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0 09:49:10 偲颖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第一章了解了棱柱等几何图形,了解了构成这些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在上一节课也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形象、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这一节将重点研究线段的重要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方法。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提炼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和作图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平面几何语言的培养、几何图形的操作方法、以及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线段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线段的长短也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比较线段的长短的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中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给足时间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然后引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重点突破比较方法。在“叠合法”使用的工具中自然引出用圆规作线段,并进一步做出线段的和、差,理解线段中点的特性,从而将图形与数量关系结合在一起。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突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于具体情景中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掌握中点的定义和表达方法;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学习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快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的概念即表示方法。

  难点: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线段中点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构建“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用身边的实例描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

  2、回顾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性,及线段的特别之处。即填空:

  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____(填“曲”或“直”)的线,但____是没有延伸性的,所以只有它可以比较长短。

  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选择: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如果忽略一切建筑物,你会怎样以最短的时间到达?

  生1:选择第一条,(陈述理由)。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研究比较线段的长短。(板书课题)

  生2:(到前面演示)从A到B画一条线段。

  发现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顺利的引出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思考:如果从你家到学校走了1公里,能否认为学校与你家的距离为1公里?为什么?

  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例子,体会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短”,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形成概念,归纳方法

  探究活动一:

  1、你认为A同学和B同学谁高?

  生1:两个同学高矮相差很大,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是A和C,两个同学就得站一块看看了。

  生2:或者拿卷尺量一量。

  师: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展示:矮个学生站在台阶上与高个同学比较,卷尺不是从同一高度测量。)

  2、教科书上,议一议内容:

  怎样比较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短?

  教师点明课题:把两位同学身高、两棵树的高度、两根铅笔的长、窗框相邻两边的长看成两条线段,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自由发言)

  3、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相近的线段,同时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两条相近的线段(走向不一致),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比较方法。

  引导学生从交流发言中归纳出方法策略。

  方法一:测量法(工具:可用刻度尺),教师直接在图形上演示。

  方法二:叠合法(工具:可用圆规),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

  【意图】让学生感受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所要比较的线段长短的.过程,经过师生交流并归纳出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利用生活中可以感知的情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在具体问题中设问,在解答问题中形成认知,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热情。如果两条线段的长短相差根大,就可以直接观测进行比较。

  探究活动二:

  1、让每个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条线段AB,动手对折,使两个端点重合,即折出线段AB的中点M。

  A●________________M_________________●B

  2、利用刚学到的两种方法比较线段AM与BM的长短(让学生上台用两种方法比较比大小)

  得到结论:线段AM=BM,接着指出线段中点的含义,表示为:AM=BM=I/2AB.

  学以致用:

  1、延长线段MP到N,使PN=MP,则P为线段MN的____。MN=___MP:PN=____MN:M

  2、如图,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则AD=___cm。

  3、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比较线段长短的例子吗?

  【意图】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操作,一方面照顾到全体学生,另一方面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学生的体会,让学生体会方法的获得过程,并顺利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练习有助于对表示方法的掌握,突破中点定义和应用的难点。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积极主动的学习。

  探究活动三:

  1、如果手头只有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和一个圆规,你能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已知线段,同时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任意一条线段)

  小组合作交流画法:

  老师演示,归纳出三步骤:

  1、画出射线;

  2、度量已知线段;

  3、移到射线上。

  2、你能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2倍吗?

  (学生动手完成,一人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要求:关注作图顺序、保留痕迹,不要求学生写做法,只要他知道怎么作图,并能大致描述出来即可,但一定要规范到位。

  第三环节:检测反馈,形成技能

  1.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C,使AC=a+b。

  2.在直线a上顺次截取AB=4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AO=____cm。

  3.△ABC中,你能说出线段AB+AC的长与线段BC哪一条更长?你用什么方法比较?能够不用工具比较吗?

  4.(挑战自我)如图在一个四边形各边上任意取一点,并顺次连接它们,得到的图形周长与原四边形周长哪一个大?为什么?如果是一个五变形呢?六边形呢?

  【意图】本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巩固练习,题目设置仍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知识,满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的需要,提供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接受挑战的信心。

  第四环节:回顾总结,巩固提高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2、你有哪些数学思想上的收获?

