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2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
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
二、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三、新课教学设计
(一)演示实验: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实验
1.准备实验,通过幻灯片介绍实验的'器材。
2.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讨论实验的方法以及步骤,教师做简要的小结。
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种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灯片中器材的对应关系。
4.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并在操作时提醒大家注意使用仪器时的注意事项。
5.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演示12-7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归纳出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绍其适用的范围(气体和液体都适用)。
(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浮力问题,通过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物理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题1.课本179页例题:(略)(请同学们解答,并引导大家对计算结果做一个讨论,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例题2.体积是100cm3的铁块,有3/4的体积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受浮力;知道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能力目标:
能用已掌握的知识,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并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设计实验,归纳出实验定律。
三、教具:
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水、圆柱形金属物(铅块)、石块、细线、小桶、杠杆、篮球、打气筒、气针、气球、长圆柱形玻璃筒。
2.学生用:两人一组。每组配备器材有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石块、细线、小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五、课时:
1课时
六、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七、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讲述: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这是一个有关浮力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浮力?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跟浮力有关的阿基米德原理。
(二) 进行新课:
1、 什么是浮力?
置疑:为什么金属块沉在水底,木块浮在水面? 充分让学生猜想假设,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① 木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所以浮了起来。
② 金属块比木块重,不受浮力。
③ 金属块比木块密度大,不受浮力。
④ 金属块沉在水底,所以未受到水的浮力。
2、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由死海不死及日常经验引发学生思考,再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师在这里要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除了提出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 体的体积有关以外,还可能提出浮力和物体的重力、体积等有关,教师应予以鼓励。
进行课本中P125实验探究2阶段,一定在先使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和方法,然后再动 手实验。
①对鸡蛋加盐上浮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来认识,鸡蛋由 静止到运动是浮力增大,而浮力增大又是由于加盐导致液体密度增大的结果。
②观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时,浮力是否变化的实验,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什么 是物体浸入部分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学生动手实验)
师生共同归纳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 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3、 探究浮力的大小
课本中P126实验探究3是在前面两个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定量分析,从而进 入更高层次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发挥指导作用,由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 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应和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这样才能使学生 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探究。
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溢水杯,教师也应作一介绍,并示范使用溢水杯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总结规律应具有普遍意义,课本中安排了石块和金属块的两组 实验。有条件的还可以用不同的液体及体积相同的不同的金属块去进行比较实验。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估、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并及时 纠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实验探究过程后,由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结论。教师要 全面准确地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对学生实验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使学生充分感受 探究的发现并获成功的一种愉悦。
(三)、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相关因素
3.求浮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法(称量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
(四)、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 m液·g=ρ液·g·V排
3、适用条件: 适于液体、气体。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4
一、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 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三、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学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会与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2、 在上课前一天安排前置性任务,让学生了解并领取任务一中的'学习要求,通过对课本54页实验的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及考虑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会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第二天上课前就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实验之前,需要先让小组将前一天完成的任务一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随机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组的讨论分析,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责任到人。
在实验中,我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指导实验,并将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着意抽取两个小组(特别是在实验中所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差别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结合上节《浮力》所学知识,将第一节所学知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改为“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评价反馈
任务四中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必做题让全体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让小组长检查反馈。选做题则可以让能力更强点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选做题。
4、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远离本土作战的示范课,作为孩子们的新老师,面对新学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好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并没有受到众多听课老师的影响,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作为课堂流程的组织者,只起到了一点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小组这个模式下,发挥出了极大的潜能,通过团队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5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轮船漂浮的原因,学习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是流体静力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是解决浮力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从知识体系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在定性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是上一节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并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基础
(2)教法建议
本节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所以让学生做好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浮力的产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在这部分给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修订教科书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不同的知识,分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另外,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这样就较原教科书的设计梯度更小些,利于学生理解。不然学生在得出排开的液体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总是很难想到为什么要称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3)学情分析
教材通过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当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液,还可推导出F浮=,从而了解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其它因素无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多停留在感性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这一点,更不能熟练应用。因此,进行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教学之前,首先安排了一课时时间,让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亲身感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材料、形状、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无关。同时,通过该探究活动,也可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一切,都能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很好的基础。
(4)学法建议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个体合作”的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由于上节课探究了“认识浮力”,本节教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猜想,进行探究,集中一个目标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循序渐进,同时减少了本节课的容量,易学便教。另外,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而只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并用明了的图示提示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节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的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等,因此,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师提问: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回答: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师:用秤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时,需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步骤?
