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品味本文洗练、流畅、优美的语言。
2、深入思考和领悟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3、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感受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进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对“明眼人”等健康人的“批评”言辞。
2、领会文中关键句反复出现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疏通字词;熟读课文;读《一个伟大的女性》了解作者
教学时间:
4月2、3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海伦凯勒吗?
2、请你用几个形容词来评价一下海伦凯勒。(坚强、好学等)
3、海伦凯勒的故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形式朗读课文
2、圈划语句,感知课文
A文中作者列举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圈划文中的句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怠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鉴赏之心、熟视无睹、淡漠、平庸、麻木、呆滞
B作者认为大多数人产生这种悲剧性的人生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a对时间的错觉,总觉得未来的日子还很多
b对自身拥有的天赋及器官的怠倦,只有等到生命快要失去,等到天赋快要丧失,器官快要退化或损坏,才知道它的可贵。
C海伦凯勒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生活态度是: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天赋
内心世界:有一颗火热的心,她一直都在用心地生活,一直都在用心地感知。很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
3、再读课文,深化拓展
A海伦凯勒为什么要提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警醒人们珍爱时光、珍爱生命,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
B海伦凯勒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源泉是渴求光明、珍爱生命、战胜困苦、善待生命
C再读课文,选择最能引发思考的警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和启示?
4、练一练
文章结尾处,海伦提出了三个问题,你将如何作答?
请将答案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5、作业布置
A完成《点击》;
B海伦凯勒说:“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C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我生命的故事》、《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品析本文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
(2)结合文章内容,训练学生联想、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的精神,丰富个人对生活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朗读《我生活的故事》中的认识“水”的片断。
(2)从正常人的角度体会残疾人的'感受而谈。
(二)默读课文:
(1)海伦·凯勒虽是残疾人却感受细腻,我们虽为健康者,却不如其感受之细,哪些内容是她体会到了,而你却未体会到的呢?
(2)海伦·凯勒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三)浅析课文:
(1)深入体会作者的叙写,跟随其进入五彩绚丽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思想内涵)
(2)海伦·凯勒的精神力量的源泉:珍爱生命,战胜困苦、善待生命……
(四)作业:
(1)找出一句话,其内容触动了你,说说何以触动了人你?
(2)课外阅读:读《语文读本》的其他片断或借阅《我的生活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要求大家找出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现在,就请大家来谈一谈。
(二)交流:
(1)教师示范:
第85页第一段第1、2句话触动了我。我整日与家中的小东西们相伴在一起,却从未仔细看看它们,海伦却从感谢它们把一所房屋“改变成家”的角度来仔细观察它们。我也应该看看它们,感谢它们带给我的温暖,安全和情感。我们要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
(2)学生交流(教师依学生情况而随时调整)
(3)小结:
结合学生交流内容,总结板书,请学生再体会本文作者珍爱生命、战胜困苦,善待生命的种种精神。
(三)联想、想象训练:
(1)要求: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海伦·凯勒最渴望的,如果我给你一个机会来诉说,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呢?请你来谈谈你的假如……
(2)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扩展思维,畅谈自己的愿望。
(3)小结:
结合学生内容小结。引导学生无论何种愿望都要向海伦一样,保持一颗不失信心与努力的沸腾的心。
(四)作业:
在作业本上,依要求写出你与同学交流的内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作者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着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的崇敬。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二、自读引导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语文读本》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这大约要用15至20分钟。
布置预习时应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课文后练习一的第一、二两问题。要强调“三天”这个字眼,注意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抓住其中主要的事物来透视她的思想感情。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画出来,或者加几句旁批,为课上细读作好准备。
如有必要,也可以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作补充:一般盲人渴望见到光明为的是行动的方便,本文作者是否也有这种想法?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反向思考。这样,待到读完课文,学生自然会感到作者的形象比自己原来所想的要高大得多,从而增强鉴赏的愿望。
2、上课后再默读一遍课文,同时列出作者在这三天里的主要活动,然后作简要分析。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教师可以先列一个表:
时间活动日期〖〗白天〖〗夜晚第一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回忆这一天第二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看戏第三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看喜剧
活动一项由读得较快的学生自动到黑板前来填写,不必求全,有些内容如看狗的眼睛、过东河桥、登帝国大厦等可以口头补充。然后指出,所有这些虚构的活动都是作者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写照,由此过渡到简要分析。
分析中应强调的是:
(1)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善良;
(2)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又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
(3)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又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这一步,目的在于使作者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更加鲜明,为技巧的赏析奠定基础;文章的劝谕意图暂时不要涉及。
3、按课文顺序选择几段有代表性的文字,指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自然是课本所规定的那两项任务。这一步,也要在20分钟内完成。
为什么要按课文顺序?因为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保持清晰、连贯的印象——至少也可以节约翻书的时间。为什么不用分条列目的方法?因为作家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定技巧,而后斟酌语言文字的;一段成功的文字常常是综合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巧,并且包含着作家的真情实感,它正表现着他(她)的个人素质。由此看来,用综合分析的方式,似乎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下面举几个例子供参考:
(1)“打量”麦西夫人。她要看的是面部的轮廓、面孔、眼和对人类的同情心,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性和性格的力量。这充分表现了她对麦西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她视麦西夫人为“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
(2)“看”书(凸字书和印刷书都包括在内)。“用虔敬的目光”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语。作者的敬意是通过三个比喻所构成的一幅令人惊叹的想象画面来表述的。这幅画面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果作者不是瞎子,或者虽是瞎子而没有她那样的经历,就不可能想象出来。这段文字具有讽谕意义,但首先要看到这是作者内心深处感情的流露。
