
(2)方丈先后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山头上和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看到的松树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只能做煮菜的薪柴”和“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棵棵秀颀挺拔成为栋梁”体会两者差异。)
(3)出示方丈的话: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汉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抓住词句体会方丈的良苦用心,发现其中的深刻含义。指导朗读方丈的话。
(4)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和山野小寺,你觉得玄奘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齐读玄奘的活。
(5)分角色朗读、评议。
3、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质疑你对最后一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2)出示最后一句: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中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紧扣课文内容一理解: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有竞争,人不能成长,万物不能生长。
(3)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和理解。小组内交流,指名说三、故事拓展,促进迁移。
1、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他会怎能么说呢?
2、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成为一代名僧,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指名说。
四、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玄奘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玄奘的了解。
2、小小辩论会:正方:生活中应该勇敢地面对竞争;反方:生活中有时也需要逃避竞争。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无法成名 方丈
潜心苦修决意离开
以林为喻、劝导点拨 终成名僧
教学后记:
本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说理清晰,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阅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读,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自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其的理解。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3
一、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读《西游记》吗?在这部小说中吴承恩为我们塑造了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形塑造的吗?(生答玄奘)你对玄奘了解多少呢?(生介绍自己了解的玄奘)今天我们来把唐僧还原到生活中,来学习他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吗?(生谈疑问)就让我们带者这些疑问来读课文吧。
二、新知探究
(一)、检测预习,落实基础
学会本课的八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设疑启发,潜心会文
1、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你从课文中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积累词语: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
2、如果你是一个和尚,在这样的寺庙中修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名寺,玄奘却要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哪个词语写出了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决心之大?
生谈感受,分析原因,体会“决意”一词的含义
3、弟子要离开,方丈是怎么做的呢?
分角色朗读对话
改写对话,方丈直接对玄奘讲道理,劝他留下
两种方式中体会方丈的语重心长,用心良苦,学习借物喻理的写法。
积累词语喧喧嚷嚷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鹤立鸡群莽莽苍苍等
4、玄奘领悟了方丈的一翻苦心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齐读课文8,9自然段
小结: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仍然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法门寺还是原来的法门寺,玄奘却已不是原来的玄奘。他的心态变了,认识变了。
5、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
一个想要成材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6、合作探究:一个想要成材的人为什么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
7、课文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做标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谈理解,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对玄奘来说,法门寺就是他生命的林子。那么,在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林子吗?这个林子有竞争吗?你喜欢竞争吗?
生谈身边的林子:班级,学校,社会等,谈对竞争的认识,师引导。
那么,在太阳与烛火之间,你愿意做什么呢/?为什么?
生谈自己的想法及对太阳烛火的认识,师引导
三、总结收获
学完本课,你们在语言上,写法上,思想上有那些收获呢?要用“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掌握了,我明白了……”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生谈收获,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作业
1、续写《生命的林子》
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
要求:要写出玄奘在方丈开导之下的认识和转变,写出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心理,200字左右。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发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并指名朗读。(谁能把它读好?)
3、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4、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生命的林子”。
二、分析“林子”。
1、这究竟是怎样的林子?请大家读读描写林子的句子,看看哪片林子给你的印象深刻,把你读后的体会用简短的话写下来。
2、指名谈谈感受。
生1:这里的林子长得不茂盛。树干短而扭曲,不能成材,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板书:树木稀疏 薪柴)
师:你能读好这几个词吗?(显红“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
师:谁能用朗读再现那片林子的样子?
生2:这里的林子很茂盛,树干粗壮,挺拔,能成材。(板书:郁郁葱葱 栋梁)
师:谁能展现林子郁郁葱葱的样子?
3、显红“最高大”和“棵棵”
4、透过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1:第一片林子里最高大的树也只能做薪柴,更不用说其它的树木了。
生2:虽然它长得高大,但是却不能成材。
生3:第二片林子中能成材的树木有很多。
5、读到这里,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问题?
生:同样是树,为什么一片林子的树只能当薪柴,而另一片林子里的树却能成栋梁?
6、(出示方丈的话)请大家读读方丈的话,圈圈划划,找找原因。
7、你明白了这片林子长得不同的原因了吗?
生:由于竞争,第一片林子没有竞争,所以不能成林;而第二片林子由于有竞争,最终成为了栋梁。
(板书:竞争)
8、你说得真好!那你能好好地读读方丈的这段话吗?
