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微课教学设计 1
微课名称:
茉莉花
学科:
音乐
授课年级:
四年级
教材版本:
花城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第二课多彩的乡音(四)之江苏民歌茉莉花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像机
设计思路: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名歌,学生较为熟悉。根据学生已有的感知,采用听赏的方式进一步学习歌曲,从中感受、发现《茉莉花》的音乐美,并能够喜欢茉莉花,深情演绎茉莉花,为我们拥有这样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自豪,从而增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柔和、优美的歌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能用动作边唱边表演歌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中一字多音、切分节奏的演唱。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花的歌曲吗?(停顿学生回答的时间)对了,有《牡丹之歌》、《雪绒花》、《樱花》等等,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音乐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从学生熟悉的赞美鲜花的歌曲入手,创设一种说花、唱花的教学意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听教师范唱后解决问题:歌曲的速度,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和歌曲的情绪三个问题。
3、出示歌谱,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师:这首歌曲有3个乐句,前两个乐句各为4个小节,第3个乐句6小节一气呵成,结尾重复第3乐句并在第5小节将歌曲推向高潮。
4、解决难点
师:这首歌曲大家要注意切分节奏和一字多音的地方(师找出切分节奏并进行示范)
5、学习新歌
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演唱歌谱,注意声音要连贯、流畅。
6、再听教师的范唱,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做律动。
7、师:请大家用连贯的气息,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这首《茉莉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创设一种亲切、印象深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用优美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感受茉莉花及茉莉花的音乐美,突出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
8、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演唱这首歌曲,你们还可以创编一些动作为歌曲表演。
9、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感受与表现,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将学习引申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0、课后练习及拓展:搜集、欣赏不同地区和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对音乐的表达,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价值提供实现的可能】
微课教学设计 2
一、微课题目: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 ,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微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语段,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及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3.感受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分配:
8分钟
教学方法:
录屏型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本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了解作者(ppt演示):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词句,体会深情。
4..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结尾:
(10秒以内)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谢谢聆听。
微课教学设计 4
录制工具和方法
微课使用PPT软件制作,电子白板软件录屏,过程中运用电子白板功能并
插入辅助教学的短视频、音频,通过网址链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通过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去了解作者杜甫,品读杜甫不同时期的两首诗,去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微课中还通过文字材料助读和方法点拨,配以视频朗读,声画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学会通过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结合来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设计
环节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学会正确朗读诗歌。
2、在微课程的独立学习中,完成进阶测试题,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3、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目标
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微课课堂,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微课学习,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并且通过“知人论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读作者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PPT1-2)
二、听读,初感知
(一)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初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PPT3-4)
(二)听完了范读,大家是不是发现两首诗虽然是同一个作者,但它们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分别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关于杜甫,同学们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创作历程,可分几个时期吗?对,共分四个时期(PPT6)下面就请大家点击这个链接:xxxx,去具体了解一下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历程。(如不能连接网络,预设超链接PPT15-17)
(二)同学们,此时你对《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PPT7-8)
1、我们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课本下的注释了吗?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接着我们来关注《春望》的写作背景,也请看到书下注释,其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四、再听,悟情感
(一)带着对诗歌背景的了解,我们再次观看并聆听这两首诗的朗读视频。请大家细细品味两首诗的不同情感,感受它们不同的感情基调。PPT9-10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调沉郁忧愤。
你体会到了吗?
五、自读,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理解,随着音乐,感情朗读《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最好读两遍呢。PPT12
六、小结,明学法PPT13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两首古诗,了解到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请大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品读杜甫的第三首诗《石壕吏》。
诗歌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隧道,通过它我们与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们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今后请多一些诗歌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Ppt14配乐结束微课的学习。)
今天的微课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打开本课的“进阶测试”,自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祝学习愉快,再见!