(3)“看”美术作品。作者把所有的美术作品称为“宏伟的绘画世界”,表达了惊喜的感情。连用“细细观察”“让眼睛享受”“捕捉”等语写她着迷的程度;甚至说“如果我的'眼睛管用的话,我将会多么愉快地去着手这件令人心醉的研究工作”,表现了她对美术的特殊爱好。
(4)“观剧”。文中极其细致地写出了希望看到舞台艺术的心理。之后,又穿插了两段回忆,其中关于巴甫洛瓦的那一段,将盲人如何感受运动中的美写得尤其逼真、生动。
(5)“看”日常世界(纽约观光)。这一部分,要先让学生注意作者在“观光”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例如过东河桥时对人类心灵的力量和聪明的赞叹,对纽约城的赞美,看行人时要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他们生活的某些侧面,要看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场面等。然后集中力量分析好“对于欢乐和悲哀……禁锢思想”这一段,这显示了作者的博爱胸襟和了解现实生活的愿望,也可以视为作者对她所有读者的真诚劝告。
上述例子均应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学生的回答不必求全;如果教师非说不可,也只宜点到即止,留有余地,让学生课后去体会。鉴赏作品的美是一个反复体味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4最后总括本文的写作意图,启发学生谈感受,回答课文练习一中的第三问,为完成写读后感作准备。这一步,应在五分钟内完成。
如果学生已经读过本文的首尾(即被删节的部分),大概很容易说出作者的意图,那就是:视力是人最可贵的东西(如“在所有的官能中,我相信视力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视力应成为充实自己的手段(“眼睛是看不见什么东西的”)。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些抽象的概念,而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加以体会,例如启发学生认识文中两种对比——作者凭触觉所得印象和视力“所见”的对比,作者“所见”和正常人所见的对比——的具体含义;或者简要地分析一下作者对正常人不重视视觉运用所作的批评(其中不乏警句),都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感受。至于让学生谈感受,也应力求简单明了,因为目的在于打开思路,为课后写读后感作准备。
附录:阅读提示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长(课文有四千多字),但写得生动、流畅,寓意明显,没有费琢磨的字词句和难以明了的意象、意境,因此,学生在自读时,可以默读为主。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又着重朗读、品味精警句段,重点是领会作者在与残疾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领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世人的强烈的爱和殷切的希望。
1、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对世人的规劝
虽然大多数人有正常的天赋——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阴。如作者带着善意批评的:“然而有人告诉我,对于你们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奇景啊!那些灿烂夺目的尖塔,那些用钢铁和石块筑起的巨大堤岸……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对它多看一眼,恐怕是很少、很少的。”因此规劝人们要像明天就会变成瞎子一样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的人。
(2)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身处黑暗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并得到世人的厚爱,也想借此文表达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一个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2、丰富的想象
全文都是想象出来的。事实上作者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觉,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少得很。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三天的活动。所谓活动,纯属虚构,但作者偏爱虚构她不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些场景和事情,例如作者并不知道太阳的光辉是怎么回事,却多次写了。从丰富的想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作者一颗火热的心:一生都急欲打开视听感觉的窗口;也想现身说法,对世人提出劝告。
第二课时
3、朴素、真挚的语言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机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与热切、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全篇都是家常话语,但用到本文中,却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无须用太多的写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鉴赏要点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学生自读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提示,重点品味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可以配合一些提问来进行,以此作为揣摩语言练习题的补充。
1、春天,我满怀希望地在树的枝条上寻找着芽苞,寻找着大自然冬眠后的第一个标志。我感觉到鲜花那可爱的、天鹅绒般柔软光滑的花瓣,并发现了它那奇特的卷曲……如果幸运的话,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就能感到小鸟放声歌唱时的欢蹦乱跳……对于那些萍水相逢的朋友,我只有一个不全面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从一次握手,从我用手指摸他们的嘴唇或他们击拍我的手掌的暗语中得到的。(这些描写节选自《语文读本》第三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先念给学生听,再问大多数人在认识世界和与人交往时是怎样的情况,想象一下海伦·凯勒这种特殊的感觉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困难。)
2、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一个盲、聋、哑残疾人,本应让世人来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他人,这表现了怎样的精神、情怀?)
3、精警句举要
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更加喜爱声音。(充满哲理意味)
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充满诗意和哲理意味,具有劝诫作用)
提示: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几种参考答案:
1.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
2.对人类的友善情感;
3.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还可有其他答案。说出一种、两种或三种都可以,关键是启发学生思考,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设计本题,意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自由想象,虚构事件,但应体现一点纯洁高尚的思想感情。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成小散文,都要有点文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赏析(张东明)
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也曾断言,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是1903年文学上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品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对于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海伦和作为一个出色作家的海伦都可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修辞立其诚”,这是写好文章的要诀。一篇好的散文,必定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引人入胜的,想象是那样丰富,文笔是那样流畅;但它所以能深深地打动我们,还在于它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在于它所给予读者的敞开心扉的亲切感。在这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富于激情的作品里,作者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正由于文章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虽然整篇文章都是虚拟的,所记叙的事情多是非现实的,但使我们感受到了更高的真实——情感的真实。
在文章中,作者处处用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作比,整篇文章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作者在对比中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人对生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缺乏这种态度,我们虽然视听健全,却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见;具备了这一生活态度,你将会发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你面前敞开。这样的道理,我们也许不止一次听到过,但现在由作者这样一个五官三残的、用手来感知世界的人道来,不能不给我们以更强烈的震撼和更深的启迪:三天,在作者那里等同全部生命的三天,对于我们每个人不是平平常常的吗?
