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1
教学背景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课是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继续关注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由于空气肉眼看不到,所以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难度。不过学生有了前面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经验,学生学习本课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迁移,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实验,观察空气体积在受热、受冷时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首先以游戏导入,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渗透研究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
其次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出示的材料有多种,学生可以从中选取需要的材料进行设计。这样给学生的设计空间。不同组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对气体在受热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观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等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交流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研究物质热胀冷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对比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烧瓶、红水、带玻璃弯管的胶塞、热水、烧杯、水槽
分组实验材料:
烧瓶、气球、烧杯2个、热水、冷水、瘪乒乓球2个、软包装饮料盒、可以弯折的吸管、橡皮泥。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设计:用什么容器收集空气
如何将空气密封
如何看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出示实验装置:将弯折的玻璃管穿过胶塞,在玻璃管中注入一点红色水并保持红色水停留在玻璃管中。然后将胶塞盖紧烧瓶。
请大家看这个装置,里面有一小段红色水。你能想办法在不打开瓶盖的情况下让里面的红色水动起来吗?
2.学生尝试解决。(如果学生想不出办法,教师可以演示)
用双手捂住烧瓶,手的温度使烧瓶里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将红色水向外推动。
3.提出问题:为什么红色水会动啊?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瓶中的空气受热体积胀大,推动了红色水。
揭示课题:空气也有热胀冷缩性质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1.谈话: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设计一个装置能让我们看清楚空气体积的变化呢?选择桌上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吗?设计时请你思考:
(1)如果用烧瓶来收集空气,需要把收集到的空气密封吗?为什么?用什么材料密封会更好呢?
(2)如何让收集到的空气受热呢?
(3)怎样就知道空气体积发生变化了呢?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讨论;
2.小组讨论共同设计方案
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学生汇报。
3.学生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
(1)组装装置时看是否密封,仔细观察气球的变化。
(2)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尽量不要把水洒在桌面。
(3)小组要分工合作。
组装你们的装置,动手实验吧。
4.解释气体热胀冷缩现象
(1)提问:谁能说说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吗?为什么气球胀大了?是里面的气体增加了吗?(瓶子里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我们科学上把这种现象叫热胀)
谈话:气体进不去,气球体积膨胀了,说明烧瓶密封了吗?
(2)既然密封了,有的小组的气球怎么瘪了?是什么原因呢?(瓶子里面的气体遇冷体积缩小了,我们科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冷缩)
5.小结:我们把气体这种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的现象叫热胀冷缩。
三、拓展与应用
1.夏天给自行车的车胎打气要注意什么?
2.装热水后热水瓶盖经常会怎样呢?而且还发现没装满热水的比装满热水的更容易蹦出来,是什么原因呢?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1.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
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推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讨论研究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交流,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察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
(3)小组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4)小结:
通过书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实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实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思考交流,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实验反应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拓展环节
1.踩瘪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学生自己证明)
三、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行总结)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 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3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科学探究目标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科学态度目标
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1.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出示PPT1】
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1.追问。
空气无色无味,而且也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出示PPT2】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器材),提问:能否设计实验,清楚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出示PPT3】
(1)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设计实验。
(3)教师小结并明确实验探究方案,同时出示实验要求。
3.实验要求:
(1)3个烧杯中,每个烧杯都大约盛放半杯水(热水、常温水、冰水)。
(2)将装置依次放入盛水(热水、常温、冰水)的烧杯中,直至没有明显变化时再拿出。
(3)小组合作实验,完成记录单。
(4)注意安全!空锥形瓶套上气球放入实验现象(采用图文结合的记录方式)
实验结论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研讨一
1.实验中我们小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套在锥形瓶上的气球在热水杯中鼓起来了,在常温水杯中瘪下去了,在冰水杯中更加瘪了。)
2.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出示PPT4】
3.和上节课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不同?
【出示PPT5】(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三)探究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1.提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尝试解释。(关于微粒的解释如有困难,可加入教材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画空气微粒和水的微粒受热后运动变化图。
【出示PPT6】
空气微粒
热水常温水冰水受热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4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七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的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加热和传热的知识。第二课时要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
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a、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b、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
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由于有了成功的范例,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初步了解,所以会感到这个实验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设计实验的内容产生兴趣,设计实验也就成为学生自己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习和其它一切相关行为的重要起因,也会成为行为的一个持久动力。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当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个设计实验的内容本身就已经吸引了学生,因为有大量的实验用材料(塑料袋、针筒、气球、玻璃杯、乒乓球……),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产生兴趣。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都关注起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但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的情况。教师要把活动或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适应学生具体思维的特点。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设想也需要老师帮助整理、选择,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引导学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的自主发挥,又避免学生的探究停顿、受阻,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当然,指导还要因人而异,对学生熟悉的、身边常见的,较简单清楚的内容可少讲少指导一些,对一些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了解较少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的内容,则应多作一些指导。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前,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的难点,教师提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若是变大了或是缩小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的问题,以点明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这个容器的容量可变大变小,这样空气的变大变小可以通过观察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得知。进而引出也可以在某些容器口装上“门”,观察“门”的开关情况以了解空气体积变化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找出了许多可以帮助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容器,再配以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便设计出了许多实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水会热胀冷缩
1、教师出示投影片,然后问“为什么水会溢出水壶呢?”