微课教学设计 5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5分钟
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微课教学设计 6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顺序来写的,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列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最后谈到植物学家是如何修建花钟的。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在语文知识方面要求更高。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班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阅读能力比较薄弱。由于平时积累的知识少,写作基础较差。在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
3、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篇课文《花钟》第1自然段。
4、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上期的学生。
5、教学环境:配有多媒体的教室。
6、教学要求:遵循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导、学、教、练”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2、学习运用多样式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花的特点,体会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注重在读中感悟,体会语言美。
3、让学生仿写句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语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认识哪些钟?
2、出示“花钟”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特殊的钟。这个钟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钟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这个钟是由花组成的。
师:这个钟的名字叫花钟。花钟上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花钟》这篇课文,去领略花的美丽与神奇。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花?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
(三)教
1、提问:谁来说说第1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呢?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一天之内只有这些花开放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这段后面的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2、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体会语言美。
(1)个人展示读。
师:这么多的花竟先开放,你最喜欢哪一种花呢?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
生:我最喜欢牵牛花。
师:好,你来读一读描写牵牛花的句子。
生: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生:这句话把牵牛花当成了人来写,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写得很形象,很生动。
师: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形状和颜色。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得美呢?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师:蔷薇开花的样子,就像我们小朋友张开了笑脸,很美很美。这么美的花,这么优美的句子,让我们分组来读一读吧,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3)分组读描写花开的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听到你们的朗读声,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朵朵美丽的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花的世界去欣赏欣赏吧。(多媒体课件播放。)
3、赏花。
师:这么美的花,我们似乎还没欣赏够,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4、齐读第1自然段。
5、小结。
(1)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2)出示花钟课件演示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3)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花,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让我们也来写一写吧。
(四)练
仿写句子。
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也来填一填,再体会体会。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
万寿菊睡莲
月光花烟草花
《13花钟》第1自然段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现象。我采用了“导、学、教、练”的顺序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由课件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导入方式,美丽而简洁,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2、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在这一阶段,让学生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3、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会不同句式。第1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很有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注重对朗读的指导,抓住重点语句,比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采用个人展示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语言美,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4、拓展练习。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让学生也试着用不同的句式来描写花的开放,然后让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这简短的十分钟内,通过读议重点句子,借助多媒体课件,尽量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灵活运用不同句式表达意思的方法,并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加强了情感和美的熏陶。
微课教学设计 7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 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切分节奏型,并且正确视唱。
二、 教学重难点
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三、教学准备
节奏型、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大家看这个谱子,音符上面是一条向上或向
下弯曲的弧线,这个弧线叫什么?有什作用?
2、 新课
(1)这个符号叫作延音线,乐谱标记符号之一。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那么拍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看实例:这个1上面的线就叫延音线,这个1的.音要连续演唱唱四拍。
(2)下面我们看这个谱子 5 6 6 i 请同学们为这个乐谱划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视唱一遍。
如果把中间相同的音6用延音线连起来,又该怎么划拍子?请同学们试一下划出拍子来。
(3)同学们划的拍子看和我一样吗?
怎么打拍子?请跟我打一下(老师示范)。
这个音在一小节内书写的时候也会变化为:
(4)总结
切分音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
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比如:一个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②休止强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为强拍。
(5)拓展:请同学们在歌曲《凤阳花鼓》谱子中找出切分节奏,并打节奏正确演唱。
五 本节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我们学习掌握了一种新的节奏类型,节奏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把握好节奏就能更进一步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微课教学设计 8
微课名称
菱形的定义
知识点来源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课题菱形的定义
设计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具体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问题1、做一做:画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平行四边形:
画平行四边形ABCD,使角A等于60°,AB=AD=2cm。
预设学生行为
通过观察生活中菱形的图片(静)――结合小区伸缩门的运动(动)――平行四边形的移动(理论),认识菱形并得出概念,画图并观察并指出它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氛围,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教师活动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菱形并板书课题
学生再举出生活中菱形的例子:推拉门、衣帽架.