9、同学们,方丈把玄奘带进林子,说出这么一段关于林子的话。那么,方丈仅仅是在说林子吗?
三、分析“法门寺”。
1、法门寺和山野小寺有什么不同呢?
生1: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香客如流,它就像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充满了生机,也蕴含了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一定会刻苦习经,一定能成材。
生2:而山野小寺人流稀疏,缺乏竞争,就像那片稀疏的林子不能成材,玄奘走进山野小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栋梁。
(板书:法门寺 小寺)
2、如果你是玄奘,你选择哪片林子?能说说理由吗?
3、事实也证明这种选择的正确性。
4、出示第十自然段,齐读。
5、学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为题了吗?
6、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7、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吗?指读、齐读。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课后延伸。
1、文章学完了,玄奘的确留了下来。后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玄奘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2、总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体会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3.明白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体会法门寺的名
1.复习词语。
香火鼎盛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集纳名僧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2.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了什么?说说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吗?
3.齐读感受
二、态度比较,引发思考探究
1.法门寺是当时僧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可身居法门寺的玄藏却想离开此地,这是为什么?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的1-3小节,认真思考。
2.交流。
①理解名寺之“名” ,玄奘之“难”:
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应酬太烦;——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难。
清灯黄卷、苦苦习经——谈经论道远不如人,——成才难
②理解劝说之“对”:
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高僧济济——出人头地难;
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③理解辞行之“决”:
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过渡: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与庙里的许多僧人的差距还是那么的大,怎能不心生烦恼呢?看来,玄奘的困惑与苦恼都是源自与身居在这样的法门寺——
在玄奘看来香客如流、喧喧嚷嚷的法门寺能静思养神、潜心修身吗?水深龙多、高僧济济的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
3.指导朗读,读出玄奘的“决意离开”。
4.那他为什么后来又留下了呢?(答)
三、聚焦方丈,悟林子的启示
1.浏览4-9,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启发诱导玄奘的?(自由答)
2.方丈一共问了几个问题?(4个),思考方丈为什么问这些问题?
3.交流前两问:
第一问:“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第二问:“你愿做烛火还是愿做太阳呢?”
读感悟玄奘的话。
第三问:“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第四问:“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这里的“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读文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树”分别长成什么样(书)?感受?
为什么不一样?读读方丈的话,哪些值得思考和回味的?同学们方丈单单只是在讲树吗?
此时此刻,玄奘又会想些什么?请你对照这两组词语,想一想。
修长挺拔 高僧济济
奋力生长 水深龙多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名满天下
交流。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会不断努力,力争上游,所以最后都有可能成为栋梁,而在偏僻的小寺,虽然鹤立鸡群,但因为缺少竞争,终会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成绩平平。对于立志成才的玄奘来说,水深龙多的法门寺就是他生命的林子啊!(板书:法门寺 玄奘)
4.方丈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啊!请同学们评评方丈这个人。
5.现在,你明白玄奘为何不离开法门寺了吗?在玄奘看来,法门寺就是一片大林子,是一片怎样的大林子?(读词)
6.小结:法门寺还是那个法门寺,只是玄奘对于自己成长的认识改变了,所以他的决定也改变了。指导朗读第9小节,再次体味感悟,玄奘的惭愧和幡然醒悟。
7.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四、释题:
通过续写,充分展现了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课题,你理解了文题了吗?
读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五、结合实例,理解课题内涵
1.总结:文章的作者通过讲述玄奘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关于竞争的道理。生命的林子无处不在。对于一棵想成为栋梁的大树来说,他生命的林子是什么?树林是他生命的林子
2.对于想成为高僧的玄奘来说他生命的林子?
3.对于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
4.其实,对于同学们来说?我们的学校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祝愿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让我们再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六、作业
续写:
板书设计:
松林 松树
生命的'林子 法门寺 玄奘
社会 立志成才的人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要优化组合。
本课词语很多,词语教学当然是本课绕不过去的教学重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但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课文的内容也需要凭借词语来表现,所以当把词语教学与课堂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教学的“有效”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我们都知道,散乱词语的记忆与把词语组合一个意义群记忆是完全不同的负担,同样,本课中的“香火鼎盛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是对法门寺特点的概括。这直接与课文的事件相关,正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玄奘才感到有压力要走,也正是这样的法门寺,经过方丈“生命的林子”点化,于是法门寺又对玄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刘老师课堂前面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走”的原因,后面让学生加上“生命的林子”说“留”的理由,这课堂一前一后的彼此眺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度挖掘,也是一次次带领学生擦亮词语的过程。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生词。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
1、怎样使一棵树看起来高一些?(使学生认识到与其让它与矮树相比不如给它时间帮它长得高一些。)
2、理解“班门弄斧”“学得惊人艺,弄斧到班门”的真实含义。
二、简介玄奘、引入课题
三、指导自学,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3、思考:“林子”指的是什么?
