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出塞》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8 18:46: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塞》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出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

  (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出塞》教学设计 篇2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出塞》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

  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出塞》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书:边关)介绍王昌龄(出示幻灯片)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学生全班齐读古诗。

  三、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古诗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情景?

  诗中的边塞在哪儿?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同一时间在边塞看见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关塞是汉代的呢?

  ⑷学一学。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战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作战,夜晚孤独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是征人们回家有望吗?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把古诗中隐藏的名将找出来,想想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

  “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这里假设了什么?介绍李广。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⑷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⑸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

  (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四、屏幕出示《出塞》全诗理解(课件)

  学生齐诵全诗。背诵古诗。

  五.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首古诗不仅反映远离家乡的士兵为抵御外侮而长期戌边“万里征战”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此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畅明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

  《出塞》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

  一课时

  教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8)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10)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关

  人未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出塞》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5)一边是思归心切的将士,一边是翘首盼归的亲人,读到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能带着自己的心情读一读吗?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参读《塞上曲》,了解李广。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三)学习《凉洲曲》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五、拓展文本外延,展示课外积累的边塞诗作。

  板书设计:

  出塞 凉洲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未还——几人回 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盼望和平 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出塞》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出塞》)

  了解诗人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自由朗读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7.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四、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五、总结

  “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六、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出塞》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出塞》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练习题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出塞》教学设计07-23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03-16

关于《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07-29

《出塞》教学教案12-12

《出塞》教案(精选13篇)07-25

教学设计,兰兰过桥教学设计08-12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经典教学设计08-10

经典的教学设计11-05

教学设计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