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2 14:25:48 林惜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六年级c209和c210两班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的来说,两个班的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上课发言积极,特别喜欢实验操作、制作比赛和室外实践活动。两个班比较,c210班的学生在准备材料、完成作业方面更认真,而c209班的学生思维敏捷,课堂纪律虽欠佳但常有惊人之语。

  三、本册教材分析:

  1、教学的总目标

  a、科学探究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能将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转化成语言并能有条理地叙述。能够及时修订、完善自己的假设和计划,比较熟练地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用于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科学模型和科技作品。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c、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月球表面、能量的表现形式与转化的有关知识。

  2、教材内容概述和学习方法

  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生物与环境”——此单元包括“一棵顽强的小树”、“从‘南橘北枳’说起”、“走进池塘”、“假如大树都倒下”4课书,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观察、调查、阅读科技史等。

  (2)“营养与健康”——此单元包括“食物中的营养”、“消化与吸收”、“饮食与健康”3课书,围绕人的生存逐层递进地展开研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问题驱动、实验、调查、测量等。

  (3)“地表变化的奥秘”——此单元包括“地表在变化”、“地震”、“火山”、“岩石也变化”、“走近矿产”以及“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6课书,重点介绍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材提供的事实或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如: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推想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推测煤的形成等。

  (4)“能量”——此单元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编排了“能量家族”、“热能变、变、变”、“电表转呀转”、“太阳能的利用”、“打开能源宝库”5课书,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科技史、调查、制作、设计等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5)“月球”——此单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2课书,旨在通过观察、猜想、阅读科技史、模拟实验等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月球的奥秘,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6)“我们怎样做判断”——此单元是先通过案例及本期回忆整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出进行推理判断的方法,然后引领学生将总结的方法理论进行又一次的运用。

  四、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本册教学所需活动器材及课时安排

  单元——课时安排——课题——活动器材准备

  (一)生物与环境——(共7~8课时)

  1、一棵“顽强”的小树: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培养皿、一盆植物苗等。

  2、从“南橘北枳”说起: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生物图片

  3、走进池塘:池塘群落挂图、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4、假如大树都倒下:森林被砍伐、沙尘暴等挂图、绳子、温度计、表面没有任何覆盖物的木板、表面只有砂土覆盖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盖的木板、水盆、洒水壶等。

  (二)营养与健康——(共6~7课时)

  1、食物中的营养:酒精灯、镊子、碘酒、纸、馒头、米饭、肉、煮熟的鸡蛋清、生(熟)土豆块、生(熟)胡萝卜、花生米、瓜子等。

  2、消化与吸收: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约90厘米长的线绳一根。

  3、饮食与健康:身高体重计、有安全隐患的食物调查表。

  (三)地表变化的奥秘——(共8~9课时)

  1、地表在变化: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变化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反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文字资料。

  2、地震:地震发生时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筷子、白纸、侯风地动仪挂图、震前预兆的.挂图或录像资料。

  3、火山: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

  4、岩石也变化: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5、走进矿产: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当地矿石标本、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铁、放大镜等,介绍煤的形成及开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6、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四)能量家族——(共7~8课时)

  1、能量家族: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厨房工作的场景图、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等。

  2、热能变、变、变:关于探究热能奥秘的历史资料、纸风车在燃烧的蜡烛上方转动的演示实验装置、橡皮筋、一端闭合另一端带有胶塞的钢管、绳子、水等。

  3、电表转呀转:法拉第发电机模型图、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全景图、几种不同规格的电能表(实物或图片)、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记录表等。

  4、太阳能的利用:关于介绍太阳能的针对性比较强的资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

  5、打开能源宝库:日常能源使用调查表

  (五)月球——(共2~3课时)

  1、探索月球的秘密:有关“阿波罗”登月的图像资料、大塑料盆、细沙、小石子等。

  2、月有阴晴圆缺:月相变化的图像资料、篮球、明暗球(将1个较大的球一面涂成黑色,一面涂成白色)、粉笔、记录纸、笔等。

  (六)我们怎样做判断——(共2课时)

  1、我们怎样做判断: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资料、研究昆虫时的过程性资料、整理记录表。

  2、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不同年龄的树干的横切面图、能够凸现环境影响树木生长的完整年轮图、记录纸等。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 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 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 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 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 交流信息的意义

  (1) 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

  (2)交流讨论结果。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 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 观看录像并记录。

  2. 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 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 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 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 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 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1、内容

