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16 10:49:57 王娟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1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数与形”。根据教材例题的具体内容及形式,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例2时,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具准备

  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问题。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上面几幅图哪幅是描述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幅是描述爸爸的?哪幅是描述小兰的?

  2.学生讨论、回答。

  (图2是描述妈妈的,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是描述小兰的,因为她回家路上用了5分钟;图3是描述爸爸的)

  3.揭示课题。

  借助图形不但能帮我们直观了解小兰离家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与图形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看图,把算式补充完整。

  1=()21+3=()21+3+5=()2

  (2)看图与算式,总结发现。

  ①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

  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①1+3+5+7=()2(1+3+5+7=42)

  ②1+3+5+7+9+11+13=()2(1+3+5+7+9+11+13=72)

  ③____________________=92(1+3+5+7+9+11+13+15+17=92)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

  (2)观察、试算、发现规律。

  ①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②分步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

  (3)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①引导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成立吗?请结合图示进行验证。

  ②汇报、交流。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b.结合线段图验证: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4)明确结论。

  (5)交流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感悟。

  (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代数问题形象化,使其直观、简洁、易懂)

  设计意图:教学时,观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几何图形解决例题中的代数问题,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例题中数与形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体会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8页1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分析、解答,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完成教材108页2题。

  [第6个图形:红色6个,蓝色18个;第10个图形:红色10个,蓝色26个。根据图示可知: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图形的序数(第几个)相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3-图形的序数或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2-2]

  3.完成教材110页4题。

  [因为小狗和小亮的行走时间相同,所以不必考虑小狗的行走路线。由“小亮走到这条马路一半的时候,小狗已经到达马路的终点”可知:小狗的速度是小亮的2倍,所以小亮走200m时,小狗走了200×2=400(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置作业

  1.教材109页1题。

  2.教材110页3题。

  3.教材111页6题。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法,探讨法。

  教具准备:

  挂图,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说得很好,你们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勇敢面对,并且想方设法去解决。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像自己说的那样去做。

  2、设疑。

  (1)按规律填空:

  略

  (2)计算:

  略

  (3)填空:(出示挂图)

  小明用吸管和图钉钉三角形形状。

  如果小明钉100个三角形,那么又需要_____个图钉和_____根吸管。

  3、教师小结:以上问题,如果用常规方法,解决起来会很困难和繁琐,但是如果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使问题更简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形结合的方法。

  4、板书:数形结合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例题1——数转为图形。

  1、计算。

  略

  2、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略

  3、ppt展示以上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4、小结规律。

  5、巩固练习。

  6、解决刚才的问题。

  然后ppt演示先将1+2+3+?+10转化为梯形,通过计算梯形的面积求到和的过程,从而将100+101+102+103+?+2014=()转为梯形来计算和。

  7、小结刚才的方法。

  (二)学习将图形转为数。

  1、ppt展示刚才的问题。

  小明用吸管和图钉钉三角形形状(如图,线段表示吸管,黑点表示图钉)。

  如果小明钉100个三角形,那么又需要_____个图钉和_____根吸管。

  2、列表,填表解决问题。(ppt展示)

  3、小结刚才的方法。

  4、巩固练习。

  用同样的小棒摆正方形,像这样摆50个同样的正方形需要小棒_____根。

  (三)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到的数形结合实例,教师补充古时候的人民运用数形结合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三、全堂课小结。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当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将问题变直观、简单,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

  四、教师寄语。

  1、当一条路行不通时,尝试换条路走。

  2、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69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3.通过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和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特色: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课前设计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前置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运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有目的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总结:把没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

  二、讨论

  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三、推导

  1、汇报课前研究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地板书。

  2、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四、应用

  1、教学例1

  2、强调格式

  五、练习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口答,并说出理由)

  2、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的高是2分米,底是5分米,面积是10分米。()

  3、说出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板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

  学习目标:

  探索利用图形直观解决计算的优越

  感受用算式表达图形规律的优越

  一、激情导课

  师:这个周末老师又学了一招,想知道吗?我能很快的算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结果,如1+31+3+5+7等等,信不信,现在就由你来出题,我来算,看看快不快?为了证明答案是否正确,带计算机的同学可以拿出来验证结果。

  活动开始:老师板书的同时说出答案。

  怎么样?是不是特快?想知道我是怎么算出来的吗?我直接告诉你答案,还是你们自己研究?现在我可以给你告诉一个小小的提示,我是通过图形来发现规律的。

  板书:形同时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与形”,完成板书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通过数形结合,探索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

  任务呈现:

  (我是通过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发现的,你来试一试。)

  观察,上面的图形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图形和算式对照,说说你的发现。

  展示交流:

  (那个小组最先给我们说说你们的发现呢?先说第二道)

  展示时,老师要具体问问算式左边的加数和右边的平方数是怎么来的?(1在哪?3在哪呢?平方数代表图中的什么呢?)

