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4 22:55:01 文圣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 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 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 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 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能正确使用称称物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的过程,提升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千克的认识。

  【难点】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单位“克”。

  提问学生: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计算重量的单位?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想到斤、公斤、千克。

  引出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讲解新知

  1.认识“千克”

  教师明确: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大屏幕展示生活常见物品的图片,组织学生观察,读取数学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得到:洗衣液的'净含量为5千克,一箱苹果的净含量为25kg。

  教师明确:“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到过用“千克”计量的物品。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教师明确1千克=1000克。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盐,让学生观察每袋食盐的重量,思考1千克有多重。

  学生根据封袋信息,能够知道1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感受2袋食盐的重量,并说说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认识秤

  教师明确生活中有很多以“千克”作单位的称,展示教材三种称的图片,顺势介绍称上的最大数值即为称量物品的最大重量,超过之后便不能进行称量,称量物品时指针指到几就表示物品是几千克。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发放的盘秤称量手边的物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三)课堂练习

  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个苹果约150一箱(12瓶)牛奶约3。

  (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作业:回家帮妈妈称一称买的水果和蔬菜。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

  2、了解1克的实际含义。

  3、知道1千克=1000克。

  4、会进行简单的单位之间换算。

  二、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台秤、天平秤、贰分币、重1千克的'沙包、一大袋洗衣粉(1000克)、一大袋香米(1千克),苹果、袋盐、铅球若干。

  2、学具准备:2分硬币一枚,乒乓球一个。

  三、教学过程。

  1、设疑引新。

  (1)教师用台秤称—个沙包(事先准备的质量为1千克)。

  (2)问:若把1千克重的沙包放在天平秤的左盘,要使天平平衡,右盘应放质量是多少的物品?(也是1千克)

  (3)如果老师放上了一个乒乓球(显然不到1千克的),天平会怎样?(不平衡)一个乒乓球不是1千克,究竟有多少重呢?

  我们可以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来表示。(板书:克)

  (4)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g)。

  ①教师在天平秤上演示一次,每个同学用手掂一掂。

  ②教师附带介绍天平秤和天平秤的使用方法。

  (5)掂一掂乒乓球,估计一下它有几克重(3克~4克)。在天平秤上试一试:左盘一个乒乓球,右盘三枚2分硬币,正好平衡。

  2、获取新知。

  (1)1个乒乓球有3克重(3个2分硬币重),那么1千克有多少克呢?

  (2)出示标有1000克字样的一大袋洗衣粉、一大袋香米,在台秤上称一称,为1千克,说明:1千克=1000克。

  (3)想一想:几个2分硬币为1000克(1千克)。

  (4)看书:课本第90页例2以上部分。

  (5)尝试练习:

  ①2千克=( )克。

  ②3500克=( )千克( )克。

  再看课本例2,同桌找找方法,说说想法。方法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不过克与千克之间进率是1000。

  (6)试一试:

  ①1千克200克=( )克。

  ②8000克=( )千克。

  (7)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知道或想到什么?

  3、巩固练习。

  (1)估计下列物品的质量。

  ①教师出示实物,学生派代表来掂一掂后作答。

  ②一只苹果95( ),一袋碘盐500( ),一只铅球2( )。

  (2)练——练:课本第91-92页1、2、3、4、5。

  (3)思考题:

  1只菠萝X2+2=3+3。

  1只菠萝=2千克。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橘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讲解。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2个好朋友,你们欢迎它们吗?谁能上来表示一下友好关系?

  2、出示小动物。

  3、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放在手中就能感觉到小狗重,小猫轻。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呢?

  5、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提问:用秤称的确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多媒体出示:电子秤

  磅秤

  天平

  台秤

  弹簧秤

  人体健康秤

  教师出示:人体健康秤和杆秤

  2、引入重量单位。

  提问:用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重量和长度一样都需要有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讲述:在称一般的物品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和“千克”交个朋友。(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3、认识1千克

  (1)讲述:每组的桌上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两袋盐,两袋盐就重1千克,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讲讲感觉。

  (3)提问:其实一千克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们能举举例子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5)场景设计:小狗小猫和我们一起去蔬菜瓜果市场看看,请你们称回1千克的物品。

  (6)学生活动。

  (7)学生汇报。

  (8)闭着眼睛,把小组内称好的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有多重。

  三、巩固

  1、估算

  (1)出示铅球: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的铅球大约重多少千克?

  提问:怎样才能猜得准?

