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口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3 00:41: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课《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口技》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顺畅朗读并背诵全文。

  2、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几”等词语。

  3、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

  4、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三、德育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于“口技”的记叙与描写。

  【教学难点】

  多方面表现口技人高超技艺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教师指导学生顺畅诵读,以理清句意层次,并启发想象,入情入境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译述法。本文的场面描写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笑貌。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复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领会行文的精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理清叙述思路,并译述。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多媒体展示口技表演的影音资料)今天,我们学习的林嗣环的《口技》,就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口技》,去领略这美妙的艺术。(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2:

  (板书:《口技》)同学们,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同时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在林嗣环的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1、《虞初新志》是古代笔记小说,由清代张潮编选,共20卷,多收录明末清初的文言短篇。编者的主旨是:“表彰轶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遇赦而归,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本文选自他的《秋声诗自序》。这篇自序说作者刚写完《秋声诗》,有几个客人来,他就“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客人分别举出机声、书声、棋声等,他都不以为“最佳”。有一个客人上前叙说了这段口技描述,终于令他大为赞叹,并记录在自序中。

  3、口技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表演技艺,有悠久历史,又叫“学象声”“哨声”“象声”等。表演者用口发出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生活活动的声音。现在的相声即从口技发展而来。口技的一部分特点仍为杂技所保留。

  三、诵读,感知文意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停顿、语气节奏,并标记疑难字词,感知主要情节。

  2、学生轻读,根据注释掌握有关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正音:

  少顷(shǎo) 呓语(yì) 叱(chì) 中间(jiàn)

  曳(yè)屋 许(hǔ)许声 几(jī)欲 犬吠(fèi)

  齁声(hōu) 意少舒(shǎo)

  3、学生放声自读,体会语气节奏。疏通文中的疑难词句,有疑即问。教师释疑: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但,只。闻,听见。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渐渐。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腿。走,跑。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4、学生齐读,领会课文内容和情味。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课文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

  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似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叹赏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5、指名学生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内简短交流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文章以时间先后分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演前气氛。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2~4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6、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四、讲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思考:

  ⑴ 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⑵ 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⑶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明确:

  ⑴ 以“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是全文的总说,即“善”字统领全篇,文章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展开的。

  ⑵ 说明表演场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⑶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着墨寥寥却暗示出表演者技艺之高、名声之大。

  2、学生背诵第1段。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义:

  善:⑴ 京中有善口技者。

  ⑵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止:⑴ 渐拍渐止

  ⑵ 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指:⑴ 手有百指

  ⑵ 不能指其一端

  间: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⑵ 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2、用“/”标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遥闻深巷中犬吠。

  3、各写一个含有下面加粗词词义的成语:

  ⑴ 宾客大宴___________ ⑵ 遥闻深巷___________

  ⑶ 群响毕绝___________ ⑷ 几欲先走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⑴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参考答案]

  1、善:擅长;长处。

  止:停止;只。

  指:指头;指出。

  间:夹杂;一会儿。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遥闻/深巷中犬吠。

  3、⑴ 大张旗鼓

  ⑵ 充耳不闻

  ⑶ 原形毕露

  ⑷ 走马观花

  4、⑴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⑵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六、布置作业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其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驺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之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未闻,什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

  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

  ——《秋声诗自序》选段

  [注释]

  驺(zōu):古代给贵族掌管马车的人。

  楸枰(qiū pínɡ):棋盘。

  1、客人各举出哪几种声响?请在文中画出。

  2、客人所举的几种声响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

  3、选段中用省略号标明省略部分,即为课文中所选的《口技》,“我”对此所作评价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共举出三种声响。第一种是织布机声与儿子的读书声;第二种是呵马之声和音乐声;第三种是婆媳的下棋声。

  2、第一种声响反映了书香门第的生活;第二种声响反映的是浮华的贵族生活;第三种声响反映的是婆媳和乐、高雅的生活情趣。

  3、善画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精彩语段研读,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集体诵读全文。

  2、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1语段。

  二、课文主体部分研读

  1、请学生听读课文2~4语段,梳理并简要概括口技表演描摹的场面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幅画面:梦中惊醒、醒而复睡,火起群惊。

  2、学生自由诵读,根据提示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⑴ 表现深夜的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⑵ 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 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 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3、学生合作探究:

  ⑴ 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⑵ 找出并辨析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⑶ 课文除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外,还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试体会这些反应有何不同?

  ⑷ 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 “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⑸ 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学生研讨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⑴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淋漓尽致地表现口技的精湛奇妙,思路清晰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第一个场景形成波澜,第二个场景过渡承接,声情潜伏,第三个场景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第一个场景从“深巷犬吠”开始,以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先模拟妇人“惊觉欠伸”拉开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模拟丈夫“呓语”,画面渐清晰,至幼儿大啼,帷幕大开,打破深夜的静谧。

  第二个场景“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声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表演达到高潮。

  ⑵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技艺高深。

  ⑶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面”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 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三处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⑷ ① “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听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从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⑸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学生表情朗读,体会口技艺术的魅力。

  三、讲析课文结尾

  1、指名学生朗读:

  思考: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表演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简单的重复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2、师生共同归结本文写作特色:

  ⑴ 以时间为序,叙述条理,行文波澜起伏。

  ⑵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主题。

  ⑶ 文字简练生动。

  3、学生背诵全文。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口技》一文,使我们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为口技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击节赞叹,同时也赞赏作者林嗣环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可谓表演者“善”口技,介绍者“善”蓦状,文质兼美,相得益彰。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_______,_______。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朝___________(姓名)。

  2、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 曳屋许许声曳: ___________

  ⑵ 虽人有百手虽: ___________

  ⑶ 奋袖出臂奋: ___________

  ⑷ 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

  3、在文中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的“间”意为______,在我们所学过的古文中,“间”的另外一个意思是______,含有“间”这个意思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意为_____,写出含有这个意思的“名”的成语:_________。

  6、选文出现的拟声词有__________,写出对百千声响作总的概括的句子:____________。

  7、古诗中有很多带有“声”字的诗句,请写出一句。

  8、用一段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小学语文课《口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口技教学设计10-13

语文课猫教学设计09-20

小学语文课文《白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6篇)08-18

语文课文《跳水》教学设计范文09-13

小学语文课《花钟》教学设计(通用12篇)05-30

《小燕子》语文课教学设计07-30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语文课教学设计10-11

《口技》公开课教学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课教学总结10-15

《顶碗少年》语文课件教学设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