2、教师启发学生:加热前,水壶里装的是满满的一壶水,但没有溢出,为什么加热后同样多的水会溢出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的假设,教师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3、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思想,逐步引导他们想到事先准备的实验方法上。如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时,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在瓶子里装的是红色的水,并在玻璃细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细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变化(上升),并想一想“为什么”?
4、在排除水量多的假设基础上,告诉学生:水受热后体积比原来大,即体积膨胀了,烧瓶里容纳不下,就顺着玻璃细管上升了。
5、教师请学生解释“炉子上被加热的水壶水为什么会溢出?”
6、教师提出:“如果水壶里的水没有装满,加热后会怎样?”
7、教师提出:“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如果水受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学生观看投影片,由学生发现水溢出的现象。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把学生讲的几种可能逐一提出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四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烧瓶里的水比原来“多”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指出:实验中没有往瓶中加过水。
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受热体积会胀大。
学生解释。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由于水受热会膨胀,水面会上升。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概括出科学结论: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和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
1、教师问:“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
2、由于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不能直接观察,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如何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可形变的透明容器内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
3、教师就可以提供大量有结构的材料(塑料瓶、大针筒、保温瓶、气球、塑料袋等),让学生选用。
4、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5、教师小结,并重点指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大的多。
6、教师进行倒喷泉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推理,巩固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教师出示倒喷泉实验装置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推测该怎么做,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实验,验证学生推测的结论。
学生自己推测,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实验去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设计实验。
学生模仿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进行空气是否有冷缩性质的实验,验证自己推测的结论。
学生实验以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议论得出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推测实验结果。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教学后记: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6
活动目标
1、通过合作探索、操作实验、能积极探索空瓶吞蛋和瓶子吹气球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能主动探寻,敢于推测,并乐于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积极探索空瓶吞蛋和瓶子吹气球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难点:理解空气的压强原理
活动准备
1、《西游记》片段,空气宝宝图片,气球,一个已有蛋的瓶子
2、煮熟了的剥好皮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带冰的冷水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画片和蛋宝宝,导入空瓶吞蛋,引起兴趣。
师:《西游记》中孙悟空用什么方法打败的金角大王呢?
幼:用一个神奇的瓶子把坏人吸入瓶中。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瓶子,她是蛋宝宝的家,看!蛋妈妈在家里等着他呢,可是蛋宝宝太胖了回不了家,帮帮他怎样安全的回到家呢?
师:刚才蛋妈妈告诉老师秘密,要找冒着仙气的水来把房子泡一下,再把蛋宝宝放到门口自己就会进去了。我们现在来试试
(二)教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师:刚才蛋妈妈偷偷的告诉老师,其实这个冒着仙气的水就是我们平时喝的热水,小朋友们来猜猜瓶子为什么放到热水里蛋宝宝就自己进入瓶子里呢?
(三)鼓励幼儿根据推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索,教师总结热胀冷缩原理。
(1)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提醒幼儿安全问题热水不要烫到)
师:现在蛋宝宝的朋友们也来了,请小朋友们也帮助他们安全的'回到家里,注意冒着仙气的水是很烫的不要洒
(2)实验中教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
“放到热水的时候瓶子是不是很热?拿出来之后是不是没有刚才热水中的时候热?”
(3)请成功地将蛋吸入瓶中的一组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幼:把空瓶子放入热水中一会后,迅速把瓶盖拧下来放上蛋,蛋被吸入。
(4)展示空气宝宝图片归纳总结热胀冷缩现象
刚才,蛋妈妈告诉了老师这个小秘密。原来,空气宝宝有一个很大的本领,热的时候会变胖,冷的时候会变瘦,叫做“热胀冷缩”。一开始,瓶子里和外面的空气宝宝温度一样所以一样大,用热水加热后,瓶子里的空气宝宝会变胖。当瓶子冷了后,瓶子里的空气宝宝变瘦,瓶子里有更多的空间所以外面的空气宝宝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这就是空气宝宝的大本领让蛋宝宝成功的回家了。
(四)引导幼儿运用热胀冷缩的现象来分组探索用瓶子吹气球
1、教师参与幼儿探索并强调安全。
2、请操作成功的小组分享操作过程和阐述理由
幼:瓶子加热后空气宝宝变胖,就把气球撑起来了
3、师:那怎么样才能用瓶子把气球熄灭呢?幼儿尝试
4、请操作成功的小组分享操作过程和阐述理由
幼:瓶子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空气宝宝就变小了,气球就瘪了
(五)带领幼儿复习并寻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师:空气宝宝的大本领,热的时候会变胖,冷了会变瘦,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师总结:自行车夏季容易爆胎,鸡蛋在热水中烫下会容易剥皮,罐头用热水热下容易开瓶等。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最明显的特点是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探究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是却难以直观生动的向幼儿展现这一抽象概念。本次活动用充满童趣、幼儿易懂的语言和采用“先扶着走—边扶边放—完全放手”直观的教学策略解决了这一难题。实验过程中,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在失败中找原因解决问题。但教师要注意一定把握好热水的温度和提醒幼儿安全。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空气教学设计11-22
空气与氧气教学设计05-21
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01-25
热胀冷缩的自然教案12-05
教学设计02-11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太阳的教学设计11-05
单词教学教学设计11-27
设计校园课程教学设计04-03
咏柳教学设计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