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中医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5 20:25: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中医学教学设计

  中医学教学

关于中医学教学设计

  前 言

  本大纲为七年制中医学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按照天津医科大学七年制教学计划,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为72学时。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中医学的核心部分,教学的重点与考试的重点;第二级为学生应当熟悉的内容,也是临床的基础,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三级是了解内容,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提倡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本阶段中医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广大学生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异,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奠定基础。 本大纲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使用的《中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教材配套。该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七年制医学生需完成上、中、下三篇教学。与过去的诸版教材相比,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章节进行了调整。打破了以往教材单纯文字叙述的方法;采用图、表、文并用,现代语汇与中医传统术语结合的论述方式。通过对以往及现用教材的利弊所进行的分析,与医学生的知识需求,该教材增加了对临床常见病的专题论述。如何在短短72学时内,引导西医院校的医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熟悉、了解一个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教材虽然做了大幅缩减,但仍难以适用于一线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允许适当地增删或修改,进行尝试与探索。

  上 篇

  上篇主要包括中医学学术发展的人文背景及哲学思想、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诊断、辩证方法、防治理论与中药方剂几部分,是中医学基础理论部分。

  第一章 导论

  一、目的要求

  (一) 掌握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二) 熟悉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为学习中医打基础。

  (三) 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史,中医学未来发展与展望。

  二、教学内容

  (一) 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二) 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四) 中医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一、目的要求

  (一) 掌握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 掌握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 熟悉阴阳五行的特征,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四)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三章 藏象学说

  一、目的要求

  (一) 掌握脏腑的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 掌握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 掌握气的功能、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 了解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一) 脏腑的主要功能,五脏的系统连属。

  (二) 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生成、功能及运行。

  (三)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时数 8学时

  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二) 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三) 了解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的致病作用以及内生五邪的形成。

  (四) 了解中医对发病的认识,中医对虚、实病机的理解

  (五) 熟悉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相争、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导致的病理改变。

  二、教学内容

  (一) 六淫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二) 内伤致病因素的分类、致病特点、发病机理。

  (三) 主要的可致病病理产物的产生、分类及致病特点。

  (四)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五章 诊法

  一、目的要求

  (一) 了解诊法的基本原理。

  (二) 熟悉诊法的运用原则,认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三) 熟悉四诊的主要内容。

  (四) 掌握舌诊的特点,掌握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及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的主病。

  (五) 掌握脉诊的特点,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细脉、弦脉的主病。

  二、教学内容

  (一) 望诊的方法和内容。

  (二) 闻诊的方法和内容。

  (三) 问诊的方法和内容。

  (四) 切诊的方法和内容。脉诊的原理、意义、部位、方法、正常脉象,以及常见病脉、相兼脉与主病。

  三、教学时数 8学时

  第六章 辩证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辨证论治过程。

  (二) 了解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 掌握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 辨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的过程。

  (二) 熟悉证候、辨证的概念,

  (三) 八纲辨证概念、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的鉴别点

  (四) 脏腑辨证的概念、辨证要点

  (五) 脏腑兼病辨证要点

  三、教学时数 8学时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一、目的要求

  (一) 掌握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主要防治原则。

  (二) 了解常用内治八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 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的防治原则。

  (二) 内治八法、外治法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一、目的要求

  (一) 了解中药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

  (二) 掌握解表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清热药、消导药、泻下药、祛痰止咳药、温里药、理气药、理血药、补益药、固涩药、平肝熄风药、安神药等分类中常用中药与方剂

  二、教学内容

  (一) 了解中药的产地、采收

  (二) 了解中药炮制、应用及分类

  (三) 熟悉中药的药性理论。

  (四) 了解方剂的应用和方剂的分类。

  (五) 掌握分类中常用中药与方剂

  1. 解表常用中药与方剂

  2. 祛风中药与常用方剂

  3. 祛湿常用中药与方剂

  4. 清热常用中药与方剂

  5. 消导中药与常用方剂

  6. 泻下中药与方剂

  7. 祛痰止咳常用中药与方剂

  8. 温里常用中药与方剂

  9. 理气常用中药与方剂

  10. 理血常用中药与方剂

  11. 补益常用中药与方剂

  12. 平肝熄风药和平肝熄风剂

  三、教学时数 14学时

  中 篇

  中篇强调中医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通过对常见证型的诊治,掌握并了解中医临床诊治过程。

  第一章 心系病证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胸痹证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

  (二) 了解中医对胸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掌握胸痹证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

  二、教学内容

  (一) 胸痹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 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型胸痹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 肝胆系病证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郁证、黄疸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

  (二) 了解中医对郁证、黄疸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掌握胸郁证、黄疸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

  二、教学内容

  (一) 郁证、黄疸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 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气滞血瘀,气滞痰郁,肝阴亏虚,心脾两虚,心阴亏虚

  (三) 忧郁伤神型郁证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四) 阳黄、急黄、阴黄型黄疸证的临床表现、分型要点、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胃脘痛、泄泻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

  (二) 了解中医对胃脘痛、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掌握胃脘痛、泄泻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

  二、教学内容

  (一) 胃脘痛、泄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 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凝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型胃脘痛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 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肝脾不和泻,脾虚泻,肾虚泻的临床表现、分型要点、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章 肺系病证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咳嗽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

  (二) 了解中医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掌握咳嗽证的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

  二、教学内容

  (一) 咳嗽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 外感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内伤痰湿咳嗽,痰热咳嗽,肝火犯肺,阴虚咳嗽型咳嗽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章 肾系病证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水肿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原则

  (二) 了解中医对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掌握水肿证的辩证要点、治疗原则与代表方剂

  二、教学内容

  (一) 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辩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 风水泛滥,水湿浸渍,湿热壅盛,湿毒浸淫,脾阳虚衰,肾阳虚衰型水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代表方剂。

  三、教学时数 2学时

  下篇 针灸推拿

  下篇以上篇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医经络学说介绍,掌握并了解中医学经络系统的概念、内容、原则及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07-13

单词教学教学设计09-17

设计校园课程教学设计09-02

咏柳教学设计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9-29

写字教学设计10-14

《aoe》教学设计08-18

《丰碑》教学设计08-05

《散步》教学设计05-27

教学设计要求05-11

个人教学设计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