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9-17 22:12: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理解,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要照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子(zhī)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⑴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隔阂( ) 商贩( ) 蘸( )

  ⑵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⑴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 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读与赏析

  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⑴ 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⑵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⑶ 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⑴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⑵ 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学段已经教学了万以内的数,本单元继续教学更大的整数。全单元的内容随认数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第二部分是整亿的数以及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第三部分是几个亿和几个万组成的数,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认、读、写数着重教学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的基础知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学习突出实际应用的需要。

  十进制计数法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无论是认识较大的数还是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都离不开十进制计数原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是在认数与数的改写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逐渐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万以内数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在本单元的认数中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了以下三点:

  (1)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是他们学习大数往往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学习较大的数。

  首先是在现实情境中引出较大的数,引发学习这些数的内在动机。第86页例题以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甜菜三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出亿以内的数;第91页例题以我国20xx年水泥、原煤、布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引出整亿的数;第94页例题又以我国20xx年粮食和钢材的总产量引出几亿几千万的数。例题引出新的数以后,教材都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数有多大?怎么写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其次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一边进行读、写数的练习,一边体会大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里的一些读数和写数练习,都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如联系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读整万数;联系南京长江二桥和上海轻轨线的长度读非整万数;联系地球的年龄读整亿数。又如结合恐龙灭绝时间和昆虫的种数写整万数;结合江苏省20xx年大、中、小学学生人数写非整万的数;结合人的脑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度写整亿数……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读、写数的练习,既增加了数学学科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较大的数在描述、表达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数概念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数的经验的积累,数感逐渐得到发展。

  (2) 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整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已经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本单元教材第86页例题继续让学生照这样去数,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91页例题仍然让学生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教学万以内数的时候,初步出现了数位顺序表。本单元分两次扩展数位顺序表。第86页例题先把十万、百万、千万这三个计数单位引上计数器,了解个、十、百……千万在计数时的排列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填写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第91页例题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表里的内容也丰富了,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教材把亿级及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都留给学生填写,让他们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联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教材还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了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让学生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里有四个多位数,每个数里都有一个“9”,通过用线连一连,使学生感受“9”在不同数位上有不同的含义。同样,第90页第5题中千万位、万位和千位上的“2”,意义是不同的。

  体会位值原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3) 把读数与写数的教学同理解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读数与写数不是单纯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而是继续理解数的意义的教学。读、写多位数历来是教学难点,特别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更为突出,本单元教材改变了多位数读法与写法的教学。

  首先是作了合理的'安排,先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若干个万与若干个一组成的数;先读、写整亿的数,再教学几个亿与几个万合成的数。先教学的内容是后续教学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既利于教,也便于学。

  其次是突出分级读写,逐级读写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些“比一比、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的数的读写方法。如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六组数,通过同组的两个数的读法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它们的读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在能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读整万数。又如第92页第2题,分别写出五十、五十万和五十亿,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数的单位不同,“50”在数里的位置就不同,从而在会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写整万、整亿的数。读、写较复杂的多位数的教学,选用了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第88页例题中要读三个多位数,其中第一个数在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珠写出52395239后,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数是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的数,并示范了读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多位数的读法。例题里的另两个多位数都留给学生自己读,教材只在数的组成上给予一些点拨。由于突出了先分级再从高往低逐级读的方法,数中间0的难点也被化解了。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写多位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为他们提供一张简易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先分级、后写数,从高往低逐级写。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是主动获得知识的表现。

  2 教学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便于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在认、读、写多位数之后,教材中还有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这两个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更方便地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1) 在数的改写活动中体会简便写法。

  第92页例题要求学生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这两个数,前一个是整万数,后一个是整亿数。有些学生会分别写出9600000和1300000000,也有些学生会写作960万和13亿。教材里出现的两个等式都含有三层意思,一是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二是比较各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写成960万和13亿明显简便得多。三是示范了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理解新学的知识。

  (2) 结合实际应用体会近似数。

  第96页例题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3、4题打好基础。第5题是开放性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中还有两道推算题。第90页第6题从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百万张纸大约厚多少米。第93页第5题从100万枚1元硬币大约重6吨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这两题运用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以及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乘10这两个知识,让学生从较小的数量推算较大的数量,既发展推理能力,又发展数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自主学习生字,理解“妩媚万分”、“触景生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⒉结合课内外资料,体悟维也纳森林和惊世之作诞生之间的联系,感受蕴藏在森林中的动人故事赋予维也纳森林的无穷魅力。

  ⒊能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⒋领会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游记的特点,并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重点难点:

  ⒈积累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⒉体悟维也纳森林和惊世之作诞生之间的联系,感受蕴藏在森林中的动人故事赋予维也纳森林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媒体演示,师述: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更让人难忘的维也纳时时离不开音乐。

  ⒉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⒊今天,我们将来到维也纳又一个著名的景点,一起去《穿越维也纳森林》。

  二、整体了解

  ⒈打开书本,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初步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维也纳留给你的印象。

  ⒉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小结板书: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故事。

  三、学习课文

  ㈠优美的景色

  ⒈课文是怎样描写维也纳的美景的?

  ⒉交流,出示:

  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纳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⑴正音:淙、妩,理解词语。

  ⑵指导读句。

  ⑶带着美好的感受读这段话。

  ⑷指名读,齐读。

  ㈡动人的故事

  ⒈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确实令人陶醉,但我想他之所以闻名天下,绝不仅仅因为这些。(引读第三节一、二句)

  ⒉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惊世之作,这样动人的故事,你又了解了哪些呢?简单交流。

  ⒊选择你喜欢的故事,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故事会留给你那么深刻的印象?

  ⒋交流:

  ▲施特劳斯的故事

  ⑴指名交流

  ⑵理解:触景生情。

  ⑶播放录像,创设情境,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了惊世之作。

  ⑷完成练习:

  在维也纳森林中,施特劳斯欣赏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他感受到了 ,于是,他。

  ⑸指导朗读。

  ▲贝多芬

  ⑴指名交流。

  ⑵出示补充资料,体会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指导读句。

  ⑶贝多芬之所以称得上伟大就在于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出示补充资料。

  ⑷谈谈此时最大的感触?指导读句。

  ⑸整段朗读。

  ▲舒伯特

  ⑴交流所见。

  ⑵我们是不是也能通过这些来想象当年的场景。出示:

  磨坊菩提树水井舒伯特故居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清晨。

  ⑶指导朗读。

  ㈢情感升华

  ⒈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⒉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⒊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

  你

  你

  你

  四、拓展

  ⒈领会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游记的特点。

  ⒉进行写作迁移。

  板书:

  穿越维也纳森林

  优美的景色

  永恒的魅力

  动人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10

教学设计方案06-21

绝招教学设计方案10-20

比尾巴教学设计方案07-04

练习的教学设计方案09-12

《种树》的教学设计方案09-18

《称赞》教学设计方案06-25

《药》的教学设计方案06-06

燕子的教学设计方案08-29

穷人教学设计方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