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6 18:17: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精选9篇)

  课堂上需要用到的教学设计应该要怎么开展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模板,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课堂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习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习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习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课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明朗、欢快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动词:爬、笑、跳、亮。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幅(画有太阳、小溪、窗户、花朵、妈妈)、录音磁带《阳光》

  知识准备:知道阳光是什么。

  重点: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难点: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动词:爬、笑、跳、亮。

  教学过程:

  (一)、观察背景图引入,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1、出示背景图,引出诗歌名称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图上面有什么啊?

  小结:"在蓝蓝的天空上有一轮金色的太阳,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有小溪流、有房子、有花儿,还有一个妈妈。其实这幅画里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阳光》"

  (二)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声音朗诵,让幼儿感受诗歌明朗、欢快的节奏,并理解诗歌的画面

  1、听录音磁带,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节奏。

  提问:"听完这首诗歌,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样?

  2、借助教具,教师有感情朗诵诗歌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

  提问:"阳光先照在什么地方呢?""接着阳光又照在什么地方?""阳光再照到什么地方呢?""最后阳光照在什么地方?"小结:"阳光先照在了窗上,接着照在了花上,又照在了溪上,最后啊,照在了妈妈的眼里。"

  3、教师第三遍朗诵诗歌,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掌握诗歌中的几个动词。

  提问:"阳光,在什么上爬着?""阳光,在什么上笑着?""阳光,在小溪上怎么样?""阳光在妈妈的眼里又是怎么样?"(教师逐一提问个别幼儿,要求幼儿用诗歌的原句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幼儿回答后,请全班幼儿一起念一遍原诗句。)提问:"为什么说阳光在窗上爬着?在花上笑着?在溪上跳着?在妈妈的眼里闪着?"

  (三)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借助挂图,幼儿尝试完整地朗读诗歌。

  2、幼儿第二遍完整地朗诵诗歌。

  3、有感情地跟老师朗诵4、请个别幼儿朗诵诗歌。

  (四)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阳光,找找阳光都照在了那里。

  活动延伸幼儿把寻找到的"阳光"画下来,至少要四样,为下次活动的仿编"阳光"的诗歌做准备。

  课堂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从题目上看是一篇论事的文章,学习论事的文章就要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事件的叙述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题目为一个动宾短语,谓语的词“送”,宾语“阳光”,读了这个题目我们也许会想:是谁送阳光呢?送阳光给谁呢?为什么要送阳光呢?阳光如何送呢?送的结果又怎样呢?学生有了这些疑问,正是这个题目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学习苗苗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感受文中散发的浓浓的亲情,懂得关心长辈,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阳光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给别人送过阳光吗?有一个叫苗苗的小女孩就送阳光,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课文。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正音,标出自然段。

  (3)范读课文,加深对课文感情的体会。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指导:

  ①苗苗沐浴在阳光中的情景。

  ②当苗苗看到裙子里充满阳光时会怎么想?然后又是怎么做的?

  (3)指导学生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在读中体会:苗苗把阳光带回家后发生了什么事?苗苗包得严严实实的阳光怎么没有了呢?而奶奶为什么说没有丢?让学生边读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合理的'想象,体会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用“一就”说话(体会急切心情)

  ②联系课后说的内容:奶奶后来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谈谈自己的理解。

  4、升华主题。

  (1)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2)你以后也会给别人送“阳光”吗?

  5、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

  课堂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

  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

  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

  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分别在4、6、7、8、11段以上四处对话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可笑在我们读者心中却并非轻松,而是饱含着一种辛酸。)

  3、师生讨论分析另两处对话。

  (分别在10、12段。教师要借助掌柜之言语,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封建社会里的那种阴森的人际关系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语言的其他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言为心声”,在上述这些话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还通过语词的断断续续或与标点的灵活运用相结合,生动地描摹人物神态……要求学生从文中各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五、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概括文中七个精彩对话的特色:绘声绘色,如闻如见。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六、练习设计

  课后注意细心观察周围不同人物的语言并作二三个片段描写的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等词语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细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顾父亲的爱,向父亲写封感谢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子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父亲、孝敬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

  难点: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示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作家,他踏着春天的脚步而来,给我们带来春花春草图,献上春雨迎春图,然后匆匆而去,带着我们去看梅雨潭那奇异的绿,欣赏荷花潭那上空美丽的月色这位作家是谁呢?(朱自清)今天,在行进的途中,他还会娓娓动听的给我们讲一段他父亲的故事,听听作为儿子的他,怎样看他的父亲的

  说到儿子眼中的父亲,老师想起了流传甚广得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方法:引导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入手,就容易找出来

  明确:写的事有“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等最主要的是“车站送别”

  (2)这几件事情作者是通过哪个词语连接成一篇完整的课文的

  (背影)

  (3)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背影,你在文中能找出来吗?

