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上升,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三、总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四、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教学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抗金将领兼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二、鉴赏这首词
(一)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永遇乐是词牌子,京口北固亭是地点,怀古表明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是词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伤今之作。鉴赏这种作品,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词情。
(二)知人明世,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他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篇就是突出的一首。辛弃疾64岁,被重新启用,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速读全词,找出词中的关键词。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在全篇中起领起作用的动词。明确:觅、想、望、问。
3.细读全词,此时的作者站在京口北固亭之上,觅到了哪些?想到了哪些?望到了哪些?问到了哪些?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
明确:觅是无觅;想到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望到故国家园;问是谁来问我?
4.理解作者“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三)鉴赏意象
1【提问】词中有哪些句子表明怀古的内容?概括这些意象。(学生提炼,教师归纳)
提示:追忆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缅怀东晋时的刘裕,回忆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事,想起佛狸建行宫祭庆的事,想到老将廉颇被人中伤的事。怀古的内容常包涵典故,何谓典故?
(四)鉴赏诗词用典的写法
诗词创作受到篇幅的限制,常要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简洁含蓄有余韵,这种写法叫用典。词的用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语,用诗,用词,五种类型,本词主要通过五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这种手法。
2【提问】请分析本词用的典故本事是什么?用意何在?
提示:第一个是孙权曾迁都京口的故事。孙权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借此追怀孙权建立的赫赫功业,寓意能抗敌守土的英雄今日没有了。
第二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南朝宋的刘裕的故事。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三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促北伐,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第四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拓跋焘本事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用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辛弃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伤自己,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五)鉴赏词的主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提问】通观词的内容,分析通过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提示:这首词通过五个典故表现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五、归纳总结
(1)写法特点: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学法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鉴赏的顺序总结鉴赏的方法。
六、教学反馈,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七、试背诵该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按照“题目——作者——意象(景、人、事)——表现手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学生感知并掌握这一流程,进而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作者
[多媒体展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打败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争斗中,在更为不安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女音)。
2、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比赏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六、五读全词,整合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七、诵读全词。
八、练习。
鉴赏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
2、品味典故,体悟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及安排:
课前互动(两分钟)
教师寄语:
我展示,我优秀,我动脑,我快乐。
(学生齐读教师寄语,一遍不行,两遍,直至读出气势,读出自信来,目的在于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积极动脑,师生互动,创造和谐课堂。)
一、导入新课
英雄孙仲谋,如虎刘寄奴,封山霍去病,弃疾皆仰慕。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空有一腔热情,壮志难酬,一声叹息绵延千古。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进这位悲剧英雄,体会他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情与愤懑。
二、明确学习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进入文本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
2、品味典故,体悟爱国情怀
三、认识作者
(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再来看一副对联,看看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副对联。出示幻灯片)“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由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引入,概括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师生共同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对辛弃疾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认识去读本词。)
四、初读本词
(初步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词,诵读本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感受词风。出示幻灯片)
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片补充字音:
孙仲谋(zhòng)舞榭(xiè)巷陌(xiàngmò)金戈(gē)
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cāng)可堪(kān)
佛狸祠(bìlící)廉颇(pō)拓跋焘(bátāo)
张浚(jùn)王玄谟(mó)
2、指名一生朗读,一两生点评(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的学生克服不足之处,再朗读一遍)
3、学生齐读
(此环节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初步感受词风,初步掌握朗读技巧)
五、细读本词
