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教学设计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七年级是水平四的起始年级,水平四教学目标是打好体育基础知识,而现行的《体育新课标》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标准编制指导思想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念来进行的,应此根据该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及该学段学生身心特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以下体育基础知识教材设置了七年级学年教学目标。而本学年我把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放在技巧性、柔韧性较强的内容上。支撑跳跃是技巧性、柔韧性较强的一项重要教材内容,之所以在七年级上期选择支撑跳跃,是基于七年级小学与中学的过渡年级,在小学阶段已具备支撑跳跃(分腿腾越山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因此在七年级上期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屈腿腾越横箱技术。支撑跳跃动作由七个不可分割的技术环节构成。它主要是通过双脚短促而有力的踏跳和臂推撑器械,使身体在短暂的腾空时间里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动作腾越器械。整个动作过程要求速度快、腾空高、姿态美、落地远而稳。之所以选择此项教材是因为它对发展学生腿部和上肢的爆发力,增强肩臂、腰腹、下肢肌肉及关节韧带的力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发展速度、灵敏、协调性、控制力和平衡能力等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运动器官、前庭分析器官和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2、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学生普遍好动,具备支撑跳跃(分腿腾越山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同时接受新事物速度快,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善于思考,体力充沛,并好表现。但是初一学生的腿部力量还不够,助跑和起跳衔接不紧密以及技术动作不熟练等原因,实际上这七个环节很难明显地表现出来,特别是两个腾空的动作,不容易做出来。本课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性学练,以完成屈腿腾越横箱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掌握屈腿腾越横箱技术动作;发展下肢、肩带、上肢的肌肉的力量,克服畏惧心理。
三、教学煤体
田径场、跳箱4个、体操垫4个
四、设计思路
本课以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学习,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积极、主动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锻炼,使学生掌握支撑跳跃—屈腿腾越横箱的技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体验运动成功感;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协作交往的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学会和懂得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激趣阶段(5分钟):
1、教师提问,并引入今天的课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跳跃的动作?小学学过哪些跳跃的技术动作。
2、准备活动:分小组进行,教师给以健康指导。
第二部份:探索研究阶段(10分钟):
1、游戏:跳山羊接力。
以小组为单位,以跳山羊—当山羊—跳山羊的步骤进行。
2、小结:跳山羊的感受?怎样跳才能跳的快、稳、轻。
即:积极踏跳、前伸撑箱、顶肩推手、提臀分腿、展髋挺身、缓冲落地
3、教师展示:屈腿腾越横箱。
问:屈腿腾越与分腿腾越的区别在哪里?—屈与分
第三部分:探索实践阶段(15分钟):
1、教师示范、讲解屈腿腾越的动作要点:
积极踏跳、前伸撑箱、顶肩推手、提臀屈腿、展髋挺身、缓冲落地
2、分解辅助练习:
(1)俯撑推手成蹲立,挺身跳起。
(2)低纵箱跳上成蹲撑,挺身跳下。
(3)助跑踏跳后,支撑跳上成蹲撑,挺身跳下。
(4)完整技术动作练习。
以不同技术水平分组进行练习,针对不同的水平组,配备高矮不同的横箱,同时有自制教具:会叫的山羊。在山羊上有支撑手的位置标志、屈腿时间的提示音乐、以及落地的提示音乐。
第四阶段:运用理解阶段(10分钟):
经过了探索实践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跳的最精彩、优美。
比赛规则: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比赛,结合动作要求,让同学们学会欣赏、学会评价,评选出冠、亚军。
学生通过竞争与对抗,进一步感悟支撑跳跃的方法,学会“学以致用”,并在竞争中体会成功与协作。
第五部分:放松阶段(5分钟):
总结:学生先谈感受、经验,教师然后总结(本节课的目的、意义、收获)。
在总结中放松,在放松中感悟,在感悟中结束本节课
运动负荷:运动负荷预计平均心率135练习密度40
七年级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 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 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 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不能互换。“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例如:①有的浓,有的淡。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难道不罗嗦吗?)
