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细菌与病毒》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9 18:10:53 德燊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生物《细菌与病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细菌与病毒》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生物《细菌与病毒》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细菌与病毒》教学设计 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习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病毒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段岁月不能忘记。在那段日子里,非典恶魔肆虐中华,人人谈非色变。然而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下,我们最终赢得了这场抗非战役的胜利。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回想重温一下在过去我们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难以忘怀的日子。(学生教师一起回想过去抗击非典的事情或者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段动画)

  (1提出问题)噩梦般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现在看来,我们不禁要想:非典因何而起?为什么它的威力那么大?危害那么重?

  (2让学生猜测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医学工作者们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发现:非典,是由一种肉眼看不到并且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非典病毒引起的。而在人类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疯牛病,以及最近时常见诸报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等等人类遭受病毒的折磨由来已久。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吗?作为生命的最简单形式,由于结构另类和来去无踪,它成为生命世界中迄今发现和了解得最少,也是人类最难以驾驭的一类生命个体。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病毒王国,我们共同学习这节主题探究课,也许破解生命之谜,攻克医学难关的钥匙就掌握在你手中了。

  板书:《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齐读)

  (二)实施探究

  活动一:病毒的发现

  1.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把患病植株的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过滤,想不到致病的东西连细菌无法通过的过滤器也通过了。后来,科学家又把患病植株的汁液冲淡了一百倍,发现这种液体仍有致病的能力。这就说明这种致病的东西具有传染性、滤过性和稳定性三个特性,但人们仍然不识它的“庐山真面目”。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电子显微镜,才终于看见了这类致病的东西——病毒的真面貌。

  活动二:常见的病毒有哪些,如何预防?

  1.你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常见的疾病吗?

  学生回答常见的病毒

  腮腺炎患者,水痘患者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疯牛病,以及最近时常见诸报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猪瘟,鸡瘟小麦丛矮病等。

  课本图片

  1.腮腺炎患者

  2.水痘患者

  3.医生在家禽养殖厂进行消毒处理

  4.医生在给学生注射疫苗。

  2.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有病毒引起疾病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接种疫苗,消毒,讲究卫生习惯等

  我们知道了病毒的危害和预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病毒结构

  活动三:认识病毒的结构

  1.看课本第三页病毒的结构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的分类

  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一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二是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病毒)三是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场杆菌噬菌体)。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你认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学生回答

  师总结:人类对病毒的世界并没有完全了解,希望大家回家以后继续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哪个环节最吸引你?

  七、布置作业

  1.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不知道什么是病毒,请你给介绍一下。

  八.拓展

  组织一次预防病毒性传染疾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手抄报或宣传画。

  八年级生物《细菌与病毒》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做好实验记录。

  2.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3.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繁殖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乐于从小养成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正确判断哪些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

  2.能举例说明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3.能举例说明或体验人类是如何利用一些技术、设备杀菌、消毒的。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到了快入冬的季节,大家有时就会患上流行性感冒,你们知道流行性感冒时怎么引起的吗?正是由于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才使我们患上了感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和常见的植物与动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及课件。(出示有关细菌的问题卡)(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2.请同学们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活动过程:

  a.活动开始,

  (1)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2)通过图片观察、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进一步增强对细菌的感性认识;

  (3)让学生从身体大小、生活环境、繁殖特点等方面将观察到的细菌与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比较,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记录细菌的特点;

  (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对细菌特点较一致的认识。

  b.设计图表,认识细菌的特点。并填写记录表。

  c.交流:让学生说清是怎样知道细菌的特点的。

  d.小结:

  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小、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许多细菌可以成对、成链、成簇等形式生长。多数细菌繁殖迅速,细胞表面具有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壁,此外,有的细菌还具有荚膜、鞭毛和芽孢等结构。

  三、认识细菌繁殖的速度

  1.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迅速,现在我们先来看一段细菌繁殖的视频。

  2.你能想到什么办法用身边的材料模仿细菌的繁殖吗?(往透明杯里放豆、折报纸)

  3.假如一个细菌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你能根据对折报纸的办法所得到的细菌繁殖数量,计算出细菌繁殖所需要的时间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在21页表中 所患疾病 主要原因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

  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四、让我们更健康:

  1.判断23页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

  2.学生判断、汇报

  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

  回家制作酸奶

【八年级生物《细菌与病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细菌教学设计10-12

生物教学设计03-15

生物教学设计04-03

八年级生物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08-26

生物的启示教学设计04-29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21

八年级生物《人性别遗传》教学设计07-25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01-19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10-28

八年级上册生物鸟教学设计(精选11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