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学习成果交流
1、认读生词。
2、解释词语。
3、学生分节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4、“林子”指的是什么?
5、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写字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临写。
3、展示评议。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二、深入感悟
1、学习第一至三自然节——理解玄奘为什么要辞行。
法门寺是怎样的一座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一至三节,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1)学生交流。
(2)讨论:你对玄奘的做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板书:
(脱颖而出)
偏僻小寺 玄奘 法门寺
2、学习第四至九节——理解方丈的启发点拨。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读读课文讨论一下。
(1)交流,认识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
(2)理解方丈的话真实含义。
方丈把什么比做什么?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体会方丈的劝解技巧——巧妙设喻,两相对比,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4)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
寺与野山小寺,你觉得玄奘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板书:
脱颖而出!
↑
潜心苦修
?(脱颖而出)
偏僻小寺(孤木) 法门寺(林子)三、联系实际,对比启发
1、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2、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自我满足、不求上进的例子?你能讲一个勇于拼搏、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事例吗?
五、习作
《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
板书设计:
脱颖而出!
↑
潜心苦修
?(脱颖而出)
偏僻小寺(孤木) 法门寺(林子)
教学反思:
在导入时的谚语解读帮助学生先入为主,在理解文章内容时水到渠成;授课结束后的读写结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师再板书:
玄奘:无法成名 方丈潜心苦修决意离开 以林为喻,劝导点拨,终成名僧
二、文本细读、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至三自然节——理解玄奘为什么要辞行。
法门寺是怎样的一座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一至三节,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1)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2)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材,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理解辞行之“决”:点拨: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
2.学习第四至九节——理解方丈的启发点拨。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读读课文讨论一下。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对话。
“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愿做太阳”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方丈带玄奘看了这两处地方。课件出示一处小山头,一处大林子,大家来看,同样是松树,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理解方丈与玄奘的第二次对话。
方丈的话很朴实,很自然,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但细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找出方丈的'语言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和同学交流。
指名读一读:出示重点内容齐读: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他们就成了薪柴啊!
我感觉方丈很了不起,并没有说一句要留下玄奘的话,却让奘留了下来。仔细读读课文描写方丈 的有关内容,想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别打动人?
交流:体会方丈的劝解技巧——巧妙设喻,两相对比,深入浅出,以理服人。该怎样读这段话?试读、指读、评议、再读。
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与野山小寺,你觉得玄奘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三、回归整体对比启发
1、方丈带玄奘到林子里去之前,曾经问他,原作太阳还是原作烛火。现在你觉得玄奘做了太阳还是做了烛火?
2、玄奘一心想出人头地,如果玄奘选择山野小寺会出人头地吗?
3、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四、尝试辩论,促进迁移
出示:如今,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那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也就是选择生存环境时,/soft/许多人都回选择容易显示自己才华的环境,这样很容易出名。而这种想法与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恰恰相反,那是不是肯定不正确呢?我觉得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要全面地去看。课后,我们可以搜集有关的资料,来一场辩论。
板书设计:
玄奘:无法成名 方 丈 潜心苦修
决意离开 以林为喻,劝导点拨 终成名僧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香火鼎盛”“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玄奘的话语,感悟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导读题 板书:玄奘 指导“奘”的写法
2、复习:知道课文写了玄奘的什么事?谁说说看
3、小结学生发言 板书:林子 法门寺
4、呈现中心话题:为什么把这片树林,为什么把法门寺称为生命的林子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用心地读,仔细体会那些写林子,写法门寺的句子,画出关键词语,看一看,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二、读“林子”
1、巡视,轻声读,一边读,一边想,画出关键的词语,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2、指名交流 请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引导读好词语
①把这些词的生命读出来了
②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③引导深入理解: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八节。
④读了方丈的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 指名交流,请学生用红粉笔写出相关的词语:
竞争
奋力向上
成为栋梁
4、小结:是呀,生命的价值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了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齐读第八节
三、读“法门寺”
1、我们知道,对玄奘来说,他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法门寺。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你画出了哪些词。
2、指名交流并把词语写上来,香火鼎盛等
相机指点词义: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3、齐读。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这样的寺院,对玄奘来说,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评价语:
四、读“玄奘”
1、过渡: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注意那些写玄奘的语句,特别注意玄奘与方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2、指名交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结合交流相机点拨词语:潜心苦修
3、相机出示4、5节,我们也来来读读这段对话,注意玄奘的话,和他说话时候的神情。指名读。注意,怎样的说,什么叫郑重。你郑重地读一读。一起读。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玄奘。板书:愿做太阳
4、引导,假如玄奘回答说,愿做烛火,方丈还会带他去那片生命的林子去吗?