点拨: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明确: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3. 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束语:
当我们呱呱坠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幼小的生命喂养成人。当我们渐渐成长,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为我们挡风遮雨。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让我们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让我们将点点滴滴的爱稀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七年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
3、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
【教学重点】
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文言文困难的原因:
⑴ 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
⑵ 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
(语言障碍:词、句。)
2、中考文言文考点①字词解释。
⑴ 翻译句子。
⑵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针对以上内容,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⑴ 从整体到局部。
⑵ 从熟读到理解。
⑶ 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
基本方法:
⑴ 字词的理解,要重视语言环境。
⑵ 要从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词的含义。
二、利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狼》
1、作者,文章简介。
2、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语言准确。
⑵ 顺畅。
⑶ 读出语气。
3、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的诠释弄清文意)
4、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一词多义)
苫蔽:覆盖,遮盖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犬:名词作状语
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遂:钻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寐:假装睡觉
(教师指导重点词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提问))
⑴ 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状语后置句,如故是状语,翻译时应回原)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离开犬:像狗一样,是动词坐的状语
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方,才盖:原来
这才领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哉:表反问的语气词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5、提出问题:
⑴ 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⑵ 屠夫和狼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每段都用一个字概括
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
议论
6、分组讨论、探究:
⑴ 让学生分组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狼与屠户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概括。)
明确(板书):
屠户:机智、勇敢
形象
狼:狡猾、凶残、贪婪
⑵ 课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写狼吗?究竟比喻什么?这则故事读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便可)
小结: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面对像狼一样阴险、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小结: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四、根据板书提示,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
说出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六、作业留置
1、展开想像,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话故事
2、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狼凶残,贪婪的形象,而事实上,狼有时也很温顺而有爱心,查找有关狼的资料,试着给狼一个公正的评价。
【板书设计】
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
议论
七年级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4、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智慧、诚信做人的美德,言辞要高雅。
【重点】:
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具】:
录音机、小黑板
【教时】:
一课时
【步骤】: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我们将把他们请到聪明树上,左边的聪明树是代表古代的聪明少年,右边的聪明树则代表同学们,回答问题准而多的小组就会上聪明树,望六个小组展开学习PK战、请同学们首先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各自的事迹(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四岁画画、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两位这样的才女神童、(板书课题)
二、解题:《世说新语》是部什么书?“则”怎么讲?(抢答)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则”:就是“篇”,两则,就是两篇、
三、会听:放录音,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抢答)
1、《咏雪》:写谢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谈论诗文、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写七岁儿童陈元方对父亲失信的友人义正词严,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四、会学:检测预习(先学后教),小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台演板、任务分工:
第一组:做《创新夺冠》自主预习1—2小题;
第二组:做《创》自主预习3—4题;
第三组:做《创》自主预习第5题;
第四组:请两个同学分别口头复述两则故事内容;
第五组:做《创》实践运用2;
第六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见《创》实践运用3)
五、小组代表演板期间,全班齐读课文、若学生答案还未写完,其他学生就自由读背课文,
六、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七、会问:质疑问难,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若有,请提出来,
八、会说: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任务分工: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第一组)(见课后习题一)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请分别指出来、(第一组)(见《课堂作业》第6题)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再说几句咏雪的名句、(第二组)(见《课堂作业》第7题)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第二组)(暗示赞赏之情)
5、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第三组)(无信无礼)
6、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组)
客人: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
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
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
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第四组)
8、会讲:创新讲述,发展思维: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要想上聪明树就必须创新,试用陈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来讲、(原来是第三人称,现在换成第一人称“我”来讲、)(第五组)
9、总结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第六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无信不立———孔子
十、会背:点生试背课文,争上聪明树、
十一、会演:创编表演课本剧,要求: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两篇短文各选一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复习检测,夯实基础
抢答《课堂作业》1—3小题
十三、激情总结
今天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培养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十四、作业:解释下列汉字在文中的意思,并根据这个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例:期——约定成语——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舍弃成语——舍近求远
2、去——离开成语——
3、信——信用成语——
4、引——拉成语——
5、顾——回头看成语——瞻前顾后
