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 篇1
一、情感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通过欣赏中外乐曲热爱和理解多元文化。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3、通过课件的展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中外进行曲,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特点。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体验音乐片断,通过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分析能力。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三、教学难点
1、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特点。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羞涩、敏感,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表演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经常会随音乐律动我们的身体,有时会点头,有时会踮脚,有时会拍手,下面呢,就请几位同学走上讲台一起随音乐动起来。(对表演的学生要求:跟随音乐节奏原地踏步,音乐不停踏步不停)(播放幻灯片一中的`音乐)生:走上讲台实践
师:接下来请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哪段曲子让我们感觉到踏步整齐一些呢?
生:第一首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第一首是进行曲,它具有步伐节奏特点,有着行进的感觉,步伐节奏特点是进行曲最基本的特点。那什么是步伐特点呢?步伐节奏通常指二拍子(放幻灯片讲解2拍子与3拍的强弱特点,通过律动对比2拍子与3拍子的不同)
(放音乐)随音乐律动体验2拍子,和3拍的区别,老师带领下进行
二、新课教学,拓展深入
1、《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讲析
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丰富多彩的进行曲,分析一下进行曲还具备那些的特征,首先我们来欣赏一首由郑律成先生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他是中国国籍的朝鲜作曲家,他创作过很多作品。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说一下,该乐曲是用什么来演奏的,是几拍子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又是怎样的,一般什么场合会用到该乐曲?
(播放视频)板书设计:演奏乐器、几拍子、速度、情绪、步伐力度、场合
学生:铜管乐队
2/4
中速激越昂扬铿锵有力阅兵仪式
2、《婚礼进行曲》讲析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进行曲都有着激越昂扬的情绪呢,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进行曲,感受一下这首进行曲在什么场合会用到,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学生:婚礼进行曲
师:这首乐曲是用管风琴来演奏的,管风琴历史悠久,发源于4世纪,13世纪在欧洲盛行,多在教堂使用。(展示图片)
这首乐曲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这首乐曲选自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简单介绍罗恩格林剧情接下来我们在欣赏一下混声合唱版的《婚礼进行曲》。(律动身体,用拍手和跺脚的方式感受音乐)
生:回答
板书设计:管风琴2/4稍快中板、欢乐幸福、步伐欢快、婚礼仪式
3、《葬礼进行曲》讲析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另外一首乐曲,分析一下这首进行曲又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播放《葬礼进行曲》
板书设计:钢琴
4/4慢速、悲哀、悲伤,哀婉抒情
步伐沉重、葬礼仪式
生:回答
师:简单介绍肖邦,爱国主义者,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这首乐曲伟大的1837年,肖邦和他心爱的姑娘玛丽亚·沃德津斯基的恋爱终结了,这使肖邦很痛苦。也就是这一年,他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疾病的征兆。想起自己流亡在异国他乡,而祖国还在帝俄统治之下,他感到愤懑,这样,疾病更加重了。肖邦认为再也见不到亲人和祖国,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葬礼进行曲》。这首《葬礼进行曲》是降B小调,4/4拍,慢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没有前奏。开始,是描写送葬的行列,肃穆而缓慢地行进,远处不时传来低沉的丧钟声。主音“6”为其基础音,加上大量附点音符为其特色)教师简单讲解该部分。
师:三首乐曲听过之后请同学们说一下,三首曲子的共同点?(教师引导)
生:都是偶数拍子,具有步伐节奏。
师:都是进行曲,为什么情绪不同呢?
生:伴奏乐器,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的不同,所以音乐表现情绪也不同。(教师引导)
师:欣赏了这么多进行曲,下面就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那些场合会用到进行曲,请根据下面的音乐片段来判断一下(播放音乐片段)
学生:回答
三、结束本课
最后在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结束本节课(同学们随音乐主题拍手律动)。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
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是: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主讲人是辽宁师大文学院王卫平教授。那一期节目给与我一名语文老师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拥有许多的导演、演员、读者、观众、批评家,人们喜爱《雷雨》,但又误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让我们用生命视觉来理解《雷雨》。
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问: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三、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研究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剧冲突。
咱们分组探讨。每个人研究你感兴趣的一道题(注意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1)探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这种爱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抛弃侍萍正是由于这份原始的美好的爱情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对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协。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于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2)探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他不想提旧事?他深爱着记忆中的`侍萍,但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现实中,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够再提旧事,不提爱情。他变得很冷静,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旧事。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这依旧是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3)探讨:鲁侍萍为什么向周朴园说出真相?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什么?