  《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

  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

  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教师活动:课堂上教师播放智利柴腾火山喷发视频,引导学生设计、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想象、推测火山成因,相互交流有关火山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课下欣赏科幻书,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视频,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确定本节课将研究解决的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后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然后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与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识。(重点交流关于火山喷发预报的知识记录拓展内容)课下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设计意图: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及地球内部的.情况奠定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探究。特别是对于学生很少亲身经历的火山、地震等,这种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喷发的前兆是科学家正在攻关的难题,学生可能知道的并不多,提出这个问题,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其从研究火山拓展到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舞台。有的学生文字表达水平欠缺,可以用绘画形式表现,无疑是一种补充。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垃圾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同时了解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做垃圾简单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由此讨论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2、进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器材准备】

  1、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洗净的小石子、墨水、纸巾、塑料瓶(瓶盖上大一些小孔)。

  2、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厂构造图。

  3、填埋场和焚烧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

  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有什么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如: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和水,还会引起疾病,发生火灾等)

  教师讲解:人们通常通过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现在城市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厂,在目前,全国大约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的。(出示大型垃圾填埋厂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垃圾的.处理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述: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内容: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喷水。

  3、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垃圾填埋场)

  (2)实验的各个部分代表了什么?(小石子表示土壤,石子下的清水表示地下水,染有墨水的纸巾表示垃圾,纸巾带有的墨水表示垃圾中的污水,从上面洒下来的水表示雨水。)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各组意见。

  4、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分组实验。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5、讨论: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垃圾会产生大量臭气,滋生苍蝇、蟑螂等害虫;垃圾比较松软,容易坍塌。)

  教师相机介绍:把垃圾简单地填埋,垃圾中的污水会扩散。污水扩散到周围的土壤,如果被污染的土壤中种了蔬菜和粮食,你愿意买来吃吗?更可怕的是,随着垃圾中污水的扩散,还会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会四处流动,那么,污水中的病菌、毒素会随着地下水扩散到更广大的范围,危害人们的健康。另外,垃圾堆得时间过长会产生沼气,还会发生爆炸。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提出任务:怎样解决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问题?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提示:先考虑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污染地下水),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2、小组内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3、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4、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先观察书上73页示意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型垃圾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它的技术十分先进,是全国十大填埋厂之一,杭州70%的垃圾就是在那里填埋的,接着介绍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技术、沼气发电厂、污水处理。)

  5、思考: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教师介绍: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教师介绍: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

  2、讨论:焚烧垃圾有什么优点和问题?(教师说明建垃圾焚烧设施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它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技术全国领先,十分先进。)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师小结:

  优点: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等。

  缺点:会消耗大量的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第二次污染等。

  五、拓展提高

  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六、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受?

  七、板书设计

  垃圾的处理

  填埋

  处理方法

  焚烧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

  教学活动建议

  1、变魔术探奥秘。

  教师问学生: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然后教师说: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会说:紫包心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教师告诉学生:像白醋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学生解释后,教师接着说: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想想你们家里炒菜、做汤用的盐属于哪一类物质呢?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请同学们将紫包心菜汁滴入盐水中五六滴,看看盐水是否变红或变绿。教师接着告诉学生: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包心菜汁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类似紫包心菜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指示剂。实验室里经常用指示剂检验酸和碱,工厂在检验产品质量时、医院在某些化验中也经常用到它,因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剂种类也很多,我们今天只认识了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制作出来的。

  2、自制指示剂。

  教师介绍用紫包心菜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

  第一步:将紫包心菜(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

  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烧杯中;

  第五步:将条形过滤纸全部浸没在紫包心菜汁中,过一会儿,用镊子夹出,搭晾在烧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

  制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四点:

  (1)尽量选择紫包心菜的薄叶,少用梗;

  (2)紫包心菜撕的块要小一点;

  (3)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3、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建议教师让学生把带来的各种液体装入洗净的果冻盒里或白色的瓶盖里,然后用自制的指示剂逐一滴入茶水、糖水、橘子汁、肥皂水、洗发水、自来水、小苏打水等各种各样的液体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填写实验记录。最后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用紫包心菜汁做指示剂只能初步检验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检验物质的酸碱性,还要用其他的指示剂,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会学到。

  课后布置学生用自制的紫包心菜汁或检测纸检测自己周围环境中水的酸碱性。农村的学生可以检测井水、河水的酸碱性;海边的学生可以检测海水的酸碱性。离江河湖海远的学生可以检测雨水的酸碱性。并建议学生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或碱过多时,对动物、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以此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水污染的关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指导学生用紫甘蓝或紫萝卜自制指示剂。根据学生带紫甘蓝的多少,分小组挤紫甘蓝汁或紫萝卜汁。

  提醒学生注意五点:

  ① 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② 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紫萝卜要切碎些;

  ③ 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 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宜;

  ⑤ 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提问: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

  第一组: 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组: 自来水、食盐、白糖、白醋水、口碱、小苏打水;

  第三组: 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发液、洗洁精、消毒液;

