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小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小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小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小虾》,认识掌握生字,熟读课文内容并理解小虾的样子和捕食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一只小虾)看一看观察一下说说你所看到的?(学生观察,老师了解学生的观察方法)
2指学生回答,集体进行评价或者互相补充。(根据学生的观察适当的进行板书)
3老师:大家刚刚经过有顺序的观察,表达了自己眼中看到的小虾,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作者是怎样记录他眼中的小虾的。(板书:小虾)
二、讲授新课:
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大家再度课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掌握独立读书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时注意看准生字、标点符号再进行读,把课文读通顺。)
2、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的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老师出示课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词语,检查掌握学生对词语或句子的掌握情况。
水缸甚至青苔钳子搏斗猛烈
⑴阳光漏过葡萄架的空隙,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儿。
⑵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他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的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
⑶脚末端那幅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的,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⑷我从缸里捉出几只较大的虾,发现他们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小卵。
4、先请学生自己读。再指学生进行朗读。
5、同位之间互相进行词语、句子的检查,互相进行发音的纠正。
6、请你快速的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学生回答。
7、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课文读得是否准确。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14自然段。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1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了解了哪些和小虾有关系的内容。
2、指学生回答,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相关的段落。
3、你对小作者写的这四段进行评价一下:他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4、小组内进行互相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5、指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抓住写小虾的样子、运动等重要词句描写进行朗读、欣赏和评价)
6、在学生冲表达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回读课文进行概括思考。
7、小组成员合作朗读课文,想想这四段都写了小虾的哪些方面?
8、指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板书:小虾生活的地点、小虾的样子、小虾的运动)
9、自己寂寞读课文,找出描写小虾样子、吃东西、生气时的句子。
10、指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三、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对小作者家里养的小虾喜欢吗?说说为什么?如果请你来照顾这些小虾你会做些什么呢?(课下思考)
四、板书设计:
小虾生活的地点
小虾小虾的样子:有的有的
小虾的运动:先是然后接着直到
三年级下册《小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小虾》,理解课文五、六段,拓展延伸课文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内容:你还记得小作者家里的小虾吗?说说看。(指学生回答)
2、如果请你来照顾这些小虾你会怎样做?(集体交流)
3、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小作者是怎样照顾它们的!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课文五、六段,总结作者观察小虾的方法。
1、学生独立默读课文五、六段。说说小作者告诉了大家什么?
2、指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
3、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小作者是怎样来观察写小虾的?
4、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再指学生回答。
5、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板书。(按部分来对小虾进行观察和描写)
6、说说小作者都写了小虾的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内容)
7、如果请你来写一种小动物,你会从哪些方面写?(指学生回答,也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8、课下请你选择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小动物,进行有顺序、有部分的观察。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出示生字卡片进行记忆:
缸隙撒甚即副搏猛烈卵
2、集体交流生字的`记忆方法。重点记忆:隙撒甚即搏卵
3、利用生字进行扩词练习。重点交流:隙撒撒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选择课文第三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怎样观察一种动物,课下请你选择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小动物,进行有顺序、有部分的观察记录。
四、板书设计:
我这样观察小虾:有顺序、按部分
三年级下册《小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的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话是如何写具体的。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
二、教材分析
《小虾》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策略:
1、抓词抓句,理解感悟
2、读说结合,发展语言
3、过程开放,体现自主
4、利用电教,提高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要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猜一动物的名字)
师: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请大家集体喊出它的名字(板书课题:小虾)
师:喜欢它吗?能不能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一遍?(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师:这么喜爱小虾,你都想对小虾有哪些了解?
生:小虾长什么样?
生:它吃什么?
生:它生活在哪里?
师:看来大家对小虾充满了好奇,那就请大家读课文,看看你都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2、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完两遍了,真不简单!我发现有些词语比较难读(课件出示:大缸、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竹荫、钳子、立即、一副、搏斗、猛烈、小卵)。先小声读读,看你认识了没有。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3、指名读词语。
4、师: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小虾的样子很多,知道了什么是千年虾,什么是才长大的虾。
生:我明白了这些小虾是从哪里来的。生:我明白了小虾很有趣。
生:我明白了小虾脾气不好。生:我明白了作者很喜欢小虾。
师:大家真了不起!自己读课文能明白这么多事情,说明你很会读课文了。
想了解小虾更多有意思的事吗?
生:想。
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三)精读感悟,合作交流。
1、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相机板书:
样子
有趣
脾气不好
3、学课文一、二自然段
师:下面请大家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画出写小虾样子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生:(读,略。)
师:小虾的样子的确很可爱。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虾是老的还是小的?
2、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接下来请仔细读第三自然段,看哪些句子是写小虾有趣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默读,画出文中体现小虾有趣的句子或词语。
2、小展示: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
3、大展示:各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要求:请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画这些句子。小组讨论,组长负责归纳小组意见,其他同学负责补充。
3、分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画的句子?
师:这次大家说得就明白多了。看老师把它们写下来。相机强调:小虾有趣
表示顺序: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
表示动作:
碰
后退
捧
游
追逐
紧贴
休息
表示情况:有的……有的……有的……
(了解这样介绍的好处:清楚准确、详细具体)
4、说话练习:
师:谁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句话?
师:谁愿意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生:(回答略)
师:小虾是这么有趣,谁愿意用有趣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略。)
师: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小虾吃食的样子和吃饱以后的情况,写出了小虾的有趣。
(突出重点,以学为主,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势互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趋向全面,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感受到合作共事与分享成果的愉快。)
师:大家边看黑板边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一自然段的?
师课件出示,总结学法。
(四)畅谈收获,拓展思维。
(五)课堂检测:
按课文内容填空:
有的小虾,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有的稍带点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小虾()的特点,写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总是先用钳子轻轻()一下食物,然后迅速(),接着再()一下,又(),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着食物()起来。
(六)作业超市:
画一画:画几只小虾。
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一抄: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写一写: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查一查:我国境内有哪些珍稀动物?
(七)板书设计:
小虾
生活环境
样子
很有趣——非常小心、十分自在(可爱)
脾气不好
【三年级下册《小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虾》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1篇)10-25
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07-06
三年级下册《咏柳》教学设计及反思07-15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设计06-13
三年级语文下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10-09
苏教下册识字4的教学设计07-16
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08-03
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教学设计通用02-24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通用9篇)10-18
三年级数学下册《括号先算》教学设计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