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9 18:39:32 毅霖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6篇)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例2。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就是数据的整体水平。

  2、学会平均数的常用求法。

  3、复习单式统计图,为下一步复式统计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掌握数学思想的转换。

  四、教(学)具准备:

  PPT等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请默读。

  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就是数据的整体水平。

  2、学会平均数的常用求法。

  3、复习单式统计图,为下一步复式统计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读完学习目标,请你告诉我,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些什么?(板书学生的答语)

  (二)自主探究

  1、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91、92,例2,重点看讨论过程,思考:

  (1)、分别找出男生和女生踢的最多的那个进行比较,结果是______。

  (2)、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踢的总个数,再比较,结果是______胜。

  (3)、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再比较,结果是______胜。

  (4)、你喜欢上述的'哪一种比较方法?为什么?

  2、学生独立自学

  3、自学反馈

  挑选4名4号学生回答问题。

  4、自学检测

  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1)男生队数据分别为:7、7、7、7;女生队数据分别为:6、6、6、6;谁赢了?你的依据是?

  (2)男生队数据分别为:6、9、7、6;女生队数据分别为:10、4、7、5;谁赢了?你的依据是?

  请3号或4号同学回答。

  (三)合作提升

  1、更正

  针对3号或4号的回答,1号或2号同学可做适时补充和纠正。

  2、讨论

  课件演示两种求法,请学概括出方法。

  3、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明确了求平均数的意义——它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还学习了平均数的求法移多补少法总数—→平均分。平均数特别适合总数不一时,表示数据的整体水平。

  (四)当堂检测

  1、当堂检测

  1.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2.小丽有下面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4.出示水果店的一周销售量图表。

  (1)哪一天销售量最多?

  (2)哪一天销售量最少?

  (3)苹果和橘子哪一种销售量更高?

  (4)知道了周五的销售量最多,对于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小老板你的建议是?

  (5)知道了周一的销售量最少,小老板你的心情是?你有什么改进措施么?

  (五)抽查评价

  P93练习二十二1、2、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数

  意义:求法:

  整体水平移多补少法

  总数—→平均分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遵循双分管理教学法,进行了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加大了和学生互动的口答比重,减少了书面计算时间,教学效果良好。这是自己的第一次尝试在老教法中教出新意,课件富有变化,学生注意力极其集中,反馈良好。缺点也有一些,由于本节课的概念有些抽象,部分学生有些理解困难。为了学生理解的更为扎实,还可以加入类似“要想使女生赢过男生,xx至少应套中多少个?”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多样性。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2

  一、三维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求平均数的探索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问题,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学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三、教具使用

  皮球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男女生各一队进行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看哪一队拍球的总数多,哪一队为胜利队。每队各选择1个代表,每位选手的排球时间均为10秒钟,男队由女队来记数女队有男队来记数。老师根据拍球情况在黑板上记录。然后组织学生算出总分,宣布胜利队!

  (二)构建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看到同学们玩的这么开心,我有个小小的请求,我也特别想加入比赛,不知道大家欢迎吗?(老师拍球后把分数加入比赛失败的一方),这样一定回遭到另一队的反对,同学们会认为获胜队用4个人的成绩和自己队3个人的成绩相比,对自己队很不公平。进而提问: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水平高,这怎么办呢?

  其实在生活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学校刚刚进行了学期初的摸底考试,可是大家都知道,我们3年组各班的人数是不同的,那就无法比较成绩的高低吗?你有什么高招?(引出平均数)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请两组同学分别去求各自队拍球的平均数。然后来汇报。(2)提问:这个数是谁拍球的个数?其实也就是说我们拍的数量一样了,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新名词来说就是平均数。平均数它比较好的反映了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来比较一下两个队哪个队的平均水平稍稍的高一些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区别“平均数”和“平均分”

  在你眼里,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差别吗?老师举例说明:平均分是说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同学实际分得的数;平均数是说3个同学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同学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同学都有4块。所以说平均数和平均分的意义不一样。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我为同学们找到了一组数据:生活中的平均数(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

  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

  小刚家三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

  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

  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

  看到这些数据你想说些什么吗?