  3、同学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

  老师的提示问题:

  (1)两点之间____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

  (3)比较两天线段的长短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各自用的工具和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

  (4)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一般步骤是:

  【意图】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表述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和提炼归纳的能力。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那这样呢?(演示:)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与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及表示方法;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

  ①实例引入

  提问:拉紧的线和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什么?(课件演示:线段)

  ②观察特征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想知道这根线,这根弦有多长,你有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3)学生举例

  提问: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找到线段吗?指一指。(注意要指出线段的2个端点)

  (4)操作活动: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①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②介绍线段的字母表示方法。(例:线段AB。)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线段”的认识建立在具体的生活模型基础上,有助于学生认识图形特征,形成表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认识射线。

  (1)观察特征

  ①谈话:注意看,老师现在将线段右边的这个端点去掉,让它向右边延长,再延长,无限延长。

  ②提问:现在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板书:射线有一个端点,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2)学生举例,形成表象

  提问:想一想,射线的特点与生活中哪些现象类似呢?

  学生:手电筒的光束,汽车车灯的光束,探照灯的光束等。

  (3)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①请你从A点出发画一条射线。

  ②交流校对,补充提问:能从A点出发再画一条射线吗?还能画吗?

  ③引发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归纳: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④介绍射线的表示方法。如射线AB。注意:端点处的字母标在前面。

  【设计意图】从线段到射线的变化,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两种图形的不同,激发了学生认识“射线”的兴趣。生活中类似“射线”现象的呈现,有助于学生认识射线的特点。画射线的活动,又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的图形性质。

  3.认识直线。

  (1)观察特征

  ①谈话:注意看,老师要将这条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使这个图形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②提问:现在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2)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①任意画一条直线。介绍直线的两种表示方法。如:直线AB,直线l,

  ②过一点O,能画直线吗?能画几条?

  ③经过两点A、B,能画直线吗?能画几条?

  ④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归纳: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4.讨论交流: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1)出示讨论要求:

  ①说一说:3种图形有什么不同;

  ②用图或表格整理好。

  (2)学生完成后交流点评:

  例: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特点整理

  图形名称

  图形

  端点数量

  延伸情况

  能否测量

  直线

  射线

  线段

  (3)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设计意图】认识直线,延续了前面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线段”的认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观察描述、特点归纳,逐步完成对图形的认知建构。此外,三种图形认知的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体验,有助于学生在进行图形比较时的归纳提炼,有助于学生感悟不同图形的特点,认识图形的性质。

  (二)认识角

  (1)唤起经验,回忆旧知

  教师选取刚才从A点出发画射线时的图形(如图)

  提问:刚才我们从A点出发画射线时,画了两条射线,形成了这样一个图形,你们认识吗?(学生:角)

  提问:关于角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直角、锐角、钝角)这些角怎么有大有小啊?角的大小和谁有关?

  (学生: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岔开的大小有关。)

  (2)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①自己画一个角,交流画法

  ②提问: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学生:射线)

  ③尝试归纳

  提问: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

  (3)看书自学,交流汇报

  提问:通过看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标记和表示方法。

  (4)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P39做一做

  要求:在图中画出角的标记,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

  【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射线的基础上,完善角的概念,理解角的内涵。教学时注意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学角的有关知识,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展示自己创造机会。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经验,体验成功。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

  每人一根毛线、3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

  教具准备:

  两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比长短,引入新课

  1、师:你们都有一根毛线(黄色、弯的,长短不一),老师也有一条毛线(红色,弯的)。你能说出老师的毛线和你的毛线比,谁的毛线比较长吗?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和老师的比,其余学生作出判断)

  生1:红线长。

  生2:黄线长。

  生3:一样长。

  生4:不好比较。

  师:同学们的意见这么多,谁的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线拉直。

  师:好办法!(捏住线的两头,把红线拉直,贴于黑板上,把学生的黄线也拉直帖于黑板上,不对齐)

  师:现在两条毛线都变直了,谁的毛线比较长?

  生:不好比较。

  师:怎么办才能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哪条线长呢?

  生:把线的一头对齐。

  教师把线的一头对齐,学生发现红色的线比黄色的线长。

  师:对了,红色的线从这个线头开始(点上一点),到这个线头(点上一点)结束;黄色的线也从这里开始,到这里就结束了,所以说红色的线要长一些。

  2、揭示线段的概念

  师:像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师:这条红色的线是一条(线段),它从这个线头开始,到这个线头结束,这两个线头在数学上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端点"。这条线段上有几个端点?

  这条黄色的线也是一条(线段),它有几个端点?

