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重点词和句子。
2.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4.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恐龙与鸟的认识和了解。
2.恐龙与小鸟无论从外形或是生活习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异极其悬殊的动物,万万没想到小鸟竟然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吗?让我们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去寻找答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用完整的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
(2)学习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认读词语。
正音:“凌、恐、凶、盈”都是后鼻音,“笨、仅、敏”是前鼻音,要准确,“崭”的声母是翘舌音。
②辨析字形。
巩—恐、会—绘、顿—吨等。
③理解词语。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2)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即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3.理清层次: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五、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导入,了解学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二、阅读重点段落,领悟文章写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理解课文第二段。
1.了解演化过程。
(1)自主阅读,想一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2)小组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提示,填写表格。(如下表)
讨论:根据表格,看作者是怎样清晰有序地介绍这样一个庞大家族的。
(3)学习汇报:
①在恐龙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学习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小结:恐龙演化过程是以时间为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2.感悟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去掉句子中的横线部分,比较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如:①“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②“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③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3)感情朗读生动的句子,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著的工作作风。
三、学习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内容。
1.第1、2自然段。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谁?去掉“似乎”行吗?
(2)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3)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2.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样的愿望?(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说说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希望”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重现,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
搜集证据。)
四、总结概括全文,引导质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2.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深入探讨: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五、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条件允许的话,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演化成
恐龙———————————鸟儿
一支、猎食性、漫长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5.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6.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我们一起写“恐”这个字。 “恐”是生字,上面是一个“巩”,下面是一个心字底,当你看到心字底时,你想到了什么?(很恐怖、很害怕、可怕的恐龙等等)“心字底”表示这个字常常和心情有关系。随机板书:恐龙。
大家了解恐龙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3人)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恐龙(2种)的图片,想看吗?——认识它吗?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龙、马门溪龙)。
看过了图片,恐龙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难怪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
当你看到“飞向蓝天”这四个字时,你又想到什么?(出示两幅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飞向蓝天的恐龙”(加上“的”字)当你第一次看见到课题时,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问号
看来大家的疑问时一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号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自学,学会字词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其中有些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我们先来认读两组词语。
1、出示词语: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纠正字音ǔ)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两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
当你读了第一组词语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了第二组词语呢?
2、这样不相干的两组词语、这样两幅不相干的画面,却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呢!
3、课文中除了有生僻的词语外,还有难读的句子,老师找到了两个长句子。谁会读?自己试一试。指名读,提示:注意句子中的停顿。齐读。
(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三)学文:
1、字词、句子都能读准确了,现在可以来解决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出示: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哪个自然段能回答这个问题?(第四自然段)
2、那就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在第四自然段。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划分处恐龙飞向蓝天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师巡视,指导)
谁来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相机板书: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
请大家看黑板: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的后代繁衍出一个庞大的家族,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有一些猎食性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飞上了蓝天。(师边说变画箭头)
3、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谁来读读第一句?
你能想象到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给大家说说它可能什么样?
真奇怪!两亿三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有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的想象出来?
是啊,狗、鸵鸟我们都见过,这种用我们都熟悉的.事物来描写我们从未见过的恐龙,就能使我们很容易的想象它长什么样子。
这种说明方法就叫“类比说明”(板书:类比)
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样大小,多有趣呀!请你体会着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4、作者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恐龙庞大的家族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句,一边读一边用序号标一标有几类恐龙?指名说。(六类,分别说一说)。六个“有些”写出了恐龙庞大家族的形态各异。
对照文中的句子,在读读老师出示的句子(出示句子,句中分号故意变为逗号)你有什么发现吗?(若无发现,教师提示:同学们,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啊)
为什么每两类之间用分号隔开?(句子变色)大家先读读第一个分句,写什么?这都是讲他们的行走方式。第二个分句呢?第三个分句呢?
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板书:分类)六个有些,三个分句把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清楚明白的展现了出来!
而认真读书的同学还会有新发现的!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你发现了吗?每一个分号中的两个语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形态,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板书:对比)
你能通过朗读把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展现出来?(出示正确句子)
如生读不出,指导朗读:你觉得恐龙家族够不够庞大?是呀,(范读有些…有些…)想象着它们的形态各异,你一定能读好!
我们一起来读,老师读前面的部分,下面的部分,男生读蓝色,女生读红色。我们可一定要读出这庞大家族的形态各异啊。
5、在这庞大的恐龙家族中,有一些猎食性恐龙变得越来越像鸟类了。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看看老师改动后的句子是否更简单更准确?说说理由。
是啊!这不是几百年几千年间就能发生的变化,而是千万年,甚至上亿年间的变化,怪不得“逐渐”不能少,“越来越”也不能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呢,请大家读一读本段后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画。指名读句子并指出用词准确的词语及理由。
6、同学们,有些科学家认为树栖恐龙演化成为鸟类,还有些科学家认为在地面上奔跑、长毛的恐龙演化为鸟类,这两种假说,都是科学家的推测,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说说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是啊,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需要大量的证据,现在已经有了化石提供的证据,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预备方案)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随机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涂上了“点睛”之笔)这幅画卷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是呀,科学依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科学家依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考证。(出示作者图片)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化石的发现,随着大家知识和阅历的增长,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中的哪一位就会解开这个谜!(把问号改为感叹号)
六、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种恐龙
庞大的家族
其中的猎食性恐龙
飞向蓝天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飞向蓝天恐龙》教学设计08-25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10-22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第一课时07-13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第一课时教案05-30
四年级下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