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5 19:25:44 宜欢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5篇)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以前我们学习很多说明文,像《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是__________。

  (3)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___________。

  (5)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说明文以__________为主。

  答案:略。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3、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

  洢(yī)罔(wǎng)贻(yí)黍(shǔ)轩(xuān)

  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é)弥(mǐ)

  矫(jiǎo)属(shǔ)诎(qū)髻(jì)壬(rén)

  虞(yú)了(liǎo)篆(zhuàn)

  (2)释词:

  奇巧:手特别巧。器皿:器具。贻:赠。泛:泛舟。黍:黄米。径寸:长一寸。罔不:无不。有奇:还有零。可:大约。许:上下。轩:高起。敞:开敞。相望:相对。糁:涂。峨冠: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卷端: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相比:靠近。绝类:极像。矫:举。属:相类似。诎:屈,弯曲。历历:清清楚楚。楫:船桨。视端容寂:眼睛正注视着,神色平静。夷:平。叔远甫:字叔远。了了:清清楚楚。丹:红。曾:尚。盈:满。修狭:长而窄。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4、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 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

  1、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

  2、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

  3、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

  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

  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

  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

  ①奇异。“明有奇巧人”。

  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

  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

  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实物说明文,全篇仅400余字,作者魏学洢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用简炼生动的文笔,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文章结构严谨精巧,语言准确精练,不愧是《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奇文。清晰的说明顺序和简炼的细节描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和学习古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按空间顺序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生动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清晰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简炼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以在小型白纸上画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二、简介作家作品

  魏学洢,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撰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后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虞初新志》体裁包括传奇、志怪和志人各类,是一本笔记体小说。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三、展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按空间顺序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生动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

  四、诵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播放示范朗读,纠正字音。

  2.指导朗读: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句读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如自由朗读,男生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对读得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以课文句子为例,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1)主谓宾之间可适当停顿 如: 珠/可历历数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放在句首的发语词、表敬副词和句中的语气词、关联词后面应要停顿。如:“盖/大苏泛赤壁云。”

  (3)有些词在古文中是两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一个词,要分开读。如“其地/方千里”(4)了解古代的地名、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名号等,否则容易导致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理解文句,把握文意。教师巡视答疑。

  4、要求学生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幻灯投影练习加以巩固。

  (1)、通假字 :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横着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简通拣,挑选

  甫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指卷右侧) 其人视端容寂(直、正)

  绝: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曰:文曰“初平山人”(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

  比: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其船背稍夷(那)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且) 启窗而观(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但)

  之:径寸之木(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核舟)

  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其人视端容寂 (那)

  (3)一义多词

  约——可(大约) 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状——然(的样子)

  (4)词性活用

  峨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椎髻:名词活用为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篛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篛篷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5)古代数量表示方法

  ①数词+名词,名词+量词,翻译时,省略的量词应补出。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的,翻译时数词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如:船头坐三人 三(个)人 为窗八——八(扇)窗

  ②整数与零数之间用“有”连接

  三十有四(相当于今天的三十四) 长约八分有奇

  (6)重点词语

  奇巧 径 罔 因 象 贻 泛 轩敞 相望 居 比 绝 类 属 夷 曾 盈 修狭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A省略状语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则题名(于)其上

  B承前省主(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

  3、倒装句(“者”;标志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盖简桃核修狭者

  (8)重点语句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8、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10、嘻,技亦灵怪矣哉!

  四、艺术再现,画画说说

  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画一幅核舟示意图,并大胆地向同学们展示、陈述,其他同学加以纠正补充,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

  五、布置作业,落实巩固。

  完成课后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中华文化神奇的雕刻艺术引入。

  二、欣赏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

  文中哪一句话,哪一个词最能反映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答:技亦灵怪矣哉(奇巧。灵怪)!

  具体说明:“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分别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生赏析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

  (1)“奇之一”:材料体积极小。

  桃核大小不盈寸(照应径寸之木)。

  (2)奇之二:雕刻内容极丰富。

  明确:共刻五个人,八扇窗,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还刻了三十四个字。

  (3)奇之三:构思巧妙,形象逼真。

  A构思巧妙:王叔远作品“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既强调了“形态”,又突出了“神似”。构思巧妙:因势象形,把桃核刻成一艘小船.通过细节表现大苏泛舟赤壁主题。如王叔远撷取《赤壁赋》里的名句作为对联刻在窗上,即暗示了泛赤壁。“舟尾横卧一辑”暗示在泛舟。同时抓住三人不同的外形特征、紧扣众人身份,设计不同位置、动作和神态,人物极具个性。刻字也讲究色彩协调。

  B 形象逼真:引导学生从窗、雕栏、念珠、箬篷、蒲葵扇、火炉、茶炉、衣褶、刻字等细节和5位人物不惟妙惟肖的造型体会。

  三、欣赏魏学洢描写之奇。

  1、描写层次分明,顺序井然,详略得当。

  教师明确:主体部分按空间顺序写,先正面后背面,先整体后局部;先背景,次船头,最后是陪衬。布局清晰、层次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很有章法。

  各小节都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及先写中间后左右的写法,显示了工艺品的对称美。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描绘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舱部分,描绘船头、船尾、船顶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人的雕像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头的苏、黄、佛印三人为主,而此三人则又以苏轼为主,这样文章就紧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既层次井然,又重心突出。

  2、描写细致,生动传神

  A“雕像模仿秀”——请学生上台根据课文摹仿其神态动作,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请其他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再与课文相对比,目的在于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传神。

  B诵读、品味语句,感悟船上人物不同个性,学习生动传神描写的写作技巧。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教师明确:如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和旷达的襟怀,佛印和尚的放浪形骸的外貌和豪迈洒脱的神态,舟子或悠闲自在或神情专注。

  体味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等动词,描绘船尾舟子用“仰”、“倚”……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小结:作者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传神,一来源于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对人物景物主要特点的准确把握,其次是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3、语言简洁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经济笔墨”,如课文第二段只用8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

  五、课堂总结

  写作启示: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六、艺术欣赏,配乐吟诗结束

  投影演示中华现当代微雕艺术精品,吟唱余光中诗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七、布置作业

  1、对比阅读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

  2、仿照本文的写法,描绘自己最喜欢的一件工艺品。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⑵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技能目标:

  ⑴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⑵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课前检测:

  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

  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

  五、师生探究:

  (一)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悟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二)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六、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1.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本文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文章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第一、三部分

  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

  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三、课堂小结:这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和舟情景。

  四、再读文章细品韵境。

  五、布置作业:课后第三题。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核舟记教学设计08-12

语文教案:核舟记04-03

核舟记导学教案11-03

核舟记教案2015优秀篇03-13

关于人教版《核舟记》教案(通用10篇)01-27

《枣核》教学设计09-15

课时的教学设计04-03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03

草原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04-01

《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