  (四次)

  (4)分别出现在文中的那些段落?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或者在背影前面加一个动词,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5)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在文中多次流泪,你能找出来吗?

  三、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1、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第二次的“背影”是“买橘子时的背影”还是的“背影”

  A:人的特征:老人的背影,胖子的背影,腿脚不便者的背影

  B:人的处境:一个刚失去母亲者的背影;一个刚失业的人的背影,

  C:观察者感受:一个令人心酸的背影,一个令人感动的背影,熟悉而又陌生的

  5、父亲真正让儿子感动的是背影吗?

  明确:是从背影上感受到的你爱

  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悲伤地背影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感动地背影

  内心充满伤痛的背影

  3、视频欣赏:

  让我们欣赏一下电视散文《背影》中的这一画面

  A请同学们联系“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内容,认真研读、思考,思考:父亲的这一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明确:有表现是流泪开始时对父亲行为的不以为然

  B父亲真正让儿子感动的是背影吗?

  明确:是从背影上感受到的你爱

  C这种爱和平时一样吗?

  ①对父亲的感激、感动: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这一背影让我了解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对他的种种做法“我”由衷地感激

  ②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特定环境)

  祸不单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生计难维直至写作时已经是“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劝慰我——天无绝人之路

  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的背影,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③对父亲爱子情深的理解: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

  “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

  “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买桔时的背影让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原来这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④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暗笑他的迂

  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时,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⑤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对父亲的感激、理解,为自己幼稚的举动的深深忏悔、自责,都伴随着“泪水”倾泻而出

  泪水直接指向背影,背影总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泪水噙满了儿子对父亲的疼惜,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就是父子间相爱相怜的至爱亲情

  四、如果这个背影就是你的父亲,此时此刻,应该怎么做?

  作者一方面为理解到的深深的父爱而感激流泪,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当初对父亲的爱不理解而自责惭愧“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也有类似的感受吗?你父母平时为你做的细小的事时,你是怎么想的?

  1、师举例:因自己背心发冷的病,所以,天气稍一转凉,母样就念叼要多穿衣服我不耐烦了后来我想到了:“妈,你真好不过,我现在不冷,冷的话,我自己会穿的”还有,弟弟回家吃饭,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多烧几个菜,可弟弟们吃着,没反应,好象没发生什么事

  2、你们畅谈:你有没有——父母为你付出时,你没反应?或者父母为你付出时,你还体会不到,甚至“好心当作驴肝肺”,责怪他这样那样的?

  3、孔刃非教授说“孝敬一定是在当时不要说等我挣了钱再来孝敬、等我当了大官再来孝敬不孝敬父母,你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当那么大的官干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爱深厚无比,你都不孝顺,那么你还会教顺谁呢?只有从爱父母做起,才会关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社会

  五、结束语

  有人说:“父爱象一张弓,折弯身躯蓄一生之势把孩子射向远方”父爱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广阔,如郁金香般含蓄在这种爱的光环笼罩下,我们应该知道:我们都是幸福的!

  同学们,父爱时时萦绕在我们周围:我想写一首诗来赞美父爱,总觉得我的词句在父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我想,还是找一首歌来歌唱父爱吧,其实,只要我们能理解那份爱、懂得那份爱、珍惜那份爱就足够了,这样,我们便能永远沐浴在父爱的阳光里

  课堂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并积累文中精彩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从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等重点词句中感悟人物特点;

  3、读写结合,学会阅读写人文章,领悟写法特点。

  [学习重点]:

  读懂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时即将沉没时,是怎样井然有序地展开救援。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意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学习。

  1、介绍有关雨果的作品,引出主人公——船长。(出示雨果的图片及介绍)

  2、板书课题,探讨课文是属于写什么的文章,引导学生质疑:船长做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引导学生学习回忆写人文章的方法。(顺势课件ppt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思考提出的问题。

