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5 11:30: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和体会比的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北师大教材设计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图形的缩放”“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活动,让学生感知“比”的概念的做法,其中渗透“图形的缩放”是同类量的比较,“速度与苹果价格”是不同类量的比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按一定的比来分配应用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比,但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形式上。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系列情境,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比。

  (一)情境一:侦探柯南破案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名侦探柯南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柯南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想知道这里面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

  (二)情境一:哪些照片更像?

  1、师: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有的同学把照得好的相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欣赏,有的把相片缩小放钥匙扣上。淘气和大家一样也喜欢照相,他也把这张照片A(出示图A照片规格6×4)做了放大、缩小的处理,想请同学们帮他挑选照片:学校为了表彰淘气在刚结束的“希望杯”数学知识竞赛中获得金奖准备粘贴海报对他进行表彰,请同学们为他选一张大照片,同时再选一张小照片用来订做校牌。

  2、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在A照片(6×4)的基础上抽拉出四张规格分别为

  B(3×2),C(8×3),D(12×8),E(12×2)的照片。

  (动态操作引导学生是什么发生变化了?)

  生:图片D用来粘贴海报,图片B用来订做校牌。

  师:为什么不选择图片C或图片E呢?

  生:图片C图或图片E好像有点变形,与图片A不太像。

  3、师:这些图片像与不像与图片的什么有关呢?(多媒体课件中闪烁各图片中的长与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进而让学生有的放矢的猜测。)

  学生大胆猜测:会不会与图片长、宽有关。

  4、师:接下来我们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找找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大家研究我们把这些图片放入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身边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5、学生观察、讨论、记录,教师巡视。

  6、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生:我发现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7、师:缩放后的长方形要和原来的像,长和宽要与原图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运算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倍数关系,通过除法找到。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用除法比较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发现了照片像不像的奥秘,引导学生感悟比的意义。

  8、师:你还能画出这样的长方形图片吗?(生独立画出这样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也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师小结:看来图形要按一定倍数进行放大或缩小,这样才会与原来的图形相像。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需要像这样,用除法来比较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1、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2、组织学生完成完成下表。(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

  生:我先求出他们各自的速度再来比较快慢。

  师:刚刚同学们是怎样计算出他们的速度?(路程÷时间)

  师:速度实际上就是表示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

  4、师:我们是用哪种运算找到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法)说出算式。生:40÷2═20(千米/时)45÷3═15(千米/时)

  师:我们又一次用除法来比较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四)情景三:哪家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1、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师:如果三个摊位所卖的苹果质量相同,你会买谁的?

  2、学生独立思与,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生:要知道谁家的苹果最便宜,也就是比较苹果的单价,所以我先求出他们各自的单价,比较后发现C摊位的单价最少,最便宜。

  师:能说说你求单价的方法吗?

  生:总价÷数量

  4、师:此时我们是用哪种运算找到了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是除法)请说出算式。

  生:15÷3═5(元)9÷2═4。5(元)12÷3═4(元)

  5、师: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速度和单价各表示什么吗?(学生思考,讨论)

  生1:速度就是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的路程。

  生2:速度也是路程除以时间所得的商。

  生3:单价就是总价除以数量的商。

  6、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不管是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还是求速度或单价,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是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

  情境三和情境四,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独立填表解答,其目的是通过“速度”与“单价”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种不同量的比,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并为引入“比的概念”作准备。

  二、自主探究,揭示理解比

  1、比的意义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这两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师:比如:6÷4我们又可以说成长方形A的长与宽的比是6比4,反过来可以说成长方形A的宽与长的比是4比6。(强调:在说比时,必须说清谁与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师:40÷2可以说成路程与时间的比是40比2。

  师:能用比来说说黑板上这些除法算式吗?(同桌互说比)

  【设计意图】

  从多个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比的概念,再把提炼出比的感知放归生活,顺理成章地突破了重点。

  2、比号:

  师:你知道比的符号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史料: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比号。)

  师:指名写出板书中的比

  【设计意图】

  以介绍史料的形式认识比号,进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义,为理解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作铺垫。

  3、比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比和除法一样,也有各部分的名称。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和后项相除的商叫做比值。

  4、计算比值

  师:如何求比值呢?