遭遇到作者这样严重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是对于作者,生活依然是美好的。作者以动人的、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爱恋。作者在她虚构的“三天”里所集中表现的,乃是对人类生活的高度礼赞,它赞美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繁衍于斯的大自然,称颂了人类往昔的历程与现代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沸腾的生活。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自然、对历史的刻画与她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是不可分的。作家在阐释自然、历史时也阐释了自己的心灵。在海伦对自然、历史、人的礼赞中,也体现了她对这一切的深刻理解。
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自我超脱的精神,追寻美和崇高的精神,这也正是引导人类迈向未来的精神。而只要这种精神还存在,海伦·凯勒的名字就不会被遗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将为人们所珍视。正如罗斯福夫人为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写的前记所说:“这个故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选自《外国散文名篇选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品味重点语段、语句。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积极、乐观与不屈。
树立起乐观的人生观与坚强的人生信念。
二、 教学重点、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品味与体悟。
从学习这篇文章进行的对自己人生观的重新审视与认识。
三、 教学设想:
整堂课的主线以“海伦看到什么——为什么看到这些——我得到什么”展开。注重诵读,通过诵读加强对散文语言的领悟能力。注重学生课文研究的自主性,创设一个宽松的研究、讨论型课堂氛围。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天堂的颜色》(伊朗描述盲童的电影)剧照以及配套小诗。
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诵:
你看见天堂的颜色吗
我看不见...
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
在幼鸟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喜悦;
在汽车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凉风;
在妹妹的脸庞上,我抚摸到了笑容;
在奶奶的手掌里,我感受到了温柔。
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
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到这天地的无限可能...
从这张图片以及文字,你能读到一些什么?
我们可以看不见小鸟、汽车;我们可以看不见妹妹奶奶;我们可以看不见甚至自己;但是,谁也不能拒绝我拥抱整个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走近生活、拥抱世界。
2、 品味语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天啊,仅仅三天,和人的一辈子相比是多么的短暂而渺小,
海伦想要牢牢抓紧时间,看看自己从没看过的东西。那么她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为什么想看到这些?
1、想看的东西很多,时间有限,不能言尽,学生讲了哪些就品味哪些,重在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与思维的方式。
2、每一个语段的分析都应很重视通过诵读来体会,多读,多指导诵读,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①“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看的方式是“长时间的凝视”。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帮作者想想“凝视”时蕴涵的千言万语吗?
重获光明,第一想见到的是谁,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教师,这确实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②、看所有亲爱的朋友
看的是美。因为内在美。
海伦对人内在美的一种追求。
③、看婴儿
为什么看婴儿?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看到的是一种新生,生命力,活力,天真无邪。
为什么要看新生,生命力,活力,天真无邪?
对美的一种渴望,一种企求,一种呼唤。
④、看狗
狗在这里代表了什么?
忠诚、另人信赖的。对忠诚、信赖的美德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与热爱。
⑤、看家,看书
方式是仔细观察……虔诚的凝视
家是坚持前进的港湾,书是一种坚持前进的动力。
⑥、看自然
方式: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的漫步,让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色里,在这有限的几小时内我要如痴如醉地欣赏那永远向有视力的人敞开的壮丽奇景。看一幅宁静满足的生活图,我的内心不是辛酸伤楚的,而是宁静的、满足的、平和的。
⑦、看人造光明
人造光明代表一种人类的力量,我会为人类的创造而喜悦。
⑧、看日出、天亮
怀着什么心情?敬畏
为什么要敬畏?奇迹
为什么是奇迹?
每天都有日出,我们从没认为过这是“奇迹”,可是海伦用了“奇迹”一词,可见,这些平常人能看见的事物在一个盲人心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到需要勇敢“敬畏”的心去景仰。
⑨、看城市
“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绝不闭上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学习: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公元大道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悲哀和忧郁”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⑩、看喜剧
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心灵中的谐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探究学习: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总结:假如海伦只有三天的时间,那么她“最”想看到什么?
学生回答略
是的,她想看的东西太多了,她最想看到的东西也太多了。我们不如说,什么都是她“最”想看到的。或者,我们又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最,因为任何她想看到的事物全都是她内心一个信念的传达:我想看看这个美丽丰富的世界,我想拥有一个健康丰富的人生。
海伦想看的的东西太多太多,她丰富的行程也是她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她热忱、认真、朴素、博爱、求索、执著、积极、乐观……她对生活是眷恋的,对知识是渴求的,对人类是友爱的。
3、 扩展人生观、思想教育
她,一个盲人可以看到这么多东西,感受这么多东西。我们一个正常却往往不能重视这
些东西。海伦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展示投影)
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他们看到什么。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对于这一段文字,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回答略
海伦规劝着有视力的人们要好好利用自己的眼睛;好好去全神贯注于一部电影、一场戏;好好的珍惜眼前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好好的体会着每一丝生活的痕迹。
4、结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的心愿,这是一种生活的理想,这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更是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生命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着……
最后送给同学们几句话: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是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是可以展现笑容;
我们不能决定他人,但是可以把握自己;
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是可以利用今天;
我们不能样样顺利,但是可以事事尽心。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朴素、真挚的语言。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认识作者纯洁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
2、品味文章精警句段。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阅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从文题来看,这是作者设想的三天光明生活;快速跳读课文,这三天光明带给海伦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充满甜蜜的回忆”(28节)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2、眼睛是心灵的门窗。它既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人们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秋波一送,表达千般风情;眼神一瞥,会有万种暗示。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你能想象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
提问: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三天美妙的时光,(自读课文,理清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画出来。)
明确:
第一天
白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回忆这一天。(亲人,友人)
第二天
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看戏(艺术)
第三天
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看喜剧。(平常生活)
小结:三天的活动,虽是想象的,却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作者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写照。
(三)透视语言,体会思想感情。
1、海伦·凯勒三天光明的日子里,她最急切看到的是安排在第一天的内容,她最希望看到的是……,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对麦西夫人打量这段,体会其情感之真。)
(提示: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和典型材料揣摩玩味,作者第一眼要看的是那些“我所有亲爱的朋友”。而这其中首先“长久地凝视”的是她的启蒙老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明确:之所以“长久地凝视”麦西夫人,从她脸上能“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因为是她“打开了我的外部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困难艰巨的任务,但靠着“温柔和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和任务”,海伦对她是充满感激而尊敬之情的。
海伦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足见她对亲情的极端重视,因为是这些人给了她生命和智慧,表现了她对自己周围的人是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之情的。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亲情美。海伦称其为“再塑生命的人”。
