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课标分析
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建议:
1.运用比较法,对比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迁移路线、迁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
2.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其他案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探究。
4.举行小型辩论会,加深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解。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3. 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四、说学情
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会涉及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学习时我会将相关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分析。另外对于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比较,要引导学生看图,对重点的迁移流向及迁移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五、说教法
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六、说教学程序
1.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人口迁移的视频。
2.设计思路:
本课没有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走,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知识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基本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直接用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大量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导入时,用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情感。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然后换位思考,可能会引起人口迁移。结束时,再让学生观看这些图片,并进行情感的升华。
3.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放映两组图片,一组是天津的美好生活图片,另一组是西部贫困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感触。
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住所,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们站在西部这些贫困孩子的角度,你们会选择什么地方呢?
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就可能发生人口迁移。
多媒体展示: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二)讲授新课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板书]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提问:旅游、购物、出差等属于人口迁移吗?为什么,请简单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出符合“人口迁移”的3个要素:
(1)空间移位(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区界限);
(2)居住地变更(迁移目的是改变“定居地”);
(3)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多媒体展示:超越行政区域界限的判断。
学生活动: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出判断理由。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由于不同的缘故、特点,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人口迁移”,请大家看书本,找一下 “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永久迁移、季节迁移——这是按时间划分;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这是按迁移方式划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这是按地理范围划分。“人口迁移”类型的划分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按地理范围(也就是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划分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是主要的分类方法。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要迁移呢?
引发学生的思考进入下面的学习。
问卷调查:家族人口迁移的过程及原因,分析图表,结合现实举例、分析回答问题。
问卷结果可能有两种时期的人口迁移,一个是改革开放前的,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的,让同学们总结人口迁移的的方向和原因。
(投影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路线图)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20世纪50年代支援边疆建设有组织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的迁移路线,得出结论: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
让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的同学结合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提问 1:当时人口迁移的路线是什么? 迁出地在哪?迁入地在哪?
提问 2:哪类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哪类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好?
提问 3:当时人口这样迁移的原因何在?
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把迁入区和迁出区总结一下。
[板书] 迁移特点:人口自由迁移较少,国家大规模有组织的迁移
迁移方向: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
净迁出区:上海、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净迁入区:东北、内蒙古、青海等地
迁移原因:响应国家号召,开发内地和边疆(国家政策)。
老师简介当时人口自由迁移较少的原因。
2.改革开放后
探究活动:
材料1:截至2006年年底,本市常住人口为1075万 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
计算人口增长率:
材料2:本市2006年人口出生率为7.67 ‰ ,死亡率为6.07 ‰
计算自然增长率:
以上两个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3:天津市流动人口快速增加,从1987年的3.03万人,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89.14万人。流动人口年均增加速度达到25.19%。
说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新的特点?
观看民工潮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流动人口确实在增加。
课外调查:
选择一个建筑工地走访和调查:
1. 建筑工地人员数量、年龄和性别比例
2. 建筑工地人员收入和居住情况调查
3. 建筑工地人员子女生活状况调查
4. 建筑工地人员外出打工的原因
5. 建筑工地人员家乡所在省或地区
让学生汇报调查的结果,并进行整理,总结人口流动的特点。得出结论:
从性别构成看:流动人口以____性为主
从年龄构成看:流动人口以____为主
从迁移方向看: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迁移原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前两个特点,几个工地可能不能完全概括出这个特点,这样,就选择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春运时民工返乡的图片来反映。
观看春运图片,让学生体会图片中反应的男女性别比例,年龄特征等。
针对人口流动的方向,让学生观看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流向图,概括总结。
强调: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课堂活动:
组织一个小型辩论会,让学生体会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算是对课标的延伸,让学生正确认识民工潮,产生尊重民工的感情。
由于课时有限,所以辩论会要限时3分钟,并让学生在课下充分查找资料,从民工潮对迁入地和迁出地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辩论。共计6人,3人作为正方,辩题是: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另外3个人是反方,辩题是: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
同学们辩论的真是很激烈,说明课下真的下了不少功夫,查找了大量资料,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
目前,我国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人口流动出现了新变化,谈谈西部大开发对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并说出西部大开发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政策移民(政治因素)
结合以下案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案例一:三峡移民的图片和资料
三峡移民的原因:生态环境因素
案例二:巴勒斯坦难民图和资料
分析迁移原因:战争(政治因素)
案例三:印巴分治的图片和资料
迁移原因:(民族歧视)社会文化因素
最后,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分析原因。
总结:经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其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板书]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再观看图片引出结束语:再次看图片大家又有什么感触呢?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如果大家都进行迁移,谁来开发自己的家乡。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按人口迁移方式分类,可以分自发性与计划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材17页“活动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就学生的难题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投影展示:课本插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学生讨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迁移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讨论,转折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投影展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第四阶段:出示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环境、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
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
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4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 第三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学生必须对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包括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分类;进而学生需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例分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
2.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对区域人口数量变化有影响,对全球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
【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三大要素:两个地区间的移动(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居住地变更(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等不属于)和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
2.分类:国际迁移(跨越国家界限)和国内迁移(跨越行政界限)
3.人类迁移历史
(1)国际迁移
19世纪以前: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2)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有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主要受计划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和工矿区,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迁移?
