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0-18 12:51: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九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和上课听讲两条渠道获取知识,从而了解我们每个人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观察一个人的长相,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节重点: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本节难点:难点是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发学生的兴趣,有条理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观察。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从图书、画册以及通过上网查出一些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的照片。上课前按照班里的七组把学生分成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七组,分别查资料。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师准备:教学、教材、教案。

  教学器材准备:电脑、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讲台。

  三、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特别是一些演艺界、政界的名人,不惜在自己的脸上花上大量的时间及金钱,这充分说明形象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作为我们每一个平常的人虽然不是“靠脸吃饭”,但在我们生活中自己的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

  板书标题:“认识我们的脸”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我们形象的代表,我相信每个人都十分重视我们自己的这张脸,虽然每个人的长相都有所不同,但这都是我们个性的表达。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人,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短片,看看世界各地的人都长的什么样?

  看MV片断。

  每天我们都和许多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一张个性鲜明的脸。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略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长相”的知识。(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

  三、由各组学生代表介绍各组查到的资料:

  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是头上最醒目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一组同学是怎么介绍头发特点的。(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直发、卷发、长发、短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等等

  脸是我们头上广博的土地,它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二组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脸型的知识。

  (介绍完后教师总结汉字表示的脸型)“田国目用,甲申由风”

  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防风林,每当下雨的时候,眉毛会挡住流向眼睛的雨水,那么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总结:长眉、短眉、浓眉、淡眉、上挑眉、下垂眉……等等

  眼睛像是什么呢?(问学生?)

  教师总结: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

  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

  教师总结:高鼻、窄鼻、肥鼻、瘦鼻、长鼻、短鼻……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脸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嘴。

  在总结完嘴的特点之外,向学生讲:“微笑是最好的`社交语言!”提倡以乐观的微笑面对人生。

  我们的头上还有一对永远也不能见面的“双胞胎兄弟”——耳朵

  看完了七个组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几张照片:

  展示:付彪、巩汉林、葛优等人的照片及漫画像。和学生一起观察人物的五官特点。

  (每看一位名人都让学生讲出他的五官特征、脸型特征以及发型特征,讲完后再让学生看明星的漫画像,通过漫画象证实学生学生分析的正确与否。)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由班里的同学观察他的五官特点。

  布置作业:

  利用自己带的小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特点,并试着画一张自己的漫画像。此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帮助一些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进行造型的辅导。

  最后,教师总结。

  四、教学点评

  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能量是巨大的,他们会去主动地到生活中去寻找许多相关的话题,从而又带动了更多的学生,而且学生的语言又是他们最好接受的,学习效果十分明显,学生能够产生出极大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真的是需要花一番工夫去研究的,不能把全部的知识都通过教师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品味积累文章精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简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作者在选材上颇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有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得到了发扬光大。结合实际生活 ,体会身边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人文素养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教学过程 :

  一、 激情导入

  二、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2、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能换个角度为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吗?

  三、 品味探究

  (一) 朗读铺垫

  1、指名学生范读

  2、学生自主评价,总结朗读要领。

  3、学生相互挑战读

  4、教师范读片段,学生评价。

  (二) 学法指引

  ① 教师示范,提问题,学生解答

  ② 教师引导学法 “问题探究法”

  (三)、深入探究

  ①学生分组探究学习

  ②全班集体交流

  交流引导的重点:

  A、理解主题,感悟亲情

  B、感悟积累精美语言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读文章《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到尊老爱幼。

  2、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尊老爱幼的故事、成语、谚语、俗语、歌曲、诗歌、美文。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

  课文内容的生动性,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教学时将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通过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还着力于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看图、填空等手段,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词,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夸奖、斥责这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找出爱迪生救妈妈的句子从而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能用上学过的词语说说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

  3.从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中领会他的聪明,爱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目标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三个维度的把握,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融合在一起。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能相辅相成]

  三、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用上积累的词句说说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在词语教学中,紧紧结合《课程标准》中阅读的阶段目标结合上下文,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对有些词语采用读对话、看图,各种形式的说话练习的手段来理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爱迪生。

  五、教学流程

  (一)介绍人物,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出示爱迪生图片)这就是爱迪生晚年的照片。谁能想出方法记住他名字中的一个生字:迪(生识记字形)

  2.看老师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看仔细了,写字的时候要把字写端正。

  3.说说你对爱迪生的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评议)

  4.老师也把收集到的信息打在屏幕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一生读)

  内容出示: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如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在***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000多项,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过渡:是啊,爱迪生的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一次他靠自己的'聪明救了他妈妈的命呢!(板书:救妈妈)