扩展阅读:《再塑生命的人》之“杯子与水”片断;
一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再次朗读此节文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师麦西夫人的温柔和耐心,海伦对老师的感激而尊敬之情。)
2、“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阅读海伦的第二天活动,体会海伦的情感。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学生会勾画出的语句:(略)
作为一名严重残疾的人,十分珍惜这三天的“光明”时间。常常地感到了健全人拥有各种天赋的可贵,可是却有许多人没有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天赋,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明,对人类的历史文明熟视无睹,漠然对之,她不得不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惜光明。
她在这三天的假想活动中,看到了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艺术,有着一种艺术的美。
3、“下一天清晨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个永远重复出现的新的美景。依据我虚构的奇迹的期限,这将是我有视觉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将没有时间花费在遗憾和热望中,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第一天,我奉献给了我有生命和无命的朋友。第二天,我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历史。今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
阅读海伦第三天的活动,看一看她是对日常世界拥有怎样的心态?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海伦在这一天中,不仅对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赞叹,而且“看到他们的笑颜,我感到快乐;看到他们严肃的决定,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不禁充满同情”。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景象令人愉快,使人陶醉;有些则极其凄惨,令人伤感。对于后者,我决不闭上我的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双眼,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
这样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充分显示了一位残疾人的博爱襟怀和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她渴望一种平凡的生活,从这位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小结:我们通过对作者情感的仔细体味,自然感受到这位盲人作家对大自然的爱恋和渴望,这是对人类美好的大自然、人类美好生活的高度礼赞。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她那颗对美好的未来的人生之路的执着追求的心,而这种对光明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从这位生来就有生理缺陷的盲人女性身上迸发而出,不能不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以强烈的震撼。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在节选部分中,有7个地方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海伦·凯勒说,“由黑夜变成白天”是“奇迹”,这对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如果不会感到激动人心,似乎还可以理解。但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和巧夺天工的纽约塔,人们的眼睛也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这确实是我们每个身体正常的人要进行反省的。我们是不是对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赏,必要的热情和美感。
(四)自主探究。
通过这些“甜蜜的回忆”我信能感到她是用“心”在感受生活的真谛,纵观全文,我们看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外部世界,去安排这想象中的三天光明旅行的。
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阅读资料的简介,讨论、交流。
提示:同学们,会联想,想象海伦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一颗坦诚、趋势的心。
一颗朴素、博爱的心。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而这恰恰又是一颗平凡的心。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因此,海伦的人生之路是一曲《命运交响曲》
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她坚韧不拔,自我超脱而又追求美和崇高,也正是她引导人类迈向光明的未来。而只要这种精神存在,海伦·凯勒的名字就不会被遗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将为人们所珍视。正如罗斯福夫人为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写的前记所说:“这个故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不会忘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一生,引导学生做有一个有毅力、有信心敢于挑战困难、拥有爱心的人,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他人。
2、激发阅读全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
3、领悟阅读方法,品味作品中的语言,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借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笔记本。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全书兴趣,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以及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中。(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并获得“总统自由勋章”。有人说,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她的一生,向人们昭示生命的尊严和伟大。
师: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调查:读这本书了吗?读完了吗?如果你没读呢,在这节课上我们要推荐给你这本好书;如果你读了,在课堂中你会学到如何去进一步阅读和赏析这本世界名著。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她为什么是了不起的人物;她哪些地方了不起?为接下来的阅读垫下基础。)
二、阅读指导;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之前,首先会了解作者——看前言了解作者。
1、了解作者
“你对海伦凯勒了解多少呢?”(请学生汇报)教师完善补充: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在她19个月大的时候,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让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被烧瞎了,耳朵被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陷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蜚声国际的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成就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可以让学生对海伦凯勒的精神品质有初步的了解,对海伦·凯勒产生无比敬仰之情,有助于学生理解他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在阅读正文之前,我们可以看内容简介,了解大概内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介绍。
3、指导阅读正文
师:进行课外阅读,在这节课中向同学们推荐“三步阅读法”;
泛读:概括书的内容。
精读:品味赏析内容。
研读:联系实际,思考感悟。我们在这节课中就采用这“三步阅读法”。
(设计意图:先指导阅读方法,再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充分感知阅读的方法与阅读的快乐。)
4、泛读:概括书的内容。分组读:引言、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概括内容,并交流。
(引言:光明的宝贵,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如果我有三天能用眼睛看见世界的话,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的有价值的人们,我要将我所有亲爱的朋友们都叫来,好好端详他们的面孔,将他们的外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第二天,我要去看一看那由黑夜变成白天的激动人心的奇观。我还要通过参观博物馆,戏院或电影院了解人类和自然的历史面目。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
5、精读:品味赏析内容。读出你认为深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品味、欣赏、交流。(抓重点词欣赏、理解含义、用心体会、联系实际欣赏) “对于我们所具有的感官能力和其他天赋,我想我们同样是倦怠和麻木的。只有失聪者才知道拥有听力是多么幸福;只有目盲这才知道能看见阳光是多么庆幸。那些在成年以后丧失了视觉和听力的人最能体会这一点,但是那些从未遭受视听障碍的人却几乎不懂得如何去利用这种珍贵的天赋。他们的眼睛粗枝大叶的扫过身边的世界,耳朵则模模糊糊的接受周围的声音,从不会集中起来,带上哪怕是一点点欣赏的意味。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生病了才想起健康的好,这都是老生常谈了。”
(对光明的渴望,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 “春天里,我沿着树枝触摸,希望能找到春回大地后抽出的第一支新芽,这是大自然从寒冬的睡梦中苏醒的信号。我触摸到柔软的花瓣是有说不出的欣喜,还发现他们一圈圈的卷绕着,真不简单,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奇迹。”
(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一天,我要去见那些好心、亲切的人,因为他们的友谊我的生活才变得有意义。首先我要好好看看亲爱的安妮。沙利文。梅西夫人。在我还是一个懵懂孩童的时候,她来到我的身边,向我揭示了外面的世界。我不仅仅想模糊的'看到她脸庞的轮廓,而要把她仔细端详,从她的脸上寻找深切的同情和耐心,这两种品性让她在教育我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此,就能把她的面容珍藏到我的记忆里面了。我还要凝视她的眼眸,她的眼里定然蕴藏着面对困难时的坚毅,以及她经常对我流露的对整个人类的同情心。 (感恩的心,博爱的心。)
第二天,在拥有光明的第二天,我要快速的浏览这个世界,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自然历史博物馆向我们展示的是世界的物质财富,艺术博物馆则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精神财富。以前通过触摸认识的东西现在可以仔细打量了。更让我高兴的是绘画艺术的华丽殿堂将向我敞开,从意大利那带有宗教热情的原始绘画到在视觉上给人震撼的现代作品。对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我要仔细品味,还要用韦罗内塞那色彩艳丽的作品来一饱眼福噢,对你,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这些古老的作品中包含了多少美的元素和有意义的东西啊!