  1、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在读的时候标记生字新词,才提出的问题并试着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完后,先同学之间交流对问题的见解,再指名说说。

  3、全班交流,指明说说。

  (1)再说说自己在文中积累了哪些生字新词?师ppt出示自己挑选的词语,认一认,并思考每一组词共同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线索。

  1、阴森森剖开嘈杂一窝蜂不可开交(遇难)

  2、巍然屹立沉着镇定调遣井然有序没有斗殴(救援)

  3、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沉入深渊忠于职守(殉职)

  (2)船长做了什么?根据提示的关键词说说引导学生概括全文内容。

  (3)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话语来概括。抓住关键词:忠于职守。

  三、细读课文,了解船长在危难时刻的表现,感悟船长的优秀品质。

  (一)、了解遇难时人们的表现。

  1、读课文相关内容,标记遇难时轮船的状况与人们的表现。想一想当时的情形。试着边读边做批注。

  2、读后说说遇难时的情形。体会人们一片恐慌的情景。(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出示轮船沉没时慌乱的视频,进入情境的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引导思考:此时人们都在想什么?

  (二)、读懂全船一片恐慌时,船长如何指挥救援,感悟船长是如何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1、读一读船长指挥救援的内容,想一想船长是如何指挥救援的。标记印象深刻的语句,并做好相应的批注。从他的表现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2、读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指挥救援的过程:先是大吼,然后是与机械师对话,在对话后作出命令,指挥控制,提醒,催促。救援中,在救援过程中,你对船长印像最深的描写是——(生结合有关重点句谈看法,师出示相关句子,针对学生的看法适时点拨补充)。

  4、在救援之中我们读到最多的还是关于船长的——语言。从这些语言与神情之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船长——(学生说)

  (三)、了解船长殉职的情形,读懂船长这样做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

  1、读一读船长殉职时的内容,划一划船长殉职时的样子,想一想船长在想什么。

  2、读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疑。

  3、师做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课件出示:完成填空;哈尔威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

  4、面对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船长,你最想向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四、回顾全文,了解文章描写上的特点。懂得如何写人。

  1、哈尔威船长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雨果在人物刻画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你领悟到了一些什么?

  2、总结全文。

  课堂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先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抽取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及示教学突破】

  1、重点:

  ⑴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⑵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⑶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2、难点:

  作者的写作极其“诚实”,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教学突破】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另外,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2、对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应有所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介绍背景资料。

  2、叙述事件,进入新课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一、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一个月的寒假刚刚过去,大家一定和父母亲人们在一起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感受到了浓浓亲情。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呢?

  抽学生讲述。

  2、师:很好,刚才大家讲了让自己最感动的事。本课描写的是“背影”,是让作者望而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活动:

  1、积极思考,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踊跃发言,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2、听了教师的话,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么好写的呢?看着背影就能落泪,可能吗?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

  3、仔细听教师讲述,作相应记录。

  二、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1、抽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人物、事件、地点。

  ⑵不能理解的词句。

  ⑶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

  ⑷写背影的语句。

  学生活动:

  1、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三、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

  1、师: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还是我的家庭困难?

  3、师:文章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请试着概括一下。

  4、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脉络,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生:是课文第一句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题是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3、生:一共写了四个。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4、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5、讨论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本课小结

  本课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导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础。随后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知晓了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了文章脉络,对文中渗透的浓浓爱意有了较为切实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开篇破题惦记背影(思念父亲)事情经过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结尾抒怀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重点研读第6段。

  2、感受文中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3、阅读理解2、3、4、5段。

  4、进一步感受父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怀。

  5、辅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6、完成随堂练习。

  一、重点研读第6段

  教师活动: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6段。

  2、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了父亲的背影?

  3、组织学生讨论: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作细致描写,请把这些词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这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效果?

  4、师:我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泪很快流下来了”,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5、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我”总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么?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点拨: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7、师: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有何意味?

  点拨: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隋。

  学生活动: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另一个是父亲送我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感受文中关键词的作用及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4、生: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5、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指导明确答案。

  6、用心体会。

  7、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二、阅读理解2、3、4、5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第2、3、4、5段。

  2、师:“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3、师:4、5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当时感受到这种关怀了吗?