  请同学掂一掂后再猜。

  当场称,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准。

  总结:应该怎样猜?(掂——猜——称)

  (2)选择身边的物品猜一猜。

  (3)学生活动并汇报。

  2、总结: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3、多媒体出示判断题。

  4、称体重,引出“克”。

  四、课后作业

  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大约几千克。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0

  (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

  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做一做”1

  3、捉鼠比赛。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做一做”2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 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三、学具准备:

  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 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 )g,一袋饼干的质量是( )g,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 )g,一袋牛奶的质量是( )g。

  2、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 )袋方便面1千克,

  ( )几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

  2() 300() 150() 450()

  (三)练习。

  1、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

  kg的馒头( )。

  将近1g的米饭( )。

  2、1千克=( )克 1kg =( )g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了解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化聚。

  3.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渗透实践第一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重量单位的化聚。

  2.难点: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3.关键:让学生亲自感知1克的重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苹果、梨、天平、洗衣粉(1千克)、幻灯片、硬币、鸡蛋、台秤。

  2.学具:洗衣粉、学生每人带10个2分硬币、一支粉笔、数粒黄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趣

  1.师:今天小兔和小象要到小猫家做客,看看它们都带了些什么呢? (出示:苹果、梨)

  小兔:我的苹果又大又圆,一定比你的梨重。

  小象:我的梨比你的苹果高,一定比你的苹果重。

  师:小朋友,你们说,苹果和梨哪个重呢?(议论)

  怎么办?(用手掂一掂,学生意见不一)

  2.到底谁重谁轻?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叫“天平”。

  (二)指导探索

  1.认识天平。

  (1)师:它很像一个“机器人”,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叫秤盘,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就指向哪儿?(中间的刻度线)

  (2)下面我们就来称一称,(把苹果和梨同时放到天平的两个盘子里),观察指针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指针向左偏,说明左边苹果的重量比右边的梨重)这跟小朋友玩过的什么差不多?(跷跷板)通过天平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2.认识重量单位“克”。

  (1)天平除了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物体的重量。这时就要用到重量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是什么?(千克)老师这里有1袋洗衣粉,大家看看它的重量是多少呢?(1千克)请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板书:1千克)

  (2)再请一些小朋友掂一掂苹果或梨的重量,有没有1千克那么重? 师:不到1千克的物体重量,我们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生: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克”。(板书:克的认识)

  (3)那1克到底有多重呢?(出示)这是砝码,它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它们大小不一,标的刻度也是不一样的。有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再看横在这儿的叫游标,也可以帮助我们称物品的重量。老师把它移到1,就是(1克)。(板书)(克的单位符号g)(齐读)这是一个2分硬币,(轻轻地放到左边),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重,一个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1个2分硬币)

  3.体会“1克”的实际重量。

  (1)掂一掂: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很轻,有一丁点儿重,几乎没有感觉)

  (2)称一称:在我们的桌上还有许多黄豆。大家拿出一个2分硬币和一粒黄豆,掂一掂,一粒黄豆有1克吗?(不到1克)那几粒黄豆的重量大约是1克呢?(小组合作试着称一称)

  (巡视)师:大概几粒?(3粒、4粒、5粒)这样吧!老师请1位同学上来,轻轻地往里面放黄豆,看看放几粒的时候差不多1克重,好吗?(学生尝试放黄豆)指针在中间,看来,大概几粒黄豆是1克?(板书:5粒黄豆)把5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记住它的重量是多少?

  4.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还想称一下物体。把游标拨回“0”(出示鸡蛋)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称一称。一般把物品放到这一边,(放好)砝码放到那一边。各小组商量一下,先放哪个砝码比较合适。这个砝码是多少呢?(50g)也就是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物品的重量介绍给大家。

  (4)刚才我们知道了很多物体的重量。现在我们用手去掂一掂,按次序轮过来,每人把每件物品都掂一遍。感觉到了吗?

  (5)应用: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

  梨 盐 啤酒 排球

  150( ) 1( ) 300( ) 250( )

  5.克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两件500克重的物品)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两件物品的重量都是500克,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呢?怎么算?500克+500克=1000克。我们用台秤来称一称,看看一共有多重呢?(1千克)所以1千克和1000克,怎么样?(板书:1千克=1000克)(注意读法)

  (2)那2千克等于多少克呢?(出示)为什么?

  (生: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2千克就等于2000克。)(师:2千克里面有几个1000克?2个1000克就是2000克。)

  (3)巩固:那么3千克=( )克,1千克200克=( )克呢?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再来看看这瓶油,重3500克,相当于几千克几克?

  A.想一想:3500克=( )千克( )克

  B.你是怎样想的?

  1000克=1千克,3500克里面有3个1000克还多500克,所以3500克=3千克500克。

  (5)试一试:8000克=( )千克(读准确),4208克=( )千克( )克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内化

  1.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并用线连起来。(口答)

  2.练一练书中91页4、5题。

  (1)生独立完成。

  (2)交流校对说思考过程。(2千克500克,8060克=( )千克( )克说想法)

  3.拓展延伸。(思考题)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

  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克千克教学设计01-07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5-2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1篇)05-12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09-22

克千克教学设计15篇02-16

认识教学设计04-04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秒认识》01-25

数学《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05-28

小学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精选12篇)04-23

数学课《倍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