(知识的丰富,对光明的渴望。)
接下来的这天早晨,我会再次黎明就起床,热切寻找新的欣喜,我敢肯定对于那些视力正常而且真正用心看世界的人来说,每一天的黎明始终都会是美的再现。今天我要过一回平常日子里的生活,融入那些忙碌于商业活动和生活琐事的人群。
(对生活的爱)在午夜,我从目盲中暂时解脱出来的短暂时光就要结束,永久的黑夜将再一次将我包围。自然,在短短的三天光明里我不能看尽我所希望看到的全部,只有当黑暗再次降临我才意识到自己来不及看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的头脑中将塞满了光辉的记忆,以至于我没有多少时间去遗憾。此后,我对每一件物品的触觉将会唤起关于它的模样的生动记忆。
(对光明的渴望,光明值得珍惜。)我作为一个目盲之人可以给那些目明之人一点建议。对那些想要把视力天赋充分发挥的人也许是一句警言:使用你的眼睛,好似明天你将失明。倾听人声的音乐、鸟儿的歌声、管弦乐强有力的旋律,仿佛明天你就会永远失聪;触摸一切你想触摸到的东西,仿佛明天你就会触觉失灵;闻闻花朵散发的清香,每一口食物都津津有味地品尝,仿佛明天你再也没有嗅觉和味觉。让每一种感官都发挥出的功能,为世界通过大自然以各种接触的方式给予你的一切欢乐和美的享受而自豪吧。
(珍惜光明,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在她的作品中,也不乏孩子对生活中的好奇,模仿书籍中写作带来的成功,阅读书籍给他带来的快乐
6、研读:联系实际,思考感悟。读过一本书,我们会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反复研读,提出你读过文章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海伦·凯勒的成功来源于什么?
她怎样获得那么丰富的知识?这本书带给我什么启示?这部作品想告诉我们什么?(对周围人的爱与感恩、对大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要有勇气、有信心)随你深入读这本书会进一步寻找答案。
三、回顾总结
1、要想更深入的解读海伦·凯勒,你在课下用心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把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段落摘录下来,带给你启发的语句铭记在心里。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
2、为更近一步了解海伦·凯勒的思想,可以扩展阅读海伦·凯勒的其他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我生活的世界》、《我的老师》、《走出黑暗》等。
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海伦·凯勒发自心底的声音。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让我们向海伦·凯勒学习,做一个在逆境中永远向上的强者,珍惜你所拥有的,用心中的爱回报爱。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感悟,不少于400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看一本完整的书常用的读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收获。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方法: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2、学生阅读实践;
3、畅谈收获体会;
教学媒体:
白板展示给学生上课阅读的片段。并且配图。让学生边读边看图,体会作者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每人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要想让自己变得聪明,那就得读书。
你能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吗?
二、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
1、你们喜欢看书吗?看了哪些课外书呢?那你是怎么看这些书的?
学生交流:
2、总结:看书是有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以手中的书为例学习怎样阅读一本完整的书。(学生手中的书是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凯勒着,刘广星改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一本奇书,2005年世界图书销量排行榜的第一名,美国家庭几乎家家都有这本书。
读着这条信息,你想说什么?学生交流。
3、激发兴趣:它到底具有什么神奇的魅力呢?让我们赶紧走进它吧!
三、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阅读导读:了解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和目录
1、拿到这本书,你认为应该先看什么? (首页中的导读)
2、导读分几个部分?(作者小传和作品简介)怎样阅读?
A.作者小传一般是在书的最前面,我们怎样去读呢?请大家打开书粗粗地看一遍。
B.从作者小传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简单介绍一下。
书中有一个主人公,她虽集盲聋哑于一身,但她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xx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她是美国的骄傲。她的名字叫——海伦·凯勒。马克·吐温说:“19世纪的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C.从作品简介中你又了解到什么?
3、还要看什么?(目录)
目录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路,通过看目录可以了解所看书的大概内容,所以我们看书,还要学会看目录。
A.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目录中有什么内容。
B.从目录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目录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啊!你们想读书吗?