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我总是觉得这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她坚韧地活着的理由。但是这份爱情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她的内心还有对周朴园的恨。
我们来看看曹禺是怎么谈《雷雨》。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字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么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够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或者环境的捉弄。
2、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郁热。暗示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生命状态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说:文章多次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感的郁热中——欲望与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热(欲望与追求)都被人的残酷命运压抑着。
曹禺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人们会时常身不由己的回归原始野蛮的路,不是爱便是恨,不是恨便是爱,一切走向极端,要如雷雨一样轰轰烈烈,中间不容许有一条折衷的路
3、下面让我们激情表演朗读一下文章的两个片断:
(1)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她叫侍萍。
(2)你来干什么——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4、屏幕显示:曹禺自讲述写作《雷雨》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无比惨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细地望穿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
分组讨论:
(1)周朴园是怎么一个人呢?不幸者
(2)鲁侍萍是怎么样一个人?不幸者
5、学生讨论:你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什么感情?
《雷雨.序》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屏幕:尹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禺研究专家)这样说:《雷雨》中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柰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与激情的憧憬。当我阅读《雷雨》的时候,往往被互相对抗互相搏斗的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人的热情与追求,一种是人与命运不可放弃的对抗。生命的热情之力与命运的冷酷之网就构成了曹禺悲剧的核心,沉重浑厚但又光彩照人。可惜的是,曹禺戏剧的生命质感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社会语境中慢慢被淹没、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匡正什么、讽刺什么、攻击什么。然而在起初,逗起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写作《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后来当曹禺在朦胧地追认自己的《雷雨》的主题是表现封建专制大家庭的罪恶的时候,他就开始自觉用社会的共同视觉来代替自己的生命视觉,逐渐他的剧作开始与当时的多数作家的创作趋同了,以致于他后来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雷雨》。曹禺晚年也叹息:明白了,你却也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
四、小结:《雷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感情。让我们每个人用一名话总结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爱情是一朵美丽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个美丽的伤感的记忆。
五、自己欣作业赏阅读四幕剧,写一篇评论文章,分析能够让你感撼的一个人物。只要你立足作品本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你的观点会更趋于正确。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使学生了解到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二、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到此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使此曲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的情绪,表现当代军人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特点。
三、通过对阅兵式片段的欣赏,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一、了解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二、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其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和休止符的作用。
三、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其旋律中的同音重复、旋律的重复与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使此曲便于传唱,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此曲中休止符运用的妙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上一节欣赏课,首先,老师想请每组前面的五名同学到讲台前面来,我们随着音乐原地踏步,其他的同学在座位上随音乐拍手、拍腿,好吗?播放《一二三四歌》《我们多么幸福》两首歌曲。
生:随音乐踏步,拍手,感受音乐的情绪及节拍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随音乐走路或拍手时,大家在听到哪首歌曲时的步伐整齐,哪首歌曲时步伐零乱了呢?
生:第一首整齐,第二首乱了……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生:因为节奏和速度变了。
师:对!第一首歌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二三四歌》,而第二首歌曲大家还记得吗?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我们多么幸福》,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做完早操回教室时要听《一二三四歌》而不是听《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吗?
生:因为《一二三四歌》节奏鲜明,适合走路,能使队伍走的整齐……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因为《一二三四歌》是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所以适合队伍的行进,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进行曲吗?学生汇报有关进行曲的知识,讲授进行曲及其特点。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进行曲风格的乐曲,感受一下进行曲的魅力。
三、新课教学:
(一)欣赏国庆xx周年阅兵视频。
师:首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生:欣赏视频。
师:这是一段建国xx周年的国庆阅兵视频,同学们能说一说你们在看了这段视频后的感受吗?
