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基本理念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 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 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包括方向、周期、速度、轨迹等。
②结合“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分析全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③说出黄赤交角的意义。
④掌握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拟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演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养成从现象分析成因、探索事物发展变化内在原因的观念。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空间能力分析较弱,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思维有所启蒙,结合其认知思维特点,以图像动画演示为主。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难点: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地球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及意图
复习导入:
【课堂活动】
课堂模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自主学习黄赤交角的相关概念
【课堂活动】
师:初中我们学过地球运动,地球运动有几种形式?
生: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
1.方向
教师给出三幅图,一幅侧视图,两幅俯视图。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一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一位观察,然后把方向在三幅图上绘制出来
小结:
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与太阳日
讲解恒星日的概念,教师绕着一个同学公转,同时自转,一周后不只360°。——因为公转多出了59′。
小结: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速度
线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角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小结:速度:角速度——15°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注:角速度和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点都为0)
二、公转
布置任务:找出地球公转的基本数据:方向、周期、轨道、速度,具体的值是多少?
1.方向
观看公转的视频,自西向东。
周期
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
速度
播放ppt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小结: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出示图片,完成思考题:
1、什么叫黄赤交角?是如何产生的?
2、请在图中注出:
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南北极点。
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观察动画或观察图片,找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这个时间太阳分别直射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日期
节气
直射点位置
3月21日
春分
赤道
6月22日
夏至
北回归线
9月23日
秋分
赤道
12月22日
冬至
南回归线
【结合黄赤交角,思考问题】:
1.回归线(2326 ′)是怎样得到的,回归线的含义是什么?
2.极圈(6634 ′)是怎样得到的,极圈的含义是什么?
完成活动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能不能用一个简图来表示呢?同学们试一试。
思考:
1.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2.北回归线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3.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4.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运用教具、学具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画图演示
出示材料,学生判断
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动手体验理解自传方向
动身演示,体验自转周期的参照点不同
自主学习公转的特点
阅读教材
观看动画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略)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资料获取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活动一:阅读“地心说”和“日心说”两大学说的文献资料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一)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三)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铁线、第1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展示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
2、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假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从而聚焦到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主题中来。
3、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板书)
二、探索: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20分钟)
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
1、阅读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2、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改进地球模型
a、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
3、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预设12分钟)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依据是什么?
3、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现像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板书设计】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证据:
1、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
2、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地心说证据:
地球上看
日心说
地心说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一:比较异同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填序号)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3、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
日心说
活动记录表二:画出小圆片的亮暗情况
小圆片
自转前半周
自转后半周
亮暗
情况
【作业设计】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太阳自转
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从南极穿入,北极穿出
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
3、下面()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7
课程标准:
1.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3 利用图表说明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用地球仪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通过游戏活动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和意义。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3 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3五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根据文字图片资料分析,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参与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生活经验,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明确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自转】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
教师:出示资料,提出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学生演示地球仪,观察在下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1)利用光源和地球仪,学生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要求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3 让学生看图片“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结果展示:
(边演示)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2)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4)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越往东的地区,时间越早。
活动二 拓展延伸:猜想
(1 )地球如果不自转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2 )地球是透明的会怎样?
(3) 地球自东向西转情况会怎样?
(4)中国国土辽阔,当最东部洒满阳光的时候,最西部还是繁星满天,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与补充纠正。
课堂小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
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巩固运用略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9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略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
(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为辅
教学媒体
课件、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
情境: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
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
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考点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考点解读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情景导入: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福州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造成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一:四季的变化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二:五带的划分
课件展示自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
释疑"导入"情景。
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收集来的复习自测等图片资料等的展示,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仪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球爷爷的教学设计11-29
地球爷爷教学设计11-28
爷爷的地球教学设计11-28
《运动》教学设计11-29
《地球爷爷的手》的教学设计12-03
关于地球爷爷的教学设计11-28
我爱地球教学设计11-29
教学设计地球爷爷的手11-28
《地球爷爷手》教学设计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