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2)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并可利用规律去解释自然现象。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
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准备:
铁架台、烧杯、圆柱小物块、圆柱小木桶(与小物块体积相同)、溢水杯、弹簧测力计。
六、教学方法:
实验、猜想与推理,启发式教学,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
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一:分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7、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
学生活动二:自主学习课本91—92页例题。
交流讨论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正确解题过程。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
四、巩固新课:93页自我评价与作业。
八、作业内容:物理作业本9.2阿基米德原理。
九、板书设计:
9.2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二、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三、通过实验表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结论: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物理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教师启发学生回答:由于,F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4、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3各题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3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选择的教法
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三、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教学设计
1、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
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
2、猜想
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
3、设计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学生思维负担重。所以,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根据猜想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浮力大小如何测?
(2)、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样使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从而明确溢水杯的作用。
(3)、没有溢水杯怎么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学生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4)、用什么样的容器接水?如何测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减轻思维负担。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实验、评估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质。
5、深化理解
有两项内容,一是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认识,漂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吗?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
6、总结主要是总结知识、能力、态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显性化。
本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受浮力;知道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2.能力目标:
能用已掌握的知识,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并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设计实验,归纳出实验定律。
三、教具:
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水、圆柱形金属物(铅块)、石块、细线、小桶、杠杆、篮球、打气筒、气针、气球、长圆柱形玻璃筒。
2.学生用:两人一组。每组配备器材有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石块、细线、小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五、课时:
1课时
六、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这是一个有关浮力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浮力?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跟浮力有关的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设置情景:如图1所示。
置疑:为什么金属块沉在水底,木块浮在水面?充分让学生猜想假设,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①木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所以浮了起来。
②金属块比木块重,不受浮力。
③金属块比木块密度大,不受浮力。
④金属块沉在水底,所以未受到水的浮力。
释疑:实验探究1(探究过程如图
2、图
3、图
4、图
5、图6所示。)图2弹簧测力计有示数;图3木块放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无示数;图4木块比金属块重,却浮在水面;图5金属块沉入水底,金属盒却浮在水面;图6加水前后弹簧的形变不同。
图
2、图3探究说明猜想①正确,木块在水中受浮力;图4探究说明猜想②错误;图5探究说明猜想③错误;
图6探究说明猜想④错误,金属块在水中也受浮力。
探究表明,无论物体是沉是浮、是轻是重、密度是大是小,在液体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
结论:物理学中把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实验结论:
①液体和气体都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②称重法测浮力: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即F=G-F’。
再置疑: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由死海不死及日常经验引发学生思考,再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师在这里要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除了提出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以外,还可能提出浮力和物体的重力、体积等有关,教师应予以鼓励。
进行课本中P125实验探究2阶段,一定在先使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和方法,然后再动手实验。
①对鸡蛋加盐上浮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来认识,鸡蛋由静止到运动是浮力增大,而浮力增大又是由于加盐导致液体密度增大的结果。
②观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时,浮力是否变化的实验,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什么是物体浸入部分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学生动手实验)
师生共同归纳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3、探究浮力的大小
课本中P126实验探究3是在前面两个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定量分析,从而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发挥指导作用,由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应和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探究。
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溢水杯,教师也应作一介绍,并示范使用溢水杯的方法。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总结规律应具有普遍意义,课本中安排了石块和金属块的两组实验。有条件的还可以用不同的液体及体积相同的不同的金属块去进行比较实验。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估、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实验探究过程后,由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结论。教师要全面准确地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对学生实验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使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发现并获成功的一种愉悦。
(三)、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相关因素
3.求浮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法(称量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
(四)、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2.公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3.适用条件:适于液体、气体。
九、课后反思: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
一.教学设计思路:
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论,第二课时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第一课时中分析结论的数据是选择绩优学案练习册中的习题,据此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中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本节课的实验需要采集数据,如若先做实验,学生实验中不注重细节,采集了错的数据,就很难推理出正确的结论,首因效应的影响不得不得到关注。所以改进措施是直接借用正确数据分析结论,然后做实验,另外,学生在明白了结论的基础上做实验时,自己就会注意细节。如先测量小桶的重力呢还是先测量桶与排出液体的总重,然后倒出其中液体再测量小桶的重力呢?学生自己就会思考到桶上会留有残余液体,排出液体的重力将会减少。实验最终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可以自己判断。失败的话,建议他们重新做实验,自己找问题。
本节课中的实验如果直接用手提弹簧测力计,手容易晃动,影响实验效果,所以改进成在铁架台上固定弹簧测力计,升降台升降液体,从而达到物体稳定浸入液体中,方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第一课时中数据仅有一组,可以提问:一个实验的普遍结论,仅做一次实验能不能得出?介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会自己判断出,不行。一个普遍结论的得出,至少要做三次实验,然后分析,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进一步提问:实验如何做三次,也就是说三次实验中是在改变什么物理量呢,改变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根据本校学情,学生对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一知识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复习旧知中的图片展示。
二.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八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丰富,记忆能力良好,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但仍需直观事物进一步引导。我们班学生理解能力弱,学习自主性较差,布置作业才做,不布置不做,依赖性强,讲的学,不讲的不学,
1学习兴趣不浓厚。
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节课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经使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本节是对上节课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浮力》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实验过程。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数学表达公式。3.能利用公式:F浮?G排?m排g??液V排g
四.重点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推导。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教法
讲授法、实验法
六.学法
观察法、练习法
七.教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八.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2个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2图片展示:
若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V,那么小桶中溢出的液体的体积为V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
也就是说: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①液体的密度、②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引入新知:
想想: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乘积为排开液体的质量。而我们知道排开液体的重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因而我们可推想: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是否有关?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学习我们本节课: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即对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进行比较,实验中想办法得出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这两个物理量)设计实验方案: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先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F示,两者之差就是浮力的大小(视重法:F浮?G?F示)。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可以用溢水杯和测力计测出:溢水杯中盛满液体,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让溢出的液体流入一个小桶中,小桶中的液体就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3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所受的重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把被测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溢水杯中,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3.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G总(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改变被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进行2、3次实验。
4采集数据:
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每组4-5人,每组中有一个或两个物理相对优秀的学生(组长),对本组实验进行指导,实验中相关简单的操作由本组的后进生完成,如,此实验中有弹簧测力计读数的相关操作,后进生读数,但是组长需同时监督是否正确,避免数据记录错误而影响整个实验的成功。
分析数据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表达式:F浮?G排?m排g??液V排g课后练习(练习使用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公式):
5板书:
九.教学反思
一次好的旧知识铺垫对学生是否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到整节课中的听课状态,乃至整节课能否听懂。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全班同学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在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感觉简单的同时又上一个新台阶,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能及时的解决问题,互帮互助,感受合作的重要性。从用词的准确性(例如: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充分感悟科学的严谨性。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02-11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太阳的教学设计11-05
《鸟语》教学设计 鸟的语言教学设计10-21
er教学设计 ie ue er教学设计09-20
《诗意》教学设计06-12
麋鹿教学设计06-16
《冰灯》教学设计04-22
《金子》教学设计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