  预设发现:

  我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我发现,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这串数个数的平方。

  想一想,1+3+5+7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你是不是也能向老师一样算的快了呢?试一试

  任务二:利用规律填一填

  1+3+5+7=

  1+3+5+7+9+11+13=

  ()=9的平方

  1+3+5+7+5+3+1=

  展示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这么巧妙,简单的办法我们是怎么发现的呢?(借助图形)。看来借助图形能巧妙的帮助我们解决计算问题。那么图形的问题会不会蕴藏着数的规律呢?

  板书数-----------形

  任务三:发现图形中的数字规律

  任务呈现: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二题

  自主学习:

  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展示交流:

  预设:

  小组展示:我们组发现了后一个图片总比前一个图片多一行,

  第二个图比第一个图多2个,第三个图比第二个图多3个,以此类推。

  第一个图有一行就是1,第二个图有两行,就是1和2,有几行,就从1开始排到几,如第五个图,有5行,分别是1、2、3、4、5。可以用1+2+3+4+5=15来计算。

  第10个数就是从1连续加到10的和,所以算式就是1+2+3+4+5+6+7+8+9+10=55

  小结:像刚才这些数量为1、3、6、10、15、55的圆片可以组成三角形,所以,这些数也叫做“三角形数”,回过头来看看刚才的例一的那些数,你想到了什么?(1、4、9、16、100等等正方形数)

  数和形真是一对好朋友,数形结合能帮助我们解决好多数学问题,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有由体会。

  课件呈现

  怪不得,我们的数学家华老这样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三、检测导结

  课本108页的做一做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六第4题)

  略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习十七第6题:下土重量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6厘米

  2.5厘米

  ⑴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⑵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⑶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⑷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七第10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28平方米

  7米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7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5、8、9、11题。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平行四边形量出底和高)。

  2.观察老师出示的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3.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猜测:

  哪一个图形面积比较大?大多少平方厘米呢?

  师:要想我们准确的答案,就要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指导探究

  1.数方格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

  a.图上标的厘米表示什么?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为什么?

  b.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c.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d.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再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你发现了什么?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评价一下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麻烦,有局限性)

  2.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讲话:不数方格怎样能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2)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3)同学到前面演示转化的方法。

  (4)教师演示课件并组织学生讨论:

  ①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

  ③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n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3、应用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4.83.517(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约是17平方米。

  三、质疑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四、巩固练习

  1、列式并计算面积

  ①底厘米,高厘米,

  ②底米,高米,

  ③底分米,高分米

  2、说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它们的面积。

  3、应用题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43米,商是20.1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4、量出你手里平行四边形学具的底和高,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难点: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具准备】

  教具:正方形块,课件。

  学具: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爱听故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这个故事叫《形帮数》想听吗?

  生:想

  师:(出示第一张形与数的课件,背景音乐响起)在数学王国里住着数和形两个大家族,他们有时争吵,但更多的.是互相帮助(故事讲完)同学们,你们知道形是怎么帮助数解决问题的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中寻找它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221=(1)

  1+3=(2)

  1+3+7=(3)

  (以故事的方式讲解)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中,形大步走到数的面前,挺着肚子12

  说:“考考你,你算算我有多大?”数上下打量了一下形:“哼!!小菜一碟,你是正方形,边长1厘米,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就是1×1=(1);看到数能快速地说出来,形说:“别高兴的太早,后面还有呢!”接着它把和它长得一样大小的三个兄弟叫到它身边,和它站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成两排,(让学生拿出正方形按照形说的摆出来)形说:“那你现在能算出我们有多大吗?”数说:“你的面积是1,你的三个兄弟都是和你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它们每个的面积也是1,三个的面积就是3,你们四兄弟的面积是1+3=4,4是2的平方。”

  师:同学们,数算出来的结果对吗?你们也用其他的方法来算一算,帮数检查一下,看看结果是否正确?动手做在草稿纸上,做好的同学请举手。(引导学生用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计算:它们排成两排还是一个大正方形,不管是行还是列都由两个小正方形组成,边长也是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相加,所以大正方形的2面积等于2×2=4=(2))等学生完成之后,个别提问方法,让学生知道有两种方法来做。故事内容:“待数算完之后,形又把和它们一样大小的五个正方形叫到它们的身边,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们知道形是怎样排列的吗?请你试着排列出来。”请学生上来排列,其他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列算式。检查结果,讲解过程。

  (2)小组合作:动手排列第四个,第五个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算式,总结发现。

  ①排列图形、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发现四: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这几个奇数的个数的平方。