菱形的定义
通过学生观察、活动、交流,刚才的作图请同学尝试给出菱形的定义教师归纳总结
预设学生行为
生甲: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乙: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评价,然后给初菱形的确切定义并板书。同时指出菱形是具备:“①平行四边形;②一组邻边相等”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渗透集几何学习的基本思想,为后面学习其他特殊平行四边形打基础
微课教学设计 9
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文章。文中的语句生动、形象,大量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或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是刚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习作的一篇好素材。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
2、运用排比的手法,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把事物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习。
3、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西沙群岛的海底有美丽的珊瑚,有懒洋洋的海参,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现在让我们穿上潜水服再到这美丽的海底世界看看还有什么奇幻新奇的吧!【播放视频】
二、感受鱼多,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鱼多)
2、这么多的鱼,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赶紧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鱼很多。
【出示句子】:
1)生1: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西沙群岛的'海底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生汇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看【出示选择】
渗透写法:作者夸张地写出鱼占了海洋的一半,这样写的目的不仅告诉我们鱼多,还能引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这么好的修辞手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试着用上哦。
2)生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引导学生理解“成群结队”】
师:对啊,这里是说海底一群群的鱼聚在一起游,你们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成群结队的呢?
3、除了“成群结队、各种各样”,老师还找到了一些表示多的词语呢!【出示词语不同形式读】
过渡:积累词语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写好习作,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可要记住了!
4、作者不仅在这段的开头总体写出了鱼多,他还对鱼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请默读这段话,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
5、1)你喜欢哪种鱼?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颜色、外形、动作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讲讲排比句的好处:
大家有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什么句式把这四种鱼的颜色、外形、动作写具体的呢?(排比句)
小结:作者运用结构相似的排比句,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就把鱼写得更有趣、更生动了。来,一起读一读这些好看的鱼吧!(齐读)
6、好看的鱼还多着呢。想不想看?【出示图片】
7、1)现在你就动笔从颜色、外形、动作三个方面写下你喜欢的鱼,再用上比喻、拟人把它写得更生动。
2)学生写作
3)片段展示:来,把你写的鱼介绍给大家。(展示两到三篇学生习作)
8、小结:从同学们的笔中,我们又见到了这么多种鱼,不过就算我们全班人一起写,写个几天也写不完西沙群岛的鱼。怪不得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教学总结:
在这节微课中,我主要讲授课文第四自然段鱼多的部分。我能抓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并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运用排比的手法,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示的鱼的图片的基础上,仿照第四自然段“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所看到的鱼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
微课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地理学习方法之一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服务于生活。利用某些生活现象可以很直观地解释地理问题,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土地盐碱化现象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生态破坏的表现之一,题目中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一次讲题过程中,说到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我已经利用板图讲解了盐碱化的形成过程,但学生感觉还是有点抽象。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羽绒服时若是没冲洗干净的话,羽绒服表面会有白色残留,这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相同,借助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所以本微课作品就利用实验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盐碱化,再通过动画分析盐碱化的形成过程。通过盐碱化形成过程的学习,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很容易就总结了出来,有了成因分析,盐碱化的防治措施也就不难得出。最后有利用华北地区和滨海地区盐碱化成因这个测试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个微课不仅想让学生掌握盐碱化问题,更想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最后让学生关注盐碱化问题,注重环境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我们学习选修教材《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2.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3.明确我国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我国土地盐碱化分布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土地盐碱化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学习使学生关心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及成因
四、教具安排:
实验视频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好,我是陕西省周至中学的罗曼老师。华北平原地处我国北方地区,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所以又称黄淮海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农业发达。但现在,华北平原某些地区特别是到了春季,土壤表面覆盖着似雪的“白霜”,像是撒了一层盐,曾经的沃野变为“盐田”。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土地盐碱化”。什么是土地盐碱化?它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治理?本节地理课我们来谈一谈土地盐碱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展示教学目标)
