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4)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5)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6)提出你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上阕
(1)有感情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2、赏析下阕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3)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课文与元曲的异同。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词在哪些语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气势?与本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风格与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3、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易于行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两次比较性阅读,一是将课文与同题材、同风格的元曲进行类比阅读,强化学生对豪放词内容与风格的印象;二是将课文与《雨霖铃》进行反比阅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豪放词和婉约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通过多层次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化底蕴,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课文的主要手段,从范读到齐读、有感情阅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赏析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
3、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本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绕开有争议的问题的常规做法,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观进行争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联系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本词;
2、体会作者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3、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并体会词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教学难点: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课时:一节课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当我们回首这些千古英雄时,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豪放派词人苏轼在缅怀这些英雄时抒发了怎样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让我们踏着音乐,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 赤壁怀古》。(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二、生生对话,了解作者
1、回忆作者,指生回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简介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这时苏轼年已四十七,事业无成,政治失意,借怀古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老师总结,点击幻灯片,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诵课文,生生对话
1、欣赏课文朗诵:注意朗诵的语气。(结合视频,配乐朗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指三名学生朗诵,后全班齐读。(学生朗诵,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有种美感。)
四、检查预习,疏通词意。(指生说词意,教师总结。)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五、赏析词意,师生对话
(一)朗诵并思考:齐读上阕,思索:
1、在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诵下阕,思考问题:
由赤壁的景,作者忆到了周瑜,那么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儒雅,指挥若定,泰然自得,风流倜傥)
六、合作探究,师生对话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怀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苏轼为什么独想起周瑜?(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用周瑜和苏轼的资料对比,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更直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七、拓展延伸,对话自我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戏曲来体会教师播放京剧版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欣赏、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豪放派词的风格。)
八、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九、课堂练习
默写句子:
本词的过渡句是
直接写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课后作业:
周瑜是战场上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是文坛上的英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头上戴着“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学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3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老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己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积极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己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老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表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达到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己读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赤壁风景的描写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己与英雄人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内容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老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内容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知道哪些信息?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爱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情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面对呢?从他在这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知道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老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老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只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内容不同,但同样可以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可以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通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己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能力,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己看自己,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形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老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能力和语文应试能力。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老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知道不知道、知道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己原来知道的作者信息,现在还想知道哪些信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老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判断、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己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特别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可以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点评、纠正、补充,形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能力,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己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可以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面对问题
自己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老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责任,容易游离。老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形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集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同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可以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老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起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老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积极、快乐。老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老师后面,被老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老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能力、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特别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的教学设计11-19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通用8篇)10-26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最新02-1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3篇)10-25
赤壁优秀的教学设计12-06
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10-0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09-07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精选5篇)07-20
《咏史怀古诗》的教案设计范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