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 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 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 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三、据题提问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 《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四、学习课文2~8自然段,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 情(遇知音):
①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 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 景(清幽、幽静):
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 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堂,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板书】
有感于知音 月光曲 寄托于明月
情 莱茵河畔 静夜图景
茅舍借月 弹曲图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08-07
《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9-04
《月光曲》教学设计05-02
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01-17
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参考10-17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的范文05-28
《荷花》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9-09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