十五、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粗野暴躁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正直不阿懂理识义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同学们预习充分,发言积极,配合默契;思考问题敏捷,讨论热烈,回答问题准确、小组分工合作任务完成较好、特别是激趣教学聪明树的设计较为恰当,激发了同学们及小组竞争的热情,正好扣了课文主题体现聪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现,课文课堂浑然一体、因此课堂教学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很重要、
七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热爱大自然,并能学会观察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三、《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四、检查预习
1、生字词语
半明半昧:半明半暗。
静寂:安静,宁静。
梦幻:梦境。
霎眼:眨眼
摇摇欲坠:文中指星星低悬,像要落下的样子。
星群密布密密麻麻柔和模糊
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第一次:甜蜜、温馨,繁星如母亲。第二次:亲密、投机,如伙伴。第三次:舒适、信赖,如知心朋友、母亲。)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五、初步欣赏,整体感知
1.(1)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3)小组成员互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讨论文章写作顺序及层次结构。
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3、讨论: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感受为何不同?
明确:“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3、讨论: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明确:(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一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
(2)讨论:内容理解:
明确:“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
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铺垫。起点题作用。
第三句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细读课文第二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节。
(2)讨论:内容理解:
明确:第1、2句描写观看繁星的宁静环境:静寂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布的蓝天。
第3、4句描写观看繁星的感受: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这是我观看繁星的情趣和受获。
3、细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讨论: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3)讨论:理清思路:
明确:仰望——>欲睡——>沉睡
(1—4句) (5—8句) (9—10句)
(4)讨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为什么用“觉得”这个词?
明确: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二字。
(5)讨论:“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明确: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6)讨论:为什么星光“微小”,作者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呢?
明确:因为作者当时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它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7)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七、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在日记中写一写你观察天上的繁星的情景,并写出你的感受。
七年级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词语读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燕山胡骑啾啾戎机朔气金柝策勋阿姊红妆霍霍帖花黄著鬓
2、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
3、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4、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统。
教学重点
1、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
2、多方面理解民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木兰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
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
3、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
二、诵读课文
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等。
三、概括情节
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
(第1~3自然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
(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
(第7自然段)附文赞颂
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
1、朗读第一部分。
(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
(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2、朗读第二部分。
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3、朗读第三部分。
(1)面对“可汗”之问,木兰答语朴实无华、自然平易,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不居功自傲。
(2)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
(3)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
4、朗读第四部分。
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
五、分析木兰形象
1、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
(1)参军前的木兰: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以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装,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说说诗歌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结合思考与讨论一)历来对这个人物有不同评论,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
六、体会民歌语言的特点
说说本诗与以前读过的文人诗歌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
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感染力。
七、写作练习
将木兰回家部分改写成记叙文,采用电影语言形式,尽量展现情景。
七年级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二部分:《校园伙伴——人体的结构与比例》。设计本单元的目的在于立足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培养学生对校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爱。本课“校园伙伴”单个人物写生,是为后面“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这一课题作美术知识技能储备。
学情分析
学生能以线条的方式进行绘画表现,但在本课之前,对人物速写知识所知甚少。有1/3学生刚从乡下来到我校就读,包括县内的学生,在小学大多老师并没有给他们上过“三停五眼”。故本课决定分解成四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物头部的比例,观察人像头部特征,感受优秀作品中线条的表现,然后临摹老师黑板头部画或者根据人物摄影图片作写生(尝试),第二课让学生了解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学习“活动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头像比例,进行头像绘画练习。
2、学会写生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造型能力。
3、兴趣点:观察表现性格特征各异的同伴。
4、通过人物头像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脸部表情和特征,体验生命的可爱!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绘画的观察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难点:如何改变不正确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
教学过程:
一、通过摄影与绘画导入:(板书课题)(6分钟)
1、欣赏各种人物的不同表情特征(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男女老幼“不同伙伴”的特征。)
2、欣赏学生和老师的速写人物画、艺术大师的人物速写作品。
让学生谈感受(主要是绘画中,对线的艺术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大小伙伴的相貌,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具有独特的肖像特征,并敢于在观察的前提下学习艺术大师及老师的绘画方法和技巧去表现具体的人物形象。】
二、人头比例学习(10分钟)
放人头比例示意图像
学生活动:
1、让一个同学上讲台,班长以此同学做模特,带领全班同学做 “手量一半”(是眼睛部位)及“手量三停”操。(左手掌平盖于头顶,右手掐指量)
2、让每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头部一半的位置。
3、另派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出“三停”的位置。
(让全体学生在下面观察发现,并找对错。)
4、请一个同学上来当模特,让全班同学观察模特和老师的“五眼”是否一样?