(初步感受了本词的豪放词风,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再读本词,疏通文意,边读边画,解决一下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1、词中写到了几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每位历史人对应的词句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画,画好后与同桌交流,然后展示成果。最后再齐读本词)
六、品读本词
(用典是本词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就具体品味每一个典故,体悟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在每个典故中划出打动你,让你为之震撼的字、词,细细品味,体悟感情。出示幻灯片)
品味典故体悟感情
每个典故中划出打动你,让你为之震撼的字、词,细细品味,体悟感情。
1、孙权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千古——感受出辛词的豪放风格;英雄——对英雄的仰慕之情,渴望建功立业之盼;无觅——对英雄的叹惋之情,对己的伤感之意——英雄孤寂之感,哀叹时局之悲。)学生分析一处读一处。
教师总结补充:孙权——少年大志,十五而立;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之势,辛弃疾对孙权可谓向往、仰慕、敬佩有加,情有独钟,他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出示幻灯片: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齐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刘裕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金戈铁马——雄浑壮阔的气势,豪放风格的体现;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气势,豪放,刻画了一个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如虎,比喻形象生动,从中看出作者的羡慕之意,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补充:刘裕出身低微,正可谓英雄不问出身,作者引用刘裕的典故,一是表明自己的北伐主张,对英雄的仰慕,“想当年”,又何尝不是思绪纷飞,回想起自己血气方刚年少之时的英勇行为,自己的雄心壮志?补充辛弃疾英雄往事(出示幻灯片)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辛弃疾也曾快意疆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也曾立下宏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事到如今,只落得“可怜白发生”的结局,作者内心的满腔豪情与愤懑,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出示幻灯片辛弃疾《破阵子》)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总结上阕(齐读上阕)
上阕引用孙权与刘裕的典故,这二者有何像似之处,作者还有何深意?小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展示成果。
学生展示:孙权、刘裕都是君主,都在京口起兵或建立政权,都是有作为的君主,都主张抗战或北伐,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讽刺南宋统治者。
教师补充:南宋王朝(出示幻灯片)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作者在此是借孙权、刘裕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的。
4、刘义隆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草草——揭示了刘义隆兵败的原因;赢得——很具讽刺性,本想赢取战争胜利,却落得仓皇败逃的下场;仓皇北顾——动作、神态描写,极其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落荒败逃的丑态,很具有讽刺性。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张浚北伐兵败符离之事。)(生分析,生读)
教师补充:相关背景(出示幻灯片)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借此典故,不光是为咏叹近事,还意在对韩侂胄的警告——北伐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生齐读)
5、拓跋焘典故
学生展示交流:(可堪——不堪之意,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担忧;一片神鸦社鼓——写出了一片祥和,是对乐不思蜀、愚昧、麻木的南宋臣民的不满,作者内心心急如焚。)
教师补充总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短短的几十年,由于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东南一隅,南宋臣民早已麻木,当时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出示幻灯片,齐读)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再说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将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就不仅叹朝廷无能,更悲百姓松懈,也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廉颇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凭谁问——一个“凭”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廉颇老矣——一个“老”字,让人体会到英雄暮年壮心不已之志的辛酸和悲哀。
教师引导总结:在这里,作者是以廉颇自况,自己虽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示幻灯片: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腔豪情最终化作了满腔愤懑,因此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谈谈你的理解。(挖掘文章主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补充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明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本词的主旨句,此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有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都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下面请咱们同学从新收拾心情,整理感情,再来读这首词。(先推荐班上读的最好的同学读,然后齐读。)
七、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学习了本词,我们再来看一首与本次联系紧密的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再次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
八、拓展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2、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思想呢?
(由于时间关系,本环节一带而过,留作了课下作业)
九、向英雄致
辛弃疾,我想对您说……
(学习了本词,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你有什么想向他说的呢?请以“辛弃疾,我想对您说……”为开头,说说你的心里话,向这位英雄致敬。
十一、推荐阅读书目:
《把栏杆拍遍》(梁衡)
《辛弃疾传》(《宋史》)
(了解辛弃疾,仅靠我们学的这一首词是远远不够的,这么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我们课下仍需继续学习,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辛弃疾。出示幻灯片)
十二、结束语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才求得了这一堂课的师生缘,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向这位伟大的英雄致敬,结束我们这堂课。
十三、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借古—————讽今—————抒怀
(用典)(伤己)(爱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6
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句,理顺全词意思
3、诵读全词并背诵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学情分析
1、学生多为绘画专业学生,画面营造能力较强
2、对于如何处理咏史类诗歌鉴赏仍未入门
课时安排
一、导入