4、小结阅读准备:除了看作者、作品简介和目录外,有时还要看序言,看看作者或作者邀请的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或译者对对作品所进行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阅读期待:猜想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和目录,对文章和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合上书本,先思考一下你想知道什么,或猜想一下故事情节,再打开书看看,我想,肯定会别有一番感受,我们会因为故事情节被自己猜中了而欢呼雀跃,会因为书中精彩描述而惊叹,你们有兴趣来猜想一下吗?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猜想
2、出示文中片段,请大家欣赏。
片段1:
就是在这个阳台上,我第一次听到鸟儿在唱“爱之歌”。那天,我在阳台上享受着风舍不得进房,足足呆了一个钟头。阳台的南边种着蔓藤,枝叶绕着栏杆而上;北边则种着苹果树,每当苹果花开时,扑鼻的香味令人陶醉。
忽然间,我扶着栏杆的手感觉到微微的震动,这种震动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把手放在音乐家的喉咙上的感受一样。震动是一阵一阵的,忽行忽止,就在某一个停顿的瞬间,有一片花瓣掉了下来,轻擦过我的脸颊落到地面。我立刻猜想可能是鸟儿飞来或者微风吹过,花瓣才会掉下来。我正猜测时,栏杆又开始震动了。
“到底是什么呢?”……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像,边读边提出疑问。
(2)你想到了什么?心中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交流。
“微微震动”是怎样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在震动?同学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想,和作者一起猜想,原来是鸟儿在唱“爱之歌”。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记忆。
海伦在用心体会着一点一滴,通过这传神、优美的文字,她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身为残疾的海伦尚且如此,那健康的我们就更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我们从这段文字中所感悟出来的。
我们用上面的阅读方法来读下面的经典段落,边读边想象,再感悟,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片段2: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那样充满热情。
(1)学生读文,交流:你读出了什么?联系自己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除了会看,还会思考。请把你们刚才的那番感悟写在这段文字的旁边,那就是一次非常好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把它摘录下来,不时地去看看,你肯定会有所启发的.。
(三)阅读评价:感悟人物
1、通过阅读以上两个片段,结合课文《海伦·凯勒》,你最想对海伦说些什么。
2、老师摘录的这些仅仅是书中的沧海一粟,还有许许多多更为精彩、更为惊人的语言。让我们用眼、用心去通读,读完整本书,细细去品位这一世界奇书,认识这位世界奇人。
3、请记住海伦·凯勒的名言。
(1)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海伦凯勒
(2)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倒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3)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四、阅读,终生的承诺
请大家记住下面两句话,愿大家一生与书为伴,让阅读,成为终生的承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板书设计:
阅读指导
一看:导读(作者介绍、作品简介)目录(粗读)
二想:情节内容
三看:经典句段(细读想象感悟读书笔记)
四想:人生哲理
课后反思:
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低起点,高落点”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的评价依据是:教学是否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是否注重教学环节的层递性;是否注意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是否注重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我觉得我的这堂课还是可用这些依据进行评价:开篇对海伦凯勒的简介就很好的联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理解,品味,感悟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散文语言的品味,小说原有句式的套用就是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材料阅读后的谈感受,实际上就是一种阅读指导后的反馈。
上完本节阅读指导课,我也深深感受到在今后的课外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包括感悟能力、欣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要真正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力行全过程落实”的三全理念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事实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应该“低起点”,人为拔高,容易抹杀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如果能够轻轻松松阅读,快快乐乐阅读,而不是带着很多任务去阅读,孩子就愿意。愿意去做这件事,且长期去做这件事,就会形成习惯,而这也是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目的。
我们常常谈论今天的孩子如何不愿读书,如何不肯动脑,那是对孩子的一种歪曲性理解。据我了解,本班85%的学生在市少儿图书馆或者市图书馆购买了阅读证,有70%以上的孩子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读书或借书回家看,有的孩子不仅自己去看书,还担任义务监管员,帮助其他孩子借书,参加好书推介活动,甚至和图书馆的叔叔阿姨一起去新华书店选书购书……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只要孩子有了阅读兴趣,书籍渐渐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
我们热切的希望各位老师都有一些耐心,慢慢把孩子们引入阅读世界,让孩子们与好书为伍,让书籍伴随他们成长。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油灯、蜡烛、煤油灯、电灯,了解灯的简单演变过程,知道电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观察对比,简单了解各种灯所存在的缺点,培养幼儿思维的批判性。
3、让幼儿体验和使用照明工具,感受光明带来的幸福感。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布置一个山洞;油灯、煤油灯、台灯各1"2盏;小兔头饰一个;风爷爷头饰;录音机、磁带、电话机、图片一张;手电筒、矿灯、蜡烛许多;绒毛玩具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题,幼儿感受黑暗。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提问:怎样才能在黑暗的地方看清东西?