师生活动
1、教师同学共同总结出绘画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型先大后小,线先长后短……)
2老师在黑板画出一正面人物头像(师在黑板上演示绘画过程,让学生看着并与师共同说出绘画步骤。)
【设计意图:以游戏操的.方式和老师演示,让学生加深对人头比例的理解和绘画步骤的认识,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概括人物头像,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能力。】
四、作业练习(18分钟)
1、学生临摹老师画的人物头部像。
2、照课本人物图片或自己及同学校卡头像绘画。
【设计意图:因学生绘画人物基础差,第一课时以临摹的学习方式完成作业较好,基础好的方画同学的照片。关注伙伴,学会观察方法后为下一节写生作必要的储存形象准备。】
五、作品展示(3分钟)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七年级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的特性,学习利用材料原有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认识发现与创造和变废为美的关系。
3、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
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进行再创造。
课前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多媒体课件、工艺设计作品等。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各种材料带到课堂,看看谁收集得多,收集得好。
(2)让学生观察、分析、想想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可以制作成何种艺术品?
2、引导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生活中的用品有什么联系?怎样设计?
(2)谈一谈,不同材料的形态、色彩、肌理给你哪些特殊的感受?你将如何利用它进行艺术创作?
3、示范演示。
(1)选择材料:铝制可乐罐,工具:剪刀。
(2)构思:根据材料考虑制作什么东西(桌子、凳子)。
(3)进行创作:用剪刀剪出桌子、凳子的外形,再进行装饰美化。
4、学生创作。
(1)根据自己寻找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用于学习与生活的小型日用品,增添一份生活的情趣。
(2)根据材料的美感因素,设计制作装饰画,美化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设计方案并交流,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设计活动。
5、评价建议。
(1)请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选出优秀作品。
(3)学习建议:对材料的利用是否巧妙,富有创意?制作的用品是否美观、实用。
6、课后拓展。
课后收集一些材料制成日用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七年级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2、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并能够自觉遵守;懂得尊重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3、熟悉校园环境,认识校园忠于自己相关的设施。
4、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多种突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我们的校园,热爱我们的校园。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教学意图
1、活动准备阶段
(1)谈话:小朋友,你们现在肯定已经认识学校的一些地方,但还有一些地方你们还不太熟悉,为了让大家以后能够更方便、更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参观校园”的活动。
(2)分小组参观
第一条参观路线:阅览室、多功能厅、大队部。
第二条参观路线:传达室、医务室、音乐教室、微机房。
第三条参观路线:教师办公室、语音室、体育馆。
第四条参观路线:自然实验室、食堂。
2、活动进行阶段
(3)教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如: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注意保持安静、听到铃声进教室等。
(4)各条路线的参观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头行动。
学生抽签
分配活动路线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
学生活动
展示成果
让学生学会经验共享,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年级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
2、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教材笑脸图、兴趣小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刚才下课时,你们都去哪儿活动了?