  6.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反馈检查。

  过渡:想读一读这个故事吗?先来看看屏幕,老师可有读书的要求哦。

  1.出示自读课文的要求:

  (1)读准生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学文,教师巡回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屏幕出示注音的生字,指名朗读、开火车读)

  (2)检查词语(加点的是生字)

  检查

  急性

  斥责

  委屈

  亮堂

  明晃晃

  阑尾炎

  恍然大悟

  一溜烟似的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点拨指导如下:

  ①这些生字把它放到词语中,有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如:堂单个的读第二声,放到词语中读轻声。(生练读亮堂)

  ②明晃晃:这里的晃是多音字,单个字读第三声,连成词语组成了ABB结构,在读的时候读音要变化了。当第一个(A)不读第一声的时候,后面两个读第一声,如明读第二声,连起来就读明晃晃(mínghuānghuāng)(学生练读)。当遇到第一个音是第一声,那后面就读它本身的音。如:金(jīn)灿灿(càncàn)

  ③对阑尾炎一词的理解,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教师再补充解释:阑尾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盲肠,它长在我们的右下腹。它一发炎非常疼痛,甚至还要夺去人的性命。突然发作又非常厉害的阑尾炎就叫急性阑尾炎。

  ④一溜烟似的:溜这是个多音字(注意第四声),似也是个多音字,在文中和的连成词语读翘舌音。读这个词语:一溜烟似的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这个词语放到句子中,谁能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出示句子: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学生朗读、交流)

  (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

  (请五个学生读课文,师生互相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了课文,你想对爱迪生说什么?(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发言好的学生,同时及时指正语言不规范,表达不顺畅的毛病)

  2.课文里也有一句是医生夸爱迪生的话,老师把医生夸奖爱迪生的话放到了屏幕上。

  出示句子: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①学生读句

  ②给多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幸亏)

  ③小结:孩子们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初步知道了爱迪生靠聪明救了妈妈(板书:聪明)谁能用夸奖的语气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是在写爱迪生救妈妈的?请先在这个自然段前面用☆表示,然后捧起书读一读。

  1.出示文本,请一生读。

  2.大家再静静地认真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用划出写爱迪生救妈妈的句子。(学生交流,教师指点,屏幕出示句子)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1)指名读再男生、女生分别朗读句子。

  (2)(出示课文插图)看图说话。(指导学生在说话过程中用上学过的词语一溜烟似的、捧着、明晃晃、亮堂等词)

  (3)指导读好这几句话。

  3.师生合作读课文。

  师引读:在爱迪生七岁那一年,他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在家里做手术。可是,家里的光线太暗了。正当大家急得团团转时,爱迪生他怎么做

  生读: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

  师:爸爸见了又急又气,斥责道:

  生: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师:爱迪生委屈地说:

  生: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师: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生: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4.学习爸爸和爱迪生的对话。(屏幕出示句子)

  爸爸见了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1)师引导:谁能抓住斥责、委屈这两个词语来当当爸爸和爱迪生读好这个对话呢?

  (2)通过说话来理解恍然大悟一词。

  爸爸恍然大悟,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对爱迪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说话时用上文本中词语,如斥责、委屈等词)

  5.师小结:是的,正因为这样做,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所以医生对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再次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句话。)

  6.用夸奖一词联系说话。

  填空:爸爸夸奖爱迪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伙伴夸奖爱迪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过渡:看,童年的爱迪生是多么聪明: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切除阑尾的手术必须马上进行,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多亏小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到第三自然段,看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当时的环境又是如何紧急的呢?

  1.你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妈妈病情的严重?(学生交流板书)

  2.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3.请你用上突然、直打滚、检查、急性、马上、来不及、摇头、急得团团转说说当时情况的紧急。

  (六)巩固生字词,书写

  1.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巩固生字词

  ①找找形声字:溜、悟、晃、恍、聪、伙、油、检

  ②游戏对口令(如:竖心旁,光字边恍字记心间。)

  ③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如用口诀、顺口溜、组词等记忆生字)

  2.书写:油、团、炎三个字和检查、斥责、夸奖三个词语。

  ①出示我会写图标,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说发现了什么。(如:油检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团字里面的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炎字下面的火要比上面的火大一些。责字中间一横要写长些)

  ②重点指导、范写

  斥:联系斤的书写,第三笔在横中线,第四笔在竖中线,最后不要忘写点。

  责:上下结构,上面要写得扁写,中间横短,第三横最长,下面的贝略长,横折的横在横中线上。

  夸:大字头撇捺不超过横中线,要盖住亏

  奖:大字要托住上半部分,最后笔是捺

  炎:上小下大,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

  (七)板书设计:

  30爱迪生救妈妈

  聪明

  (镜子)

