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5 11:55: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平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05-25

初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选12篇)03-31

白杨礼赞教案01-12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04-03

《白杨》教学设计11-29

《白杨》教学设计与反思04-02

《白杨礼赞》的教案(通用11篇)11-07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03-28

《白杨》语文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