生:先测重力G;再测视重F拉;浮力F浮=GF拉
老师讲解: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次称重法(可以直观的看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师:看看视频演示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么变化的,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呢?
(二)学生感受活动:把空的饮料瓶轻轻的压入水中(不要装满),观察水面的变化,并且说说你手臂的感受。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结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了来自于液体向上的浮力
2.把饮料瓶压的越深,水面上升越多
3.把饮料瓶压的越深,瓶子受到的浮力越大
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既然同时和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大家能想到这两个量实际上决定了什么吗?
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决定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重量)
(三)提出问题: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能建立怎样的直接的数量关系?
老师引导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怎样测出被液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学生过程整理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量出这些液体的重力(排水法测物体的体积,阿基米德的贡献)
学生动手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a.如图1放置烧杯,使水正好不溢出(装满水)
b.如图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G
c.如图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重G1
d.如图4将石块浸入烧杯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减小, 石块排开的水从溢水口流到小桶中,当石块完全浸没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e.如图5测出小桶和排开水的重力G2
f.利用公式,算出石块受到的浮力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换其他物体再做一次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
(四)分析评估
师:我们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什么吗?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
生: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的数量和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大小相等
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在浸没水中和部分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再用溢水杯和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并测出所排的水重即G排液,从而进一步建立浮力与所排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F浮=G排液。
(五)老师针对阿基米德原理总结:
1.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等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2.液体密度相等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阿基米德原来适用于气体。
(课后可以建议学生再利用酒精做相类似的实验,得出相关的结论。)
(六)阿基米德原理简单的应用
师:人们游泳时,会有这样的体验:慢慢走入水池,发现身体慢慢要浸没时,池底对脚的支持力一直减小,到最后,没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支持力几乎为零。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人在慢慢走入水池的时候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增大,所以他受到的浮力增大,水池底部给她的支持力也减小。
师:假如一位重500N的同学正在体验这种感受,求人所受浮力的大小?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少?(g=10N/g,水的密度1.0×103g/3)
生:解答。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浮力的探究,认识浮力。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4. 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三、教具准备
容器、乒乓球(或木块)、金属块、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鸡蛋、食盐、溢水杯、小烧杯等。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播放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液体或气体中,从而引入浮力的概念。
2. 认识浮力:通过演示实验和提问,引导学生认识浮力,并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和方向。
3.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进行猜想,并提出猜想的依据。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择探究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巡视指导学生的实验情况,确保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论。
4. 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的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5. 知识扩展: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气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并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的`情况。
6.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就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进行总结。
五、布置作业
布置与阿基米德原理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作业,巩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逐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三、教具准备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包括溢水杯、小桶、物块、弹簧测力计等)、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提问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方向等基础知识,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2. 引入新课:通过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3. 实验演示:
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 归纳原理: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论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5. 应用练习: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6. 课堂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布置与阿基米德原理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尝试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浮力的探究,认识浮力。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运用范围,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5. 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具
容器、乒乓球(或木块)、金属块、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鸡蛋、食盐、溢水杯、小烧杯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播放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课题。
2. 新课教学:
认识浮力:提出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遇到的哪些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浮力的概念。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择探究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保证每个猜想都有多组学生来验证。展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都不同时,物体是否可能受到相同的浮力。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展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知识扩展: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气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并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3. 巩固练习: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和梳理。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与教学设计一相同,重点在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法
三、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其他实验所需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展示“阿基米德的灵感”小实验,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实验探究: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确定最终实验方案。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结束后,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巩固练习: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4. 课堂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浮力的探究,认识浮力。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4. 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具
容器、乒乓球(或木块)、金属块、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鸡蛋、食盐、溢水杯、小烧杯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浮力概念。
2. 新课教学
认识浮力:提出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择探究一个或几个猜想,注意控制变量。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3. 巩固练习
讲述阿基米德洗澡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的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例题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知识扩展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气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并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的情况。
5.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就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进行总结。
6. 布置作业
略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运用范围。
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并能应用其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二、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法
三、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提问学生关于浮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以及目前已知的求浮力的方法。
2. 导入新课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使用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进行实验,展示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在演示过程中,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并解释其含义和应用范围。
4. 巩固练习
通过例题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浮力问题。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
略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01-09
教学设计02-11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太阳的教学设计11-05
单词教学教学设计11-27
设计校园课程教学设计04-03
咏柳教学设计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9-29
《乞巧》教学设计11-28
《美》的教学设计11-29
教学设计要求05-11
南丁格尔教学设计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