  让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

  4、师:“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句话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1、细读相关段落,感受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2、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亲本打算让茶房陪我上车,后来终究不放心,决定自己去。送我上车时特地选了一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又嘱咐茶房照顾我,并再三叮嘱我路上要小心,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4、研讨这句话的作用。

  三、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活动:

  1、抽学生完成随堂练习一,了解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导人随堂练习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明确。

  学生活动: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练习。

  2、独立思考重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体会。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着重对课文第6段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在描写中的表达效果。另外,本节课还对课文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见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第三课时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写作。

  2、引领学生品析名画。

  学生活动

  1、用朴实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品析《父亲》,培养艺术鉴赏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小作文

  教师活动: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鼓励学生发言,朗读自己的作品。

  3、当场点评。

  学生活动:

  1、尝试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某个人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2、举手朗读自已的作品。

  3、听教师点评,找出不足点加以完善。

  二、名画赏析

  教师活动:

  1、对油画《父亲》的创作背影作相应介绍。

  2、让学生细细品味,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3、加以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愿教育,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述,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品析。

  3、在教师引领下用心体会。

  三、本课小结

  学以致用,本课的小作文就是针对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的训练。而名画赏析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外,还应根据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父亲

  罗中立

  背景:经过辛勤劳动换朱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古铜色的老脸

  车辙似的皱纹

  犁耙似的手

  破旧的茶碗

  缺了牙的嘴

  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背影》是篇传统课文,有报道说某出版社在编选教科书时打算将这篇课文删去,其理由有二:一是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二是父亲攀爬月台是违章行为,且很危险,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整体把握内容最好从理清全文脉络人手,全文的脉络舒以列表板书。

  2、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很容易感知,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时间。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理的变化。课文写得十分坦诚,作者在文中前后的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后来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才良心发现,感受到父亲的爱。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巩固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3、4、5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教学准备:投影片

  一、语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2、复习:通过上节课我们已知道了莫高窟的位置和概貌。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介绍。(生叙述)

  二、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以其遍地的文化遗迹,沧桑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而闻名于世。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所以我们把她称作祖国西北的一颗(生:明珠)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这颗“明珠”?

  2、师:默读2-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生答:那里有两千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壁画,面积不大的藏经洞里有六万多万件文物。

  师板书:彩塑两千多尊

  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藏经洞六万多万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去看看彩塑吧。浏览第二自然段

  2、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

  (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3、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

  (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

  这些彩塑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相机板书:精妙绝伦)指名再读

  4、哪位来描述一尊你最喜欢的彩塑?

  5、此时,你就站在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前,你会说些什么?

  6、本文的结构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哪篇课文结构一样。(小镇的早晨总分)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研究敦煌的学者说国:“敦煌的艺术的'载体主要是彩塑和壁画。”我们已参观完彩塑,再去欣赏欣赏壁画。

  默读,并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2、交流,朗读

  3、师:壁画的图案、色彩是绚丽多姿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有(引读:)。

  4、课文几处都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我们也来写写

  出示:游人们神态各异,有,有,有。其中。

  5、看着这些,你的脑海浮现哪些描绘它的词语?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可是,正如余秋雨所说:“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几卷经文?我好恨!”莫高窟步履蹒跚地走过了它二千多年的历史,大量文物虽然被掠走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资料

  3、师:然而,不管这些文物流落到何处,上面始终刻着两个字——中国。莫高窟属于中国,而且只属于中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当你看到了这一尊尊彩塑,一幅幅壁画,看到这藏经洞里的珍贵文物,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板书: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3、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赞美一下古代的劳动人民。

  三、拓展延伸

  1、师:面对这艺术殿堂,一定让你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前最想说什么?

  2、师:敦煌的艺术古老而又年轻,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我们用著名作家余秋雨的诗句来结束全文

  她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

  她把人性神化,付于造型,

  又用造型引发人性,

  于是,

  她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一种圣洁的沉淀,

  一种永久的向往。

  她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在她的怀抱里,

  神人交融,时空飞腾。

  于是,

  她让人们走进神话,

  走进寓言。

  在这里,

  狂欢是天然秩序,

  释放是天赋人格,

  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我们是飞天,

  飞天就是我们。

  (六)欣赏

  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对镜梳妆,姿态优雅;有的扑蝶嬉戏,流连花间;有的手托果盘,采摘蟠桃;有的弹琴吹箫,自我陶醉;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精选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设计04-14