(二)认识油灯、蜡烛、煤油灯、电灯、简单了解其缺点和优点。
1、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向幼儿逐一介绍各种灯,并请幼儿观察。
2、幼儿操作:给四种灯排列前后发明使用的顺序。
3、教师向幼儿讲述正确的排列顺序。
(三)引出手电筒和矿灯。
1、游戏《小鸡找蛋》,引出手电筒带来的方便。
2、游戏《小熊家停电了》,引出矿灯带来的方便。
3、教师小结:针对电灯的缺点,人们发明了手电筒和矿灯。
(四)体验活动:游戏《营救行动》
教师布置一个山洞,让幼儿自己选一种照明工具,想办法照亮后,去山洞营救动物和娃娃。
(五)结束活动
集体舞《兔子舞》。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讲盲童的故事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锻炼、学习角色的塑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会盲童的心理世界,培养坚强的性格。
2、让学生用手触摸不同的材料,感受各种材料的质感,用不同材料制作一幅粘贴画,送给盲校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心。
3、学唱歌曲《摘星星》,感受节奏规律和旋律的高低。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准备:
1、彩纸、毛笔、剪刀、纱巾。
2、《摘星星》歌曲录音带、花的图片(录像带)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
1、通过眼睛观察周围的色彩(如看到教师里的、窗外的),感受色彩,并试说自己喜爱的色彩名称。互相交流,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认识5-7种色彩。
2、欣赏绘画作品《童眼看世界》,看一看画中都描绘了什么,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颜色?体会用色彩表达快乐的情感。
活动二:
1、故事切入。教师可以为同学们介绍一位自强不息的盲童的故事,引导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的盲童的故事。教师事先与学生共同研究故事内容,选择学生讲述故事。倾听《光明行》(作者金光辉)中的一段钢琴曲。教师为同学们介绍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在他只有七、八岁时,也就是你们这个年龄,就能够舞动着一双小手弹奏乐曲,弹得那样有灵气,可是他从来都不画画(讨论为什么?)。教师讲授:因为他是盲童。他的名字叫金元辉,现在他长大了,走上了世界各地的舞台弹奏钢琴。一个盲童,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是什么样、他弹的钢琴是什么形状、穿的衣服是什么色彩都不知道的孩子。
2、学生用戏剧表演的形式,体验一下,眼睛蒙上纱巾,站起来,伸手四处摸一摸,感受盲童生活中的困难。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让一组同学蒙上眼睛,老师带领引导其他同学参与对话。同学谈感受,有哪些困难?心情是怎样的?
主题围绕着让我做你的眼睛这个内容,学生展开讨论(怎样克服困难,看不见害怕吗?体会坚强,这么多困难,他自己能克服吗?谁在帮助他?)关爱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社会,最后教师引申中国有6万多盲童,怎么办?引入到主题:我就是你的眼睛(教师可引导同学,盲童看不见却听得到,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我就是你的眼睛。”)。
活动三:
1、讲述《七色花》的故事,引导学生发扬关爱的人文精神。
2、你想拥有这样的花瓣吗?看图片(录像带),观察花瓣的形状,每人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颜色,学生们之间互相学习,根据学生能力记住5-7种色彩的名称,用对称的方法剪花瓣(可分小组拼摆),在自己制作的花瓣上穿毛线(丝带)完成花瓣书签。用神奇的花瓣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把花瓣书签夹在书里,那是善良的心灵。
活动四:
1、学习歌曲《摘星星》,感受歌曲旋律,根据“小星星”高低的变化,用手在空中画出音调的高低跟随着慢唱,感受音的高低变化并逐渐感受音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讨论歌词内容,认识歌曲三拍子的特点是怎样更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善良。感受四拍子与三拍子节拍的不同特点,学生分组用二声部来演唱,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师生、学生双边活动较多,建议采用随机评价、口头评价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摘星星》,诗歌《盲童》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欣赏录像带等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导课:请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配乐诗歌。
盲童
从小我就是一个盲童娃娃,在摸索探求中渐渐长大。
虽然我看不见五彩云霞, 心中却盛开着芬芳的鲜花。
虽然我看不见奔腾的江河,汹涌的波涛却在我脑海拍打。
燕子在为我吟唱着春天的故事,小溪在为我讲述着金秋的童话。
我不寂寞,我不忧伤,
我的知音,我的朋友遍天下。
大家了解这类人群吗?(请学生回答他们所了解的故事。)
三、新授:
唱一唱:
1、学习歌曲《摘星星》,感受歌曲旋律,根据“小星星”高低的变化,用手在空中画出音调的高低跟随着慢唱,感受音的高低变化并逐渐感受音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讨论歌词内容,认识歌曲三拍子的特点是怎样更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善良。感受四拍子与三拍子节拍的不同特点,学生分组用二声部来演唱,用打击乐器伴奏。
方法:集体齐朗读歌词:
1、朗读歌词:集体听教师有表情地朗读歌词。
2、范唱:集体听歌曲范唱一遍。
3、学生跟琴演唱
要求:1、唱准音名和音高及节奏。
2、注意演唱的方法。
听故事:
1、讲述《七色花》的故事,引导学生发扬关爱的人文精神。
2、你想拥有这样的花瓣吗?看图片(录像带),观察花瓣的形状,每人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颜色,学生们之间互相学习,根据学生能力记住5-7种色彩的名称,用对称的方法剪花瓣(可分小组拼摆),在自己制作的花瓣上穿毛线(丝带)完成花瓣书签。用神奇的花瓣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把花瓣书签夹在书里,那是善良的心灵。
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感受。
将自己所了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你同时又是怎样做的。
课堂拓展:
1、了解身边盲童的故事,并设计怎样为他或她解忧。
2、和你的爸爸、妈妈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了解他们的想法。
3、当一次小老师,将歌曲《摘星星》教给家长学唱。
课堂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摘星星》、了解身边的各种材料和颜色,用自己身边的工具和材料制作一幅作品送给盲童小朋友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欣赏录像带等
课型:绘画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导课: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听一段小故事。这是关于一位盲童小朋友的。现在,他已经能够周游世界各国进行巡回演出了,你们相信吗?
三、新授:
听一听:
1、故事切入。教师可以为同学们介绍一位自强不息的盲童的故事,引导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的盲童的故事。教师事先与学生共同研究故事内容,选择学生讲述故事。倾听《光明行》(作者金光辉)中的一段钢琴曲。教师为同学们介绍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在他只有七、八岁时,也就是你们这个年龄,就能够舞动着一双小手弹奏乐曲,弹得那样有灵气,可是他从来都不画画(讨论为什么?)。教师讲授:因为他是盲童。他的名字叫金元辉,现在他长大了,走上了世界各地的舞台弹奏钢琴。一个盲童,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是什么样、他弹的钢琴是什么形状、穿的衣服是什么色彩都不知道的孩子。
2、学生用戏剧表演的形式,体验一下,眼睛蒙上纱巾,站起来,伸手四处摸一摸,感受盲童生活中的困难。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让一组同学蒙上眼睛,老师带领引导其他同学参与对话。同学谈感受,有哪些困难?心情是怎样的?
