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春天的手》教学设计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一首写得很美的儿童诗歌《春天的手》(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一册)。诗歌以富有诗意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向我们描绘了春天里春风吹拂,大地披绿、万物生长的景象,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想象大胆合理,语言简炼优美,抚摸掠过拂过等用词准确,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你进一步感受到春天的温柔,春天的可爱。
毫无疑问,教学时,宜引导孩子反复诵读诗歌,让孩子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的春景图:春姑娘驾着春风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微笑着俯视着大地,用那纤纤细手,轻轻地抚摸着大地,大地立刻变得草木葱茏,百花争艳;她的手拂过树梢,小鸟立刻在枝头唱起了欢快的歌,树下一群孩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做游戏并启发他们联系自己对春天的感悟,对这幅春景图进行富有个性的补充和拓展,使其从静态的画面变成灵动的鲜活的画图,让孩子们轻轻握住春天的手,与作者一道沉浸在春天美好的境界里,那是多么美妙的课堂教学啊。这就是审美阅读。
许多教师正是这样教孩子们读这首诗的,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没有过多的课件演示,只是引导孩子边读边想,并充满激情地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春天,歌唱春天,让孩子像课标所说的那样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不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吗?
然而,我曾听过一个教师是这样教《春天的手》的':教师揭题之后范读课文,然后让孩子们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接着是自由读课文。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诗歌,教师在指名朗读课文之后,突然叫全班孩子全体起立,向右转。正当孩子们不知所措时,教师让一个孩子走到窗前,猛地打开数扇玻璃窗,这时从窗外吹进来一股早春略带寒意的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孩子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有的比较机灵,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抢着回答:老师,我们感觉到了从窗外吹进来的春风。老师很是兴奋,赶紧追问:这春风怎么样?其中一个孩子回答:春天的风温暖轻柔。教师十分满意,接着动情地描述:是啊,春风的手,温暖轻柔,她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
我的心里一怔:原来如此!可此时的春风并不温暖啊应该说,教师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春天的手,真是煞费苦心啊。且不说这沿海早春的风还有点刺骨,就算是真的温暖轻柔,被如此亲身的体验,现场的感受,这春天的手在孩子们心里还会那么柔,还会那么美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想,可能是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的缘故吧,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按图索骥式地带着孩子机械阅读文本,并不恰当地以实物或某些媒体漂亮的画面,来直接代替孩子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感受、想象、体验和理解。殊不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那些文学性较高的叙事类、抒情类文章,应该十分重视和引导孩子展开个性化的审美阅读,通过反复诵读,启发他们在学文识字、感悟积累语言的同时,设身处地与作品里的人物进行对话,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启发他们寄情于作品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忘乎所以而不是对号入座式的解读作品,或机械地以所谓的直观的图画、景物等来影响、干扰或替代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悦读。
让孩子们轻轻握住春天的手吧!但别真的让孩子们去画一双真正的手。
【一年级语文《春天的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