一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二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三明确我国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一、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表层含盐量过高(超过0.3%),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称为土壤次生盐碱化。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认识一下土地盐碱化现象。
(播放实验视频)
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
海绵表面白色残留物的形成与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相同。现在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地表水下渗,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土壤中的无机盐类溶于水中。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进而蒸发,可溶性盐类随水向土壤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三、土地盐碱化的成因
通过上面的动画,我们不难看出强烈的蒸发和地下水位高是土地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累盐分。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土地盐碱化的主要成因还有:
盆地和洼地地形。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盆地、洼地有利于水分和盐分的汇集,且这些地方排水不畅,盐分不易流失,当水分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形成盐碱地。
不合理的农业灌溉。灌溉不当,是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大量的`灌溉水下渗引起地下水位升高至接近地表,再加上强烈蒸发,就可能引起土壤盐碱化。
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也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用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下水来灌溉农田,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或排放后,盐分就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导致土壤发生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及滨海地区。
(承转)盐碱化,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危害生物生长发育。它已成为耕地退化的重要杀手之一。所以盐碱化的防治已经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防治盐碱化。
四、土地盐碱化的防治
1.水利改良措施。例如改大水漫灌的方式为滴灌或喷灌方式,这样既可以防治盐碱化,又可节约水资源,再如通过井排井灌的方式来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
2.农业改良措施。可通过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方式、轮作、间种等来防治。
3.化学改良措施。我们也可以施用石膏、亚硫酸钙等物质来中和土壤盐分。
4.生物改良措施。例如,植树造林,在盐碱地中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在农田中施绿肥等方式来改善土壤。
最后我们还可通过引淡淋盐、农田覆盖等方式达到目的。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盐碱化的主要成因不同,在防治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化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注重防治,盐田最终会恢复为良田。
本节课我们通过图片和实验了解了盐碱化现象,通过动画总结了盐碱化的四个成因,通过读图明确了我国盐碱化土地的四个主要分布区,最后总结了盐碱化的四个防治措施。对于本节内容,大家都掌握了吗?让我们去演练场一试身手吧!
微课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
②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的方法,初步感受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的思想。
③经历方程与函数关系问题的探究过程,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理解。
难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设计
导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实际上,一次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符合一定关系的一种互相对应,互相依存。它与我们七年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有着必然的`联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着用函数的观点去看待方程(组)与不等式,并充分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形象地看待方程(组)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思想方法。
注:点明学习本节内容的必要性:
(1)函数与方程、方程组、不等式有着必然的联系;
(2)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方程组、不等式是我们学数学应该掌握的思想方法。给学生一个本节内容的大致框架。
引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1)解方程2x+20=0。
(2)当自变量为何值时,函数y=2x+20的值为零?
问题:
①对于2x+20=0和y=2x+20,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从问题本质上看,(1)和(2)有什么关系?
③作出直线y=2x+20(建议课前作出,以免影响本节课主题),看看(1)与(2)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注:用具体问题作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科书38页揭示:(1)与(2)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探讨归纳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可以与解某个相应的一次函数问题相一致。你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怎样的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与怎样的一次函数问题是同一的?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为什么同一?图象上怎么看?函数方程形式上怎么看?)
师生共同归纳(教科书39页)(略)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两个问题的同一性。
练习巩固
1.以下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与一次函数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序号
一元一次方程问题
一次函数问题
1解方程3x—2=0当x为何值时,y=3x—2的值为O?
2解方程8x+3=0
3当x为何值时,y=—7x+2的值为O?
解:(略)
注:第4题为开放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如“解方程3x+5=8”与“当x为何值时,函数y=3x+5的值为8”是同一个问题等等
2。根据下列图象,你能说出哪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并直接写出相应方程的解?