生:激动,振奋人心……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每当老师看到这段视频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每次看到时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份激动不仅来自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也来自于背景音乐带给我的感动!大家听到阅兵现场的背景音乐了吗?这首乐曲的就是今天老师要跟大家共同欣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刚才同学们可能是被阅兵式的'恢宏气势所吸引而忽略了背景音乐,不要紧,我们再来欣赏一段由军乐队演奏的这首乐曲,让我们好好的感受一下乐曲带给我们的激动人心的情绪,好吗?
(二)欣赏军乐队演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师:欣赏了由军乐队演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通过欣赏这首乐曲,我们仿佛看到了解放军战士飒爽的英姿,感受到了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首乐曲是由军乐队演奏的,同学们知道军乐队中的四件主奏乐器是什么吗?
生:汇报军乐队中的四件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
师:我们了解了军乐队中的四件主奏乐器,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首乐曲,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三个问题。
生:欣赏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我们欣赏一首乐曲或歌曲时,首先都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只有掌握了这最基本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一部音乐作品。
(三)介绍作者: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的欣赏,充分的感受到了乐曲的魅力,每当听到这首乐曲,我们的心都随着激动不已,那么这么优秀的作品,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对吗?
生:汇报作者生平简介
(四)赏析、演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赏析歌曲:
师:同学们听此曲后的有什么感受
生:振奋人心
师:听完这首歌曲后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是哪段音乐(最容易哼唱的部分)?
生:开头: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师:分析开头的旋律:同音重复(只有一个音ⅰ组成)
不加任何节奏的演唱和加人附点和切分节奏的演唱,比较二者的区别,感受加上附点和切分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具有号召性,节奏铿锵,振奋人心)
全曲大量运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目的是想表现什么?(音乐丰富了,表现力强,更能表现军人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2、填歌词,找出旋律的特点
(重复和变化重复、旋律位置比较低,旋律语气化,便于记忆、传唱)
3、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有两处最为精彩的地方(老师示范演唱),哪两处能引起你的注意?(“听”)
比较“听”的后面用休止符和变成用拖拍,其音乐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听众能有更好的空间去想象各种场面,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听众,摒住呼吸,此时无声胜有声!)
4、把学生分组,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后,给大家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进行曲表现出来。如边唱边拍手、指挥、正步走等。
四、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接触了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并欣赏了由的作曲家郑律成所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我们更好的掌握了进行曲,了解了为什么好歌、经典曲目可以流传至今,广为传唱。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以后欣赏乐曲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赏析,会欣赏更会分析。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学生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离开教室。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欣赏教学—《同伴进行曲》
二、教材分析
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是一首用管乐器(包括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及打击乐器)演奏的进行曲。作者泰克早年曾在军队中供职,在此期间创作本曲,但乐队队长并不欣赏,还加以嘲讽。后来廉价卖给出版商,演出后却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作者一举成名。乐曲的曲名系以后所加,用以表示对就是军乐队中同伴们给予他的关心和帮助的感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进行曲体裁音乐的强弱、速度、风格特点等知识。
2、聆听《同伴进行曲》,能听辨乐曲的不同乐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能边听音乐边进行列队表演和打击乐伴奏。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激发音乐欣赏的兴趣,体会同伴之间的珍贵友谊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听辨乐曲的异同乐段
2、听音乐进行队列表演和打击乐伴奏
五、教学准备
纸杯、钢琴、多媒体、哨子、打击乐
六、教学过程
一、杯子节奏游戏
1、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杯子的节奏游戏。请同学们仔细看桌上的六个杯子,胡老师要用击掌的方式,打出一条节奏。你们可以吗?
2、师:看!我的杯子发生了变化。(第一拍为强拍)
再来打一打,但是这次我要加大难度了,请同学们一边拍一边要观察杯子的变化,我的杯子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的节奏也要发生变化。(强弱强弱强弱)
3、师:现在的这条节奏若果用强弱来表示的话就是:强弱强弱强弱
4、师:我们就用这样的节奏来为下面的乐曲打一打拍子(播放《运动员进行曲》)
5、师:咦,这段旋律熟悉吗?在什么场合听见过?
