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7 10:07:37 维泽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观潮》教学设计 1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4——6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整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体验百分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相关信息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体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

  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提问:今天,老师穿的这件衣服漂亮吗?知道是什么面料的吗?猜一猜?学生猜后,师出示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翻出标签告诉学生引出标签上的百分数,并板书这个百分数,让学生也翻翻自己的衣服标签上的百分数对其进行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它叫百分数。(板书课题)

  在探究新知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对于百分数,你还想了解它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接下来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来深入认识和研究百分数。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一)百分数的意义

  1、师述:全乡数学计算大赛就要开始了,本班准备推荐一名计算能力强,正确率高的同学参加这次必须赛,请看大屏幕,2、出示本班三位同学的计算成绩让学生读,游诗源曾经做了20道数学题,对了18道;唐顺曾经做了10道数学题,对了7道;游冰伟曾经做了25道数学题,对了21道。你认为应该排谁去参加这次的比赛?(点名学生答)

  3、师提问:就这样看看得出结果吗?争得出结果吗?怎么办呢?(生答算一算)

  4、让学生拿出答题卡,先填做对了几分之几,在进行同分。同时,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答题卡。

  5、展示学生答题卡,并让学生回报结果。

  6、让学生比较通分后这一栏分数的分母都是多少?(生答100)教师指着这3个分母为100的分数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百分数。

  7、提问:这3个百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后得到的结果,(生答:对的道数和做题总数)师板书这两个量。

  8、提问:如果我们把对的道数改称为一个数,做做题总数改称为另一个数,请问同学们,百分数是个怎样的数?(生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9、分别让学生说这3个百分数谁是谁的几分之几,10、师述:由于百分数容易比较与分析,所以又叫百分比和百分率,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百分数的读法及写法

  1、让学生继续观察这几个百分数,师告诉学生它们还有另一种写法,师边示范边讲解保留分子,把分母改写成百分号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练习写百分数。

  2、让学生试着读这些百分数。

  (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见过百分数吗?在哪里见过?(充分让学生说)提问: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百分数,那我就在想,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使用百分数呢?它有什么优点?(学生说)

  师小结:百分数是把总数看做100份,分母固定,所以特别便于人们去比较和分析。

  (四)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除此之外,百分数与分数也有很大的区别,请看大屏幕,下面哪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哪个不能?为什么?(学生分辨后说出理由)

  师小结: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后面不能带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一种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虽然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使用的时候要注意!

  三、练习

  1、在规定时间内任意写10个百分数,要写得规范。(请一个学生上来板书,其他学生在纸上练习)

  2、你会读百分数吗?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下面不仅要考考你们的数学知识,还要考考你们的语文能力。这些成语能用哪个百分数表示?(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半壁江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九死一生)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这节课百分之几的知识?(学生自由答)师述: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是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节课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相信你们100%都能获得成功。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作为获取成功的动力!

  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几个男生罚球命中率的问题,在比一比谁点球水平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三,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趣味数学,猜成语中的百分数,学生对这道题特别感兴趣。

  这一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 、在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百分数的意义时,对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没有让学生讨论加以鉴别,是教师说出的,练习时学生考虑的时间也少了些。

  2 、练习量太少了,百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较抽象的,当学生已认识到了百分数的意义时,可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3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思考的时间不足,主动探究不够。

  今后还是要注意教学的一些环节的处理,比如百分数的读写法涉及到教学的规范性,最好还是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比较好。此外,还要注意尽可能地放开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主

  《观潮》教学设计 3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分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

  教师

  1、齐读“天下奇观”;

  可能谈:钱塘江所处的位置;有关潮汐潮水的知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课文顺序等。

  2、潮来时的样子;课文如何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出示自学提示:

  a、 划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

  b、 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c、 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交流讨论汇报

  a、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读一读

  比赛读——自由读——师读生想象画面;互相评价(师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句子不读?)

  c、想一想描写的顺序。

  e、生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较句子:

  从远处传来响声。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想象:“闷雷”常在什么时候响起来?

  好处:把远处江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江潮巨大,沉闷的声音。

  原因:音速快于声速。

  f读“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评议——质疑——联系实际谈——有感情朗读

  生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方法: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评一评。

  重点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联系实际谈)

  3、师生观录像,生想:如果你在观潮的人群中,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4、生谈感受:当你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外国游客看到这壮丽的景象又会说什么?

  学习方法:

  读中品奇——谈自己的想法——抓重点词理解——概括特点(音大,势猛,水位高)

  问题:正月十五不能去观看,因为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质疑:为什么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生答师补充:引力的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谈一谈。

  2、你们现在最渴望的是什么?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主体探究

  (一)合作探究学习“潮来时”

  1、同学们,请你们先去饱览一下壮丽、奇特的大潮景观,一会儿我们交流心得体会。

  2、交流讨论汇报

  b、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如此之美,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大潮声音、样子的变化呢?

  d、课文首先描写的是什么?

  f紧接着,人们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种方法继续谈大潮的变化。

  看幻灯理解:移、逐渐、横贯江面、白色城墙、二丈多高。

  g师谈:课文中最能体现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是哪一句?

  师谈: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与老师一样心潮澎湃,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一睹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师:看完录像,我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我很想背诵课文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也可以参加。(师生齐背)

  过渡: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又是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二)探讨学习“潮过之后”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名副其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将在正月十五去观赏这壮景,有愿意去的同学可与我同行。

  学生的质疑再次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三、导学达标

  同学们,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奇特,使我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四、应用创新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成功定会属于你。

  作业:设计导游语或写一首小诗;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观潮》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七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观潮》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cáo)坦克(tǎntǎng)

  笼罩(zàozhào)颤动(zhàn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若现漫天()地风平浪()

  人声()沸水()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观潮》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平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平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平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

  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观潮》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观潮》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观潮》教学设计 9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观潮》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设计01-17

周密观潮的教学设计10-09

《观潮》精品教学设计11-21

《观潮》的优秀教学设计11-30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7-03

观潮教学设计15篇05-12

最新《观潮》教学设计模板10-07

《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3篇)06-09

《观潮》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12-20

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3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