  师:看来,线段不但是直直的,还有(2个端点)。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师:观察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不是一条线段?(弯的,不是)

  怎样让它成为一条线段?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指名汇报)

  师:同桌互相比一比,谁的线段比较长?

  师出示一条蓝色的线(弯的)

  师:这是不是线段?怎样使它成为一条线段?(拉直)

  变换线段的摆放位置,使学生体会虽然摆放的位置不同,但还是线段。

  师: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边也是线段,如:数学书封面这条直直的边就是一条线段(指名学生说出线段的'端点在哪里)。

  学生活动: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线段,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线段。

  4、根据线段特征,学画线段

  师:因为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在数学上我们就用这种漂亮的图形表示(出示:-------)

  师:谁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呢?需要哪些工具?(直尺)

  如果没有尺怎么办?(数学本的一条直边、笔盒的一条直边…)

  请学生尝试画线段。

  展评学生画的线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画线段的方法:

  (1)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再点上两个端点;

  (2)先点上一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再点上一个端点;

  (3)先点上两个端点,再在两个端点之间连上一条直直的线。

  二、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哪些是线段,是线段的在()里画"√",不是的画"×"。

  学生汇报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想想做做2"

  师:图形中也有线段(出示一个正方形),它是什么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学生数,教师指导按序数。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

  3、"想想做做3"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画线段了,现在你能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吗?

  学生动手画线段,指名板演。

  引导学生总结: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4"

  师:如果加上一点,有三点,连接每两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可以画出什么图形?

  学生尝试画。

  学生汇报结果。

  5、"想想做做5"

  师:如果再加上一点,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

  学生猜想

  学生尝试画一画。

  学生汇报结果。

  6、折一折,强化线段特征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端点各在哪里?

  现在,老师再给你变出一条线段(边说边折),老师折的线段在哪里呀?(指名摸一摸)

  师:请你们折一条比老师折的还要长的线段。(学生折一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你们能折一条比老师折的还要短的线段吗?(学生折一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你们能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条最长的线段吗?

  学生尝试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它上面有线段吗?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指名汇报结果。(强调:圆形对折后,折出的线段最长。)

  三、全课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课堂教学反思:

  由于年龄特征,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认知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悟线段特征

  传授知识,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教学"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首先我让学生从内心里就产生一种"必须让线段直的"这种需求,例如:"学生1要和老师的毛线比谁的长,可是两条毛线都是弯的,不好比较",这时现实与学生的需求产生了矛盾,学生心里自然就产生了化曲为直的想法。这是多么好的教学契机呀!我趁热打铁揭示了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

  2、注重实际操作,使学生体验线段特征

  "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为了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我在本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为了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我问学生"这条毛线有几个线头";我强调"捏住两个线头";提醒学生"捏住两个线头把毛线拉直"。在教学画线段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画,并且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画线段的3种不同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线段,在平面图行上找线段,在长方形纸、圆形纸上折线段。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在认识线段的特征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线段,说一说、摸一摸身边的线段,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了线段的特点,使他们发现原来线段就在我们自己身边,这种体验让他们学起知识来兴味盎然。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能发现一些新点子,让我感动不已。例如,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

  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2、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教师出示毛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

  (操作: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课件出示文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8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按照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1、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

  (1)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练习:已知线段a,b,c,作一条线段m,使得m=a+b—c

  活动目的: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用尺规作线段,既达到了复习巩固,反馈落实的目的,同时熟练尺规的使用,积累活动经验,也为后面学习用尺规作角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段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线、手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准备好的线)

  生:线、电线.................师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且拉紧(安全教育:当我们在用线玩耍的时候,请不要用线来勒住同学或者玩伴的脖子,甚至自己的脖子,这样会威胁到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刚才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变直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他们也都是直直的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捏住线段两端且拉直

  师:如果我们把学生甲和学生乙的手看着端点,那这条线我们叫做什么?

  生:线段、直线.......

  师:那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线段的呢?它有几个端点?

  生:因为一根拉紧的线,可以看作线段,它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到了线段的定义:一根拉紧的线或者弦,都可以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在数学上为了更方便表述,可以用端点的字母表示线段,例如线段AB或者线段ab。

  师:你们还能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线段吗?