1.推力因素: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少;升学与升迁机会少;生活质量低;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社会地位低······
2.拉力因素: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相对理想;教育与升迁机会多;休闲机会多;居住舒服;社会地位高······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②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人口会发生相应的迁移和流动。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距哈尔滨159公里。1960年以前是草原与沼泽。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打出石油,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故定名大庆油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39万,其中城市面积5505平方公里,人口103万。)
2、经济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
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③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的发展
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人口的迁移。
②家庭和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5
一、说教材
人口迁移内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教材在编排上使用了陈述的方式将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逐步列出,并列举了一系列人口迁移的案例来论证不同的影响因素,总体上体系是完整的,但仔细分析是材料的堆砌与排列,这给学生的学习运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的设计上通过整合要素,努力创设一个完整的剧本故事,来浓缩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偏离教学的重点的基础上,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具体见下面的设计。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
1、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对策】针对上述学情,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下列环节。
1、努力创设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情境,以完整的故事来串联凌乱的知识点,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2、尝试用不同的知识获取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思考、表达来获取科学的人口知识与人口环境观点。
3、注重乡土案例的运用,努力渗透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与环境观,并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比较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能列举不同的人口迁移类型
(2)熟悉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的具体案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3)学会调查与访谈,来探究孝感当地的人口迁移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我的移民家庭”的实例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过乡土材料的教与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并在材料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NBA材料的引入与多种人口迁移案例的使用,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迁移观点与爱国情操
(2)“我的移民家庭”的巧妙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3)合理运用孝感乡土材料,旨在唤起学生热爱家乡、并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充分体现人口迁移在人口与环境中的桥梁作用,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够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使学生能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当地的人口迁移类型与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归纳实际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突破】列表比较加实例剖析解决概念区别;创设“我的移民家庭”故事情境来有效串联凌乱的因素,使学生在品味故事中掌握这一重难点;乡土材料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重点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决。
五、说教学方法
人口迁移是当代高中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中努力让问题形象、生动、有效地展现出来成为本节课设计的重点。通过思考,大体运用了下列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创设故事情境,设计自主思考空间。编写“我的移民家庭”这一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原本凌乱的知识毫无痕迹地进入学生的脑海中。
2、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内在区别展现出来,并及时运用大量实例来进行巩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掌握了列表比较这种有效的方法。
3、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运用调查、访谈的手段将孝感本地的乡土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引导学生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4、传统的讲授结合引导性的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计
【设计方案】
展示姚易对决的NBA赛场图片,并配上背景文字:[新浪体育讯]北京时间11月10日,NBA2007—2008赛季首次中国德比——姚易对决,举世瞩目。
(二)新课教学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的教学方案
【设计1】给出“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设计2】用列表法来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差异。
【设计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口迁移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
【设计4】实例分析
(1)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
(2)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
(3)王艳随全家从孝昌县县搬到孝感市并转入实验中学就读;
(4)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5)在国外,经常会有一些流浪歌手辗转于各大城市;
(6)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7)我的朋友上个月刚从鸣翠桃园搬迁到容大五环居住。
问题1:上述实例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上述实例中哪些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关于人口迁移的各种原因探究教学方案
【设计方案】
设置一个主题故事情境——边听边想:分享平凡人的故事(故事由语文课代表朗读,同学们认真听并独立思考,列举出故事中出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
【故事描述】
分享平凡人的故事
[旁白]一个平凡的家庭,却融合了五湖四海……这就是我“家”!