解:5x=0的解是x=0;x+2=0的解是x=—2;—3x+6=0的解是x=2;
由图象可得函数关系式是y=x—1,从而得出x—1=0的解是x=1。
注:此处练习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形象
了解。
综合应用
教科书P.139例1(略)
对于解法2,还可以拓展成:对于函数y=2x+5,当y=17时,求x的值。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
注:例1可看成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一个直接应用。
归纳提高
框图化小结:
从数的角度看:
求ax+b=0(a≠O)的解x为何值时y=ax+b的值为0
从形的角度看:
求ax+b=0(a≠0)的解确定直线y=ax+b与x轴的横坐标
从数和形两方面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观念。
布置作业
教科书P.145习题11.3第1、2题。
微课教学设计 12
一、学情分析: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它贯穿于小学各个阶段,识字教学中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辨析,是各年级段识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同音字字形难解,组词易错,形近字又读不准音,组词更易错。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重点、难点呢?这一节微课,我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教给学生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为提高识字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做一探索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能区分本册中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并能正确地运用。
2、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重点联系,使学生掌握。
3、让学生学习几种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3、教学重难点
教给学生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各年段中学以致用,避免错别字的出现,为识字打好基础。
四、教学过程:
引入:(简介课题)
(1)、认识汉字
我们祖国的汉字十分神奇,几个简单的笔画就可以组成有灵气的汉字。(日、人、目、火)关于汉字的构造规律,古代人把汉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字四种汉字造字法。其中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而且有些字非常相像。这些被称为形近字。
(2)错字可怕
对比粗心和细心的同学在测验中的识字效果
(3)、如何辨析
那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有哪些方法呢?
针对一些同学容易混淆弄错。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它们概括为这几种方法。
1、同音字归类辨析法
2、分类记忆法
3、比较联系识字法
4、联想识字法
5、编儿歌或顺口溜法
怎样减少或消灭这常见的错别字呢?
1.要认真学好生字。
2.使用时要注意严格区分形近字。
3.书写时要认真。
4.端正学习态度,在读书看报时,对字要细心观察辨认。反复练习,讲究方法。
微课教学设计 13
知识与技能: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答:
(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xx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xx。
(引导学生说出:xx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习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微课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实例进行知识讲解,讲解中不断设疑,促使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最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称“观赏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 、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
A、观赏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 B、吕梁石 C、龙鳞石 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 、(ABCD)等方面。
A、声 B、色 C、质 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微课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八、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微课教学设计 16
一、 概述
本课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实现”中的第三节“在数组中查找数据”的第3课时——二分法查找。
这节课目标是学习二分法查找的概念,理解二分法查找算法的,能写出二分查找算法步骤。
这节课内容既是跟前一节内容“顺序查找方法”对比,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增强思维的灵活度,同时也对后面学习“递归算法”一课也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本课中的“理解二分算法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微课设计即针对这个环节进行设计,利用一个简单节目(学生做)、一张图(学生想)、完成帮助学生理解二分算法的。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分算法的概念,理解算法的,为用代码实现其操作步骤打下基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小节目的形式探究二分法和了解其概念,通过让学生观察解答树图进一步理解二分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节目使学生享受集体活动的快乐,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通过图形描述和提炼算法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使学生对程序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他们学习程序设计和算法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在VB环境编写简单程序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了基本的'语句和部分简单算法。但对于代码的编写仍有一定的困难和为畏难情绪。这节内容的代码相比之前,复杂度有所提升,所以理解算法是最为重要的。从生活中的趣例入手,让他们有自然的想法,逐步有用程序实现的需求,学习过程便顺理成章了。
四、 教学重点
掌握二分法概念和
五、 教学难点
理解二分法
六、 教学过程
1、 小节目
猜价格
有一价格为W(1≤W≤20)的商品,同学甲给定价格区间,让同学乙猜商品的价格,如果乙猜错,甲给出“高于W”或“低于W”的提示。看需要几次能猜对。
分小组商量对策,然后派代表公开表演。
2、三种方法:
1) 顺序法(使用者比较少,复习旧知)
2) 随机法(有一部分支持,不稳定)
3) 二分法(有少数同学使用,稳定,平均效率高)
3、剖析二分法(解答树图)
七、 教学
1、在演示节目阶段,学生参与,教师点评为主
2、在分析阶段,学生描述,学生点评为主
八、教学反思
学生从参与节目,对比和不同的解决策略,初步理解二分法的高效,到通过解答树图进一步理解二分法的和原理,思维在广度和深度均得到锻炼,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从图中再次模拟操作步骤,为下一环节代码的实现做好铺垫。
在后两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动态扩展其他策略的分析思路,为突出二分法的优势和适用条件打下基础。
九、 后续补充说明
将价格区间扩大到1-1000,分析最少猜数的次数,归纳出一般情况下的平均猜数次数,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优势。再为例题增加限制条件:给定价格的所有可能值,比如1000以内,但价格的值只有100种可能,应该怎么办?导入二分法更一般的应用,即用表存储有序的序列,用数组实现。
微课教学设计 17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微课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 “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 静静(地)写字 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 满意(地)点头 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 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4、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
(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现在你明白了吧?