同学们,经历过前段时间的炎热天气,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凉爽的雨天,刚刚那一声闷雷,让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久旱后的雨天,有两位知名人物,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天气里,跟随着一位英雄人物,同样去议论一番,古往今来,天下英雄。
二、讲解课前练习
在之前的诗词教学中,我们强调过,在赏析诗词时,要做到“知人论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各位同学已经完成了课前练习,请大家归纳总结一下辛弃疾在二十三岁前都做了哪些事迹,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如何。之后,再来谈谈在你们眼中,二十三岁前的辛弃疾,是怎样一位人物,并设想一下,在二十三岁后,这样一位年轻人,会经历怎样的人生?课前练习中提到的辛弃疾事迹包括:南归大宋、追杀义端、闯营擒贼、陈书北伐。其中最能吸引人的事件,最激动人心,最让学生热血沸腾的事件是:万军从中,闯营擒贼。而从中概括辛弃疾的人物形象:年少才高、文武双全、任侠轻死、矢志北伐。不了解作者或者课前练习不仔细的学生往往会猜想他接下来的人生就是“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了解作者的,或者仔细阅读了课前练习文本的同学,则能够发现作者接下来的人生,再无实现志向的可能。
三、教学过程
(一)看标题
京口:作者被韩侂胄起用作为北伐旗帜,并出镇镇江时,已是人生暮年。怀古:“怀”即心有所感,“古”即古人古事古迹,怀古即看到古人古事古迹而心有所感,触动了作者之情。
(二)看作者
结合课前练习及课文注解,了解辛弃疾生平及所处时代坏境。明确矛盾:胸有韬略心怀大志快意恩仇的年轻人与偏安一方无意恢复中原的朝廷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明确:作者的后半生都在壮志未酬之中蹉跎了。
(三)看诗句
1、初步诵读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关于本词的第一印象。学生:比较难懂,比较难读。教师:辛弃疾的词往往难懂,在于他惯于用典,词中典故较多,在此我们回顾一下用典的知识点,并再次朗读作品,结合注解找出词中的古人、古事。
2、分析典故
姓名称呼时代背景情感原由。上片(仰慕古人功业,对现状不满)。孙权仲谋偏安南方无意北伐尊重(称字)曾在京口建功立业。刘裕寄奴亲切(称小字)。下片(警示朝廷,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报效国家)。刘义隆元嘉(草草)仓促北伐,调作者到前线却不委以重任不屑作者自有成熟的北伐策略。拓跋焘佛狸(可堪回首)耻辱、悲哀担忧异族长久统治。廉颇称名失望乃至绝望以古人自况。
(四)知识拓展
高考文言文内容以人物传记为多,因此了解人物谥号也是一个把握人物的重要手段,有余力的同学可在课外自行了解。辛弃疾谥号:忠敏,“忠诚于国并有功绩”的意思。
(五)情感把握
对故国深沉的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偏安的不满,对仓促北伐的忧虑。
四、结合专业科目拓展
我们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看出辛弃疾是如何品评历史人物的,那么,辛弃疾本人,在你的心目中,能不能算是一位英雄呢?大家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见识了这么多英雄人物之后,可以畅想一番,如果老师以《英雄图》为题,请大家为这首词画一幅配图,你会如何绘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里有数不清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我们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学习了诗歌鉴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诗的世界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慷慨纵横,又不可一世之概”的杰出词人------辛弃疾。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朗读,疏通文字。
1、学生读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3、齐读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四、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
五、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七、布置作业(或当堂拓展阅读)
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
满眼风光北固楼。 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
悠悠, 曹刘。
不尽长江滚滚流。 生子当如孙仲谋。
附板书设计:
怀古讽今
孙仲谋------景仰之情
刘裕------赞叹之情
刘义隆------警告当局
佛狸------怒斥偏安
廉颇------壮志未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9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目标
1、了解历史题材在诗词作品中的处理方式;
2、明确即景抒情与借古事比今事两种抒情方法的各自长处。
教与学的时间预设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说自己的民族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答案:提供经验教训;丰富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一旦我们被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深深触动,我们就会激情澎湃、情难自已。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激情记录下来,我们就称之为怀古诗词(板书:怀古诗词)。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题材作为题咏的对象。
本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样类型的两首宋词。
二、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如“了”、“纶”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正音(如“佛”、“仲”等)。
2、学生齐读两首词。
3、交流初读感受
此环节起激发兴趣的作用,为接下去的分组研习作准备。可以从“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你觉得哪一首比较容易读懂?”这样的浅易问题入手。确定班内四组同学的大致“倾向”,“暗示”两首词的显著差异。
4、分组自主合作研习
把班里同学分成两组:
第一组合作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1题,主要研习这样4个小问题(刚好对应4个直列):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咏的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指明作者写作的地点,词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是什么)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对周瑜有何评价?(说出具体理由)
(3)这首词的上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有什么作用?
(4)请从写景的角度变化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说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技巧。
第二组合作研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2题,也主要研习4个小问题: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有哪些?
(2)这首词中作者用来自比的历史人物是谁?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感情?
(3)这首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及其领导的政治事件有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明道清呢?
(4)据说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5、交流、共享研习成果
第一组4个问题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纠偏。建议这样总结:
(1)怀古人为主
(2)周:年少有为;苏:老大无为
(3)以景之雄奇衬托所怀古人所创事业的伟大不凡
(4)由仰视到俯视、远望,分别从形、声、色角度描绘。所用修辞手法为夸张、拟人、比喻。
第一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二组同学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组4个问题也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在补充、纠偏时,注意让第一组的同学参与。建议这样总结:
(1)历史人物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历史事件:刘义隆北伐失败。
(2)廉颇。作者北伐理想长期不能实现,虽年老,仍不忘为之奋斗!
