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4 04:45: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个误区: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

  1,把文气贯通的文章、情思充沛的文学作品和丰赡深邃的文化作品变成古汉语学习资料;

  2,割裂文章整体圆融感,形成操作上的文义简单串讲。

  汉语,因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为一种横跨二千多年时空而从根本上不会阻隔古今交流的语言,这就形成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可以融会贯通的局面。文言文是经历几百年上千年时空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汉语文学文化文章精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汉语独特魅力、美感、语感以及中国文化感悟,宋代鸿儒张横渠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读书理想,可以在学习文言文中得到体现;当大量的或者是拙劣的翻译文本充斥书坊课堂的时候,未受别种语言侵袭的纯洁的文言文当是中国人的最后的语言之根,这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心理、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的最后防线。因而,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切入点,把文言文当文章读,还先贤文章以文气。这是我避免第一个误区的方法。

  避免第二个误区的方法是: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把握文章内容的神,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考从无序走向有序,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和现代文的差异走向感悟到文言文的内涵。

  甲诵读式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

  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

  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

  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

  教学重点:

  1,文言词语语气的把握和诵读。

  2,从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

  教学原则:

  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文

  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

  二、译文

  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运用二把法:

  1,把注释搬上课文。

  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

  三、讲文

  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

  四、作业

  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

  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

  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梁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资料:孟子曾三次见梁惠王。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课文是第三次。〔可以用多媒体展示〕

  提问:孟子三次见梁惠王,三次关系的远近不同,请同学们概括一下都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主仆、君臣。

  提问:第三次既是君臣关系,孟子还敢不敢向梁惠王直接谈“王道”思想?明确:不敢。

  提问:孟子运用了什么方法劝谏?明确:设喻。

  提问:那么,此时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各是怎样的?

  明确:梁惠王:自夸、指责;孟子:晓自身安危,运用婉曲方式劝谏。

  二、诵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把学生分成四组,课文按2-4、5、6、7段分成四部分,每组承担一部分。经过组内集体诵读后,推选一人示范诵读,一人揣摩孟子心理,一人补充点评。

  (二)师分部分点评、朗读、背诵。

  (可以展示多媒体课件)

  〔2—4段〕择喻:好战走或或则何如?(平缓地讲述、描绘情形)

  诱入:不可直—耳—也。(脱口,迟疑)

  欣慰:知此无望—也。(少许感叹,少许畅快)

  〔5段〕也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或肯定疑问②句中停顿③副词,片刻例:“来也匆匆”;读音ye(开口响亮)

  农谷也

  池 鱼鳖也

  山林 材木也(肯定)

  是……也(判断)

  王道之始也(多些感叹,多些畅快)

  (6段) 矣: ①语气词,表完成“了”②表感叹③表命令请求;读音yi(低沉摇曳)

  宅 树桑 衣帛矣

  畜 有时 食肉矣

  田 有时 无饥矣

  教 义 不负戴矣(感慨之极)

  未之有也(畅快之极)

  〔提问:“未之有也”与“未有之也”读法的区别?〕

  点评:“之”既是前置的宾语,又有舒缓语气作用,重音停留在“有”上,表现了畅快之情。

  〔7段〕焉:语气词(感叹强调畅快总结)读音yan(平稳满足)

  食人食———检,饿莩———发(对比);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类比)

  〔对比、类比的后一句要读得抑扬顿挫,音调稍高稍长〕

  无罪岁,斯———焉(政治理想实现后的愉悦满足)

  三、梁惠王的心理(可以展示多媒体课件)

  王道之始:养生丧死无憾(距离小,要达到);王道之成:衣帛食肉不饥不寒(前景美,吸引人);王道之阻:罪岁(相对照,愧疚生)这篇文章盗链自。我。爱。语。文。/(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四、孟子的“文气”

  提问:为什么在“战喻”和“王道之阻”语段不用或少用语气词?

  明确:“战喻”是叙述,描绘形象,而语气词长于感情的抒发;“王道之阻”是对梁惠王的指责,照应开头。对梁惠王的指责,孟子运用了对比、类比、整句,更显气势,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语流。

  提问: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颠倒“也,矣、焉”三个语气词的顺序可以吗?

  明确:不可,因为“也”表示轻快感情(《醉翁亭记》中20多个“也”字写“乐”),“矣”表感叹、畅快升级,“焉”字一般用于满足式的感叹畅快,有总结强调的作用。这样用,反映了孟子谈话内容的层次感和思想感情的加深。

  提问:有人评论:“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

  明确“1,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2,排比、对比、类比、整句的运用。

  五、作业:

  想像式翻译课文,补上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活动。

  乙理解式教案

  教学目标:

  1,同前“诵读式教案”。

  2,理解文中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关键字词语义的把握和关键问题的理解来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原则:

  教师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达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与诵读式教案同。

  第二课时

  解文: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孟子论王道的文章没有超过这篇的。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359个字,有多少个“民”字?梁惠王讲了几个,孟子讲了几个?

  明确:共有7个民字,梁惠王讲了3个,孟子讲了4个。

  提问:根据文章内容,请给每个“民”字前加上定语。

  (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中心发言人发言,大家讨论)

  教师分段明确:

  (一)梁惠王之民

  1,青壮年之民

  梁惠王乃好战之君,因此,“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句话中的“民”字,应做“青壮年男子”理解。朱熹是这样解释的:“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不能移者”。朱子解释的着眼点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为了救灾,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伦理等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梁惠王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战争为指归。

  2,明:全体之民;暗:青壮年之民。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实际上已包含了两层含义,在听者看来,是指全体

  老百姓,但梁惠王这个与孟子一见面就谈“以利吾国”(利,盖富国强兵之类,朱子注)的“好战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壮年男子。

  (二)孟子之民(偷换概念)

  1,全体之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中的“民”,孟子顺着上文梁惠王所说的“民”的含义,讲成全体老百姓。

  2,“生与死”之民即青少年与老年百姓

  在“王道之始”中讲民的“养生丧死”,从“生与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民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生”,即青少年,一类是“死”,即老年人。

  3,五十、七十之民

  黎民在“王道之成”中,孟子多次强调“五十者”“七十者”,意在指民中的老者,也就是“王道”的关键是“老者之养”;黎即黑,黎民,是秦时的黔首,统治者对老百姓的蔑称。在这里,孟子特意提出民指普通百姓。

  4,全体百姓

  最后,在谈“王道之阻”时,“斯天下之民至焉”的民,孟子又回到了“全体老百姓”之义上了。

  从“民”的意义不断转换上,我们看到了孟子的“民”更多地倾向于民之老者和全体百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所在。一个“民”字,既可看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又可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王道。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10-19

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5-10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9篇)10-05

高中语文祝福的教学设计10-25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0-04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1-06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登高08-24

高中语文《诗经氓》教学设计06-15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05-31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