雷雨课堂教学设计03-30

金子的课堂教学设计03-22

《春酒》课堂教学设计03-30

《颐和园》精彩课堂教学设计03-04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4-21

《春雨的色彩》课堂教学设计03-08

《自然之道》课堂教学设计03-31

《太阳》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03-31

翻转课堂课堂教学设计05-2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精选9篇)

  课堂上需要用到的教学设计应该要怎么开展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模板,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课堂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习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习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习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课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明朗、欢快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动词:爬、笑、跳、亮。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幅(画有太阳、小溪、窗户、花朵、妈妈)、录音磁带《阳光》

  知识准备:知道阳光是什么。

  重点: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难点: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动词:爬、笑、跳、亮。

  教学过程:

  (一)、观察背景图引入,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1、出示背景图,引出诗歌名称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图上面有什么啊?

  小结:"在蓝蓝的天空上有一轮金色的太阳,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有小溪流、有房子、有花儿,还有一个妈妈。其实这幅画里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阳光》"

  (二)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声音朗诵,让幼儿感受诗歌明朗、欢快的节奏,并理解诗歌的画面

  1、听录音磁带,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节奏。

  提问:"听完这首诗歌,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样?

  2、借助教具,教师有感情朗诵诗歌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

  提问:"阳光先照在什么地方呢?""接着阳光又照在什么地方?""阳光再照到什么地方呢?""最后阳光照在什么地方?"小结:"阳光先照在了窗上,接着照在了花上,又照在了溪上,最后啊,照在了妈妈的眼里。"

  3、教师第三遍朗诵诗歌,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掌握诗歌中的几个动词。

  提问:"阳光,在什么上爬着?""阳光,在什么上笑着?""阳光,在小溪上怎么样?""阳光在妈妈的眼里又是怎么样?"(教师逐一提问个别幼儿,要求幼儿用诗歌的原句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幼儿回答后,请全班幼儿一起念一遍原诗句。)提问:"为什么说阳光在窗上爬着?在花上笑着?在溪上跳着?在妈妈的眼里闪着?"

  (三)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借助挂图,幼儿尝试完整地朗读诗歌。

  2、幼儿第二遍完整地朗诵诗歌。

  3、有感情地跟老师朗诵4、请个别幼儿朗诵诗歌。

  (四)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阳光,找找阳光都照在了那里。

  活动延伸幼儿把寻找到的"阳光"画下来,至少要四样,为下次活动的仿编"阳光"的诗歌做准备。

  课堂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从题目上看是一篇论事的文章,学习论事的文章就要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事件的叙述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题目为一个动宾短语,谓语的词“送”,宾语“阳光”,读了这个题目我们也许会想:是谁送阳光呢?送阳光给谁呢?为什么要送阳光呢?阳光如何送呢?送的结果又怎样呢?学生有了这些疑问,正是这个题目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学习苗苗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感受文中散发的浓浓的亲情,懂得关心长辈,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阳光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给别人送过阳光吗?有一个叫苗苗的小女孩就送阳光,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课文。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正音,标出自然段。

  (3)范读课文,加深对课文感情的体会。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指导:

  ①苗苗沐浴在阳光中的情景。

  ②当苗苗看到裙子里充满阳光时会怎么想?然后又是怎么做的?

  (3)指导学生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在读中体会:苗苗把阳光带回家后发生了什么事?苗苗包得严严实实的阳光怎么没有了呢?而奶奶为什么说没有丢?让学生边读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合理的'想象,体会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用“一就”说话(体会急切心情)

  ②联系课后说的内容:奶奶后来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谈谈自己的理解。

  4、升华主题。

  (1)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2)你以后也会给别人送“阳光”吗?

  5、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

  课堂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

  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

  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

  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分别在4、6、7、8、11段以上四处对话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可笑在我们读者心中却并非轻松,而是饱含着一种辛酸。)

  3、师生讨论分析另两处对话。

  (分别在10、12段。教师要借助掌柜之言语,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封建社会里的那种阴森的人际关系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语言的其他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言为心声”,在上述这些话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还通过语词的断断续续或与标点的灵活运用相结合,生动地描摹人物神态……要求学生从文中各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五、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概括文中七个精彩对话的特色:绘声绘色,如闻如见。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六、练习设计

  课后注意细心观察周围不同人物的语言并作二三个片段描写的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等词语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细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顾父亲的爱,向父亲写封感谢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子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父亲、孝敬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

  难点: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示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作家,他踏着春天的脚步而来,给我们带来春花春草图,献上春雨迎春图,然后匆匆而去,带着我们去看梅雨潭那奇异的绿,欣赏荷花潭那上空美丽的月色这位作家是谁呢?(朱自清)今天,在行进的途中,他还会娓娓动听的给我们讲一段他父亲的故事,听听作为儿子的他,怎样看他的父亲的

  说到儿子眼中的父亲,老师想起了流传甚广得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方法:引导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入手,就容易找出来

  明确:写的事有“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等最主要的是“车站送别”

  (2)这几件事情作者是通过哪个词语连接成一篇完整的课文的

  (背影)

  (3)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背影,你在文中能找出来吗?