  生1:还可以表示为线段BC。

  生2:线段CD。

  师:那一条线上同时出现ABC三点,你们能看出它有几条线段呢?(生尝试交流后回答)

  例如:

  生1:1条

  生2:2条

  生3:3条

  生4:4条

  总结:有3条:线段AB、线段BC、线段AC、

  2、认识直线

  学生丙、学生丁和师用皮筋共同展示一条直线且两端无限延伸

  师:你们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想像且描述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学生试画直线且展示,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样表示直线呢?学生相互交流表示方法。

  师适当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换,都是直线,就是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直线可以像线段那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

  3、认识射线

  (1)通过激光演示射线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教室的墙上。

  师:墙上的亮点与光源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什么?为什么?

  生:线段,墙上的亮点与光源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窗外。

  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窗外,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被物体挡住,你们还能找到这束光线的另一个端点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如果激光灯的能量足够大,那么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将笔直地延伸出教室、然后延伸出校园、延伸出普定、延伸出中国乃至地球。

  师:你们能用言语描述这束光的特点吗?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只有一个端点,没有尽头,不能度量长度等。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地向一段无限延伸的线叫做射线,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2)画射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试试,再仔细想想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学生画的射线有长有短,是对比两个学生画的射线——一条长一些,一条短一些,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射线。

  师总结: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个点来表示。例如:射线AB。同学们所画的线只要具备了射线的特点,无论画得长一些或者短一些,它们始终都是射线。

  师: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几条射线?

  学生试着在纸上画且交流

  生1:一条

  生2:很多条

  师总结:一个点能够画出无数条射线

  (3)举例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师:刚才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射线,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太阳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

  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住“从一点出发,笔直地像一方无限延伸”这一特点,就可以将这种现象理想化的看成射线。

  4、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同桌讨论一下,并把你们发现的题写在表格中。

  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习到了什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

  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唤醒旧知

  想一想,在一年级时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示意图。

  二、认识线段,感知特征

  1、初步感知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毛线,随意地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把它拉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比较这根毛线拉直前后的样子,说说各有什么特点。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可以用(图)表示。引出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完成第60页的想想做做1。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

  说明: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教师拿着直尺、课本示范着指一指,指名直直的、两个端点。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学生举例。

  重点指出两个端点,直直的部分,用手势表示出所说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2。

  (4)感知线段有长短

  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教师边折边指出折痕,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体验特点

  过渡:我们可以吧物体的边看成线段,也可以用纸折出线段,那你能画出线段吗?准备怎么画?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3(两个点)

  用直尺把下面的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明确: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4(三个点)

  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再添一个点。

  要求: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交流:像这样,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完成想想做做5(四个点)

  在三个点的基础上再添一个点。

  猜测:像这样,四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画一画,交流并评价自己的猜测情况,明确“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含义。

  小结:像这样,四个点可以画6条线段,画出的是四边形。

  4、思考:再添一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形成什么图形?先猜测再验证。

  四、回顾整理,内化认识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说说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知道了什么?下课后还想做什么?

  板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的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11

  学习目标: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重点:

  了解线段性质及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难点: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辨别直线、射线、线段,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条线段.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3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地面上有两点和,处放有一块骨头,三只不同颜色的小狗从点跑到点吃骨头,所经过的路线不同,请同学们辨别,哪只狗更聪明.

  结论:

  2.探究: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方法:

  3.探究:比较线段的长短

  怎样比较两根筷子的长短.

  方法:

  4.探究:线段的中点

  通过学生玩跷跷板,抽象出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中点的定义:

  因为点在线段上,M是AB的中点

  所以AM==0.5.

  1分钟记忆:说说线段的性质、线段的中点

  反馈检测:

  判断:

  1.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2.如果点是线段的中点,那么()

  3.如果,那么点是的中点()

  选择:

  1.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

  A.线段的中点B.线段最短

  C.这两点间的距离D.线段的三等分点

  2.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长度相近的绳中挑选一条最长的`绳子参加比赛,最简单的选择方法是()

  A.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

  B.把两条绳子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C.用尺量绳长

  D.没有办法挑选

  3.已知线段,在直线上画线段,使,求线段的长.

  实践应用

  1.有一弯曲的灌渠流经一片农田,为了缩短流程,以减少分水的过分流失,现要将该灌渠改直,请问这应用的是什么结论?