6、师: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运动员进行曲》,它的强弱规律就是强弱强弱
设计意图:通过杯子节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进行曲二拍子强弱的特点
二、了解进行曲
1、师: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现一下刚才那首曲子所表现的画面,你觉得哪一幅比较合适?
2、师:对,进行曲就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曲子,通常会出现在阅兵式、运动会、开幕式等比较隆重的场合。
3、师:我要请同学们来给进行曲把一把脉,数一数进行曲每分钟的心跳。拿出你小手,轻轻地拍一拍你的大腿
4、师:进行曲每分钟的心跳是120——130下,速度怎么样,很快,但是却跳得很有节奏。所以进行曲可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播放的,它有很多的讲究。我们来回顾一下进行曲的知识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学习进行曲知识,熟悉A段旋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有利于知识地更好吸收
三、揭题
1、师:今天,胡老师要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世界上非常著名的进行曲——《同伴进行曲》。首先,请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作者
2、(教师化妆成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作品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教师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者及作品,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作者与小伙伴的.友情。
四、聆听乐曲
(一)聆听A段
1、师:今天,泰克先生要带同学们去军队里看一看,学一学本领。听!他的小伙伴们来了!播放A乐段
2、师:我这儿有两种图形,哪一种图形更能表现刚才所听到的音乐。(一种波浪线,一种小圆点)
3、师:小圆点,因为刚才听到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刚健有力,仿佛好像是泰克先生和小伙伴们在队列练习
4、师:我们赶紧看看他们在队列练习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师随音乐做踏步、敬礼、转头的动作,学生仔细观察。
5、师:请你学一学他们的动作。
6、学生跟随老师律动,当音乐发生变化是,仔细观察老师的手势进行队列变化表演
(二)聆听B段
1、师:哦,小伙伴们有点累了,坐下休息一下,听泰克唱支歌吧!教师用B段旋律创编歌词,演唱,学生聆听
2、师:泰克在唱什么?(仿佛在和老朋友回忆以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适合用什么线条?(波浪线,旋律优美,比较抒情,不像之前那么铿锵有力)
3、师:我们也加入吧。用“唻”模唱,注意口型
4、带歌词演唱B段
(三)聆听C段
1、师:我们来听听乐曲的最后一部分,听辨一下,这一乐段和之前我们聆听的哪一乐段相同?是完全相同吗?
2、师:和第一乐段相同,但比第一乐段少一次主题。所以这首曲子的结构是:A+B+A的三段体结构,也叫做复三段体结构
3、师:还记得我们在第一乐段时做的踏步、敬礼、转头的动作吗?我要用另外的东西来替代他们?
4、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你手中的乐器,打一打,想一想,你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和屏幕上的那个图形相似?(响板:实心点串铃:波浪线)
5、师简单讲解乐器的演奏方式:用响板代替踏步,用串铃代替敬礼,用哨子代替转头
6、和着音乐演奏
设计意图:低年级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聆听的习惯还在不断培养中,教师要运动用律动、模唱、打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使其参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聆听乐曲中来
(四)完整聆听
师:让我们来一次完整的阅兵仪式吧!
A段:队列演习B段:静静聆听,休息A’段:打击乐
五、情感升华
1、师: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把泰克先生的《同伴进行曲》都聆听完了。最后,泰克先生还有几句话想跟大家说。
2、泰克:同学们,今天真的很高兴认识这么多的小伙伴,你们之间配合的默契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想起了在军队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训练的美好时光。我想送大家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需要真诚去播种,友谊需要热情去灌溉,友谊需要原则去培养,友谊需要谅解去护理。
希望同学们能珍惜你生命中每一段珍贵的友谊!再见!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 篇5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潮远潮来前雄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近潮过后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ɑn,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ɑ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ɑn。
教学重点:
学会声母与ɑ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声母与韵母üɑn的相拼。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复习读声母、复韵母。
师:我们学校马上就要举行运动会啦,这个消息传得很远,你们可知道,连拼音家族都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呢,而且她们也想来参加呢,这不你看燕子领队带了一大帮拼音宝宝要来报名呢,都有谁呢,认一认吧。先认识一下声母代表队的运动员gkhjqx,再认识一下韵母代表队的运动员,哦,(跳出一个大大的an,)这是谁呢?原来它是前鼻韵母代表队的首席运动员呢。
二、学习ɑn。
1、ɑn发音。
师:首先我们请出前鼻韵母的首席运动员:ɑn。
(1)同学们说说大哥长什么样子啊?(左边是单韵母ɑ右边一个鼻音n)
(2)大哥的手上带了一幅什么图啊?(xx)你知道xx吗?能介绍给大家听吗?