[我的独白]1981年的秋天,我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的普通家庭,家境清贫,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2000年的夏秋之交,我满载梦想地进入了浙江师大,在金华度过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四年。2004年,又是异乡——浙江孝感,开始了我全新的职业生涯,伴随我的还有我风雨同行的女友,一位从宁波转来的女孩。
[爸爸的告白]我们家老祖宗在安徽的安庆市,当年还是清朝时期,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于是你的爷爷的爷爷就带着全家,来到这块当时还尚未开垦的土地上。认识你妈妈的时候,还是文革的时候,当时她是从上海下乡的知青,后来便组成了现在的家庭。
【设计问题】
问题1:上述“我”的家庭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问题2:那你能例举上述故事中有几次人口迁移吗?
问题3:促使我们家庭成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4: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17—20,在白纸上写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
【设计理由】
我放弃了用一个个不同的案例材料来展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摒弃了传统的面面俱到地从各种影响因素来分类讲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与思想性,另一方面又着力于避免材料的堆砌而让课堂流于探究的形式而其实根本没有探究。经过多重思考,我使用了“我”这个第一人称来编写了一个自白式的故事,塑造了“我”这样一个包括了多种原因的移民家庭,真实感与感染力都非常强,容易带动学生“入戏”。
通过这样情感互容的教学,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总结各类影响因素,教师列表展示结果:
3、关于人口迁移的特征与发展的设计思考
【设计方案】
运用富阳的乡土资料作为合作探究资料,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进行激烈讨论,总结出富阳市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化过程与发展特征。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环境出发,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身边的社会现象中,学习对自己终生有益的地理。
【展示案例材料】
大迁移——富阳,在路上
材料1据《富阳县志》记载
1956年,国务院批复电力部门,同意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故库区需迁移2万多人,其中富阳、新登两镇共安置移民11591人。
1970年,政府动工建设岩石岭水库,库区人民相继迁入新登诸地。
1959、1960年,富阳县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动员青年支援宁夏地区建设。
2004年,404名三峡移民顺利安置在富阳市的8个乡镇,并大多获得工作。
材料2富阳新闻网2004发布——赶上改革开放的热潮,富阳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特别是造纸、炼铜、光缆等发展极为迅速,吸引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和农民工。
材料3富阳新闻网2007发布——《富阳日报》刊登了一张富阳知名摄影师吴昱拍的照片,35年前鹳山矶头的“燕子跳”,勾起了广大网友是对那个年代清澈富春江的追忆。而现在不少地方的村民反映溪里的水发黄、石头生锈,甚至无法使用。这也使部分村民产生了离开的想法。
材料42007年初,一个崭新的词语出现在富阳人的生活中,它就是“生活富裕、生命阳光”——一个象征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的完美结合的词语。
【合作探究主题】
1、材料1、2、3都提到了富阳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通过讨论,你能说出这三则材料中“人口迁移”有什么变化吗?又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变化呢?
2、同学们,你能说出材料4中“生活富裕、生命阳光”这个词语的含义吗?你能用人口迁移的知识来推测它给富阳未来带来的影响吗?
(三)小结作业
【设计主题】关于住宅小区人口迁移的调查报告
【参考调查表】
孝感市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过程】
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
(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
(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7)少量的自发迁移。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由北向南。
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
特点:规模小,频率低。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
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经典教学设计08-10
经典的教学设计11-05
教学设计11-05
单词教学教学设计03-29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06
饰设计的教学设计与反思11-29
设计校园课程教学设计11-26
设计制作标志的教学设计12-02
《秋游》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2-06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