  三、应用知识。

  略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

  教材分析: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教材新增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而对普通学生来说要求偏高。现在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设计理念: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教学中学生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议一议,发现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并且能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中,学生利用数形对照,观察图的变化规律,并探究数的变化规律,体验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学生利用图形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颜色不同的小正方形若干、彩色笔、学习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本地“十一”假期中接待游客总数量的统计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来解决一些问题。并引入新课:数与形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联系生活,拉近学生距离。通过旧知,唤起学生对数与形的感知,初步建立数与形的思想。】

  二、发现问题,探究规律

  1、探究例1,发现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吧!就是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来拼出更大的正方形,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发现数与形的奥秘。

  ①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单中的想一想、拼一拼、算一算、议一议。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拼图呈现在黑板上,并汇报。

  结合图形发现算式中的特点: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这样的奇数和就是几的平方。

  2、验证规律:结合图形总结得出: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这样的奇数拼出的图形就有几行几列,也就是几的平方。

  3、写写填填。

  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写一写吗?1+3+5+7=()2

  1+3+5+7+9+11+13=()2

  =92请你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4、变式练习

  接下来的题目有信心吗?3+5+7=()

  9+11+13+11+9+7+5+3+1=()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一想、拼一拼、算一算、议一议,亲历了从“形”到“数”的过程,能直观的发现“形”与“数”的关系。结合图形与算式发现计算规律,并且能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计算问题。让学生初次体验“形”能直观解释“数”的计算,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变式练习丰富课时内容,变式练习1针对学生易忽略从1开始这一要素进行训练,变式练习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图形与数之间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完成P108“做一做”第2题。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样化的角度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1.介绍“正方形数”和“三角形数”

  像1、3、6、10、15、21、28.....这些数都叫做三角形数。像这样1、4、9、16...能拼出正方形的数都叫做正方形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适时地介绍一些小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研究兴趣。通过回忆旧知,唤起相关活动记忆,沟通本节课与过去学习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并不陌生,它将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

  板书设计:

  数与形

  1+3=41+3+5=91+3+5+7=162X2=43X3=94X4=162222

  1=11+3=21+3+5=31+3+5+7=4

  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这样的奇数和就是几的平方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经历“由形到数”和“由数到形”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价值。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发现图形中的规律,会用图形解决有关数的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直观与抽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数与形可以相互转化,树立数与形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知识链接: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就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我都能脱口而出,你们相信吗?

  2、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计算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口算,挑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把计算器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有时候人脑由于电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算法的欲望。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算是1+31+3+51+3+5+7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1)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小正方形,把这些图形摆成一个大正方形。

  (2)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

  1=121+3=221+3+5=32

  1+3+5+7=42

  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和是加数个数的平方。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方向和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会数与形的结合。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填空

  1+3+5+7=()2

  1+3+5+7+9+11+13=()2

  —————————————=92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计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计算。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结合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数学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应用“数形结合”,训练和培养数学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形助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借助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数学规律,借助数形结合这个载体,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三幅贴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三张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师:以同学们喜欢玩魔术激趣,请生说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算式,师很快说出得数,这其中一定有奥秘。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1、整体观察,初步感知。

  师:这么多连续奇数相加,我们怎么样研究其中的规律呢?

  生答

  师引导学生从较小的数开始研究起。

  师在黑板上出示三幅图。

  师:仔细观察三幅图,分别说说每幅图是有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后面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用一道加法和一道乘法算式表示每幅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吗?,

  师: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说明理由。

  生1: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多3个,第三幅图比第二幅图多5个。

  生2:发现第一幅图有1个小正方形,第二幅图左边一个小正方形,和3个小正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每行每列都是2的`大正方形,加法算式是1+3是4,乘法算式是2乘2,也就是2的平方等于4,第三幅图,分别用1个、3个、5个小正方形正好能拼成每行每列都是3的大正方形,加法算式1+3+5等于9,乘法算式3乘3就是32等于9,所以1=12,1+3=22,1+3+5=32。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在相应的图下面板书加法和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不仅能用一个数表示每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而且还能用加法和乘法算式来表示这组图的规律。

  2、展开想象,发现规律

  师:想象一下,图4会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请生在第一张题卡上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生汇报理由。

  师:如果不画图,你能想想第5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第8个图呢?第100个图呢?

  学生汇报。

  师:通过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个、4个、9个、16个等小正方形都能拼成较大的正方形。

  教师小结:像1、4、9、16等这些数在数学上称为平方数或正方形数。

  生: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4、小结归纳,提炼思想

  师:老师刚才算的那道题对吗?为什么?知道其中的奥妙了吗?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是怎么样研究的?又结合什么找到规律的?