  (四次)

  (4)分别出现在文中的那些段落?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或者在背影前面加一个动词,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5)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在文中多次流泪,你能找出来吗?

  三、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1、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第二次的“背影”是“买橘子时的背影”还是的“背影”

  A:人的特征:老人的背影,胖子的背影,腿脚不便者的背影

  B:人的处境:一个刚失去母亲者的背影;一个刚失业的人的背影,

  C:观察者感受:一个令人心酸的背影,一个令人感动的背影,熟悉而又陌生的

  5、父亲真正让儿子感动的是背影吗?

  明确:是从背影上感受到的你爱

  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悲伤地背影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感动地背影

  内心充满伤痛的背影

  3、视频欣赏:

  让我们欣赏一下电视散文《背影》中的这一画面

  A请同学们联系“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内容,认真研读、思考,思考:父亲的这一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明确:有表现是流泪开始时对父亲行为的不以为然

  B父亲真正让儿子感动的是背影吗?

  明确:是从背影上感受到的你爱

  C这种爱和平时一样吗?

  ①对父亲的感激、感动: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这一背影让我了解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对他的种种做法“我”由衷地感激

  ②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特定环境)

  祸不单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生计难维直至写作时已经是“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劝慰我——天无绝人之路

  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的背影,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③对父亲爱子情深的理解: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

  “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

  “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买桔时的背影让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原来这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④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暗笑他的迂

  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时,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⑤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对父亲的感激、理解,为自己幼稚的举动的深深忏悔、自责,都伴随着“泪水”倾泻而出

  泪水直接指向背影,背影总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泪水噙满了儿子对父亲的疼惜,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就是父子间相爱相怜的至爱亲情

  四、如果这个背影就是你的父亲,此时此刻,应该怎么做?

  作者一方面为理解到的深深的父爱而感激流泪,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当初对父亲的爱不理解而自责惭愧“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也有类似的感受吗?你父母平时为你做的细小的事时,你是怎么想的?

  1、师举例:因自己背心发冷的病,所以,天气稍一转凉,母样就念叼要多穿衣服我不耐烦了后来我想到了:“妈,你真好不过,我现在不冷,冷的话,我自己会穿的”还有,弟弟回家吃饭,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多烧几个菜,可弟弟们吃着,没反应,好象没发生什么事

  2、你们畅谈:你有没有——父母为你付出时,你没反应?或者父母为你付出时,你还体会不到,甚至“好心当作驴肝肺”,责怪他这样那样的?

  3、孔刃非教授说“孝敬一定是在当时不要说等我挣了钱再来孝敬、等我当了大官再来孝敬不孝敬父母,你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当那么大的官干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爱深厚无比,你都不孝顺,那么你还会教顺谁呢?只有从爱父母做起,才会关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社会

  五、结束语

  有人说:“父爱象一张弓,折弯身躯蓄一生之势把孩子射向远方”父爱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广阔,如郁金香般含蓄在这种爱的光环笼罩下,我们应该知道:我们都是幸福的!

  同学们,父爱时时萦绕在我们周围:我想写一首诗来赞美父爱,总觉得我的词句在父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我想,还是找一首歌来歌唱父爱吧,其实,只要我们能理解那份爱、懂得那份爱、珍惜那份爱就足够了,这样,我们便能永远沐浴在父爱的阳光里

  课堂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并积累文中精彩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从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等重点词句中感悟人物特点;

  3、读写结合,学会阅读写人文章,领悟写法特点。

  [学习重点]:

  读懂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时即将沉没时,是怎样井然有序地展开救援。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意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学习。

  1、介绍有关雨果的作品,引出主人公——船长。(出示雨果的图片及介绍)