(校园里)你们在校园里进行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什么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课间或活动课时,校园可热闹了,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活动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活动中的一个个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我们的校园
二、活动
(一)介绍各种活动情况并分组解决
[教师课前先将全班学生按每4个人分为一组]课件出示“我们的校园”第114~115页各个活动场景图(点击自动出现各种活动场景),教师结合大屏幕场景图向学生介绍以下各项活动。
1、跳绳活动。
师:大家看,教学楼旁边的小树下面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跳绳)
教师让学生具体地说出这幅图的图意(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有个同学就给我们提出问题了[课件显示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2、踢球活动。
师:操场上面也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那儿干什么?(踢球)[点击放大踢球场景图]
教师让学生说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算出踢球的共有多少人吗?除了这个问题以外,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课件显示出问题:踢球的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3、跑步活动。
师:快来看,跑道上的这么多小朋友在干什么?(跑步)[点击放大跑步场景图]
师:一个女同学跑第一,一个男同学跑第五。[闪烁第一名和第五名的框框]下面的小方框里要我们填什么?(跑步的名次)你还能从跑步这项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能自己解答出来吗?
4、办板报、练武活动。(分别点击这两个场景图放大)
教师介绍这两项活动时,问学生根据这两幅图中的信息可以提哪些他们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答,然后按各自所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分组。
(一)各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教师指出:本组的问题讨论解决完以后,也可以帮助别组的同学解决问题,大家共同进步。]
数人数的时候,数的方式不受限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还可以一组一组地数,也可以用加法计算出来,只要能正确得出人数的'都要给予肯定,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保护。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每幅图的图意发现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各个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并在全班交流
让每一组的代表说一说本组所讨论的结果,自己不同的思路,自己不同的数法,提出的不同问题,怎样解答,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评价
让学生评议一下哪些组观察仔细,问题提得好?哪些同学积极发表意见、想的方法好。
教师结合实际,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三、指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一)完成统计图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又进入了一次校园参加了活动,你们都解决了哪些活动中的问题?
学生每说出一种,教师就在黑板上贴出这项活动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的本领可真大,再让我们来数一数办板报的有几个人?(4个人)(点击主题图左上角的“笑脸”到统计图)。打开数学书第115页看一看,我们就在第一栏办板报的这幅图的右边把4个头像涂上了颜色,表示办板报的有4个人。[教师板贴出4个头像l大家会照样子把其他几项活动的人数也涂出来吗?
学生分组进行涂色练习,涂完后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二)回答统计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统计图问:根据我们校园里的这个活动小档案,你们能解决数学书上给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吗?
课件显示教科书上的4个问题:
让学生看着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前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直观比较,得到答案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第(4)个问题,先让同桌同学相互提,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目前他们还解答不了,但只要合情合理,都要肯定。
四、拓展活动,完成兴趣小组统计图
1、同学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错,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进步班选修课的学生名单,你们能帮老师制成一张漂亮的统计图吗?
2、展示小组作品,集体评价。
3、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快要上完了,下课后小朋友们又能进入我们的校园去参加你们所喜欢的活动。当你再次进入校园里活动时,你想到了什么?希望你们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七年级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美术的分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讨论、探究、联想等过程和方法,掌握相关美术基础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各个类别的艺术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学生准备:作业纸。
教学设计:
1、导入。
(1)欣赏图片。首先,你认为生活中的或者你知道的那些事物是美术作品?
(2)欣赏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加以总结(如:什么事美术?美术的分类是什么?)
