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7 11:50: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

  导语:诗词向来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现在的人都不太喜欢写诗词了呢、下面是八年级语文中诗五首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学的老师可以一起来看看哟。

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

  诗五首

  《饮酒》

  1、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行路难》

  1思想感情(中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2、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具有比兴的意味。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政治出路全被权贵堵塞。

  3、第二句连用了停、投、拔、顾等几个动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用典。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6、、本诗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7、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答: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的两句,表明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

  8、《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长风、破浪、直挂、济沧海,这些词一气贯下,尽扫前面茫然苦闷带来的沉郁之气,将诗情推向一个境界开阔的顶点。在此,我们听到诗人充满信心和展望的强音: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倔强的相性和执著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后人常以这两句诗自勉或鼓励他人执著追求理想。

  9、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己亥杂诗》

  1、诗歌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 诗人的马鞭。

  2、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归田的惆怅,以及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4、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言外之意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创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三、赏析评价

  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 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的教学设计06-29

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学设计09-13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设计09-11

初一语文木兰诗的教学设计09-08

木兰诗 教学设计09-23

神童诗的教学设计08-21

《木兰诗》教学设计10-20

《马诗》教学设计10-14

《杂诗》教学设计08-27

《木兰诗》的教学设计08-30