  第四组: 牛奶、豆浆、椰奶、花生奶、藕粉、麦片;

  第五组: 茶水、雪碧、纯净水、蜂蜜、白酒;

  第六组: 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

  第七组: 舒肝健胃丸、丽珠得乐、达喜片、健胃胶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组中的食盐、白糖、口碱加水溶解;把第三组的洗涤用品用水稀释;把第四组的藕粉、麦片加水调成稀稀的糊;把第五组的蜂蜜加水稀释;把第七组的药加水稀释;把第六组的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放在培养皿里。将以上被检测的物质分别准备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烧杯中,然后在每组被检测的物质中,分别滴上10滴紫甘蓝汁,观察记录物质颜色的变化。

  通过三轮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萄、猕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洁精、雪碧、白酒,这些物质属于酸性物质。而像自来水、口碱、小苏打、香皂、洗衣粉、衣领净、白糖、饼干、鸡蛋、蛋糕、丽珠得乐、达喜片,这些物质属于碱性物质。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2、学习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向数学老师请教画条形统计图 (或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过程】

  1、 引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呢?

  2、 从大树开始

  组织讨论:

  我们是怎样观察大树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家乡的水资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的连接方式的?

  (出示:西红柿、石头、泡沫塑料等)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来验证?

  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能下结论吗?

  我们设计这些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课前同学们测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组统计并根据小组的数据说说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完成一张“六 (x)班学生身高(条形或折线)统计图”。

  讨论:

  从图中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现在问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我们又怎么回答?与小组里的结论一样吗?

  4、 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获得的关于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信息是准确、全面的吗?要使我们对于身高的答案更趋于精确,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

  2、过程与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3、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调查统计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 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大型垃圾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都有些什么?让我们不妨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一天的垃圾)

  二、尝试给垃圾分类

  师:同学带来的垃圾中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呢?

  1、讨论分类的标准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讨论如何统计

  师:我们在统计时如果无法测出垃圾的重量怎么办?

  给垃圾分类时该注意什么啊?

  3、学生分组统计。

  4、反馈统计结果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说一说这些垃圾的来源。

  2、统计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总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组统计。

  5、算一算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组织讨论

  师:想一想,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谈谈你家平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7、多媒体出示本溪市产生的垃圾统计数据及人们如何处理垃圾的

  四、课堂拓展

  1、谈谈今天所学的体会。

  2、对校园内同学们产生的垃圾进行统计,写一封倡议书。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1

  以下是我读书之后的再设计,这次更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只是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在积极的探索中发现物质之间的联系,了解物质的构成,明白化学变化的特点。试图突破过去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努力实现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研讨,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我们常吃的米饭可以滴入碘酒后,变成了蓝黑色。进一步研究淀粉,遇到碘酒也变成蓝色。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明确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并将这一成功运用到实践中,检测其他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2、正确使用滴管

  3、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产生新物质。

  4、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身边的物质世界。从而,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培养皿、几种常见的食物(学生自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前一天通知各组同学带食物若干,带饭勺一把(或筷子一副)

  每组发一个蒸发皿,一张表格(共十个组)

  出示今天要用到的东西,说说,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好,下面我们就开始研究

  1、品尝米饭

  今天大家都带来了不少食物,老师也给带来了大家熟悉的一种食物——米饭。

  请组长给各位同学发米饭,一勺品尝1分钟,老师计时,另一勺放在蒸发皿里,等待研究。

  说说,你的品尝感觉。读书30页。

  说说米饭变甜的原因,里面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有甜味了。

  2、碘酒有什么用?

  下面老师说一下,这个小瓶中的药液,是碘酒。这个特殊的玻璃管,叫做滴管。

  如何使用滴管呢?

  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④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

  请各组同学根据老师的介绍,开始研究米饭和碘酒之间的关系。(小组活动)

  汇报小组活动结果:

  米饭遇到碘酒(或者说碘酒滴到了米饭上,米饭变成了蓝色,很蓝,甚至看起来像黑色了。)

  为什么?