5、小结:是呀,只有玄奘这样,一个愿做太阳,一个潜心苦修的人,在这片生命的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
7、出示最后一节。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在竞争中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拓展:找寻自己的“生命的林子”!
1、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时,你知道当时的玄奘多大吗?13岁,跟在座的你们一般年纪。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就懂得了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13岁的孩子就胸怀成为太阳的伟大志向。长大后,为了寻找更高、更大的林子,为了实现生命的更高的价值,玄奘决定西行,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这就是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但是,玄奘却没有白龙马骑,也没有沙和尚为他挑担,更没有孙大圣和猪八戒为他护驾。看,他是孤身一人,西行5五万里,历时17年,克服千难万险,带回真经635卷。的确,玄奘实现了他的理想,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2、然而,他的起点,就是从法门寺,从这片生命的林子开始的!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3、小练笔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
今天,你们也是13岁,通过这节课,你们也懂得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你们想做薪柴还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那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
你们马上毕业了,像玄奘一样,将进入另一片更高、更大生命的林子?你找到了吗,目标是哪里?拿起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生命的林子,写一写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让自己奋力向上,成为栋梁!
4、指名交流
5、小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下课!
板书:
林子 法门寺 玄奘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济济 愿做太阳
莽莽苍苍 水深龙多 潜心苦修
竞争 香客如流
奋力向上 晨钟暮鼓
成为栋梁 喧喧嚷嚷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教育。
2、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说明一种道理的写法。
3、体会课文种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学生一分钟说话(以《西游记》为说话主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知道《西游记》,也知道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玄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玄奘成为高僧之前的一个传说。(板书课题)
三、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提出读书要求,把心放到文章当中,有心去体会。)
2、课文中有哪些人物?(唐僧和方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老师和你们模仿人物对话,好吗?(老师分别当唐僧和方丈,与多位学生对话,并不断指导)
3、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主要内容的结构图画出来。
(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教师归纳并课件出示结构图)
4、针对结构图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
(1)、想一想,玄奘为什么准备离开法门寺?后来为什么又留了下来?结果怎样?(方丈使用什么方法指点唐僧的?让玄奘自己观察、比较、感悟)
(2)、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跟大家说一说。
(3)、将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和大家议一议。
4、学生读书,并展开小组交流活动。
四、检查点拨,探寻方法规律。
1、汇报,(将读书穿插其中,读出方丈的语重心长。)
2、引导学生抓重点段落,详细分析句子、段意。
3、结合课文说一说,玄奘成为高僧靠的是什么?
(归纳板书:志向+群体+努力==)成才)
五、知识回归,布置作业
1、霍金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今天通过有关玄奘的传说,我们又懂得了一个人生哲理。
2、重复出现教学目标,学生结合目标进行反思,是否完成学习要求。
3、模仿着方丈的指点方法,对朋友或妹妹进行教育。可以说一说。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发学生对成才的理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启迪。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简介玄奘,引入课题
1、由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玄奘进行介绍,教师在引导中区别作为历史人物的玄奘与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玄奘的不同,抓住玄奘的主要经历和贡献来介绍。
2、传说玄奘的成才还和一片树林有关,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正是那片林子里的一次谈话,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3、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生命的林子》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玄奘剃发酬谢偏僻薪柴秀颀栋梁
喧喧嚷嚷郁郁葱葱鹤立鸡群晨钟暮鼓
⑵注意字音。
“玄、薪”都是前鼻音;“酬、嚷”都是翘舌音;
“剃、僻、郁、鹤”的韵母都是读第四声。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玄奘因为在名满天下的法门寺不能成名而苦恼,想离开法门寺去偏僻冷落的小寺修行。方丈以树木成材为喻告诉他应该在社会群体中才能成才的道理。玄奘下决心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相机板书;
玄奘:无法成名方丈潜心苦修
决意离开以林为喻劝导点拨终成名僧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1-3自然段——理解玄奘为什么要辞行。
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玄奘当时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1-3自然段,画出关键词说说。
①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②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才,应酬太烦,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难成才。
③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④理解辞行之“决”: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点拨: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很多人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才拿定主意要离开。
2、自由读1-3段,感悟玄奘辞行之决。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导读感悟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2、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法门寺后面有一片林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是一座怎样的林子?林子里的树怎样呢?
