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
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实验现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实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应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实验2] 胶体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实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实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 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2]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实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2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及乳化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3.初步分清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4.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
1、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理解
2、正确理解溶解与分散及乳化现象。
教学课型:
实验探究、讲授型
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中已接触到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是陌生的,且第七章《酸碱盐》将重点学习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和用途,因而这章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溶解与乳化
引课:
[师提问]: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化学方程式(湿法冶金)
学生板书:略
[师提问]:你们知道硫酸铜溶液是如何配制的吗?在配制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硫酸铜的溶液的性质与纯水的性质有哪些不同?
[师生互动]:填表6-1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师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与探究2(乳化现象)
[师生互动]:师生实验探究过程(略)
[师引导]:选择实验小组汇报探究1的现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并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粉笔灰:浑浊固体小颗粒悬浮分层
植物油:浑浊液体小液滴悬浮分层
高锰酸钾:红色透明液体稳定不分层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是对溶液的概念及特征的解读。
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例:浑浊的黄河水;石灰浆及墙体涂料等。
2、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橡胶树的乳胶等。
3、如果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等。
[师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师提问]:1、溶液是否一定是无色的?
2、溶液是否一定是液态的?
[师引导]:归纳出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液态溶液,但也有固态及气态溶液;溶液也不一定是无色的。举例(略)
[师提问]:粉笔灰溶解到水中这句话对吗?糖溶解到水中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是特殊的分散过程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师生互动]:选择实验小组汇报探究2的现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并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乳化现象、乳化剂的概念及乳化作用。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生]:学生课堂练习
[师生互动]:课堂练习分析点评。
[师总结]:(略)
[作业布置]:P9页1、2、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过程,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分析总结能力,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范文,例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在水中呢?它们有什么样的用途呢?
【学生回答】蔗糖分散到水中,可以饮用来补充能量;咖啡分散到水中可以饮用;石灰分散到水中可以用来粉刷墙壁;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医院作为生理盐水进行输液等。
【教师总结】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一起来探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悬浊液和乳浊液
【学生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表格当中。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如何将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可以参考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哪些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哪些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
【学生回答】高锰酸钾、食盐和蔗糖分散到水中可以分为一类,形成了均匀、透明的液体;粉笔灰是一类,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食用油是一类,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分类依据是分散到水中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教师总结】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不是均匀、稳定的,久置后会产生沉淀或分层。
2.溶解
【播放视频】播放蔗糖、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微观视频。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食盐、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食盐和蔗糖加入水中,构成食盐的钠离子、氯离子和构成蔗糖的蔗糖分子扩散进入水中。
【教师总结】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教师讲授】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均相同。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保持稳定,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溶液?
【学生回答】碘酒溶液,矿泉水,饮料等。
3.加速溶解的方法
【教师提问】老师想要制作一杯糖水,但是将糖块放进去发现溶解的比较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呢?
【学生回答】可以用筷子搅拌。
【教师引导】搅拌是经常用到的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法?请同学们讨论并作出猜想。
【学生回答】猜想1:溶解时不断搅拌;猜想2:溶解前将固体碾碎;猜想3:溶解时进行加热。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么?溶液是无色的么?请举例说明。
解析: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蒸馏水均一稳定,但它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下设计蔗糖溶解实验验证提出的三个猜想。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散系的概念,包括分散质和分散剂的定义。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方法,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
了解胶体的特性及其与其他分散系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分散系的性质。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胶体的特性及其与其他分散系的比较。
教学难点:
胶体的形成机制和性质。
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与分散系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烧杯、搅拌器、透明胶纸等。
实验药品:淀粉、碘溶液、洗衣粉、硬水、软水、盐水等。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如牛奶、糖水、烟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2、知识讲解:
详细介绍分散系的概念,包括分散质和分散剂的定义,以及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重点讲解胶体的特性,如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等,并与溶液和浊液进行比较。
3、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不同分散系的性质和变化。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制备淀粉溶胶观察其变化、制备洗衣粉溶液观察其在硬水和软水中的变化、用透明胶纸制成胶体溶液观察其性质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尝试解释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4、总结归纳:
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分散系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强调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差异和特性,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巩固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或简答题,考查学生对分散系概念、分类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拓展延伸:
介绍分散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涂料、墨水、化妆品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评估学生对分散系概念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散系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掌握溶液、胶体、浊液等分散系的特征及其区分方法。
了解胶体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散系的`概念、组成及分类;溶液、胶体、浊液的区分方法。
难点:胶体的形成和性质;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量筒等。
实验药品:食盐、碘、淀粉、洗衣粉、透明胶纸等。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实验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盐水、牛奶、泥水等)引入分散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
详细讲解分散系的概念、组成及分类,重点介绍溶液、胶体、浊液的特征和区分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实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3、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包括制备淀粉溶胶、洗衣粉溶液等,观察不同分散系的性质和变化。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想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总结归纳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胶体的性质等重点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分散系概念、组成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建议,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通用10篇)12-13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08-25
九年级《物质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07-28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说课设计08-04
苹果的营养物质及功效03-09
教学设计02-11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太阳的教学设计11-05
生活中常见的矿物质10-23
植物类食物的营养物质10-19
《鸟语》教学设计 鸟的语言教学设计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