  昏暗亮堂

  直打滚

  来不及

  急得团团转

  (备注:此课在学校的青年教师展示课比赛中获铜奖)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 )外 ( )步 胸( ) ( )孩

  一( ) ( )者 ( )是面包(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 地说 ( ) 地歌唱

  ( )/ (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 )唱歌,( )惹人喜爱。

  2.列宁( )说:多好的灰雀呀,( )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 )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 )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我喜欢,因为它很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读

  2、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图。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3、学生描红练习

  四、实战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明信片照片、邮票、火花、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北京

  天安门

  美

  柏油马路

  立交桥

  名胜古迹

  高楼大厦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与难句的意思,会用“既……又……”写句子。

  3、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4、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的方法。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 教学难点:学生对我国的“茶文化”可能了解的不多,因此对我国是“茶的故乡”的含义,对茶的价值,品茶的乐趣等较难理解。

  第一教时

  1、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与难句的意思,会用“既……又……”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说说有关茶的话题——说茶,教师让每位学生用少许茶叶泡一杯茶,说说喝茶的感受,看看玩具茶壶。

  2、谈谈收集到关于茶的资料。 让学生畅谈,根据学生的汇报以茶的历史、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喝茶艺术、茶具等方面进行归类。 几天这堂课作者就从这几方面说茶,让我们来学学。

  二、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

  1、给学生学习五分钟,要求:读熟,自学生字词,提出不懂之处。

  2、反馈:

  (1)、检查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出的字词。

  (2)、朗读完一节允许学生提出词方面的疑问。 重点词理解为:悠久:年代久远。 呷:方言,是“喝”的意思。 享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课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什么是享受) 飘逸:洒脱,自然、与众不同。 能工巧匠:在工艺上有高超技术的人。(也可结合生活经验谈谈) ……

  三、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重点研读:

  1、品茶的时候,别急于喝。先观茶姿,清水绿叶:…… 教师出示新茶一杯,请学生作示范。

  2、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与国际友人一边品茶,一边亲切交谈。 想想一下国际友人会说什么? 第二教时 1、继续熟读课文。 2、摘录好的词句及段,注意标点符号。

  3、完成作业。

  4、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哪些还给你留下深刻的影响。

  2、课文你读熟了吗?(同桌互查)

  二、继续研读上节课留下的部分。

  三、摘录你认为好的句子,注意标点的用法,不懂及时提问。

  四、教师小结后给课文分段。

  五、作业:完成小学语文作业本或从一方面或几方面整理茶文化,也来说茶。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尤其是四字词语或成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3、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秦兵马俑(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留下了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3、交流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4、再一次让我们满怀自豪地读一读:

  秦兵马俑。

  二、预习汇报,交流共享

  1、谈话过渡:

  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满腹的自豪。想必,课前同学们也一定作了充分地预习。咱们一起交流分享预习成果。

  2、依次汇报,相机引导:

  ⑴ 介绍佣及秦兵马俑。

  ⑵ 读准生字词。

  ⑶ 圈划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理解。

  ⑷ 正确、流利地读文。

  ⑸ 理清条理,领会第三自然段的过渡作用。

  三、精读课文,体悟积累

  1、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⑴ 播放录像,说说感受。

  ⑵ 师述:

  走进语言文字,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⑶ 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并划出规模宏大的词句,简要写写体会。

  ⑷ 集体交流:

  预设1: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二万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引导透过一系列数字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预设2:

  “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一段补充资料,师读,设问:

  从这段文字,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

  2、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⑴ 过渡:

  如果说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让人折服的话,那它的众多的类型、鲜明的形象,就更令人惊叹不已。

  ⑵ 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快速浏览4~7自然段,找一找。

  ⑶ 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⑷ 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演一演某一角色,还可以用生动的解说来介绍。

  ⑸ 出示相应的`画面,集体交流。

  3、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⑴ 走近兵马俑,仔细端详,你会看到什么呢?

  ⑵ 放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⑶ 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

  ⑷ 扣省略号,“……”省去了什么呢?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请同学们也用“有的……好像……”来写一段话。

  (出示一组画面)

  ⑸ 交流:

  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畅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师小结后,引读最后一段。

  2、再次播放录像:

  利用撼人心魄的音乐和气势恢宏的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交流:

  透过画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3、总结:

  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独放异彩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关于秦兵马俑,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究。此时设问:学完了课文,你对秦兵马俑还有哪些感兴趣的疑问?教者向学生推荐一些站,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外。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恢弘气势) (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10

绝招教学设计方案10-20

《质量》教学设计方案06-11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08-2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6-19

穷人教学设计方案08-23

比尾巴教学设计方案07-04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4-26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8-2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3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