  生:既然是除法,用前项除以后项。

  师:算一算黑板上的比值。

  5、说说比、除法、分数间的联系。(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师生总结:虽然比和除法、分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比是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质疑: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使学生在讨论、比较的基础上更加清楚地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进而突破难点。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比

  1、找比、说含义

  (1)我们班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

  (2)居里夫人提炼1克镭用了8吨沥青。

  【设计意图】

  这是基础性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巩固学生对比的理解。练习(2)提醒学生两个比之间一定要统一单位。

  2、找生活中比

  (1)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是6.7150

  (2)国旗长与宽得比是3:2

  (3)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2

  (4)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4

  【设计意图】

  呈现生活中出现的“比”,使学生进一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同时,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还将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比

  师:同学们,一节课就这样过来了,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都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出示班级新同学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比的读写方法及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课件,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3

  一、课标解读

  1、通过关注生活中的放大镜、照相机,课堂上的投影仪,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自制模拟照相机,经历过程,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 观、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投影仪的使用,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较深刻的印象。

  4、通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初步 印象,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鲁教版八年级课本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透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透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初三学生由于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对物理知识了解比较欠缺,对许多屋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却不全面。甚至会出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光现象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也知道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但大部分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原理并不熟悉。

  二、能力层面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使得学生对透镜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在物理所要求的抽象思维方面仍有较大的.不足,需要通过后续课程继续培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特点,能对三者的物距进行区别;通过使用这三种仪器,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制作模拟照相机,经历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4、会区别凸透镜成的实像和虚像。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使用,以及“反馈练习一” ,检测目标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眼镜的家族中有两个重要的成员:近视镜和老花镜,为视力不好的人解决了不少难题。让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找出辨别近视镜和老花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在桌子上哪些器材也用到凸透镜。(有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4

  学材分析

  已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应该用比,体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较困难。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学习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比较方法,比。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补充例1

  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3.小结

  4.练习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

  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

  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4.小结

  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

  (三)归纳总结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四)练习

  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五)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例如: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2记作:100∶2

  2.∶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板书:

  3.提问: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4.练习:求比值

  教师说明:求比值不写单位名称.

  (六)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

  1.教师提问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

  (3)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那比的后项呢?

  2.比的分数形式

  (1)教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分数形式.例如:

  板书:3除以2可以写成2∶3,仍读作2比3

  (2)思考: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三)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五、课后作业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

  1、出示47页1(1)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47页1(2)情境图。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三)出示48页图示(3)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四)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二、认一认

  1、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想一想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说一说

  1、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2、计算比值。

  四、练一练

  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

  五、全课小结

  1、比的概念。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六、【板书】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读作6比4。

  6:4=64=1.5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是6:4的比值。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为后面学习比的知识作铺垫

  学生填表。

  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认识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的了解,会求比值等。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他们的关系,并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探究后回答。

  对比的有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了系列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学反思】

  教材的取舍----《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6

  学材分析

  P--70页练一练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说说数据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举例说明。

  二、练一练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题目。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加深认识,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数据。

  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

  学生练一练

  同学们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还好

  教学心得体会:应重视学生的实际分析数据的能力。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2、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3、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布置在教室周围。

  2、0--9数字卡若干套,在教师的衣服上贴一套数字。

  3、发放调查表:你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那些东西上有数字?你最喜欢的、家中最有意义的数字是什么?

  活动过程:

  一、出示0--9数字宝宝,引发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穿了一件奇怪的衣服,你们看看我的衣服上有什么呀?(数字宝宝)都有哪些数字宝宝? (幼儿说出数字,教师贴在黑板上。)

  二、发现、回忆生活中的数字。

  1、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最近我们正在进行关于“生活中的数字”的话题,知道了我们周围到处都有数字。今天有很多数字宝宝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你在什么东西上面发现了数字,赶快告诉旁边的好朋友。

  (2)谁愿意大胆地到前面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3、回忆生活中更多的数字

  教师:原来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这些,小朋友们还在哪些地方、哪些东西上看到过数字呢?

  幼儿讲述。

  三、和自己有关的数字,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数字。

  教师: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和我们小朋友也有很密切的关系,那么你觉得最有趣的、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呢?今天把它带来了没有?

  请几位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做数字宝宝玩游戏。

  教师:数字和我们的关系这么密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数字宝宝来玩游戏呢?