  2、北京水资源与沈阳水资源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并加以分析:北京水资源总量约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00立方米。哈尔滨水资源总量约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486立方米。

  为什么总量一样,而平均每人占有量有这么大的差距?

  师:北京市民大多,而哈尔滨相对来讲人口少,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数也不同。正因为我们人口众多,虽然我们国家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0位,而且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西南地区发生了旱灾,灾区土地干裂,人们连饮用水都找不到,因此我们小学生怎样做?

  3、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校各季度的用水量情况,各季度分别为16、24、35、21吨,现在老师想让大家帮我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4、讨论题:星期天,冬冬高高兴兴去学游泳,低头一看,发现警示牌上写着平均水深110厘米。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请同学随便站起来说说支持哪一种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四)、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

  2、引导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的感受,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用来操作的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

  前几周的运动会选拔队员,你知道是怎样选拔的嘛?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

  五(2)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场争执,五(2)班男子篮球队,要替换一名队员,7号和8号都要求参加,争执不下,为了在关键时候找准队员,老师找出了它们俩在一场小组赛中的成绩统计:

  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帮老师作出决定吗?派谁上场?

  讨论交流:

  生1:比总分。

  生2:场次多的。

  引出:比总分和场次均不公平

  师:比什么呢?

  生:比平均每场得分。

  总结:由于场次不同,不能比总分,就像刚才xx说的,比两个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也就是它们各自得分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2、动手操作,求两个队员的平均每场的得分

  (1)在小组长带领下,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移一移,或用其它更简捷方法,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

  (2)展示交流方法

  用移动小圆片的方法,求出了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从第4场拿出来2个小圆片补给第一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

  通过移动学具方法,你们得出了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是多少?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移动一次,就求出了7号得分的平均数,这个办法简捷清楚,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他们?)

  生:为什么要把第4场得分移动起来补给第一场呢?

  生:把多的补给少的,就能使他们结果趋于一致。

  不仅操作好,说得也好,大家知道吗?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课件:动态演示一次。

  方法二:计算方法

  我刚才看到有不少同学有纸笔在写,谁用计算方法了?

  板书:(9+11+13)÷3=11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

  在这个过程中先把多的和少的合在一块,再平均分成3份,这样能使每份一样多吗?是多少?这和我们刚才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吗?

  3、自主探索,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的得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一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展示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课件展示)

  方法二:计算方法(7+13+12+8)÷4=10(分)

  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现在能帮五(2)班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师:解决两个队员平均得分时,我们都用到了计算方法,这两个计算方法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先求总分,再求平均每场得分。

  引出:求平均数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小结: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移多补少还是计算方法,我想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如果数据小,可用移多补少,如果数据较大,可以用计算方法。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0”是8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11”是7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师:好极了,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而是我们经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合再均分之后,算出的一个理想的数。

  师:仔细观察,将10、11与它们原来每组数据中的数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独特发现?(课件演示)

  引出:平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你能勇敢闯关吗?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3)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时肯定安全。()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挑战第二关:“合理选择”

  1、植树节少先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2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A、(180+315)÷2B、(180+315)÷3

  2、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A、(8+15+21+17)÷4B、(8+15+21+17)÷(1+7+13+19)

  挑战第三关:“正确解决”

  知道如何确定这位歌手的最后得分吗?标准比赛通常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来求选手的得分的平均数,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过高和过低分数容易影响整体水平。

  课件: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9.9和8.8

  你能猜测一下这位歌手的成绩范围吗?9.2分与9.8分之间,你的估计对不对呢?来算一算吧?

  四、总结回顾,提升思考

  师: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大家学得愉快吗?又收获了什么呢?能把你收获后的喜悦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

  选手192989496100

  选手297991008495

  选手390988785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

  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验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

  同学们平时喜欢打球吗?前些天,二(3)班有5名男生,4名女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投篮比赛。说到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情况。

  出示两幅统计图: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球情况统计图。(0表示投中一个)

  A、观察统计图,根据比赛情况,你认为哪队的投球水平高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比总数——每队总人数不相同,不公平

  比最多的——个人水平,不是整队水平

  B、到底怎样比才公平地体现两队的实力(投球水平)呢?