xx在首都北京,是中国北京的象征,xx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大哥最喜欢xx,因为他就读做ɑn。
(师带读,讲发音要领:先做ɑ的音,再发n的音。把嘴张大,摆好ɑ的口形,舌尖顶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透出,和“xx”的“安”发音相同)。
(3)编口诀读:xx,ɑnɑnɑn(安徽省ɑnɑnɑn)指名编口诀。
(4)点名读、开火车读,(比比谁的声音大,谁读得准)齐读。
2、指导书写ɑn。
师:读得真好!看来这个新朋友咱们算是认识了,可ɑn说啊,光会念他的名字还不行,还要会写,而且要写得漂亮,怎么样,行不行?指导写ɑn,检查,展示。
写得真好看,ɑn高兴得带上帽子,和咱们玩游戏呢。
3、读ɑn的'四声。
现在,ɑn带上声调的帽子了,你还会读吗?同学们真聪明,什么都难不倒大家。
4、d。t。n。与ɑn拼读。
看到前鼻韵母ɑn来了,声母d。t。n。可高兴了,他们都要来和ɑn交朋友呢!
(1)(出示音节dɑntɑnnɑn)谁能拼读出来呢?课本上第34页也有,大家照着书来自己试着拼拼看。
(2)开火车读。
5、g、k、h与ɑn的拼读。师:g、k、h、还有单韵母小u也要和ɑn手拉手交朋友呢,(出示音节guɑnkuɑnhuɑn),谁会拼读呢?这是几拼音节?(三拼音节)三拼音节的拼读法宝你还记得吗?(声轻介快韵母响,俩拼连读很顺当)师示范读。开火车读。
6、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ɑn。,声母与üɑn的相拼。
(1)、出示圈圈的图片,再出示yuɑn的读音,这个怎么读呢?先发摆出yu唇行,在心里默念yu,再发ɑn的音。读yuɑn的四声。
(2)前鼻韵母ɑn最遵守纪律了,所以可受大家欢迎呢,j、q、x也要和ɑn交朋友呢,小ü一看,着急了,哭着说,我也和你们牵手,j、q、x和ɑn为小它ü擦去眼泪,说别哭了别哭了,我们一起做朋友吧。小ü一听,连忙擦去眼泪了,笑嘻嘻了,看,他们在一起牵手成为好朋友了呢。
出示:juɑn、quɑn、xuɑn。看,小ü碰到jqx,去掉两点还读ü。这是三拼音节,为了拼读方便,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两拼音节来拼读,把üɑn看作一个整体,读“冤”,那juɑn,可以拼成j————uɑn(冤)———娟。quɑn———q————uɑn(冤)———圈。Xuɑn———x———uɑn(冤)————宣。
(男生女生分开读)
三、巩固音节。
1、游戏:投篮。主要区分üɑn的书写。
2、游戏:生演师猜。出示音节:“站、圆、扇、砍、汗、饭、穿、蚕”等,生表演动作,嘴巴做拼读的形状,但是不发出声音。老师来猜读音。
3、超市里物品认读。
师:现在我们到超市去逛逛,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呢?出示联华超市的图标,这是哪里?
出示图片:“圆珠笔、转笔刀、鸡蛋、饼干、短绳、呼啦圈、手绢、软糖、衬衫、大蒜”,拼读音节。
4、联系名字练读音节。其实同学们的名字里面也藏着前鼻韵母ɑn呢,你们发现了吗?
