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并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接触到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同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探索发现的乐趣,下面是关于最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前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分数的意义"感触颇深,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课本第九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一节概念课教师在设计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单位"1"的理解。
说学具,充分利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老师叫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表示,我想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这样吧,老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片、毛线、4个小女孩的图片、12根小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每份用分数表示。
师: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
生:平均分。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将绳子剪成4段,每段是。
生连忙补充:将绳子剪成一样长的4段,每段是。
师:你们觉得他补充的对吗?他为什么要补充?
生:他前面没有平均分。
生:我把4个女同学中的其中的一个圈起来,它也表示。
生:我用4根火柴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生:我用8根火柴棒,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也是。
生:我用12根火柴棒,每份3根也是。
师:请大家想想,在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平均分。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分的对象不同。
生:有的分的是一个图片、一个的物体,有的是好多个物体组成的。
师:一个图片、一个物体,平均分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写成分数,那么像4个女同学中的一个,8根火柴棒中的2根等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为什么也要用来表示?
(1)师:要不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样?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生:把好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一个女同学,2根火柴棒都表示是整体的。
师:我们把这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
生:我们的班的全班同学。
生:教室里的所有老师。
生:教室里的6盏日光灯,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师:像这些整体或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教师板书:单位1)。
师:你觉得这个"1"与自然数的1有什么不同?
生:它可以表示好多的物体。
生: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师:这样的话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的1要区别,你们觉得我们最好怎么处理?
生:给它加个引号。
师:我们把刚才的那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说说他们中的一个或一盏可以表示出那一个分数?
生:。
生:。
生:。
【评析】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常规性的观摩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给我几点比较深的感触: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概念学习并不是枯燥的,用概念自身的魅力及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让概念学习也有一定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选一选、分一分,折一折等一系列的操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表示的意义,再通过比较一个图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等一个整体和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一些群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教师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同时去区别单位"1"与自然数的1的不同,从而教师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教学中教师突出了单位"1"的动态变化、分数与所对应的量之间的联系、"平均分"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分数基本性质的渗透。又如"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可以表示那一个分数?"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概念的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一个圆形图片,一根1分米长的毛线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来表示,再过渡用整体来表示。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2
一、背景
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课题。重要的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课程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在过去认识物体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等等,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认识物体”一课是北师大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认识形体的起始课,是借助于学生对学前这些形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背景,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这些形体的模型,初步的加以区分。下面以这节课为例,结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改变”这一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案例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学具,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它们,想不想看看?
生:想!(老师事先为每组准备了一套与形体有关的盒和玩具之类,并用布盖好。)
师:快打开看看吧!
生:哇!(学生露出惊讶而欣喜的表情。)
师:这么多东西,你能不能给它们分类,看一看,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
生1:我能按大小来分。
生2:我能按它们的样子来分。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那要按形状来分,应该怎样分呢?你们会吗?
生:(会!)
师:请你们把筐里的这些东西按它们的样子来分一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个空的筐,每分完一类,就放在一个筐里,开始吧!
(学生四人一组开始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组是怎样分的?
(把这一组的情况横着挂在黑板上展示给全班来看,挂的时候是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顺序来挂的。)
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
生:是的。
[评析:这节课可以说是从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中开始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课的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儿童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由揭开布到自己动手分类,为学生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打开一条通道。]
2、共同探索,认识形体:
师:(手指着正方体的小筐)你们看这一筐里面的东西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都急着举手要说)
师:那好,就请你们每人选出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这一筐里面的东西都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分小组讨论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研究,同时参与到各组的研究中去。)
师:你们刚才研究的这个筐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它们有六个边,都是一个样子的。
师:在哪了?你能到前面指给大家看吗?
生1:(学生边指边说)这有一面;这有一面;这还有一面……一共六个。
师:噢,你是说它有六个面呀,那怎么数就不乱了呢?
生1:上下有两个,左右有两个,前后也有两个,就是六个了。
生2:我给他补充::上下有两个,中间的有四个,就是六个了。
师:你是说侧着的有四个,上下还有两个,就是六个。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于“面”这个概念虽不能准确描述,但学生通过用手去摸都感受了、看到了正方体有六个面,只不过学生习惯于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把“面”说成“边儿”。]
师:别的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3:我还发现它的四个边儿是一样长的。
师:噢,你是说这个棱的地方,观察得真仔细。
生4:它还有八个角。
师:在哪了?