主题围绕着让我做你的眼睛这个内容,学生展开讨论(怎样克服困难,看不见害怕吗?体会坚强,这么多困难,他自己能克服吗?谁在帮助他?)关爱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社会,最后教师引申中国有6万多盲童,怎么办?引入到主题:我就是你的眼睛(教师可引导同学,盲童看不见却听得到,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我就是你的眼睛。”)。
学一学:
1、通过眼睛观察周围的色彩(如看到教师里的、窗外的),感受色彩,并试说自己喜爱的色彩名称。互相交流,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认识5-7种色彩。
2、欣赏绘画作品《童眼看世界》,看一看画中都描绘了什么,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颜色?体会用色彩表达快乐的情感。
画一画、做一做:
鼓励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各种材料制作一幅作品,并且送给盲童小朋友。
作品大展示:
将学生作品展示,给予鼓励。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特别是一些制作精美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不易和作品完成时的欢喜。
摸一摸:
感受一下盲童小朋友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请你闭上眼睛,触摸一下,体验各种材料的质感。
演一演:
各小组可以先讨论设计出主题,然后进行表演。
例如:“遇到盲童时”为主题,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此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能力。
课堂拓展:
1、将你在课堂上的收获说给家长听。
2、可以为盲童小朋友设计一种器械为他们解除看不见的困扰。
课堂评价:
1、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2、学生们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的方式,对自己在表演中的表现予以评价。
3、老师恰如其分的利用时机对学生进行开发,开发他们善良的本性。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阅读过程中,认真感受海伦在苦难的成长中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欲望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在生活、学习中能够学习主人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海伦.凯勒》导入
1.同学谈心目中的海伦.凯勒。
2.课前同学们已经课前阅读了第一章“开启心灵的眼睛”,第二章“我的求学之路”,第三章“迎接新生活”,现在请你同桌谈谈以下问题。
(1)在这山间秋色中海伦尽情地享受,她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2)海伦为什么喜欢剧院生活,而不喜欢演讲生活?
(3)你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全班展示汇报以上问题。
二、阅读第四章“假如给三天光明”
(一)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四章阅读导语“也许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已经拥有的不知道珍惜,而总是去追逐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1.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和同桌交流。
(二)自由朗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快速阅读184页——203页。分为四部分“学会珍惜”、“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2.圈画出带有批注的生字词语。
3.重视带有重点符号的句子。
4.关注每一部分后面的“成长启示”、“要点思考”、“写作积累”
(三)交流读后体会
1.感受成长启示:
(1)课件出示“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驻足,但是我们总是错过它们而不自知。当某一天,它们消失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为什么没有多看一眼,这时多少会有点遗憾与悔恨。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眼前的美丽,珍惜眼前的情意,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想起追逐。”
思考一下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组内交流。推荐展示发言。
(2)课件出示“海伦想象着能看见事物的第一天,自己能做些什么。她是多么渴望光明啊,所以她珍惜所能看见的一切,而且看得深沉而又入迷。但我们视力正常的人却往往忽略了身边存在而又值得欣赏的东西。”
你对这段话有是怎么理解?
(3)“第二天”、“第三天”的成长启示,和同学交流想法。
(四)思考感悟
1.课件出示
(1)海伦为什么要先看人,这里表达了她怎样的一种情感?
(2)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拥有和海伦一样的.境遇,自己将会怎样做?
(3)看过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推荐同学全班交流。
2.出示:作者为什么设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小组内讨论交流,推荐发言。
预设:第一问,对世人拥有光明却不珍惜,表示遗憾;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这种幸福。第二问,以此表达自己对身残志坚的坚强忍耐、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类的友爱。第三问,警示我们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追求知识,追求道德完善,并且不被任何困难吓倒。
三、学习写法
(一)小组交流书中的写作方法。
(二)全班展示交流:
1.预设“松针或者海绵似的柔草铺就的茂盛葱郁的地毯”。把松针和柔草比作地毯,形象生动。
2.预设“季节变换的华丽场面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永无止息的戏剧,它的情节从我手指尖上一幕幕滑过。”比喻,语言优美,想象丰富。
3.预设“我还想尽情欣赏韦罗内赛温暖的色彩,研究埃尔.格列柯的神秘之处,从柯罗的作品中捕捉对大自然的新看法”。韦罗内塞: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主要画家,以擅长运用华美色彩著称。埃尔.格列柯:西班牙画家,作品色彩明亮偏冷,任务造型奇异修长。柯罗:法国风景画家。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写法。
……
四、阅读延伸
(一)看本书名言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感悟。
2.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
(二)看“作者名片:海伦.凯勒”“人物名片:安妮.莎莉文”
莎莉文这只照亮了别人的蜡烛,她默默地隐身背后,从不抱怨。没有莎莉文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海伦是莎莉文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莎莉文就是创造奇迹的的人。六年级了,同学们马上小学毕业了,希望同学们进入初中以后,继续努力学习,你们就是我的骄傲!
(三)作业:看“名家点评”、“读后感优秀例文”,课后根据自己对这本书人物,写作方法等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国海伦.凯勒身残志坚
安妮.莎莉文照亮凯勒的蜡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教学设计09-06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教学设计09-29
《假如》优秀教学设计08-30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语文教案09-14
英语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05-31
《假如》-教案教学设计07-20
《假如》教学设计与反思08-07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06-08
教学设计:《假如没有灰尘》09-10
假如教学设计范文参考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