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5 06:57: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7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习方法,感悟诗情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1)师:我们先来学习烧炭部分,读一读,看看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老人烧炭的地点和老人的外貌)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 (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 (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这句诗。)

  e、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1)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与无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吗?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习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2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 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 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修辞方法,可以是词语运用……)谈谈你最欣赏哪句话?为什么?

  指导: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美读运用】: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平交易吗?

  三、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一至八句写烧炭。第九至十二句写运炭。第二段整段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在终南山。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

  明确:年龄大。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

  明确:可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会盼望天气怎样?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为什么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艰苦。“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辗冰辙”说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则说明路途遥远,运炭时久。“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没有。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一点?

  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过: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卖炭翁的遭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板书课题)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时,是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了过去,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 ) 翩翩( ) 口称敕( )

  [答案]niǎn piān chì

  2、重点词语。

  (1)薪:木柴。

  (2)苍苍:灰白。

  (3)营:谋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画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人物描写、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诗。

  指导: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句。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三、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中勾勒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诗中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诗中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诗中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表现其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美读运用

  从终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回到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样的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前一节写卖炭翁的贫穷艰辛,后一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3。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1、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2、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3、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4、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读读品品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卖炭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炭被抢更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无可奈何、悲愤辛酸)

  四、迁移理解

  除了卖炭翁,诗中还刻画了两个人物,他们是谁?这两个人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宫使:强取豪夺。

  师:其实他们的行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读课下注释“宫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五、主旨探索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学反思

  青浦区大盈学校成慧

  《卖炭翁》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

  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

  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够!打铁要趁热,“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强盗、无耻之徒、剥削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制度无法割裂开的。”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们从课下注释很轻易的找到——《卖炭翁》题注云“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二、随文学习,品读语言滋味。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品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朗读及语言的品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希望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在品读诗歌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时候读得清清淡淡,他虽然明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卖炭翁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可是为了使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的理解当然正确,但显然仍不够到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老人那份矛盾的心理是何等强烈,自然也读不出这种味道!

  怎样读出味道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习诗文,就是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的过程。诗句之间绝不是单列的平行线,而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感悟。于是,我追问:“卖炭翁这么想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换来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呢?”有同学马上就找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卖炭翁是为了赚钱营利呢?显然不是。诗人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用设问自问自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终南山熬了一年积攒下的一车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仅仅是为了能够有衣穿,有饭吃!

  这时,刚才谈想法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要求继续他未完的品读:寒冬里,人们都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希望天气赶紧暖和起来,身着单衣的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愿”字是强烈的盼望,他冷不冷?肯定冷!可能冷得身子发抖、牙齿打颤,但是这和他生存唯一的、迫切的希望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当他再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他读的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答:“他这次很明显的在‘可怜’和‘愿天寒’两个词上加了重音,感情更加强烈。他读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不错,我们朗读诗文,就是在还原诗文的原滋原味,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理解诗文的内涵。他的朗读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后面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老人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更不是值钱的事物。“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废品,老人今后怎样生活,实在令人担忧,更是无尽的“可怜”!至此,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比我在练习中单独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虽然课堂上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7

  一、新课导入

  播放【作者作品】《白居易》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了解“宫市”

  宫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有相关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

  三、初步感知

  1.播放【影音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参考:鬓(bìn)辗(niǎn)辙(zhé)两骑(jì)敕(chì)麾(huī)

  薪:柴。

  辗:通“碾”,轧。

  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

  2.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可参考【知识总汇】

  四、探究学习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精品课件】

  1.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苦”。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霸”。

  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可参考【微教案】《〈卖炭翁〉中的对比》

  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参考:卖炭翁—“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宫使—“恨”(一系列动词描写)。

  4.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案预设: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五、拓展探究

  【精品课件】

  卖炭翁的遭遇是一个个别现象吗?

  参考: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精品课件】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辛劳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也看到了他实践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七、背诵诗歌

  播放【背诵指导】,背诵诗歌。

  同座先互相抽查,后指名背诵。

【《卖炭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卖炭翁教学设计9篇01-20

教学设计02-11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太阳的教学设计11-05

《鸟语》教学设计 鸟的语言教学设计10-21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1-11

er教学设计 ie ue er教学设计09-20

《诗意》教学设计06-12

麋鹿教学设计06-16

《冰灯》教学设计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