(3)这是借古事以比今事,一则显得含蓄(直斥君主的无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二则能使作者的忧愤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4)赞成的理由如: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镇江(即京口)和北伐有关,是作者的合理联想。不损害词的结构安排,同时又使词的主题得以升化、抒情显得含蓄。不赞成的理由如:增加阅读困难,影响这首词的流布。
第二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一组的同学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总结和布置作业
1、总结
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3题,教师可作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习了这样两首怀古诗词,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的辉惶业绩激起了贬谪黄冈的苏东坡的热情,他借笔下雄奇的赤壁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孙权、刘裕那些奋发有为力图北伐恢复中原的古代君主,激起辛弃疾对自己时代苟安偷生的君主的无比痛恨,他以战国老将廉颇自况,抒写了老当益壮,报效南宋北伐事业的慷慨激情。你们说,历史是不是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们的最好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你们要是能在课外多读一些以历史题材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体会一定会更深!
2、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宋词。
板书设计
千古江山
怀古诗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激起的热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公元1205年,春初,风和日丽的一天,镇江北固山北固亭中,一位须发全白、满面愁容的老人正凭栏远眺:碧天千里辽阔,群山连绵起伏,江山如此多娇!老人仰天长啸:什么时候能驾长车、踏破贺阑山缺,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哎,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就是号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题目、作者)
二、学习目标
1、用典,借古喻今
2、词人的爱国热情
三、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四、反复诵读
1、读准字音、节奏(正音、断句)
2、读懂词义(疏通文意)
3、读出感情(悲愤激昂)
4、析情明技(用典,艺术手法)
(一) 词中一共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
6个:
1、孙权
2、刘裕(寄奴)
3、刘义隆
4、霍去病
5、拓拔焘(佛狸)
6、廉颇
(二)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他们的事迹?(板书)
1、孙仲谋大败曹军
2、刘裕建刘宋政权
3、刘义隆北伐惨败
4、霍去病封狼居胥
5、佛狸击败宋文帝
6、廉颇得不到重用
(三)作者在词中讲这几个故事用意何在?(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板书:仰慕英雄 激励北伐 有备而战 勿忘国耻 壮志难酬)
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的手法叫做用典故。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作者怀古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写历史,而在于伤今。(板书“怀古伤今”)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
结语:成熟的文学往往带有悲剧色彩。无论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亦或是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让我们学会品位悲剧,在悲剧中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的:
1、流利朗读全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体会词中多种艺术技法的运用,如用典,借景抒怀等等。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上课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听我讲、学我讲。
听老师讲析也是辛弃疾作品与本文很相似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幻灯片)
三、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幻灯片)
1、读熟全词,并结合文下注释,感知词的大致意思。
(1)——点读,范读,齐读。
(2)——词的上片提到哪些人?词的下片谈到历史上哪些事、关系哪些人?
2、词中几处应多注意的地方:(幻灯片)
(1)孙仲谋: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背倚海疆,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谟玄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4)封狼居胥:《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封、禅,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服天地之功,以示胜。
(5)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抬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拓跋焘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将廉颇免职后,亡于魏。后秦击赵,赵无人能敌,赵王起起用廉将军,派人赴魏探险视,使者被颇之仇人郭开收买,最后,赵王未再起用廉颇。
四、典故在词中的意义:(幻灯片)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是劝阻北伐?
——显然不是!
——乃是借此典故暗示南宋权臣,要以前事为鉴,妥为筹划,虑而后动。一句话,要慎重啊!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以廉颇自况。廉颇,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自己是堪比廉将军的。
——(2)廉颇的遭遇,会否在自己身上重演?这不仅仅是个人升沉得失的问题,而是关系国运兴衰的啊。
五、思想内容:
上片:
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望南宋当局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下片:
渴望北上用兵,但不可急于事功,轻启兵端,而应妥为筹画,虑而后动,并抒发愿当局者能重用自己的期盼之情。
六、艺术手法:
1、使用典故,出神入化。
看辛词用典,毫不牵强附会,而用得天造地设,自然圆熟;不是吊书袋,显学问。
2、用典好例: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短歌行》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陶渊明 《乞食》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4)、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七、作业:
1、细细揣摩其他诗词中使用典故的例子,体会它们的妙处。
2、对比揣摩诗词其他艺术手法,如移情入景,借景言情,烘托映衬等等,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和答题水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四、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五、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往英雄业绩,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七、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八、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抒情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九、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辛弃疾的经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文武分途,上马能领兵,下马能赋诗的文武兼备之才并不多见。宋朝初期,宋太祖优容文人,立誓碑不杀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学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备者犹稀。稼轩以文为词,开创一代之风;上马擒贼,勇居三军之首。不仅为有宋一代之麟凤,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光掩众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范读,感受作品风格
1、师范读(配乐朗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抽取一两个学生代表来朗读。
三、自读,找出词中所怀之人,所怀之事。
师:同学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怀古诗
师:必修三我们在讲《咏怀古迹》时给大家归纳了怀古诗的三种类型,还记得吗?