  4.2比较线段的长短课时练习

  知识点1线段基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画出A、B两点间的距离

  C.连接点A与点B的线段,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D.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数,不是指线段本身

  2.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道理是()

  A.两点之间,射线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4.2比较线段的长短》同步练习

  2.(知识点1,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直线最短

  B.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

  C.若AP=BP,则P是线段AB的中点

  D.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题型二)把一段弯曲的公路改为直路,可以缩短路程,其理由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线段有两个端点D.线段可以比较大小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12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课时——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是培养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比较线段的长短已有肤浅的认识,同时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能主动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1、2、发展有条理的思维,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成果。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难点是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四、教法学法分析

  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即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1)回顾:什么叫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生活中“猫狗获取食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走法。

  (3)、上图中,是小猫跑得远?还是小狗跑得远?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思考

  教师点明课题:把小猫、小狗跑的路程看成两条线段,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课题:比较线段的长短)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性质、定义

  (1)情境:在地面上有两点A和B,B处放有一块骨头,小明走的是AB间的一条弧线,小红走的是AB这条线段,小华狗走的是AB间的一条折线,我提问:哪个人最聪明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从上面的情境中引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重点强调两点间的距离是长度即是一个数量,而不是线段图形本身。

  (设计意图:通过对定义的剖析,强化了数与形的区别与联系,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线段等于前面所画线段。

  由于学生还没有系统接触圆规,同学们采用的方法都是用刻度尺度量的办法,我和学生共同探索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设计意图:向学生初步渗透圆规的作用,并为后面用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和尺规作图打基础。)3、比较线段的长短AB

  (1)情境:拿出两根筷子请学生比较长短。学生采用的办法是:筷子的一端对齐,另外一端在外的筷子长。这时我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关键点:两条线段要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其中的一个端点互相重合,另外的两个端点在重合端点的同侧。如果点A与点C互相重合,点B与点D要在A点的同侧,当点D与点B重合时AB=CD;当点D在线段AB内部时,AB>CD;当点D在线段AB外部时,AB<CD。

  llA(C)B(D)A(C)DBA(C)BDAB>CDAB

  以上就是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学生归纳两条线段的长短关系,进而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

  学生在比较时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先画一条直线,而是直接进行比较,这种作法也是对的。除此之外,有的学生直接用圆规比较线段的长短,对于学生的这种大胆发现,应及时给予表扬。

  学生还探索出比较线段的长短还可以用度量的办法,当两条线段长短差别比较大时,还可以用目测的办法加以比较。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课外探索用其他办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4、线段的中点

  (1)情境:学生通过游戏,抽象出线段的中点。学生从玩过的游戏中学到线段中点的有关知识,既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点:线段的中点应满足的两个条件:①点M在线段AB上

  ②AM=BM

  AMB

  线段间的关系:AM=BM=1/2ABAB=2AM=2BM

  注意:以上关系式揭示了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同时也是点M是线段AB中点的符号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表示法的强调,揭示了线段中点的主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所学,梯度延伸

  第一题:选择

  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长度相近的绳中挑选一条最长的绳子参加比赛,最简单的选择方法是

  (B)

  A、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

  B、把两条绳子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C、用尺量绳长

  D、没有办法挑选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多观察、多比较,培养学生的选优思想。)

  第二题:动手操作:

  1、用折纸的办法作一条线段的中点。

  2、用折纸的办法比较三角形的.边AB和AC的长短。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第三题:实践应用:

  1、有一弯曲的灌渠流经一片农田,为了缩短流程,以减少水分的过分流失,现要将该灌渠改直,我提问学生这应用的是什么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实际上将弯曲的灌渠改直不仅能减少水分的过分流失,同时还能增加土地的种植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学生数学地思考。同时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2、在我校教学楼和校门之间是四周种有树墙的操场,偶尔有学生穿越树墙、践踏花坛的现象,这既破坏了环境,又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结合本节课知识,我设计了保护校园环境一题。

  (设计意图:这道题把我校校园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个别学生的这种不良做法虽然利用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结论。)

  (四)知识归纳,情感升华

  教师鼓励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然后找几位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学会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和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构件。)

  (五)布置作业,拓展外延

  1、必做题:P121随堂练习1、2

  2、选做题: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

  (1)如果AB=10cm,AM=3cm,求NC的长。

  (2)如果MN=6cm,求AB的长。

  AMCNB

  3、社会调查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作业的分层要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为大多数同学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社会调查作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展示自我。)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计划03-03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设计(精选11篇)02-27

小班数学比较长短教案03-31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01-17

《比较长短》小班数学教案06-09

植物动物与人的比较教学设计10-06

《比较长短》的幼儿园教案(通用10篇)10-20

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通用14篇)04-16

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