  (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实际就是每队队员投球的平均数

  揭题板书——认识平均数

  2、认识平均数

  刚才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算出每队队员的投球平均数,能帮我们评判输赢。那怎样才能求出两队投球的平均数呢?

  A、同桌合作完成

  a、利用手中的作业纸,不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两队的平均数。b、再比一比,哪队赢了?

  B、反馈:哪队赢了?你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

  a、移一移,学生板演,其他生观察:在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每人投球个数变了

  每队的总个数不变

  (每队内部的个数调整,不影响整个队的实力)

  像这种在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使每人投球个数相同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刚才同学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男生队投球的平均数是5,女生队投球的平均数是6,从而认为女生队投球的实力比男生队强一些。

  还有别的.方法吗?

  C、算一算,(7+3+5+9)/4=6(个)(4+7+5+4+5)/5=5(个)

  (1)、算式中的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2)、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比较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当数字比较小又接近的时候我们用移多补少更简便,

  当数字比较大而复杂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刚才在评判了两队的输赢碰到困难时,是谁帮助我们进行公正地评判的?那平均数到底是个怎样的数呢?想不想更进一步地了解它呢?

  (1)、仔细观察女生队每人的投球数,和平均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比5大――可能相等或不相等

  有的比5小――

  (2)、同样都是“5”,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个体的投球水平

  是整个队的总体投球水

  4、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均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五、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应用平均数

  1、是的,正是由于平均数能体现整体状况,在生活中的作用还不少呢。前不久,学校想了解三年级同学的身高状况,该怎么办?

  昨天、我从咱们班第一横排中选5个同学,了解了他们的身高,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身高计表

  同学12345

  身高cm131136134132137

  (2)、估计: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145cm、130cm可以吗?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3)、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计算方法)

  平均数134cm和表格中的134cm有什么不同?(5个人的整体的身高状况、3号个人的实际身高)

  (4)、根据第一排同学的身高,请你推测一下咱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并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

  (5)、看来推测的结果是否准确和我们选取哪5名同学有很大关系,如果按现在的座位(8排8列),还是选5名同学,你准备怎么选?

  小结: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大,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小整体的状况,还能根据小整体的状况推测出大整体的状况。

  2、小熊商店

  (1)、出示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2)、求出前三周的平均数

  (3)、预测一下第四周进几箱?

  六、拓展

  淘气身高1.3米,不会游泳,到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洗澡,有危险吗?

  七、小结

  这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吗?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课前准备:

  CAI课件、教师准备5个纸杯,杯中放上不同根数的筷子。学校第一季度用水量表。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排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我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CAI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

  (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7个是什么?)

  第二组:9+8+5+3+5=30(个)

  30÷5=6(个)第二组:(9+8+5+3+5)÷5

  =30÷5

  =6(个)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

  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让我们一起鼓掌向穆德芳这一组表示祝贺!(板书:优胜组),第二组同学请继续努力。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

  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梁捷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梁捷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梁捷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21÷7

  =3(个)

  答:梁捷家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梁捷家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课件配音出示蓝灵鼠画面:求出的“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梁捷家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梁捷家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梁捷家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

  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课件出示蓝灵鼠:哦!原来是这样呀!谢谢大家,拜拜!)(师生一起拜拜!)

  师:我们算出了梁捷家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

  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中共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平均每个纸杯放几根。(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综合:(3+4+2+5+1)÷5

  15÷5=3(根)=15÷5

  =3(根)

  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

  (3)先算出平均数,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

  课件出示:学校第一季度的用水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平均每月用水吨数

  吨数

  246

  180

  270

  1.算一算我校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的用水量。

  2.说说从该表中你有什么发现,你想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3月份用水量最多,同学们、老师们我们都应该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最想说的是什么吗?

  师: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德育教育)

  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

  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

  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

  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02-28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03-14

认识自己的教学设计03-19

教学设计:认识统计04-09

《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05-22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11-17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4-18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04-24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08-30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