5、 小结归纳:
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它们的用法,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诀来帮助你们熟记三个“的”的正确使用方法: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微课教学设计 19
设计理念:
在小学低段,孩子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
《一片幸运的叶子》讲述了善良的大熊要去探望生病的山羊奶奶。穷困的他,原本只带了一片树叶。可是,最后却变出了新鲜的.蔬菜和美丽的气球。故事描述主角因为善良的心,时时尽其所能的帮助他人,换得的是更丰盛的回馈。提醒读者只要有心,每个人都有助人的能力和机会。简单却深刻的故事情节,传达出温暖的情意,以及对真善美世界的期许。
教学目标:
1、借助绘本阅读,在倾听、思考、观察、想象中享受阅读的情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绘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培养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懂得只要有心,每个人都有助人的机会和能力。而且,助人的方式未必要用到钱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它的名字是《一片幸运的叶子》。(板书课题,齐读,给“幸运”注音)
它是一本绘本。绘本,又叫图画书,书中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图画,文字和图画共同、完整地讲述了—个故事。
二、了解封面、封底
1、(出示封面)读一本书要从书的封面读起,它能帮助你更好地阅读这本书。老师希望你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把你从封面看到的大胆地说出来。(同位交流)
2、生汇报:
(1)《真善美绘本系列》是一套让孩子认识真善美的绘本,包括《一片幸运的叶子》《了不起的爸爸》《称赞》《嗨!你好》四本绘本,这套绘本在台湾已畅销多年。通过阅读这套绘本,让我们可以认识到真善美的重要性,学会赞赏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
(2)张正雄,著名绘本画家,其活泼、童趣的书法,深受孩子的欢迎,更呈现出绘本温暖的內涵。
(3)张晋霖,台湾著名绘本作家,擅长写作幼儿教育的绘本,出版了多部作品。
(4)来,我们再读读故事的名字,看你能不能猜出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5)小结内容。
3、同学们,你们真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大胆地猜想。但是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封面还不行,还要看看这本图画书的封底。
师:封底上面画了什么,写了什么?请认真看看,自由朗读上面的内容。
生汇报:图上画了大熊送给山羊奶奶新鲜的蔬菜和美丽的气球。还告诉了我们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小结
好了,今天开始我们知道了看书要先看封面、封底,了解它的名字还帮助我们推测故事内容,还把创作者和出版社介绍给我们。知道创作者的名字一般是写在书名下面的,而出版社一般写在封面的最底下。然后再去看故事,它能帮助你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更喜欢这本书!
微课教学设计 20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2、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2)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
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落实能力目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微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微课教学设计04-18
微课的教学设计08-30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整理09-28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3篇)05-25
拼音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09-23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9-29
伯牙绝弦微课教学设计09-27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3篇)05-04
清明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