  3、淀粉遇到碘酒

  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研究,给每组发一小包淀粉。

  继续实验,讨论。

  汇报情况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不同于淀粉的新的蓝色物质。

  结论: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变成蓝色,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寻找淀粉的踪迹

  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研究成果,来测一测我们带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淀粉吧。

  小组活动开始,拿出自己带来的食物,每种取一小块,放入蒸发皿中,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填入31页表格中。

  汇报小组测试结果。

  小结:其实生活中含有淀粉的食物主要有四大类。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蔬菜: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豆 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水果类食物:香蕉、苹果、枣、……

  5、制作神秘信件

  讨论制作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带来自己制作的神秘信件。(每组制作一封)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致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大气污染的定义、白色污染的定义,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

  通过小组讨论,认识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明确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的含义

  2、认识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造成大量动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或濒临灭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图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问题。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平利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空气质量(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较多,山上的树多、草多,工厂少……)

  2、引导学生观察大气污染状况的图片。

  3、出示大气污染的定义。(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4、集体学习:

  A、介绍“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B、大气污染后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C、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关闭污染大的.工厂;少开车,使用环保型的交通工具……

  5、小结:人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白色污染

  1、介绍美国科学家贝克兰及他的重要发明(合成塑料)

  2、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方便、轻巧、便于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

  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讲卫生,乱丢乱放,塑料袋需要一两百年才会腐烂……)

  4、白色污染的定义: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绍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潜在危害。(用ppt介绍危害,并说明人类活动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教师通过ppt介绍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其优点:风吹日晒雨淋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腐烂掉。)

  四、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由于大气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慢慢恶化,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亡。

  2、介绍已经灭亡的动物以及濒临灭亡的动植物图片。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建自然保护区。

  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四川卧龙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五、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图。(琵琶岛、翠茗园、观赏桥……我们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

  2、小组讨论:

  从身边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六、课堂小结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3、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大气污染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态环境被破坏

  白色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平缓)越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科学实验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课前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木板2块、铁架台,重物,测力计一个,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演示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一桶,厚实的大木板三块(长、中、短)。

  小组分工:四人一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实验,提示监督各自的任务)、材料员(取、收实验材料)、记录员(实验记录)、汇报员(实验结果的汇报,其它组员可补充),本课中每人可至少操作一次。四人在不同实验课中轮换分工。

  其它:学生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熟悉桌上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提出任务:谁能把这桶水搬到桌子上来?你能利用这些木板,把水桶放到桌子上吗?

  2.分别操作后问: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揭示斜面概念: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4.引出探究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利用斜面来搬重物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1.斜面能省力只是我们通过感受得到的一个猜想,是不是真的能省力,要怎样得到证实?

  2.怎样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3.修正实验方案:

  4.规范实验步骤:

  5.领取记录单,开始小组实验。

  6.各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借助幻灯。

  7.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出问题: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规律?

  师:刚才通过实验已经验证了我们的推测:利用斜面确实比直接提升重物省力。出示另两块木板,提出问题:把这两块木板也搭在桌子上形成斜面,分别用它们来提升水桶,省力情况会一样吗?如果按用力大小顺序怎样排列?(引导学生推测斜面的省力规律)

  2.学生进行推测,追问:你这样推测有什么理由?(骑车上坡,坡越陡越费劲)

  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3.设计实验

  1)制定实验计划表(每组一份,同时课件出示)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计划表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x)

  坡度越小,用力越(x)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修改。(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可通过改变木板的长度实现,有的同学可能会只用一块木板,通过改变高度来改变斜面坡度;不改变的条件:重物不变。实验设计:用三块木板搭成三个坡度不同的斜面,分别用测力计测得在三个斜面上提升同一重物所用的力。)

  4.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提醒:

  A.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

  B.在第一次实验前,已规范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此处可再次提醒,匀速拉动重物时再读数。

  C.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做好正确记录,有问题小声讨论,不能让其它组成员听见。

  D.做完实验后,及时整理实验用品,并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实验)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四、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寻找生活中的斜面(学生举例并说明,质疑。)

  2、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3、小结.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学方法】

  推理探究法

  【课前准备】

  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

  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

  精密仪器修理工;

  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

  仪器镜头;

  查看地图比例;

  用于考古研究;

  取火……

  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和计算机屏幕

  通过观察发现:用肉眼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很多很小的荧光点,用放大镜就能看到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结论: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注意到了它的特点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放大镜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的特点。

  比较后发现

  镜片名称特点

  平面镜表面平滑,镜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镜面透明

  放大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镜,出示图片。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镜观察苍蝇的图片。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功能?出示广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烧杯、烧瓶图片。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资料: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纪,因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三、拓展延伸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眼镜也可算放大镜的一种。1260年,马可波罗曾描述过中国老人看字时,戴着眼镜来放大字体。

  四、课堂总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五、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

  (二)选择题

  1.人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体。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厘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C)

  A.凹面镜B.平面镜C.凸透镜D.玻璃片

  六、家庭作业

  收集资料说明哪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并且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先开始“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这一部分用时少一些,最后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

  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三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10-07

《风的奥秘》科学教学设计04-04

科学教学设计:奇妙的光线10-05

精华教学设计:科学怪人10-06

关于科学怪人教学设计10-07

科学《神奇的水》教学设计02-18

《认识小麦》科学教学设计10-07

科学自然教学设计评析11-23

青岛版科学教学设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