  2、板书课题,探讨课文是属于写什么的文章,引导学生质疑:船长做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引导学生学习回忆写人文章的方法。(顺势课件ppt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思考提出的问题。

  1、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在读的时候标记生字新词,才提出的问题并试着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完后,先同学之间交流对问题的见解,再指名说说。

  3、全班交流,指明说说。

  (1)再说说自己在文中积累了哪些生字新词?师ppt出示自己挑选的词语,认一认,并思考每一组词共同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线索。

  1、阴森森剖开嘈杂一窝蜂不可开交(遇难)

  2、巍然屹立沉着镇定调遣井然有序没有斗殴(救援)

  3、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沉入深渊忠于职守(殉职)

  (2)船长做了什么?根据提示的关键词说说引导学生概括全文内容。

  (3)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话语来概括。抓住关键词:忠于职守。

  三、细读课文,了解船长在危难时刻的表现,感悟船长的优秀品质。

  (一)、了解遇难时人们的表现。

  1、读课文相关内容,标记遇难时轮船的状况与人们的表现。想一想当时的情形。试着边读边做批注。

  2、读后说说遇难时的情形。体会人们一片恐慌的情景。(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出示轮船沉没时慌乱的视频,进入情境的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引导思考:此时人们都在想什么?

  (二)、读懂全船一片恐慌时,船长如何指挥救援,感悟船长是如何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1、读一读船长指挥救援的内容,想一想船长是如何指挥救援的。标记印象深刻的语句,并做好相应的批注。从他的表现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2、读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指挥救援的过程:先是大吼,然后是与机械师对话,在对话后作出命令,指挥控制,提醒,催促。救援中,在救援过程中,你对船长印像最深的描写是——(生结合有关重点句谈看法,师出示相关句子,针对学生的看法适时点拨补充)。

  4、在救援之中我们读到最多的还是关于船长的——语言。从这些语言与神情之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船长——(学生说)

  (三)、了解船长殉职的情形,读懂船长这样做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

  1、读一读船长殉职时的内容,划一划船长殉职时的样子,想一想船长在想什么。

  2、读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疑。

  3、师做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课件出示:完成填空;哈尔威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这是一个的船长;……

  4、面对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船长,你最想向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四、回顾全文,了解文章描写上的特点。懂得如何写人。

  1、哈尔威船长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雨果在人物刻画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你领悟到了一些什么?

  2、总结全文。

  课堂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先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抽取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及示教学突破】

  1、重点:

  ⑴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⑵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⑶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2、难点:

  作者的写作极其“诚实”,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教学突破】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另外,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2、对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应有所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介绍背景资料。

  2、叙述事件,进入新课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一、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一个月的寒假刚刚过去,大家一定和父母亲人们在一起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感受到了浓浓亲情。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呢?

  抽学生讲述。

  2、师:很好,刚才大家讲了让自己最感动的事。本课描写的是“背影”,是让作者望而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活动:

  1、积极思考,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踊跃发言,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2、听了教师的话,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么好写的呢?看着背影就能落泪,可能吗?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

  3、仔细听教师讲述,作相应记录。

  二、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1、抽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人物、事件、地点。

  ⑵不能理解的词句。

  ⑶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

  ⑷写背影的语句。

  学生活动:

  1、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三、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

  1、师: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还是我的家庭困难?

  3、师:文章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请试着概括一下。

  4、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脉络,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生:是课文第一句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题是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3、生:一共写了四个。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4、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5、讨论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本课小结

  本课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导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础。随后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知晓了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了文章脉络,对文中渗透的浓浓爱意有了较为切实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开篇破题惦记背影(思念父亲)事情经过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结尾抒怀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重点研读第6段。

  2、感受文中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3、阅读理解2、3、4、5段。

  4、进一步感受父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怀。

  5、辅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6、完成随堂练习。

  一、重点研读第6段

  教师活动: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6段。

  2、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了父亲的背影?

  3、组织学生讨论: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作细致描写,请把这些词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这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效果?

  4、师:我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泪很快流下来了”,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5、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我”总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么?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点拨: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7、师: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有何意味?

  点拨: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隋。

  学生活动: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另一个是父亲送我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感受文中关键词的作用及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4、生: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5、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指导明确答案。

  6、用心体会。

  7、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二、阅读理解2、3、4、5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第2、3、4、5段。

  2、师:“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3、师:4、5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当时感受到这种关怀了吗?