  1、请小朋友帮忙把小椅子放到旁边去,分男、女两边。

  2、给每位幼儿发放一个数字,贴在头上做数字宝宝。

  3、请幼儿遵守规则:音乐开始,数字宝宝们可以跟着音乐跳舞,音乐停时要求两个数字结合起来,只能两个两个手拉手。

  4、再次游戏,四个数字组合、五个数字组合、八个数字组合、十个数字组合,加大游戏难度。

  五、结束:

  教师:数字宝宝们,你们玩得开心吗?让我们到外面尽情地去玩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数学生活话,为了 让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生中到处都有数字,同时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来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去体会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达到会运用数字的目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会数字给同学们带来的乐趣,让同学们爱上数字,本着这样的设计背景和《纲要》的精神,我设计了本课。

  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字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乐趣。

  2、通过生活实际中找数字,让同学们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找到生活中的数字。

  2、难点:

  感受数学的奇妙,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每人带一个有数字的玩具。并在家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有数字。

  2、电话、表、数字卡片、人民币。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QQ星成长体操》

  二、师生互动,检查课前准备。

  1、让同学拿出从家带来的带有数字的玩具,互相展示,互相交流,互相玩。

  2、让同学们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有数字。

  3、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

  三、数字的作用:

  1、出示:119、120、110等数字,让同学们说说这些数字在生活中见过吗?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2、出示电话号码,让同学们说说它的作用,!.来并用数字卡片摆摆自己家和自己亲人的电话号码。

  3、用数字表示数量,说说你有几枝铅笔,你几岁了,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等等。

  四、课堂延伸:

  1、猜数字:找个同学在纸上写一个数字,让同学们,通过大了,小的了方式,让同学们猜,从而让同学们知道数字的比较大小。

  2、老师拿出钱,让同学们玩物品买卖游戏。

  五、教师总结后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长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会运用数字。

  本课的教学首先符合《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学要以幼儿生活为基础,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我创设了多个活动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也都能积极的参与,体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学生物品买卖的活动环节组织的不够好,人员分配上有点问题,另外还应该养成学生收拾整理玩具、物品的好习惯。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字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认识数字1——10,已会表演巧虎数字操。

  2、物质材料准备:在教室里投放含有数字的图片和物品。如:钱币、时钟、温度计、遥控器、挂历、鞋等。

  3、1——10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师幼表演《巧虎数字歌》导入活动。

  猜猜玩玩,让幼儿感受数字的外形美。

  师:这个数是外形像铅笔的数,它是谁?

  师:外形像帆船的数是哪个数?

  ……

  二、认数字。

  1、教师出示数字1—10,引导幼儿快速辨认。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这么多数字,现在数字宝宝都躲在我的深身后,要请你们很快的把它认出来。

  2、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数字。

  师:你们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也看到过这些数字。

  三、观察带数字的物品,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师:今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许多带数字的物体,我们一起去看看,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有数字?

  师总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钱币上、体温计上、挂历上、闹钟上、鞋上、电话上都有数字。

  四、与幼儿探讨、梳理不同地方数字的代表的意义。

  1、教师出示报纸上剪下的天气预报图片,引导幼儿讨论,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张报纸上的头图片,这里的25—38这是什么意思?代表的是今天的什么?

  师;最低温度是多少?最高温度是多少?

  2、引导幼儿观察、探讨实物钟上的数字

  师:钟上的数字在哪里?代表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探讨体温计上的数字

  师:这是什么?什么时候用到它?它上面的数字表示什么?宝宝的体温是39度,说明他怎么啦?

  3、引导幼儿观察、探讨超市饮料上的数字代表的意思。

  师:超市里摆放营养快线的架子上写着数字4,是什么意思?

  4、引导幼儿观察、探讨鞋上的数字所代表的意思。

  鞋子上的数字在哪里?代表什么?

  师: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数字,不同地方的数字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四、教师分发“车票”,引导幼儿坐车。

  师: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车票,请你看看你拿到的数字是多少,然后再看看椅子背后的数字,请找出和你手上数字一样的椅子,找好了,就可以出发!

  师幼开火车,结束活动。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的: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不同物品中所表示的含义。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字。发现运用数字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已经认识数字1-10。

  物质准备:

  邀请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有数字的物品日历、时钟、电话、尺子、温度计等。课件:生活中的数字。

  活动过程:

  1.结合数字象形歌出示数字1-10,帮助幼儿区分巩固数字1-10.

  2.出示部分有数字的生活常见物,了解数字的用途。

  (1)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途?

  (2)你觉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处?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回忆,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

  3.引导幼儿观看PPT课件,进一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字,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的世界中,数字在我们生活中十分的重要,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区分车牌、电话号码、身份证、门牌号等等。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会有许多的不方便。

  4.讨论: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5.游戏:设计电话号码。

  为幼儿提供记录纸与记号笔,引导幼儿按要求自编电话号码。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设计01-19

大班教学设计:生活中的卡11-29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03-2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04-22

关于《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1-12

生活中到处都有你的教学设计12-04

大班社会生活中的标志的教学设计07-15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精选5篇)05-07

第二册《生活中的趣事》教案教学设计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