二、阅读感悟
1、思考:这是一座怎样的林子?林子里的树怎样呢?
①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②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林子郁郁葱葱
③出示投影
林子: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遮天蔽日
秀颀挺拔修长挺直
④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描述一下这座林子吗?
对呀,这些词一放到句子中就有了生命力,这就是法门寺后面的那座林子,那里是树秀颀、挺拔、修长、挺直。
⑤齐读这些词语。
2、方丈为什么要带玄奘去看这片林子呢?法门寺又是一座怎样的寺庙?快速浏览1-3自然段。
①交流
相机板书:法门寺水深龙多(同学们读书很有水平,一读就能抓住文中关键词语。)
②出示投影
法门寺香火鼎盛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③法门寺为什么能成为名满天下、香客如流的名寺呢?
理解“水深龙多”法门寺因水深而龙多,反之因龙多而水深。
④就是这样一座水深龙多的名寺,玄奘却要离开,为什么?
想出人头地,但又怕在这里显露不出他的`才华,方丈很明白玄奘的意思,于是寒暄了几句就带他来到了林子。
3、法门寺和林子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应该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答案,你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法门寺和林子的关系吗?你肯定知道!
法门寺就是林子,林子就是法门寺
4、方丈带玄奘到这里来到底要干什么?
①投影出示第八段,把这段话大声读出来,感受方丈对玄奘说这段话的深刻用意。
②哪位同学能像方丈一样郑重地读一遍?
③方丈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重重地撞击着玄奘的内心,谁再来读一读?
④老师范读
⑤自读感悟
⑥再请同学来读一读
⑦齐读
5、同学们,同是一棵树,有的能成为栋梁,有的成为薪柴,这是为什么?
①栋梁生活在群体里
薪柴鹤立鸡群缺少竞争
相机板书:群体竞争
②哪位同学能说得更简洁些?
想成为栋梁不能远离群体,即使你鹤立鸡群也有可能成为薪柴,关键是看你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群体里。方丈带着玄奘看树时,先看到的是乱枝纵横,就因为它远离群体。
③从方丈的话中,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感悟出什么?
9-11
④投影出示最后一段。
齐读
玄奘悟到了……流在法门寺潜心研读,最后成为名僧。
6、再浏览课文,也许你还能悟到很多,同学们浏览。
①烛火和太阳到底有什么区别?
烛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是一种奉献,太阳,光芒万丈,普度众生,更是一种奉献。
投影出示:“……思忖……”
同学们你们想做烛火还是太阳?