师4:一个,两个......八个。
师:你是指这个尖儿尖儿的地方。
[评析:在这里教师随同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用来描述学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使学生感到数学真真切切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5:我有个问题,这个是方方的东西,(指的是正方体),这个也是方方的'(指的是长方体),它们可怎么区分呢?
师:你真动脑子,那么我们得认识它们才好区分开,那先保留着你这个问题,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指的是正方体)
(教师把正方体贴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那这一类有同学提出来了,它叫什么呢?(指的是长方体)那长方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每个人拿出一个长方体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它又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在互相交换着,比比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分别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师:那你说说吧,我手里的这个长方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怎么区分呢?长方体是长的,正方体是短的。
生2:长方体这个面这么长,到这个面又这么长了,所以不一样。(学生手中拿着长方体边转动着边说。)
生3:它们的棱儿棱儿不一样高,就是长方体了。
横着的棱儿棱儿长,竖着的棱儿棱儿短。(多好的发现啊!)
师:那你看看正方体的棱怎么样呢?(一样长)
那你怎么解决刚才生1,提出的问题呢?
生4:每个面都不一样,是长方体。
师:都不一样吗?
生5:有一样的,上下一样,左右一样,前后一样。
师:那正方体的每个面大小又怎么样呢?
生6:都一样的。
生7:还可以用测量的办法也能知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我量一量每个棱儿棱儿的长短就知道了。
[评析:孩子们上到此时,都很兴奋,他们把长方体与正方体对比起来去认识,这一点我在课前是没有预料到的。学生们能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想法,没有丝毫的束缚之感,正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才有了学生如此之多的想法,才提出要对比着去认识的想法。教师并没有生硬地按自己预计的教学计划进行,而是顺应了孩子探究的欲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师:那么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袋子里还藏着两个东西,你看它们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呢?
(袋子里面是两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
生1:它应该是正方体,你看它多象正方体。(学生指着一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说。)
生2:那你把它倒着放,你看它就变矮了。它就不是正方体,是长方体了。
师:你们同意吗?
师:那两类还是方方的吗?(指着圆柱和球。)
(学生都摇头说不是了。)
师:那这一类(指的是圆柱)叫什么,有谁知道?
(学生争着说出名称:圆柱。)
师:那圆柱又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在来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评析:学生很快投入小组探讨之中,我在巡视中发现了孩子们并不是只在关注圆柱这一类,他们把圆柱和球这两类物体放在一起去研究,这一点着实让我在心中为学生叫好!]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学生把圆柱和球这一类放在一起去研究了,我们就把它们放在一起去研究。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圆柱这是平的,这是圆的。(学生手指着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
生2:我发现它能滚动,它的边没有棱儿棱儿。(学生指的是圆柱的侧面。)
生3:我想能把长方体的棱儿棱儿去掉,磨圆了就变成圆柱了。(学生手中拿着圆柱和长方体对比着说。)
生4:我发现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它们一样都能站着。圆就不能站着。(学生把球说成了圆。)
(这时教师巧妙地从信封中取出一个圆说:“我这有个圆你来让它站着”,学生们都笑了。)
师:那好这一类叫什么呢?我们通常说踢“球”去!还是说踢圆去(教师手指着球说,学生又是一阵哄笑,齐声说“球”!)
生1:我发现球向哪滚都行,圆柱就不行,它只能朝一个方向滚。
生2:因为球没有平平的面,它也没有棱儿棱儿,所以它不能停住,它可以到处滚。
生3:我还能把正方体的角去掉就变成球。
师4:你削去一个角不就成了两个角了吗?
师3:我可以继续削。
师:你们想的太妙了。
[评析:课进展到这,学生已不是局限在把圆柱与球对比来区分,它还能把圆柱与长方体,球与正方体联系在一起来区分,学生研究范围在扩展,学生在充分的利用着教师给他们提供的时间与空间展示着自己,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在这个交流中,学生的认识在逐步提升,有新的生成,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
3、在活动中巩固认识:
(1)考考你:下面我考考你们是不是认识了这四种形体。
师:这是什么?
齐答:正方体(学生举起正方体。)
师:请举起圆柱。
(学生都举起圆柱。)
师:这是什么?
生:球。
师:长方体在哪了?
(学生举起长方体。)
(2)猜一猜
师:看着拿这么准,那要蒙上眼睛你还能认出它们来吗?
生:能。
(这时教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蒙上他的眼睛,递给他一个长方体,请他猜是什么?其它同学看到后学着他的样子,两人一组也做起这个游戏来。看谁猜的准。这一活动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巩固了刚才学生对形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找朋友
师:我把这四种物体画在纸上了,看你还认识不认识它?
4、小结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