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 、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 )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 ? 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 ? 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 · 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 ( 时间、内容 )
b、复述要求 (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 w ” )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 ( 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 “ 脱险 ” 的过程。
合作探究 :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 “ 我 ” 童年一次 “ 脱险 ” 的经历。既是 “ 脱险 ” ,又是怎样脱险的呢 ? 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 作者是怎样说的 ?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 “ 我 ” 陷入怎样的险境 ? 又是怎样脱险的 ?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 。
居里 夫人说过, “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 。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 “ 山的那边 ” 永远召唤着你, “ 走一步,再走一步 ” ,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 假如你是 “ 我 ” ,将怎么办 ? 假如你是 “ 我 ’’ 的同学,将怎么办 ?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 父亲为什么不把 “ 我 ” 抱下悬崖,而是教 “ 我 ” 自己下来 ?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8-01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07-0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31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的教学设计09-11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设计09-1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09-2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1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