你们有志向很好,玄奘也想做太阳,历史告诉我们,玄奘确实成了普度众生的高僧。
7、出示玄奘资料
8、文章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读题目,同学们在第一课都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把这座林子叫做生命的林子?”现在理解了吗?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生命的林子》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记述了一个传说,讲玄奘在师父指点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说明“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教学要求:
1、理解、学习生字新词。
2、自学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引导总结文中包含的道理,在竞争中成长。
重难点:
1、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说明一种道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一块小黑板,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调查学生课外读书情况。
2、师归纳,讲了唐朝和尚唐僧在孙悟空等四个徒弟的保护下,一路降妖除魔,终于取来真经的故事。
3、玄奘功成名就之前又是怎能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词语意思。
玄奘:俗称唐僧,是唐朝的高僧,佛教学者。河南省洛阳人。
剃发:这里指给要出家的剃去头发,成为僧尼,佛教称为剃度。
晨钟暮鼓:早上敲钟,傍晚击鼓,形容生活十分单调乏味。
香火鼎盛:香火,这里指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鼎盛,指正当兴盛或强壮。
青灯黄卷:青灯,指油灯;黄卷,指书籍。这里指深夜在灯下苦读经书。
思忖:思考。
秀颀:身子高,修长挺拨。
芸芸众生:佛教里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当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课文中用来比喻松树生长在灌木丛中,显得很突出。
三、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起因:应酬太繁、不如他人。
经过:方丈以树喻人开导玄奘。
结果:一代名僧。
四、师生讨论,理解文中所阐明的道理:在竞争中成长。
1、读句子: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
2、点明两处林子的特点:郁郁葱葱和零零星星
3、分析两处林子的环境、生长过程、结果及成因。
密林与疏林的士地是一样的,但密林的树多,能吸收的`营养少,疏林的树少,能吸收的营养多。
密林的每一棵树都要争阳光、争雨露,它们必须拼命地向上长,所以每一棵都长得挺拔、修直。疏林的每一棵树都能自由地生长。不必为阳光雨露发愁,每一棵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生长,所以长得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密林存在竞争,疏林不存在竞争。
4、课文最后一句话: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树林。
一个人也如树一样需要竞争,在竞争中锻炼、成长,最后成为一棵栋梁之材,所以人不能远离社会。
五、课堂小结
竞争是残酷的,正因为残酷的竞争,人类才会奋发、努力,有奋发、努力才会成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按照139页的习作要求缩写文章。
2、课外阅读《西游记》。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导读感悟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2、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发学生对成才的理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板书: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2、法门寺如此名满天下,香客如流,玄奘为什么想要离开呢?
3、设疑过渡:玄奘、法门寺和生命的林子有什么关系呢?又是什么原因使玄奘决心留了下来,并成为一代名僧的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段的林子
1、自读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跟随玄奘、方丈去看一看山头的几棵松树和寺后的松林。
你看到了什么?划出关键的词。
2、交流:
(1)你看到的山头的松树是怎样的?(板书:乱枝纵横 短而扭曲)
(2)寺后的松林呢?(板书: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读出生命的力量)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4、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8节。
5、读了方丈的这段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而那棵松树呢?(板书:竞争,奋发向上)
6、小结:是呀,同是一棵树,但所处的环境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生命的。价值也就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之才。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
(二)学习第二段的玄奘
1、看了这生命的林子,听了方丈的话,此时,玄奘会想些什么呢?
2、玄奘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引读第9自然段。
3、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最后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够呢?
4、交流,得出:
(1)玄奘想做太阳
师:烛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一种奉献,但这种奉献是短暂的,有限的。太阳光芒万丈,普渡众生,更是一种奉献,而且是一种永恒的无限的奉献。
(2)有句广告语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玄奘想到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潜心苦修)
5、小结:玄奘一开始想离开法门寺,是因为想做太阳想成才怕做不到,成不了才,现在他决心留下来,同样还是想做太阳,想成才,而且他明白,要想成才还必须在这个水深龙多的法门寺才能实现。他做到了,成为了一代名僧,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三、学习第三段
1、出示最后一节,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拓展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当年,玄奘只有13岁,今天,你们也13岁了,你们想做薪柴还是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它是这样的?
将来,你们会进去另一片更高更大的生命的林子,想一想它又是怎样的?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作业
续写:玄奘留了下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3
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讲解第一段
重难点:
理解唐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导入,板书课题,启发学生提问,简介玄奘。(5分钟)
二、初读课文;(10分钟)
1、师生互动交换初读反馈。(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文章的主人公除了玄奘还有谁?他们是什么关系?文章讲的是关于他们的一件什么事?)
2、小结,找出文章脉络(打算离开----林中悟道------成为高僧)
三、在自由快读课文,按脉络把文章分成三部分。(5分钟)
四、分析第一部分(打算离开)。(15分钟)
1、学生读课文,再评价读法。
2、提问:谁离开?离开哪里?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是一所什么样的寺庙?(启发学生用原文中的`经典词语作答)
3、讲解生字“剃、酬”,多音字“济”;讲解生词“晨钟暮鼓、香客如流、水深龙多”。
4、以“喧喧嚷嚷”、“高僧济济”为原型仿写词语
五、探究(5分钟)
你觉得玄奘是个怎样的人?
玄奘的这个打算对吗?为什么?
六、课后作业(抄写生词)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命的林子
玄奘 法门寺 名僧
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
(1)想一想,玄奘为什么准备离开法门寺?后来为什么又留了下来?结果怎样?(分段)
(2)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将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和大家议一议。
4.学生读书,并展开小组交流活动。
三、熟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3.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2.对照屏幕订正
3.齐读生字词,说说发现?