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师:不错,请同学们看ppt,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来。
ppt展示:
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型或对比失落型)
所怀之人的经历(事迹)和自己作对比
2、怀古伤今(古胜今衰或物是人非)
所怀之事和现在作对比
所怀之地和现在作对比
3、理性反思(历史教训启迪后人)
所怀之事给自己和后人的启发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比如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话写了谁?
生:孙权。
师:写了孙权的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结合历史和对孙权的了解来谈。
生:孙权击败曹操。
师:舞榭歌台,这个时候可以演出歌舞,说明当时是比较太平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的是英雄业绩,最终都敌不过时间,会被历史冲淡。所以写孙权主要是写他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后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后)
生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写的人物是刘裕,根据课下注释,刘裕虽然住在一般的巷陌和斜阳下的草树里,但是却北伐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是个英雄。
师: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给他掌声。还有没有同学起来分析?
生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的是宋文帝,作战不做充分的准备,因而战败了,仓皇而逃。
师:很好。请问草草和赢得是什么意思?
生2、草率;落得。导学案上面有。
师:看来真的是有备无患啊,希望大家也能够向他学习,做好预习工作。
生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说的是拓跋焘打败宋文帝,建立了佛狸祠,人们在那里迎神赛社。忘记了过去。
师:对,其实佛狸祠是战败的象征,对于南宋百姓来说其实更是一种耻辱,可是人们都忘却了历史,辛弃疾对此表示担忧。
生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是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还能够上战场杀敌,表示还可以被重用,表达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被重用。
师:是的,他依然老当益壮,不忘报国。
师:现在我们把人物和事件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信息和自己或者是现在的情况作对比。请问大家对辛弃疾和南宋王朝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就由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宋高宗时期,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辛弃疾加入农名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后代表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共同抗金。后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辛弃疾直驱金人军营,捉住张国安,后投奔南宋政权,南归后一直主张抗战,为孝宗献上《美芹十论》,阐明自己的抗战主张和具体措施,但南宋政权一直被主和派把持,辛弃疾在二十年仕途中不断受到打击排挤,不委予重任,晚年被弹劾削职,退隐官场,含愤而逝。
生:信息太多了,记不住。
师:那就把信息概括一下:辛弃疾长于北方,少经战乱,有燕赵之气;曾单骑闯敌营,擒叛徒,有班超之风;曾献《美芹十论》,有恢复之志;也曾求田问舍,有归隐之心;综其一生,词坛飞将,四字足以。而南宋王朝力主求和,风雨飘摇中存在。
四、品读,说出所怀之人,所怀之事的用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这些事?和自己或者现在的南宋王朝对比一下。
生:作者渴望像孙权、刘裕那样建功立业,也希望南宋皇帝能够北伐,但是作战不能草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那样仓皇而逃。写佛狸祠希望百姓不要忘记耻辱,写廉颇是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一个上战场的机会。
师:说得很全面,很准确。大家都懂了吗?
生:明白。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壮志难酬、渴望北伐
师:关键词抓住了。登上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北方沦陷敌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怀人伤己,表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主张抗敌要准备周全,切勿草率,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不善用人的愤懑之情。
五、赏读,谈谈本首词最大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词最大的特点
生:用典
师:对。用典就是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在讲李商隐诗两首讲过的。
生:1、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张;
2、增加诗词的可读性,丰富诗词内容
3、使其文辞典雅,增强文采
六、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作品展示:稼轩是一个用血与泪在抒写自己情感的英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永不屈服,力主抗金的形象被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耿京死后,渡江南来,可是南宋统治者力主求和,打击排挤他,他于是自嘲道: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原来自己的姓氏和他的境遇是这般的契合。到了晚年,他写下豪迈悲壮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喊出了自己老而弥坚、报国无门的愤懑,喊出了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辛弃疾是孱弱的南宋王朝的一根脊梁!
七、拓展阅读,作品推荐
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5、《美芹十论》
课后反思:
这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由于辛弃疾的词比较难,而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我选择的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出现的问题是每个环节都比较赶时间,还有就是叫同学们写一段关于辛弃疾的话,这个时间不够用。应该给学生留几分种去朗读,去消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篇16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04-01
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2-02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09-20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10-12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1-24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设计07-12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09-24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