严浩楠王智楠朱柯楠洪子轩周一宣胡梓瑄杨博涵张照涵王叶园王翼安
章子彦蒋欣颜周希颜
5、联系实际拼读音节。
出示:港华燃气、铜冠花园、铜冠地产、闲茶淡饭、川味土菜馆、南山米店、万花超市、世界花园、鹞山社区、学前班、103班接送点
四、课间操复习。
1、现在让我们放松一下、伸伸胳膊伸伸腰,练习一下三字经的课间操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小结。
生活中的每个汉字都可以用拼音来帮助我们认识,小小拼音本领可真大,学好汉字都靠他。用眼用脑更用心,帮助学好普通话。
小燕子向我们招招手,下节课呀,它还有别的前鼻韵母运动员要介绍给我们呢。这是它留给我们的作业。
五、作业:看图写音节。山、圈、蚕、蛋、卷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 篇7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像春风般,吹响了为学生减负的号角。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对于此政策的出台,我是拥护和赞同的,让教育回归更本真的状态,是我们每个教育人的初心与支持。根据双减制度制定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章生字新词,并且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发展的情节。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表现手法,并且学会运用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深入思考文中人物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的意识,在生活中要勇敢的追求希望,敢于前进。
教学重点
1、掌握小说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日渐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根本原因。
2、理解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学生主题,老师主导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准备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
1、导读式
2、点拨式
学习方法:
1、扫描式(即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摘取有用信息)
2、讨论式
3、小组汇报
教学时数
二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少年闰土的“月下刺猹图”,老师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上闰土的形象特点。
好,那大家知不知道老师描述的是谁啊?(闰土)。不错,正是闰土,是少年时期的闰土。《少年闰土》是我们小学是学习的一篇文章,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这篇《故乡》,去看一看鲁迅儿时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当他20年后回到故乡时,自己儿时的伙伴闰土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呢?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
本设计的意图是以图片形式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小学时学过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背景介绍: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3、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鲁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鲁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应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
(二)进入新课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的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第三部分(78—末):“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
(三)疑难探究
1、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相关语段、语句。
润土前后3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外貌变化:
(2)动作、语言的变化: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
(4)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作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2、杨二嫂人物形象: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的句子。
文中对杨二嫂进行了那几方面的描写?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此题意在让学生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题干对这类人生活的概括进行合理的想像和补充;可以反思闰土的现实生活,构建“新”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在鲜明的对比中,塑造了杨二嫂的形象: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含义。
2、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望古时话边关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老师找了几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PPT出示:
(1)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阳关、玉门关。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板书:“出塞”
3、塞外远离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读古诗正字音
1、同学们,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朗读正字音。注意:教应读jiāo(平仄相对,字义“使、令”)
2、读诗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给它画画节奏读一读?(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一个“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师来读题目!
5、嗯,读得很有韵味,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吧。
三、漫步诗歌
1、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适瞧见的是黄云白日,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明月(月亮)、关(边关)、人(戍边的将士)、阴山(板书)
2、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秦朝时代的月亮、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读:秦时明月汉时关。→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亮吗?
3、是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秦汉的雄关到唐朝,也已经变成荒土。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战争
→提到战争,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残酷、荒凉、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从秦汉到唐朝,边疆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明月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此情此景,王昌龄感叹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4、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他翻阅资料,发现了一段这样的记载:
2《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三”“久戍之役”吗?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同学们,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你们看到玉门关了吗?战士从这些城市去守边关,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万里长征!→“万里长征”多么漫长,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水一程,这些困难造成了什么结果?(人未还)→“未还”是什么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难过,痛苦)→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看着这轮明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思念、想家、想亲人、难过。(板书:思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战士们回的去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乡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板书:盼归)→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回来了吗?读……→作为读者,你读出了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同情战士)→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句。
5、自秦汉至隋唐,多少战士埋骨青山。读。(1、2句)
自秦汉至隋唐,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读。(1、2句)
6、将军百战死,壮士人未还!让我们回到长城边,听听士兵们的呼唤。(播放电影《长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看完这段影像,你们有什么感觉吗?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它叫孔明灯,咱们中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回家、和平……(板书:渴望和平)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胡: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战争未止,听见战士:思乡盼归。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PPT: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下课!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双减背景下科学教学设计10-12
双减背景下小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11-08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总结通用03-21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总结11-27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总结(通用20篇)07-01
双减背景下班会课教学设计(通用6篇)11-03
双减政策下的教学总结(精选11篇)10-29
双减政策下的教学总结范文(通用12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