  让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

  4、师:“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句话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1、细读相关段落,感受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2、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亲本打算让茶房陪我上车,后来终究不放心,决定自己去。送我上车时特地选了一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又嘱咐茶房照顾我,并再三叮嘱我路上要小心,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4、研讨这句话的作用。

  三、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活动:

  1、抽学生完成随堂练习一,了解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导人随堂练习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明确。

  学生活动: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练习。

  2、独立思考重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体会。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着重对课文第6段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在描写中的表达效果。另外,本节课还对课文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见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第三课时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写作。

  2、引领学生品析名画。

  学生活动

  1、用朴实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品析《父亲》,培养艺术鉴赏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小作文

  教师活动: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鼓励学生发言,朗读自己的作品。

  3、当场点评。

  学生活动:

  1、尝试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某个人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2、举手朗读自已的作品。

  3、听教师点评,找出不足点加以完善。

  二、名画赏析

  教师活动:

  1、对油画《父亲》的创作背影作相应介绍。

  2、让学生细细品味,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3、加以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愿教育,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述,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品析。

  3、在教师引领下用心体会。

  三、本课小结

  学以致用,本课的小作文就是针对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的训练。而名画赏析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外,还应根据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父亲

  罗中立

  背景:经过辛勤劳动换朱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古铜色的老脸

  车辙似的皱纹

  犁耙似的手

  破旧的茶碗

  缺了牙的嘴

  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背影》是篇传统课文,有报道说某出版社在编选教科书时打算将这篇课文删去,其理由有二:一是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二是父亲攀爬月台是违章行为,且很危险,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整体把握内容最好从理清全文脉络人手,全文的脉络舒以列表板书。

  2、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很容易感知,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时间。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理的变化。课文写得十分坦诚,作者在文中前后的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后来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才良心发现,感受到父亲的爱。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巩固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3、4、5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教学准备:投影片

  一、语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2、复习:通过上节课我们已知道了莫高窟的位置和概貌。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介绍。(生叙述)

  二、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以其遍地的文化遗迹,沧桑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而闻名于世。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所以我们把她称作祖国西北的一颗(生:明珠)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这颗“明珠”?

  2、师:默读2-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生答:那里有两千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壁画,面积不大的藏经洞里有六万多万件文物。

  师板书:彩塑两千多尊

  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藏经洞六万多万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去看看彩塑吧。浏览第二自然段

  2、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

  (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3、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

  (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

  这些彩塑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相机板书:精妙绝伦)指名再读

  4、哪位来描述一尊你最喜欢的彩塑?

  5、此时,你就站在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前,你会说些什么?

  6、本文的结构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哪篇课文结构一样。(小镇的早晨总分)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研究敦煌的学者说国:“敦煌的艺术的'载体主要是彩塑和壁画。”我们已参观完彩塑,再去欣赏欣赏壁画。

  默读,并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2、交流,朗读

  3、师:壁画的图案、色彩是绚丽多姿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有(引读:)。

  4、课文几处都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我们也来写写

  出示:游人们神态各异,有,有,有。其中。

  5、看着这些,你的脑海浮现哪些描绘它的词语?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可是,正如余秋雨所说:“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几卷经文?我好恨!”莫高窟步履蹒跚地走过了它二千多年的历史,大量文物虽然被掠走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资料

  3、师:然而,不管这些文物流落到何处,上面始终刻着两个字——中国。莫高窟属于中国,而且只属于中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当你看到了这一尊尊彩塑,一幅幅壁画,看到这藏经洞里的珍贵文物,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板书: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3、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赞美一下古代的劳动人民。

  三、拓展延伸

  1、师:面对这艺术殿堂,一定让你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前最想说什么?

  2、师:敦煌的艺术古老而又年轻,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我们用著名作家余秋雨的诗句来结束全文

  她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

  她把人性神化,付于造型,

  又用造型引发人性,

  于是,

  她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一种圣洁的沉淀,

  一种永久的向往。

  她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在她的怀抱里,

  神人交融,时空飞腾。

  于是,

  她让人们走进神话,

  走进寓言。

  在这里,

  狂欢是天然秩序,

  释放是天赋人格,

  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我们是飞天,

  飞天就是我们。

  (六)欣赏

  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对镜梳妆,姿态优雅;有的扑蝶嬉戏,流连花间;有的手托果盘,采摘蟠桃;有的弹琴吹箫,自我陶醉;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