  生答。

  小结:教师提炼化繁为简和数形结合思想。

  师:数形结合例子,以前我们在学习中就接触过,想一想。

  生:植树问题就是采用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植树问题的图片。接着课件演示以前学习中用过数形结合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

  教材第108页“做一做”第1题,请生动笔在第二张题卡上算一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指名答,说明理由。

  练习二

  教材第108页“做一做”第2题,请生拿出第三张题卡,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再汇报,并说出理由。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107-108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书的规侓,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侓。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与归纳推理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学习单(正方形、线段、圆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一提到数学一会想到什么?预设:数字、图形、计算……

  揭示课题:把你们说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一类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二)建立模型

  一、教学例1师:这是一组图形,你发现他们的规律了吗?请用数或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

  1x1=1

  2x2=4

  3x3=9

  4x4=16

  1+3=4

  1+3+5=9

  1+3+5+7=16展示交流: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预设:

  生:我是从小正方形的个数上来想的生:我是从整个图形的面积上来想的生:我是从每次增加的正方形数来想的师:你这种观察的角度有点不一样,我们用不同颜色给区分一下(是将提前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纸条贴到黑板上)

  虽然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这组图形的规律,是不是?

  生:是

  师:我们把这三种方法整理一下,来看黑板,1x1还可以写成12,1=12,2x2=22=+3=4,所以1+3=22,1+3+5=32,+3+5+7=42。

  师:那你觉得图形中有数的影子吗?生:有

  师:那我们继续研究,大屏幕出示图形,你能知道这个图形对应的式子是什么吗?

  生:1+3+5+7+9=52

  师:你知道1+3+5+7+9+11这个式子对应什么样的图形吗?生:边长为6的正方形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师:我们能从图形中看到数的影子,从数中又能发现图形,那你们觉得数与形有关系吗?生:有

  师:那我们继续研究:

  1、先观察这些式子的左边有什么特点?

  2、再从左往右依次观察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师:先独立思考,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汇报交流:

  小结:从1开始连续相加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练习:1+3+5+7+9+11+13+15+17+19=1+3+5+7+9+11+13+11+9+7+5+3+1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107例1,P108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向上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找到合适的形来表示数和在形中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奇数,你还记得哪些数是奇数吗?(PPT出示)

  师:相邻的两个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奇数。(出示加法算式口算得数:1+3,1+3+5)

  师:同学们算得真快。(出示:1+3+5+7+9+11+13=)你还能马上报出得数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一

  师:这条算式中是不是存在一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计算呢?

  复杂的问题都是从简单开始的。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前面的两条算式。

  (一)画图形

  1、提示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1,那+3就是再加三个一样的小正方形。

  出示图片

  有几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再+5呢?可以怎么摆?

  出示图片

  (二)形与数对应

  为了便于观察,老师给他们都涂上了颜色,是不是更清楚呢?

  我们把刚才表示小正方形数的2种算式综合起来,可以用什么号连接?

  板书:

  1=1的平方

  1+3=2的平方

  1+3+5=3的平方

  小结:这里的正方形直观的解释了数的两种运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四会是什么样子,与它配套的算式又是什么样子?同桌合作,画出草图,写出算式。

  (三)找规律

  观察这些数和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1: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每列小正方形数的平方

  生2: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奇数,(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几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呢?这个规律可以用到所有类似数的计算吗?

  只有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时,我们可以转化为求正方形的`个数。

  (四)总结

  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利用数的计算求出了小正方形的个数,反过来正方形也帮助我们理解了计算中各数的含义。

  (五)没有图你会计算这几题吗?

  (1)1+3+5+7=

  (2)1+3+5+7+9+11=

  (3)=9的平方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正方形和它算式之间的联系的?

  1、写算式

  2、增加图

  3、找规律

  4、拓展

  掌握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三、练习拓展

  P108“做一做”第2题

  1、出示问题,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汇报、交流。(PPT展示)

  二十二第2题(三角形数)

  1、小组合作探究

  运用刚才的方法,完成书中P1092题

  2、生汇报

  (1)写算式

  (2)增加图

  (3)找规律

  形的特点:第几幅图就有几行,最下方就有几个

  数的特点:都是从1开始,相邻两数相差1

  和的特点:(首行+末行)×行数÷2

  (4)拓展第十个图

  3、讲解三角形数

  由于数量为1,3,6,10……的原片可以组成三角形,数学上,这些数也叫做“三角形数”。那么我们之前学过的1,4,9,16……,这样组成正方形的数,它叫什么呢?正方形数。

  其实每个正方形数可以拆成两个不同的三角形数,比如5的平方=10+15。

  4、回顾以前涉及的一些数形结合的例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探索简单的数与形的关系,我们发现了数与形的密切联系。欣赏华罗庚的一首诗:

  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五、练习

  教材第109页第1题。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形的魅力》教学设计10-21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07-02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02-09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7-20

《多边形的内角和》优秀教学设计03-11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3-16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7-02

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12-28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6-07

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