交流: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作为一位和尚,你是什么感觉? 如果不是法门寺,而是个普通的小寺,你有什么感觉?
玄藏为什么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为什么留了下来?
二、新授
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藏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的4—9小节。
师生交流: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教导玄藏,他一共问了玄藏几个问题?
出示:“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是方丈想了解玄藏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
出示:“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有什么不一样呢?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三、拓展
后来玄藏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藏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活中需要太阳这样的人,还需要更多烛火这样的人。做太阳好,做烛火也一样了不起,做柴薪也很多,想象一下,当初鲁滨逊漂流到小岛上更需要柴薪。我们无法逃避竞争,第一要奋力向上,第二要以平凡的心态面对。在别人眼里我是太阳与烛火都不重要,做栋梁与柴薪也不重要,关键是要快乐地活着。
四、板书:
林子 法门寺 玄奘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济济 愿做太阳
莽莽苍苍 水深龙多 潜心苦修
竞争 香客如流
奋力向上 晨钟暮鼓
成为栋梁 喧喧嚷嚷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5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玄奘于成名前,在师父的指导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帮事。说明“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本文结构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玄奘远离森林;第二部分写玄奘在师父的指导下,决心留下法门寺。第三部分,玄奘终成名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1、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小黑板教学理念:
本文是一个传说,又是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的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再由问题引领,带任务学习。从中体会作者借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那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锲而不舍的取经人是谁?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讲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门寺的一个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
二、整体感知,讲述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作批注,为稍后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2、个别学生生动的讲故事。
三、读文、悟意。
1、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
2、自学。在书上作批注。
3、交流收获。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①法门寺“香客如流”,“法事应酬太繁”,难得“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是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他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尽快成才。
(2)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从哪能词可以看出来。我们把这个句子带着感情读读,好吗?
(3)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个别学生读第8自然段。)
(4)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在第几自然段?(个别学生读第5、6、7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两个问题:①老方丈问玄奘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的用意在哪儿?②老方丈是怎么劝说的?
(5)在这儿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么?(作比较,打比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齐读最后一段。(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请批在书上。
(6)为什么离不开社会?(竞争!)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请批书上。
(7)练习用打比方说明一种道理的方法说话。
三、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有感地朗读全文。
(1)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认为读好本文的重点是哪些语句?
(2)练习有感情读好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2、同学们,我们要想向唐僧一样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接受竞争,让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树一样为了得到一点阳光而奋力向上拔。于是:“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
A、天生我材必有用。B、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四、巩固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小黑板(硕果累累):
(1)我想积累这些词句:
(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处理:
(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了。
选三个给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山野小寺玄奘法门寺
两三棵树松树松林竞争成才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虽然感觉还可以,可总觉得有一点小问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原想,不就是讲一个小故事吗?这好说。可我想错了,我喊了一个举手很积极的同学,可是他讲得是那么生硬,且故事情节十分不完整。恰恰就在那时,该上场的教育机智也不知去哪儿了。还有一点小问题: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不是那么吸引人。我想,如果我把它改为:“同学们,你想让自己成才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为我们有这个远大的志向而鼓掌吧!可是,在我们的奋斗中常会出现可怕的竞争呀,你能讲讲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好,现在我们学生的这篇课文就与这有关。”这样多好,既很有吸引力,又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把同学们带进入了学习主题。不过,优点还是不少的。如: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
在本节课上,为了让同学们读好老方丈说的一席话(那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含义深刻的地方)。我选用了三次个别学生读,两次齐读。第一次齐读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三个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很让我欣慰的是,个别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好。所以在时机快到时,又进行了一次齐读。真棒,这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2、关于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方面。
本文老方丈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节课当中,不仅要让同学们记住这个道理,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能正视竞争,还要让同学们学会文老方丈的说理方法。于是,我在同学们明白此方法后,赶紧抓住时机让学们练习一下。
3、知识的检查与延伸与拓展方面。
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我设计了“硕果累累”对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所学进行小组内汇报,这样同学们通过自己选择说话题目的交流,达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收获到了别人的新信息。课后作业题也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的。这就体现了新课标的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个理念。
4、设计问题方面。
为帮学生学好本文,我精心设计了五个有层次、过渡性强的问题。(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现,还是能起到引领学生自学的作用的。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课件10-21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教案10-2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04-11
《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04-12
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通用15篇)06-28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08-26
生命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03-01
四年级《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6-24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通用7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