2、展示。
(1)展示《出水芙蓉图》,让学生们加以思考。
(2)请同学们谈谈这幅工笔画是怎样表现形象的?(可以从色彩、线条来回答)
3、欣赏油画。
(1)教师讲解油画的.产生背景,展示几幅油画作品。
(2)向学生提问:油画和国画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3)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原因,原因就在于它们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
4、讨论。
(1)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提出问题:画家为什么把这幅画取名为《父亲》?他真的是画家的父亲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讨论后让学生积极回答。
(3)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5、作业。
(1)搜集一张你熟悉或喜爱的艺术作品,可以是摄影、油画、雕塑等,任选其一,对作品进行赏析。
(2)学习建议:课后收集资料,了解对不同种类绘画作品的赏析方法。
七年级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积累“分歧”“霎时”“水波粼粼”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领会文章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品味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亲情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回家》萨克斯
(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家,多么温馨的字眼。家是避风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二、梳理情节,感知文意:
(1)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分歧
第五、最后一家人又在一起:——散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我们一家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三、研读赏析,把握主旨:
1、你能具体地说说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吗?最后如何解决?
2、在散步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
四、揣摩含义,品味语言: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或者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说说它好在哪里?
重点品味:
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拓展延伸,抒写亲情:
以“亲情”为话题,仿照示例写话。
示例1: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亲情__________________, 。
亲情_________________ , 。
示例2: 那回荡着欢声与笑语的餐桌上充满着亲情。
____ ________ ____亲情。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亲情。
六、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七、课后作业:
1、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 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写心情: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
七年级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一、 朗读:
1、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3、全体齐读。
4、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5、个别读,读出感情。
6、师范读。
三、赏析:
1、找诗眼。
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2、析景物。
同学们,读完了这首诗歌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用一个词概括。(凄凉,萧瑟、悲伤、忧伤等)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他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读着读着这秋意就出来了。可是这首曲子当中并没有悲凉、哀伤、伤感的字样啊,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秋景可以入画,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诸如香山的红叶,黄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长江的渔家唱晚。为何马致远弃而不用,偏偏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 平常生活中“藤、树、乌鸦”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在这些词前面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能举例子吗?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小结:反衬手法。
(3)入情入境朗读。
3、绘画面。
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4、练背诵。
通过我们的想和说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体会到了马致远创作这首小令的感情呢?
(1)个人读。
(2)比赛读。
(3)全班背诵。
5、说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2、前人的评价:
誉为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1、《秋词》刘禹锡
2、《天净沙·秋》白朴
3、《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五、结语、作业。
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七年级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学校活动中艺术宣传的重要性。
2、学习宣传品的各种材料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宣传品的各元素的设计,运用元素的搭配大胆的.设计运用。
难点:宣传品的色彩对比,要有突出的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各种宣传画.
(2)教师出示我校的艺术节宣传画报。
(3)欣赏过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如:看来之后有什么感受?
2、讲授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解宣传品的作用。
(2)看图片,分析图案、文字、色彩、材料,不同的性质的宣传品(商业性,公益事业性教育性等)。
3、深入学习。
(1)出示以往学校艺术节的宣传品,节目单、标牌、各种艺术节活动的画报。
(2)带领学生学习课本的图例,并组织学生讨论。
4、教师示范。
(1)设计制作宣传品的编排如图案、文字、色彩以及搭配。
(2)教师进行提问:在设计宣传品,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3)教师示范如何设计宣传品。
5、学生创作。
(1)为学校的十大歌手设计制作宣传品,分小组合作完成。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提供帮助。
6、展示评价。
七年级教学设计15
(学习《守株待兔》)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正音:
⑴揭示课题,正音。
⑵释题:
“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1、2段:
⑴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⑵默读课文:
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检到兔子)
⑶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
窜──乱跑;撞──碰
⑷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句读、齐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
⑴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⑵齐读第3段。
3、理解寓意:
⑴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⑵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⑶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⑷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⑸老师总结: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⑹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九个字,学生自己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
3、指导写字。
3、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四、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七年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丑小鸭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04-17
七年级狼教学设计04-13
七年级《自动筛选》教学设计07-07
《女娲造人》七年级教学设计03-18
七年级《土地誓言》教学设计06-24
七年级《在山那边》教学设计06-24
七年级下《爱莲说》教学设计06-24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设计06-26
七年级《小巷深处》教学设计06-29
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